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總愛指責他人?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偏見盲點」

2020-12-21 萬年腐青

你知道你有偏見嗎?

如果你說自己溫厚純良客觀公正沒有偏見,這其實就是一種偏見,學術名叫「偏見盲點」。

偏見盲點,即認為我們自己比大多數人更客觀、更少偏差。我們偏見性地認為自己不存在偏見!」——《社會性動物》

為什麼有人總愛指責他人?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偏見盲點」。

1、偏見盲點讓爭吵升級

吵過架的人都知道,吵架的時候,兩個人都互相指責,都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一方,並試圖說服對方承認「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但由於偏見盲點的存在,彼此說服是不太可能的,也正因如此架才得以吵下去,而且往往能越吵越激烈,甚至不惜升級到人身攻擊侮辱傷害的程度。

最初是為了什麼而吵架,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吵贏,以證明自己對這個 世界的認知才是正確的。

「偏見盲點」,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是憤怒與仇恨之源。

如果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偏見盲點,理性溝通就不至於上升到吵架,而是成為一次清醒確認對方與自己想法的過程 ,搞明白想法背後的動機,也許比執著於對錯更重要。

比如有的人表面強悍,其實內心脆弱。大聲嘶吼、毫不講理、竭斯底裡,也許只是在用外在的強大去唬退敵人,以維護內在孱弱的自尊與微弱的自信。因為那是她生而為人存立於這個世界的根基,再動搖一下也許就徹底坍塌了。

明白了吵架背後掩藏的問題,吵架這件表面的事就變小了變輕了。

2、偏見盲點引發網絡暴力

我們的偏見盲點讓我們可以輕易地對我們所批評的行為作出合理的解釋。」——《社會性動物》

同一件不太好的事,如果是自己做了,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為自己辯解。別人做的,我們總會習慣性地去指責。

坐地鐵不讓座,如果是你,你說那天我腰痛沒法讓。如果是別人不讓座,我們卻能輕易譴責人家道德敗壞,沒人會深究不讓背後是否另有原因。

婚外情,如果搞的是你,你說自己壓力大、和妻子感情已破裂,理由也許不止99條。如果搞的是別人,那肯定是道德敗壞,人渣。

你看,偏見盲點,能讓我們變得如此不客觀,明明是同一件事,我們會為自己辯解,卻又會譴責別人。

為什麼?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作者說:「我們的許多信仰都是內隱的,隱藏在能夠意識到的意識之下。當我們面對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可以知道這樣做的背景,並且可以為之找出理由;畢竟,我們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是,當我們看待別人的行為,我們會忽略掉完整的背景。」

而在網絡時代,偏見盲點的另一個可怕之處是,它能輕易捲起一場又一場的網暴,輕而易舉地摧毀別人的生活。

還記得眾人對成都20歲確診女孩的那場可怕的網暴?僅憑一張出行軌跡圖,因為她一晚去了五家酒吧,就被1000萬網友扒光辱罵,歷經一場鋪天蓋地的蕩婦羞辱,最後證實這名夜店皇后,其實就是一個去了5家夜店應聘一份普通工作的普通女孩。

遠在鍵盤另一端的我們,並不能看見事情的全貌,更不了解被瞬間推上風口浪尖的那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僅憑一張圖,一個被剪輯過的視頻,一次猜測,就輕易對別人攻擊謾罵,實屬不該。

