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製酵素很風靡,上網也了解下自製酵素的方法發現其實就是「水果為原料加糖,密封存放」的製作方法,依靠原材料表面攜帶的微生物自然落菌方式發酵。
口感的甜味主要是事先加入的糖以及水果自身釋放出的糖,而酸味,則是來自於乳酸菌的活動。事實上,泡菜、醃菜中酸味的獲得,也是拜乳酸菌所賜。乳酸菌是一種喜好糖的細菌,水果中和添加的糖為它提供了舒適的生活
不過也有很多人反映,自己製作的「水果酵素」帶有了酒味。這則是另一種微生物——酵母菌活動的結果。酵母對糖也情有獨鍾,在發酵環境中迅速滋生,有人說製作酵素時會產生氣泡,那就是酵母產生的二氧化碳。不過,當容器中氧氣被耗盡時,酵母就開始產生酒精,酒味就這麼產生了。
可以看到,一瓶製作出的「水果酵素」,本質上是水果釋放的和添加的糖、乳酸菌產生的乳酸或是酵母產生的酒精、胺基酸、維生素等代謝產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體組成的混合物。它的成分組成和酸菜汁或酒釀並沒有本質差異。事實上,作為蛋白質存在形式之一的酶,從植物細胞中被釋放出來後,很快就被微生物分解吸收了——畢竟在微生物眼中,這些水果的酶和其他蛋白質一樣,都是可以作為營養物質的。所以,「水果酵素」中,來自水果的酶含量極低。而更多的,則是微生物活動分泌的,或者微生物死亡裂解後釋放的酶。或許,「水果酵素」改名為「菌酵素」或者「菌酶」更為貼切。而即便如此,總蛋白在整個發酵液中的比例也只有0.02%左右,具有活性的酶的量更少了。
自己做「酵素」弊端
首先,「酵素」自製作時需要加入大量的糖,從網上信息看,糖、水果和水的比例從1:3:10~1:1:5不等。換句話說,「水果酵素」的含糖量在10%以上。如此多的糖在讓口味變得「好喝」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由於「酵素」自製時採用的自然發酵,那麼在發酵過程中落菌的構成受起始條件影響很大。在自然界中,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複雜的。而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一旦在製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使得發酵過程中雜菌「佔山為王」,在雜菌汙染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黴菌汙染。那麼這樣生產出的「水果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對健康造成威脅。
此外,亞硝酸鹽就是「水果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不容小覷的有害物質。由於採用自然發酵,菌種不易控制,因此相較於接種發酵,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隨後下降。而一周左右是網上一些「水果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但增加的發酵時間則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水果含有大量的果膠,而果膠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的一大產物就是甲醇。在酵母發酵過程中,甲醇含量可以達到近20毫克/毫升,在酒味沒有那麼重的「水果酵素」中,甲醇含量也能達到每毫升數毫克的水平。而在乳酸發酵過程中還會有丁酸的產生——泡菜以及「水果酵素」中那種特殊的腥臭味,就來自於產生的丁酸。
在工業化生產泡菜、醃菜過程中,通過對菌種的選擇和生產條件的控制,可以儘可能地降低這些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物質的產生,而對於自製的「水果酵素」以及泡菜、醃菜等,由於無法控制菌種和生產條件,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這些不受人們歡迎的物質。儘管這些物質的含量還不至於一頓就讓人得病的水平(雜菌汙染除外),但健康風險還是存在,所以服用酵素還是要選擇優質的菌種(有檢測報告)發酵,發酵期長的優質酵素產品。
讓全民告別藥害,走進微生物酵素時代,打造中國的長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