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被稱為八谷之冠,可榨取芝麻油,也可直接食用。榨取的油香氣撲鼻、口感綿長,堪稱食用油之上品,故稱為香油、麻油、小磨油。「小磨不知夢深處,香名美譽貢王侯。」我國自古就有許多用芝麻和芝麻油製作的美味佳餚,經久流傳。
芝麻原產我國雲貴高原,是喜溫植物,目前種植區域主要集中於黃河及長江中下遊諸省。河南、安徽、湖北和江西種植面積超過全國七成,其次為河北、山西、遼寧等地,其他省份也有零星種植。
芝麻渾身是寶。不限於芝麻油、芝麻醬等傳統產品,目前一些企業還開發了芝麻花茶、芝麻葉茶、芝麻休閒食品和芝麻木酚素等產品。這裡著重談一下芝麻葉。
01芝麻葉,獨特的芝麻副產品
芝麻葉,顧名思義指的是植物芝麻的葉片。芝麻葉上微有毛,呈矩圓形或卵形,有窄葉、闊葉之分,成葉一般長3-10釐米、寬2.5-4釐米,葉柄長1-5釐米。
芝麻葉不僅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糖類,還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可以食用與藥用。醫用資料顯示,芝麻葉,性平味苦,具有滋補肝腎、滋腸通便、補益津液、滋潤頭髮、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取芝麻葉百克洗淨切碎,水煎服之,可緩解關節炎疼痛。
芝麻葉不同於紅薯葉,並非什麼時間都可去採摘。採摘太早會影響芝麻長勢,太晚了葉子筋多,食之不易煮爛,一般選取芝麻種夾結到頂部時進行採摘。這個時候的芝麻處於生長盛期,葉子青翠厚實,茂密肥美,可採摘的葉片也最多。
採摘時,以芝麻枝幹中上部葉片為主。底部葉片生長期較長,接近衰老枯黃,營養留存少;枝幹頭部的葉子,太嫩的話又缺乏味道,同時頭部葉片還要用於光合作用供養芝麻種夾最後結實之需。
02芝麻葉:乾鮮兩相宜
芝麻葉分鮮芝麻葉和幹芝麻葉。
幹芝麻葉製作方法為:將採摘的新鮮芝麻葉清洗乾淨後,以5%左右的食鹽兌水泡3至5分鐘護色。撈出來瀝乾水,倒入鍋中蒸煮,去除葉子中的苦味,然後再撈出來用涼水冷卻,揉搓攤開在乾燥通風的地方晾曬乾,或者直接烘乾。最後用密封袋包裝起來,放在乾燥處儲藏備用。
如此製作的幹芝麻葉,色澤墨綠、乾脆,可以存放一年之久。食用時用涼水或溫水將幹芝麻葉泡開,或炒菜、或做餡,或搭配麵食,吃起來筋道耐嚼,帶有種澀澀的、苦苦的味道,細嚼慢咽,回味無窮。
在皖北、豫東南、鄂北一帶,老百姓的餐桌流行一種芝麻葉雜麵條。麵條煮開,丟入泡開的幹芝麻葉,再煮上幾滾,一股淡淡的芝麻葉特有的清香便彌散開來。「黑黑芝麻葉,閃閃泛油光。放入麵條鍋,滿院噴噴香。」就是當地人對之喜愛有加的生動寫真。不鹹、不辣、不甜、不淡,苦中帶香,一碗芝麻葉雜麵條,帶著地方風味,也留著濃濃鄉愁,蘊含著中原文化的豁達與包容。
而剛採摘的鮮芝麻葉,可製作涼拌芝麻葉素菜。將葉片清洗、煮沸、焯水後,以蔥、姜、蒜、鹽、醋作調料,就是一道既美味又富有營養的時令菜。吃起來,滿口生津,留香不散。
03芝麻葉產業的藍海與困局
過去人們之所以製作幹芝麻葉存儲,主要還是與當時冬季蔬菜缺乏有關。芝麻在秋季成熟,秋去冬來,芝麻葉是冬季非常適宜的調味品和補給菜。所以,芝麻葉也是過去應對糧少菜貧、生活艱苦的產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生觀念的轉變,對芝麻葉營養價值有了全新的認知。現在幹芝麻葉搖身一變成為香餑餑,價格每斤接近20元,並由此誕生了專門的芝麻葉加工企業。一些加工企業,還通過工藝製作不斷改善芝麻葉的口感、外觀和諸如芝麻葉茶等附加產品,希望開拓這一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藍海」。
首先就是採摘困難。芝麻種植機械化收穫難題,曾成為制約芝麻產業發展的瓶頸,而芝麻葉機械化採摘更是難題中的難題。不同於茶葉新葉集中於枝幹頭部,芝麻葉分散於芝麻枝幹四周,採摘期間還要保護生長中的種夾,雖然目前芝麻機收技術取得突破,但機械化採摘葉子還較難實現。
二是原料來源萎縮。芝麻葉說到底還是小眾產品,又是芝麻生產的副產品。受機械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低等因素影響,本世紀以來我國芝麻種植面積總體呈現下行態勢。據統計,2000年我國芝麻種植面積一度達到78.44萬公頃,到2017年萎縮至26.22萬公頃,與2000年水平相比下降了近三分之二。相應的芝麻葉的來源也大幅減少。好在近兩年,芝麻種植面積有所回升。
目前芝麻葉主要為手工採摘,耗時費力,10多斤新鮮芝麻葉才能製作晾曬出1斤幹芝麻葉。與其說,芝麻葉現在越來越貴,不如說採摘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倒逼芝麻葉價格居高難下。
事實上,如果走到芝麻田裡,自己親自採摘一畝半畝的芝麻葉,估計也就更加明白了「葉葉皆辛苦」的不易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