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篾匠剃頭匠,各位師傅爭第一,誰坐上有說頭

2020-11-26 騰訊網

在民間,但凡有一技之長的工匠,不管是泥瓦工,還是補鍋匠,我們一般都稱手藝人,尊稱「師傅」。

老百姓或許瞧不起達官貴人,但日常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師傅」,農具壞了得找鐵匠修,房子壞了要找泥瓦匠幫忙,所以不管天南海北都格外尊重手藝人,指望他們幫自己解決問題。

因為一技之長受到尊重,手藝人大多擁有群體優越感,因此有「千田萬地,不如一技在手」、「大旱三年餓不死手藝人」的說法。

雖說手藝人在民間地位高,帶著工具走遍天下都吃喝無憂,但不同專長的手藝人之間也相互較勁,爭個地位高下。

例如在南方,諸行師傅之中鐵匠的地位最高,其次是石匠、泥水匠、木匠、制瓦匠。如果主家蓋新房,請各位師傅赴宴。鐵匠穩定坐上席、制瓦匠坐下席。

別小看這種座位排列,裡面有大說頭。

民間傳說,制瓦匠的祖師當初跟魯班學藝時不用心,又嘴饞騙錢,被魯班趕走師門,所以排行最低。

值得一說的是,裁縫、篾匠雖然也是「師傅」,但一般不會與鐵、石、泥、木諸匠同席。

傳說,裁縫的祖師爺是周武王的宮婢,身份比石匠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明顯低一等,而篾匠則被認為是「小媳」出身,幹活大多蹲在地上,被鄙稱為「篾烏龜」。所以這兩個行當在「師傅」中排位相對靠後。

雖然石匠、木匠、泥瓦匠都拜魯班為祖師爺,但進門有先後,地位有高低,魯班的大徒弟是石匠,二徒弟是泥瓦匠,三徒弟是木匠。

中國人講傳承論輩分,雖然是同門師兄弟,但座位不能含糊,石匠坐上位,泥水匠坐二位,木匠坐二位。

不過,凡事沒有絕對。在有的地方,傳說大徒弟是木匠,二徒弟是泥瓦匠,三徒弟是石匠,吃飯時木匠又坐在首席。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為沾了祖師爺魯班的光,木匠在各地排名都不低,但總有一些行當不服氣,編出了各種有趣的傳說故事,先拔得頭籌。

就拿剃頭師傅說吧,雖然早在清朝以前,就有了剃頭行當。朱熹在提及《詩·周頌·良耜》中的「其比為櫛」就專門解釋:「櫛,理髮器也。」

由此可見,早在宋朝時間,就有了理髮師,但當時理髮主要是打理頭髮,以梳頭為主,目的讓頭髮顯得更加整齊,所以理髮師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屬於三教九流的末行,連上桌的資格都沒有。

可到了清朝,由於推行「剃髮令」,理髮師捧著「奉旨剃頭」的招牌,搖身變成了香餑餑,連皇帝也得乖乖能由他們摸,所以自詡天下第一行,走到都要求坐上席,其他師傅們還無話可說。

雖然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業之間無高下貴賤之分,但人活世間哪能沒有心氣,幹一行愛一行,自然希望自己的行業最尊貴,排在其他行業之前。