越是智慧的人,越能看見自己的偏見盲點,越不會輕易指責他人,懂得凡事三思而後行。

相關焦點

  • 你看不見的性格盲點,正在毀掉你
    她待人有禮、顧全大局,但從來不說自己要什麼,從沒露出過不悅;這樣的人說不上哪裡不好,可是和她相處就是不自在,搞得自己也沒法破口大罵、暢快吃喝。他們都不是故意想惹人厭,只是自身性格如此,而且誤以為那樣是正確的,結果讓人感覺很不舒服。或許,我們也存在這樣的認知盲點,既誤解了相處,也誤解了自己……
  • 為什麼總有人「不經他人事,卻勸他人善」?
    這類人,在事情發生後,他們不會去考慮自己,但是卻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評價這件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沒有他們嘲諷的對象更為可以承擔,做得更好!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人本來就是對別人的要求要高於自己。
  • 因為我愛你,所以我要指責你
    他們喜歡用指責的方式,攻擊他們的家人、子女。當子女抱怨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很委屈地說:「我做這麼多事情,都是為你好啊!」有一種人,他們用指責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用指責來表達自己的愛,這就是指責型人格。結婚紀念日這天,一位妻子在家裡做了一桌飯菜,滿心歡喜地等待著老公回家。
  • 心理話題| 為什麼總有人讓你無緣無故討厭?(投射效應)
    通過這個心理學知道,可以讓你更了解你自己。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簡單來說,投射效應是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情感、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 總是遇渣的女人:不是你瞎,是被「性格盲點」蒙蔽
    這樣的人,自然不招人待見,但是他自己卻渾然不覺,以為深受全公司員工的愛戴和敬佩。 戲劇化的是,劇中,只要有人心生怨恨,老闆就會死掉,無限循環,一天又一天。你的性格盲點,正在成為你的絆腳石 日常工作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困惑?▷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很愛對方,卻並沒有換來同等的愛?
  • 高敏感情緒的人,請停止指責自己
    同事就跟我抱怨,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為什麼她說這麼不尊重他人的話,太讓人傷心了。在跟她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她這個人太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了。在某一次跟她聊天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她的情緒很敏感。卡魯恩·霍爾曾說過,「情緒高度敏感是一種天賦,也是一種負累。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了?因為總有人嫉妒你過得比他好
    文/愛讀不 網上經常流傳一句話說:不要輕易去撩一個不發朋友圈的人,因為你不知道對方過著怎樣自律的生活,不喜歡外界窺探自己,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想法,不會輕易被外界所幹擾。我曾經在餐廳聽到鄰桌的兩個女生在討論另一個人的朋友圈,其中一個女生說:你看她又發朋友圈了,又去了她最愛的餐廳吃飯,文案配的很幸福,但是他自己平常卻穿著那種廉價的衣服,連個名牌包包都不捨得買一個,現在卻在朋友圈炫富。
  • 投射效應:為什麼總有人讓你無緣無故討厭?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於是人們過度地吹捧、讚揚自己喜愛之人,嚴厲指責、肆意誹謗自己厭惡之人。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這種現象在愛情生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人們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 針扎不到自己身上,就永遠不知道有多痛,偏見也是
    當她憤怒地喊出,為什麼不是哥哥!她媽媽卻更憤怒地吼道,不可能是他。從此,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她始終不明白,難道就因為她不被偏愛,所以壞事就是她做的嗎?又因很多事與己無關,所以輕易用非理性的態度和過分籠統的觀念,狹隘地對待他人。針不扎到自己身上,終究是不知道到底有多痛的。你的偏見或許在當下的你看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可對當事人而言,卻可能是永遠的痛。
  • 冬至特輯 | 總有人在默默愛你
    冬至特輯 | 總有人在默默愛你 2020-12-21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總喜歡抱怨、指責,家長又將如何應對?
    當孩子出現喜歡抱怨的情況之下,家長的第一反應該是反思自我的行為,在平日的生活中自己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解決問題,反而一直質疑是他人的過錯,那麼在潛意識之中就會為孩子的心目之中埋下一顆抱怨的種子,等到這顆可怕的種子逐漸被他們的失敗所灌溉的時候,就會成長為一把促使他們不斷質疑他人的利劍,受傷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
  • 小心性格盲點正在毀掉你
    當他們發生不愉快的事時,Eva有向Adam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但是Adam永遠都覺得自己沒問題,永遠都只是打馬虎眼哄哄Eva就過去了。Adam做錯了77件事,Eva一直選擇原諒,最後終於提出了分手。電影的最後Adam跪地求原諒,卻也只是因為Eva對他太好了他捨不得,而不是因為清楚了自己錯在哪裡。
  • 為什麼有人可憐動物,對他人的不幸卻視而不見?!
    文       約      4500       字閱       讀       需       要9min有個朋友經常性發些貓狗遭虐待微博,卻鮮發人類社會遭遇不幸的事件,有次其微博發了條月前新聞關於乞丐牽流浪狗被城管當街弄死的事件,有人評論說怎麼不見你發流浪狗咬死小孩的微博呀
  • 「看不見」的愛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面對「指責型人格」,該如何相處?
    在為人處事上是多麼重要啊,但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我們殘酷的抹殺他人的感覺,又自以為是;我們在別人面前指責家人或員工,挑毛病,言語威脅,甚至根本不管能否傷到他人的自尊心。不能好好說話的「指責型人格」一位妻子說:「我老公總是不好好和我說話,經常各種數落。
  • 願你拋開偏見,大步向前
    有一段時間,我極力想向別人證明自己,把別人給我加上的「乖乖女」標籤在他們面前撕掉,但我現在明白了,我不必糾結於他人的看法,只要走自己的路就好,不必尋求每個人的認可,野蠻生長,活出真正的自己,別人自然會對我刮目相看,只希望自己不忘本心,勇敢前行。——@落小海我家在農村,從小家庭條件不好,讀書時爸媽總想讓我去上鐵路技校,說出來有穩定的工作,早點掙錢比什麼都強。
  • 多少成年人,正在被偏見禍害
    作者 /  槽值小妹來源 / 槽值ID / caozhi163
  • 我們為什麼愛耽美?
    只是在這些作品裡,總有些逃不掉的邏輯和情節,令人乍看雖爽,細思極恐。 細數言情小說那些屎一樣的劇情:*以下分析不包括「全世界妹子都是我後宮」和「全世界霸道總裁都愛我」類型文章。腦子是個好東西,不是裝椒鹽烤腦花的碗。
  • 《82年生的金智英》看哭幾代人|女孩一生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
    觀影過程沉重而壓抑,平靜的敘述中,卻常常似有重拳捶頓在胸口,悶痛過後,讓我不得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女人一生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身為女人,我們又該如何過好這一生?爸爸趕到後,第一時間不是安慰,卻是指責:為什麼上那麼遠的補習班?為什麼逢人就笑?為什麼衣著不得體、穿這麼的短的裙子?在父親眼中,出錯的從來都是女兒,即便女兒機智求救,避免了傷害,也不配得到一丁點鼓勵和肯定,等待她的只有指責。
  • 為什麼有的人總在抱怨?背後的原因,遇到此類人該怎麼應對?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種人:只要有一點不滿意就抱怨,抓住別人一點錯誤,就開始指責從家人、朋友對象、吐槽到孩子,似乎所有人都對不起他每天負能量很多,一張口就是吐槽抱怨事情不順心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有的人總在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