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訊》
宣傳醫食同源、多種優質果蔬發酵具有整腸排毒、通便瘦身等功效的酵素產品,不知不覺在朋友圈裡流行起來,甚至有些朋友在家自製酵素,那麼「酵素」到底是何方神聖?真的具備多重保健功效嗎?自製酵素是否可行?今天食話實說欄目就此話題一起來聊聊:
「酵素」=「水果泡菜」+「低度甜味水果酒」「酵素」是個日語詞彙,先被引進臺灣,輾轉進入大陸。範志紅老師在其個人微信中指出,日本人把酶叫做酵素,中國人聽了覺得比較時髦,比較唬人。所以很多保健品喜歡用這個詞彙。其實目前流行的所謂「酵素」類產品是糖和水果進行發酵之後的產品,大白話說就是「水果泡菜」加上「低度甜味水果酒」的混合物。其中有糖分,有多種有機酸,有酒精等成分,也有少量維生素。而目前市面上的酵素產品有些是粉末狀、片劑、有些是酵素原液。但無論如何,它們和酶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喝「酵素」能減肥嗎?僅僅是奢望範志紅老師說:「如果確實是自製的發酵產品,含有一些有機酸和發酵產生的維生素,對改善消化吸收可能有點好處,就像吃乳酸菌發酵的泡菜、喝酵母菌發酵的醪糟,多少有益於消化吸收。但是說正常吃三餐飯的情況下,只靠喝點(或者吃點)甜味的『酵素』產品就能減肥,就有點奢望了。而有些酵素產品還宣傳能治療糖尿病,更是不靠譜。」
同時,範志紅老師提醒網友,一味的靠酵素來補充身體所需,營養會不全面,蛋白質也會嚴重缺乏,微量元素也不夠,長期只食用它,會讓人體質嚴重下降。決不能每天以這種發酵液為生,也不能三餐飯菜吃得很少,靠大杯喝這種酵素來「養生」。即便三餐正常吃飯之外喝這種自製的「水果酵素」,也最好每天不超過半杯。
自製「酵素」有安全風險筆者發現,除了在市場上熱賣的各類酵素產品之外,還有不少「達人」熱衷於自製酵素。網絡上還流傳著自製酵素的方法,大多是用水果來製作,然後按一層原料一層糖的順序碼放,最後在上面放一層檸檬片(一個檸檬去皮去籽切片),碼放完食品與糖後和瓶口保持4釐米的距離。將瓶口用保鮮膜覆蓋住,然後加蓋,隔絕外界空氣。放置在15℃-20℃陰涼處約2-3周,把渣濾掉,剩下的液汁即酵素,放在冰箱中冷藏。
自製酵素的流程大致為:果蔬切片→加糖→密封→陰涼處放置→過濾→冷藏。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酵素實為果蔬中的酶以及自帶的微生物。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人員,營養與食品安全碩士阮光鋒也特別指出:「由於自製水果酵素的發酵過程相對複雜,衛生條件要求較高,家庭自製很難達標,加上自製酵素過程中產生菌群和酶的種類複雜,極易滋生黴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如喝到已受汙染的酵素只會對人體有害無益。」在提倡少吃泡菜和醃菜的今天,反而追捧換湯不換藥的「酵素」,這是倒退還是進步?一看便知。
來源:網絡
你與健康的距離就差一點點
《健康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