所謂「人爭一口氣佛受一炷香」就是這個道理,大家爭排名,其實爭來爭去,不過圖個臉面光彩而已。

相關焦點

  • 瀕臨失傳的老手藝:巧手編織繞指柔 篾匠恐成歷史符號
    然而,在幽靜涼爽的雙江鎮石板村,67歲的吳海旺家中仍然鋪著涼蓆,坐上去一會,居然跟人體體溫接近,舒適得很。「手工編織的涼蓆跟機械製作的'麻將蓆'有很大區別。」他取出一床嬰兒睡的「搖窩席」,用粗糙的老手摩挲著,向記者道出其中的奧妙:手工編織涼蓆較為恆溫,冷熱差別不大,三伏天能讓人感到冰涼,剛入秋氣溫下降又給人以溫和的體感。
  • 邯鄲東部農村,即將消失的剃頭匠
    12月13日下午,遊走在邯鄲東部平原上,聽說雞澤孫堡營村唱大戲,順道拐到戲臺下看看。沒想到巧遇老家軍寨村,二代剃頭匠武金虎。寒暄幾句後,我說這剃頭的人越來越少了,想拍一個剃頭過程。剃頭匠武金虎說,剛好俺師弟也在戲臺下,俺正好需要剃頭了。說完武金虎和師弟就行動起來。臺上生旦淨末醜,臺下在剃頭,這就是生活。那剃頭刀刮頭為啥還要洗一下?
  • 木匠人生(二):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
    上工第一天,徒弟對木匠行業幾乎一切都是茫然不知的,甚至對某些工具叫什麼名稱也不知道。師傅首先教徒弟認識工具,學會查點工具。現在的木工,有了電動工具,鋸、刨、鑽、鑿等多種功能都集中在一臺機器上,把機器搬到工作場地,其他零星工具用一個帆布兜子提著就行了。以前的木匠作業都是手工操作,幹什麼活用什麼工具。去新僱主家,要根據所要做的活茬兒,查選相應的工具。小件工具全都裝掛在一隻木製的工具箱內。
  •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骨幹
    由於顧師傅已經離世,以下是張夢蘭口述。顧連成一開始在唐山學徒,師傅姓高。他們學徒時先幹活,給人家倒水、做飯、掃地……啥都幹。顧連成沒學幾天,就去天津了。那會兒他只有15歲,去的天津南開區「恆順興理髮店」。在那兒學徒更受罪,天天吃鹹菜、餑餑頭,幹活,看孩子,做飯。1956年,公私合營。顧連成白天理髮,晚上去夜校學習文化知識。
  • 46年小鎮篾匠:不出世界,不用規劃 - 三湘萬象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圖/記者吳琳紅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桑植報導 在桑植,竹器比比皆是,是由篾匠經刀與手的合作而創造的藝術世界。 桑植洪家關白族鄉手藝人劉孔明,從12歲開始,跟著師傅學做篾(成條的薄竹片)製品,走南闖北。今年是他成為篾匠的第46個年頭,他說,只要身體無大礙,至少還會再做十年。對他而言,正沉浸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樂趣中。
  • 湖北宣恩:堅守57年的篾匠手藝人
    人們都尊稱他為田篾匠。已在這個行業堅守57年了。普通的竹子,在田老那雙粗糙的大手中仿佛具有了靈性,編出的蔑製品十分精美。簸箕、籮筐、背簍、篩子等,他樣樣都會,哪怕是從未做過的器具,只要有圖樣,也難不倒他。
  • 樟樹老木匠的工具,你見過幾種?
    (木匠師傅工具)有句俗話叫「徒弟徒弟,三年受氣。」傳統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師。剛開始,只能幫師傅打打下手,等技術嫻熟了能幫師傅帶小徒弟了。出師後,只要技藝嫻熟,再熬上幾年,就能自己帶徒弟了。(木匠師傅工具)在那個時代,師傅或多或少都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所以會留一手。而現在,木匠不再吃香,即使師傅不遺餘力地教,也沒人肯學了。
  • 二月二龍抬頭、剃毛頭 遂寧老剃頭匠剃胎頭只需10分鐘
    四川新聞網遂寧3月18日訊(記者 趙權軍 攝影報導)民俗「二月二、龍抬頭、剃毛頭,消除晦氣討彩頭。」相傳這天給嬰兒剪髮,可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給家人帶來好運氣。遂寧市城區一名老人張知華,是當地有名的老剃頭匠,已幫人剃了56年胎髮。鋒利的剃刀在其手中旋轉,柔軟胎毛被揉成團後落地,只需十分鐘就將嬰兒頭髮捯飭得乾乾淨淨。
  • 《剃頭匠》閱讀練習及答案(2020年浙江省嘉興、舟山中考題)
    剃頭匠舊時,管理髮的師傅叫剃頭匠,趙巍的父親就是。在趙巍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拖拉著一條腿,拿著推剪剃刀,彎腰佝背給客人理髮剃鬚。趙巍平時是不去父親店裡的,他怕父親逼他學剃頭。父親不介意趙巍對自己職業的不敬,沒事還拿趙巍開玩笑,說趙巍小時候抓周,「官印」和「元寶」都不拿,硬提著剪子不鬆手,還說趙巍的手指細長,拿剃刀穩當,天生就適合做個剃頭匠。趙巍有學要上,自然不會學做剃頭匠,卻在小學的時候,差點因為父親的職業和同學打一架。這事也不能怪趙巍,是一名叫冷鋒的同學主動挑起的。
