朱棣篡位後,在位22年為何再無子嗣?宮女臨死的答案,太丟面子

2020-12-21 煮酒論古今中外史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元璋的四兒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人稱永樂帝、永樂大帝。在登基之前朱棣一共有4子5女。朱棣總共有4子5女共9個兒女,最小的兒子朱高出生的時間是公元1392年,那一年朱棣32歲。朱棣從32歲以後就一直沒有再生育,個年齡正是男人精力旺盛的時候。朱棣當皇帝在位22年,後宮佳麗如雲,卻沒再有孩子,這是為何呢?那麼,是不是朱棣從32歲以後就戒除女色了呢?

當然不是,朱棣還是非常好色的,朱棣從當燕王的時候就收了不少美女,當上皇帝以後更是一直在擴充後宮。因為朱棣得位不正,他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來的皇位。有人說他大逆不道,是朱元璋在九泉之下對他的懲罰,這當然是無稽之談。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朱棣32歲後到奪取皇位,都在禁慾?

我們先看他最小兒子的出生時間,公元1392年,這一年發生了一個很大的事件,太子朱標去世。此時,接班人問題就擺在朱元璋面前。二兒子秦王荒唐成性,犯了很多過錯;三兒子晉王為人殘暴,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還不如秦王。只有老四朱棣最像父親朱元璋,雄才大略,殺伐果斷,戰功赫赫。

朱元璋應該非常渴望被父親選中,所以這一年他拼命表現,他的興趣應該都集中在政治上,對女色不感興趣了。如果他還在不停地生孩子,很可能會給朱元璋留下耽於美色的印象。後來,他沒想到朱元璋沒有選擇他為太子,而是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且朱元璋不久就去世了。

建文帝朱允炆稱帝以後馬上削藩,觸及了朱棣的利益,朱棣憤而起兵,以「清君側」名義造侄子的反。在這個過程中,他親自騎馬作戰,根本沒有時間男歡女愛。那在「靖難之役」後,朱棣稱帝為何還沒有子嗣?

一、從宮女的口中得到真相

據記載,朱棣繼位後,挑選大量的宮女充實後宮,僅有名有分的就有20多人。朱棣的後宮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子,其中還有外國進貢的美女。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朝鮮為明成祖送來了5位美女,其中有個權氏容貌俊美且擅長吹玉簫,很受朱棣的喜愛,她被朱棣冊封為賢妃,許皇后去世後,朱棣讓權賢妃掌管六宮。史書稱其:

「姿質農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明史》

而與權妃一塊來中國的呂氏,被封為婕好,她嫉妒賢妃得寵,企圖在她的茶水中投毒。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帶著權賢妃和呂氏一塊出徵漠北,凱旋而歸時,朱棣最寵愛的權賢妃卻死在臨城。永樂十一年(1413年)因兩家宮婢吵嘴洩密,朱棣非常悲憤,明成祖對呂氏及其宮人宦官進行株連殘殺。

此時賈呂與宮女魚氏私下與太監「對食」的事又被朱棣知道了,本來宮女和太監「對食」或者成為「菜戶」這在皇宮內屢見不鮮。但是朱棣正為失去權賢妃的事傷心欲絕,皇帝正陷在「失戀」的痛苦中,你們還正大光明地「談戀愛」?於是朱棣龍顏大怒,下令追查。宮女賈呂、魚氏嚇得用三尺白綾了結了。但朱棣並不罷休,接著查,這一查又節外生枝:竟然又查出這些宮女準備謀殺皇帝(估計是屈打成招)。這還了得,朱棣立刻將近2800名宮女給活颳了,再加上永樂初年他所屠殺的100多名宮女,約3000名宮女被處死。

臨刑時有宮女自知難逃死罪,說出了一個秘密,她對著朱棣大喊:

