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像對待「老人」一樣
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
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
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楊浦在「三個百年」
(百年市政、百年大學、百年工業)
的歷史發展進程中
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建築遺存
今天,且聽住建君
為您道來
楊浦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之百年市政篇的故事
舊上海特別市市政府大樓
(今體育學院辦公樓)
1933年落成的市政府新樓
地理位置:長海街道清源環路650號
建造年代:1933年
江灣新市中心的行政區中央為十字形廣場,廣場四周分布著形態、功能各異的公共建築群。其中,市政府新廈居於十字形廣場的頂部,工務局等市政府所屬8個行政機關的辦公用房分列左右;中山大禮堂、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公共建築,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廣場內,河、池、橋、拱等點綴其間。
從外觀造型看,市政府新廈採用「塗彩飛簷梁柱式」,是一座具有濃鬱的中國古典風格的中國宮殿式大廈。其造型運用橫豎三段式構圖,整體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設備在當時可稱現代化,有電梯、熱氣管道及抽水馬桶、消防設備等。總之,市政府新廈儘可能地將民族風格與現代化的結構、外部形式與內部功能、堅固性與實用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舊上海市博物館
(今長海醫院影像樓)
1935年9月竣工的上海市博物館
地理位置:長海街道長海路174號
建造年代:1935年
舊上海市立博物館,是上海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撥款籌建的博物館。為籌建此館,政府發行了350萬圓公債。博物館於1936年建成,1937年元旦對外開放。此建築目前是長海醫院的影像樓,可以從醫院入內參觀。
博物館和圖書館大樓在外形上極其相近,猶如一對遙相呼應的姐妹樓,外牆用大石塊砌築,骨架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北京鼓樓造型,重簷歇山杏黃色琉璃瓦頂,四周平臺用仿石望柱欄杆圍護門廳及陳列廳內有朱紅色柱子和傳統的彩畫、梁枋及藻井等。
舊上海市圖書館
(今楊浦區圖書館新館)
1935年落成的舊上海市圖書館
地理位置:長海街道黑山路181號
建造年代:1935年
圖書館由當時著名建築師董大酉設計,1936年建成開放。鋼筋混凝土結構,坐西朝東,主體部分為二層,門樓高四層,佔地面積1620平方米,建築面積3470平方米。設計手法採用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混合式樣。
該建築有三大亮點:一是大堂屋頂彩繪,部分彩繪是原件,其他彩繪按原件複製,地板也是80多年前的。二是二樓中廳的一扇門叫「孔雀門」,是1934年的原物,那時候沒有焊接,全部依靠鉚釘將鐵鉚在一起,非常之功,顯非常之特色。三是門樓為歇山二重簷形式,樓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附以華麗簷飾,四周平臺圍以石欄杆,非常氣派。
上海市體育場
(今江灣體育場)
上海市體育場鳥瞰
地理位置:五角場街道國和路346號
建造年代:1935年
上海江灣體育中心,原名上海市運動場或江灣體育場,曾有著「遠東第一體育場」之稱。位於楊浦區淞滬路245號(國和路346號)。1935年8月底竣工,體育場東西兩側設有司令臺,由人造白玉築成。大門入口處三座寶帶橋,橋堍聳立著偉岸的鏤花石坊;正面門樓高達20米,左右頂端兩隻古銅色大鼎顯示著力量和莊嚴,橢圓型大看臺可容納6萬名觀眾,34個出入口,可在5分鐘內使全部觀眾退場完畢。
抗日戰爭爆發後,運動場建築為日軍毀壞。後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撥款全面修復,修復設計由華東建築工業部建築設計公司(現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於1954年8月竣工。
2006年,古稀之年的江灣體育場恢復了當年「東亞之最」的宏偉氣勢。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江灣體育場主體建築——運動場、體育館和室內遊泳池重現初時光彩。與眾多知名學府為鄰的江灣體育場已更名為「江灣體育中心」,並成為佔地84公頃的楊浦知識創新區中央社區核心部分。這個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在修復改建後變身為國內第一個體育休閒中心。
中國航空協會飛機樓
(今長海醫院飛機樓)
1936年5月竣工的中國航空協會會所
地理位置:長海街道長海路174號
建造年代:1935年
飛機樓是一座歷史文化建築。民國22年(1933年),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之秋。這年的1月1日,上海成立了航空協會,提倡發展國民航空事業,研究航空技術,增強航空救國的民族意識,加強航空力量,以抗禦列強的欺凌,達到洗刷國恥的目的。協會曾先後兩次發動民眾捐資購機。第一次捐款139萬餘元,購機18架。第二次捐得129萬餘元。這樣,孫中山提倡的「航空救國」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是年10月12日下午2時,飛機樓舉行奠基典禮。上海各界領袖及該會理事、會員,都熱情參加。
當時,中國建築展覽會、航空簡易展覽會、中國航空購機紀念會等重大活動,相繼在這裡舉行。樓成不久,爆發了抗日戰爭。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飛機樓這個建築名勝,被時光的流沙湮沒了半個多世紀。
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輔樓
(今民京路918號內)
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輔樓鳥瞰效果圖
地理位置:長海街道民京路918號
建造年代:1935年
位於民京路918號的國立音專是「大上海計劃」之一,建築共有一幢主樓,左右兩幢輔樓以及一些附帶建築。由羅邦傑設計,1935年建成,磚混結構,立面採用對稱構圖,清水紅磚牆面。
在國立音樂院成立之前,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創建,經歷了近八、九十年時間的漫長探索之路,直至國立音樂院的誕生,才正式建立起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揭開了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史新的一頁,開闢了由高等音樂學校來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的道路。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院長,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過了蕭友梅提出的創立國立音樂學院的計劃。
1927年11月27日,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成立,這是中國現代第一所專業音樂院校。創辦時蔡元培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不久由蕭友梅任代理院長。1929年9月改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41年後被汪偽政權接管,改稱國立上海音樂院。抗戰勝利後自重慶返滬的國立音樂院接收了國立上海音樂院,並與上海私立音樂專科學校合併,定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上海音樂學院。
– END –
資料:上海楊浦、最憶楊浦
編輯:楊敏慧(實習)
責任編輯:饒斌
來稿請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建委新聞宣傳中心
往期精選
上海住房城鄉建設管理
原標題:《楊浦這些有故事的建築你了解多少? | 百年市政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