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新聞4月27日電 (唐今朝 周英芳)「爺爺,這個背簍是竹子編的嗎?」「這個簸箕做得好精細啊」……4月26日上午,在湖北宣恩縣沙道溝鎮當陽坪村9組,幾個過路人停下腳步,圍觀正在破篾的老人。
老人名叫田祖東,今年73歲。人們都尊稱他為田篾匠。已在這個行業堅守57年了。
普通的竹子,在田老那雙粗糙的大手中仿佛具有了靈性,編出的蔑製品十分精美。簸箕、籮筐、背簍、篩子等,他樣樣都會,哪怕是從未做過的器具,只要有圖樣,也難不倒他。
唐今朝供圖
滿臉笑容的田老,回憶往昔的日子,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半天功夫,篾在田老手指間前後翻飛,一件蔑製品便在他的手下誕生,他笑稱,「娶妻生子, 養家餬口,一家人實實在在的生活,全靠它。」
田老從16歲開始拜師傅學習篾匠手藝。剛開始學徒很受罪,每天要砍竹子,砍完後要劈成蔑,最後還要用兩把刀片把篾抽成細條。而這抽條很是危險,心手眼刀全力配合才行,否則一不留神,篾條傷到手,血流不止。「那時候還小,也很怕學。最怕的就是做蔑時蹲不住,還有就是竹片扎手。」田老說,「篾匠手藝是一門細緻活,要經過多年磨練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從鋸成竹節,剖成篾片,到編織成蔑制用具,要經過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多道工序,而且大多需手工操作。沒想到,做了這麼多年,我也沒想要放棄。」
在師傅的教導下,田老練就了紮實的蔑匠基本功: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樣樣通曉。「師傅常跟我說,剖的篾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編的背簍,要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的涼蓆,要光滑細膩,涼爽舒坦。」田老頓了頓,「這麼多年,這些話我都是記著的。」
唐今朝供圖
「選材是竹編的關鍵,並非所有的竹子都能充當竹編的原材料。」田老說,剛到八年的竹子最有韌性,竹直、節長、上下徑相差不大、竹節較平的竹,最適合編蔑製品了。「在編織時蔑條一定要壓緊,不能留太大的空隙,這樣編織出來的篾製品才好看。」
編制篾製品需要長時間坐下來,細心地去編,不能有一絲一毫偏差,稍有失誤就要重新拆了再來,很多篾匠縱然是幾十年的老手,一不留神也容易出錯,剖、拉、撬、編、織、削、磨全靠一雙手。一手握刀,一手扶竹,剖成粗細均勻的竹片,再將竹片削成各種規格的竹篾,將竹篾在指間與刮刀指間來回拉升,用手指感悟它的厚薄,然後就開始根據編織物品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方法編制。
別看田老今年73歲了,可依然身手矯捷、精神矍鑠,他一邊用砍刀將已經破開鋸好的竹子剖成竹篾,一邊與圍觀的路人打趣聊天。
唐今朝供圖
「七八十年代的生意最好,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竹製品美觀大方、經久耐用。現在的人很多都沒有這個耐心了,所以會的人越來越少了。」田老一邊說,一邊伸出雙手,「你看,我這手已經被老繭磨掉一層又一層的皮,這是歲月打磨後的痕跡。」仔細觀察,他的十根手指頭像樹根一樣粗糙,手指、手掌到處是被篾片和工具刮傷的痕跡,可謂「溝壑縱橫」。
篾匠舊時很吃香,無論是農家所曬穀子、苞谷與其它雜糧的曬席,還是簸米簸黃豆用的簸箕、筲箕,炭篩、米篩和隔篩,簍子,提籃,背兜,籮兜,鬥笠,牛嘴籠,烘籠還是新姑娘出嫁時的針線簸、米粑簸,刷把,撮箕,土家族特色的花背蔸,青黃二篾勻稱緊湊,鎖邊牢固細膩,拿在手上輕巧靈秀,無毛邊無竹刺,從農具家具到日用品,是最好的綠色環保用具,不論城鄉都少不了這些能工巧匠。
田老感慨,最初選擇是因為學技謀生,篾匠技術曾經支撐了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如今依然在堅持,是在默默守護這門老手藝,做這門技藝最後的守候者。可他現在年紀大了,終有一天得放下這門老手藝。一編一織中的歲月是漫長的、平靜的、淡泊的,需要用極大的耐性,他希望有更多對傳統藝術感興趣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能將這項民間手藝傳承發揚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