「自家陽衰, 故私年少寺人, 何咎之有?」(怪你自己不行,我們才和宦官私通,何罪之有?)《李朝實錄》

所以朱棣當皇帝後沒有孩子的一個原因就是有「隱疾」。朱棣登基後脾氣暴躁,狂殺宮女這很可能與他的生理缺陷有很大關係。

二、國事繁忙,心理壓力大

朱允炆對這些藩王十分忌憚,因為他們勢力大,囂張跋扈,罔顧國法,朱允炆擔心他們成為自己稱帝的絆腳石,所以時常表達對諸王的不滿。朱標當太子的時候,朱棣還比較心安,但是朱允炆當上皇太孫之後,朱棣就開始擔心朱允炆將來當上皇帝後會對他進行打擊,所以心理壓力很大,常常坐立不安。

朱棣這種緊繃的神經一直持續到戰勝朱允炆之後都沒有停止。靖難之役當中,朱棣的壓力達到了頂峰,他以一個藩王的勢力來對付強大的朝廷軍隊,最後僅僅驚險獲勝。而且,朱棣雖然登上了皇位,但是朱允炆卻下落不明,這也是朱棣的一大心病。終其一生,朱棣都在四處尋找朱允的下落,主要朱棣一天不找到,朱棣就面臨這極大被推翻的風險。

朱棣的心理壓力還不止於此,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朱棣是一個篡位者。歷史上每一個篡位者在當上皇帝後最擔心的事情,多半都是臣民當中有人跟他貌合神離,表面上稱他為帝,實則天天想著怎麼推翻他。這些人隱藏得很深,朱棣沒辦法及時發現,所以他的心理壓力很大。

朱棣當皇帝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也為了讓天下臣民知道自己可以做一個好皇帝,於是十分賣力地工作,不但十分勤政,而且還時常御駕親徵,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所以總體來說,在朱棣二十二年的皇帝生涯當中,他的功績很大,但是幹的事情也很多,很勞累,不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朱棣常年在外作戰

此外,朱棣在皇帝之後,性格脾氣非常不好,容易發怒,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常年處於一種焦慮狀態,身心和生理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朱棣對待建文帝舊臣非常殘酷,比如方孝孺被滅十族,這是歷史上頭一回被滅十族,左僉都御史景以及練子寧都被滅九族,這種殘酷屠殺也是朱棣性格殘暴的一面,殺的人多了,自然也就開始疑神疑鬼,所以朱棣復設了東廠和錦衣衛等特務機構。

朱棣即使當了皇帝之後,也是常年在外徵戰,比如朱棣五次北伐徵蒙古,差不多每過幾年就要北伐蒙古一次,算起來每4年就要長途跋涉打一次,每次耗時都要幾個月到一年不等,就連朱棣去世都是在北伐回軍的路上,如此高強度的戰爭,朱棣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生孩子嗎?或者朱棣知道自己沒有生育能力了,就把精力放在了對外戰爭上。

朱棣雖然當上皇帝後沒有生育後代,可是他數次御駕親徵蒙古,掃清北元勢力,收復安南,在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維護了國家的版圖完整。派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的交流,遷都北京,加強了對北方地區的統治,在位期間,出現了永樂盛世,所以朱棣也算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至於後代數量過少,還是有好處的,最起碼減少了爭奪皇位的鬥爭。朱棣就三個兒子,只出現了朱高煦叛亂,要是再多點,戰爭會更多,從這一方面看,還是有好處的。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