  •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削髮高手
    我和另外幾個師傅也混熟了,他們都是寶坻人,有王卜莊的,有口東的。我在天津學了一年多手藝就出師了。因為我是農村的,在城市屬於盲流,不讓長住那裡。我經常跑街,幹了有一年多,轉遍了附近的大小胡同。主要是剃胎頭,給小孩剃胎頭很貴,要七八毛,沒拉過口子,和很多顧客都相處得很好,臨走都說以後再來。天津市人問我是哪兒人,我說是寶坻縣的。他們說寶坻縣出剃頭的。
  •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理男發
    師傅對我不滿意,嫌我學得太快了。那會兒,男髮型由髮際向上留,女髮型由髮際向下留。男女之分,刮邊刮在髮際上,錯了,證明你沒學過,學不好。理髮得講德性。比如你不想在這個地方幹了,有價錢高的,也不能拔腿就走,得跟掌柜的說清楚原因。您先找人吧,您找到合適的人我再走,找不到我還在您這裡幹。又如掌柜的想辭我,也得像我這樣說,你先找下家吧,多咱找到合適的地方,你再走,非常人性化。
  • 農村木匠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在我的記憶中,家裡面的凳子和桌子,以及幾張木板床,都是出自一位老木匠之手,見木匠做活多了,也漸漸發現了一些規律。像每次做凳子的時候,老木匠量過尺寸後,這些數字的最後一定要有個三,例如二尺三、四尺三等,做桌子的時候,截取尺寸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是九,做床的時候,這個數字七出現的次數就多了,剛開始的還沒注意,不過聽得多了,總免不了好奇心,就趁著師傅不忙的時候問了一下原因。
  • 魯班師傅誕 | 神奇的榫卯結構,魔術般的木匠技藝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師傅誕,木藝工會最重視這個節日, 木藝工人昔日十分注重尊師重道精神, 他們最尊崇的師傅, 就是魯班先師了。魯班文化是發明創造的文化,是聖人文化,其實質是「積極進取、自主創新、大匠神工、精益求精」。
  • 連載魔幻漫畫《剃頭匠》,最後的掙扎與黑心小尼姑
    上回說到廖叔與串子吳彪警官一行三人前往青龍山的趕屍客棧,卻在趕屍客棧附近遇到一個不明物體側向飛來,吳彪伸手敏捷,端直一記凌空飛踢將危險物體踢飛在空地上
  • 師傅與四個徒弟!
    理話說有這麼個木匠,他的手藝天下聞名。素有「賽魯班」之稱,於是前來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他挑來揀去,最後只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叫張二使弟叫李四,三徒弟叫王五,四徒叫趙六。這四個徒弟個個聰明絕頂,那木匠活一看就會,一點就通,不到一年,他們的手藝已非同一般了這時候、師傅打起了小算盤,俗話說:教出弟於餓死師傅,照這樣發展下去,賽魯班」的名號豈不讓他們搶了去?
  •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徒弟出師後,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去拜訪師傅,到師父家坐一坐。平常的小節日可以不用備禮物,但正月初一那天一定要一條豬腿、五斤餈粑、八斤白酒這三種禮物,並向師父磕頭拜年,大聲地對師傅說:給您老拜年了!這就是傳統的拜年禮。我爹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老木匠,我是跟我爹學木匠手藝的。
  • 老家村子裡的剃頭匠
    文:孫延兵圖:來自網絡元旦期間,回家參加了外甥女的婚宴,順便去了一趟農村的老家,聽旁邊的堂嫂說剃頭匠死了,就在前一個星期,享年75歲。我的心中一驚,又一個熟悉的老人走了。如今的村莊再也不像我們以前那樣熱鬧,到處都是小孩、年輕人。如今剩下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殘的老人。
  • 厚街「合管會」最後一名剃頭匠,有人祖孫三代專找他理髮!
    一把推子,一把剃刀兩把斑駁的老式理髮鐵椅……如今這種老式風格的理髮店寥寥無幾隻有老一輩的顧客知道它的「藏身處」在厚街八角亭附近有一間沒有招牌的老式理髮店,剃頭匠王守勤嫻熟地拿著剃刀為客人剃頭,他不緊不慢地修剃著客人鬢角上的碎發,手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