相關焦點

  • 朱棣當了22年皇帝,為何沒能生下一兒半女?宮女臨死前說出了答案
    我們知道,明成祖朱棣自1402年登基稱帝之後,一直到公元1424年去世,在這22年裡,他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按理來說,做皇帝這麼久,不應該連一個子女都沒有。當然了,我們這裡所強調的是他當皇帝以後,並不是說在之前也沒有,事實上在他登基之前,已經育有4子5女了。但是小兒子朱高爔於1392年出生之後,他再也沒有生育過其他子女。
  • 明成祖朱棣篡位後為何再也生不出子嗣?
    但實際上和朱棣如時代之國的親王如秦王、晉王、楚王等,由王妃所生的嫡子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妾室所生。而從上文可知,朱棣的身體並沒有問題,為何他就沒有庶子呢?我們在前文說過,朱棣的嶽父是徐達,而徐達在燕王就藩之後長期駐紮北平,主持防禦和剿滅北元殘餘勢力的大局。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是真心不想納妾,還是不敢有庶子呢?洪武十七年年底徐達因病回南京,次年二月去世。
  • 明朝皇帝當了20多年的皇帝,為何登基後,再無生子女?
    朱棣有九個孩子,其中有四個兒子,五個女兒,但是這些孩子都是朱棣在沒當皇帝的時候生下來的,朱棣在位22年,也就是說,朱棣登基之後,都沒有再生下過一個孩子,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的,而朱棣作為一個皇帝,後宮有佳麗三千,為何登基後,朱棣卻沒有再生過兒女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才能避免燕王朱棣篡位?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削藩
    就算是喜歡的子嗣,也幾乎是等同對待。各個子嗣不是封王就是封爵。朱元璋把兒子們都封為藩王,除了父愛之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讓這些藩王成為保衛大明江山的最後屏障。但最終結果確實不容易,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把朱元璋孫子朱允的帝位給截胡了。此時我們也不能說分封制度是錯誤的,縱觀封建王朝2000餘年。
  • 為何溥儀一生沒有子嗣,看看小時候,宮女們都對他幹了什麼
    清朝一共存在11位皇帝,溥儀就是最後一位,為了讓清朝能繼續發展下去,在光緒皇帝駕崩之後,為穩定民心,慈禧太后將三歲的溥儀推上了皇位,三歲的年紀連走路都不是很穩,怎麼可能帶領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重新站穩,所以,清朝的覆滅是在所難免的。
  • 【歷史秘聞】朱棣為何活剮三千宮女?
    鄧之城《骨董瑣記》曾引《南京法司記》上一段文字:永樂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題卓敬女楊奴、牛景妻劉氏,合無照依謝升妻韓氏例,送淇國公轉營奸宿。所謂轉營奸宿,就是送到讓淇國公部屬各個營地,讓士兵們輪姦。心狠手辣,屠戮宮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於永樂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後,朱棣一直未立皇后。
  • 永樂帝朱棣,做了22年皇帝,後宮未添一個子女,難言之隱誰知道?
    雖然朱允文派來的間諜對朱棣影響不大,但被監視的滋味還是不太好受的。為了打消侄子的疑慮,朱棣還曾經裝瘋賣傻過一年。依然沒有逃得過削蕃的結局。於是叔侄倆撕破臉皮,開始了長達4年的戰爭較量。朱棣打仗有一個特點,喜歡身先士卒,但是每次都大難不死。
  • 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朱允炆執政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嗎?
    明朝中靖難之役一直是我們後世談論的事情,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奪取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一直被我們後世所詬病。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還是由朱允炆執政的話,會不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就算朱棣當年不實行篡位之舉朱允炆的江山依然無法鞏固,甚至明朝會亡於朱允炆之手。或許很多人看到這個的結果會感到震驚,可是我們以當時的局勢來說這樣的結果是註定的。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朱棣稱帝時才42歲,後宮佳麗三千,怎麼就沒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不過明成祖朱棣,他在32歲之後就沒有子嗣降生了,同年他的小兒子出生後夭折。此後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天下,他後宮嬪御極多,卻始終沒能生育子嗣。或許是朱棣自身的原因,也或許有其他的隱情。朱棣膝下共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他的髮妻徐氏所生,也就是後來的徐皇后。
  • 如果朱棣登基後改了國號,明朝這樣算二世而亡嗎?
    朱棣作為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使用大明國號不存在法理障礙,繼承皇位雖不是名正言順,卻也有理有據。如果朱棣篡位改了國號,那麼大明的國號就不復存在,新的國號將出現,也可以說明朝滅亡了。關於兒子篡位改國號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先例。祖宗的家業,不能說改就改,朱棣如果改了國號,就得不到貴族的支持,當時朱允炆又不知去向。他如果篡位改國號,只有引起更多人的憤怒和叛亂。
  •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不多生幾個小Judy
    所以朱棣就開始了一口氣不要停的育兒生涯,不但又好又快地跟嫡妻徐氏生了三男四女,甚至還跟其他姬妾生了一子一女。但7:2 的產子比例,也許是朱棣此時較為專一的旁證:從朱高熾到朱高煦到朱高燧,三兄弟整整齊齊地間隔兩歲,徐氏幾乎就是懷孕-產子-坐月子-再懷孕-再產子-再坐月子的單曲循環。
  • 朱棣稱帝時才42歲,後宮佳麗三千,為什麼沒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裡奪取了江山,在1402年登基稱帝,當年的他已經42歲了。正是男人一枝共的年齡,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徵的回師的途中。永樂皇帝共在位22年,他在位期間卻沒有生下一兒半的,全是登基之前,生下的4子5女。
  • 永樂大帝朱棣輪姦建文帝忠臣妻子,活剮三千宮女
    鄧之城《骨董瑣記》曾引《南京法司記》上一段文字:永樂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題卓敬女楊奴、牛景妻劉氏,合無照依謝升妻韓氏例,送淇國公轉營奸宿。所謂轉營奸宿,就是送到讓淇國公部屬各個營地,讓士兵們輪姦。心狠手辣,屠戮宮女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於永樂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後,朱棣一直未立皇后。
  • 常言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為何清朝最後三位皇帝均無子嗣呢?
    但是清朝的最後三個皇帝卻都沒有一個子嗣。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五保戶。對此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清朝近親結婚惹的禍。但我看來這個觀點似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近親結婚的不光是皇帝,皇帝的兄弟們也是同樣的,但似乎並沒有受到影響。後來又有專家說了,說故宮含有大量的硃砂和鉛塊,可能是導致他們無子的重要原因。朱棣始建故宮,住了二三十位皇帝,別人沒事,硃砂就等著這三位是嗎?
  •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才起兵,為什麼不學李世民直接逼朱元璋退位?
    為什麼李世民敢逼李淵退位,而朱棣卻非得等朱元璋死後,再起兵? 李世民是李淵次子,朱棣是朱元璋四子,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是通過篡位登基。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經過三年徵戰才獲得成功,那麼為何朱棣不學李世民直接逼迫朱元璋退位呢?
  • 近三千宮女被殺!朱棣為何要痛下殺手?這場大案背後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
    提到明成祖朱棣,相信對明朝歷史稍有了解的觀眾,肯定不陌生,他當年發動靖難之役,把自個兒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臺,明目張胆地篡了位,成了主宰大明的第三位天子,年號「永樂」。不過有一說一,縱觀朱棣的一生,還是可圈可點,稱得上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
  •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為什麼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可是他卻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建立朱明王朝的人,那麼他的兒子朱棣為什麼會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呢?
  • 10歲出嫁,16歲生子,受寵一生的孝敬憲皇后,為何35年再無子嗣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由康熙皇帝親自指婚,年僅13歲的皇四子胤禛和年僅10歲的烏拉那拉氏成婚,烏拉那拉氏被冊為嫡福晉。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就這樣讓命運安排在了一起,成為原配夫妻。慶幸的是,胤禛非常喜歡這個像妹妹一樣的小姑娘。
  • 明朝朱棣奪權登基後遷都,為何史學家還是稱其為明朝,而不是北明
    朱棣為何國號會加前綴呢?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國號是不會有前綴的,有前綴的一般都是後世史學家為了區分歷史上國號相同的朝代才加的。二、「前後」是以建立時間先後來區分比如,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後涼等。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前蜀,後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