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醫生》選登26
應激反應對免疫力的影響
主審:
王隴德 鍾南山 李蘭娟
執行主編:
汪光亮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一直有兩種聲音在爭論,應激反應究竟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人類的免疫力?
事實上,應激反應與免疫力的關係是分階段的。短時間內,應激反應會提升我們的免疫力,這促使我們迅速做出戰鬥或逃跑所需的身體準備。此時我們的專注力迅速提升、心率加速,促使全身的血液流向四肢。試想一下,假如此刻你與他人發生爭執,對方突然跳到你面前,在你感受到壓力的兩秒鐘內,你的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你的呼吸加快,這樣會運輸更多的氧氣到細胞中,以便為肌肉提供更多的能量;你的心跳加快,促使肌肉和其他器官中的血液流動加速,有更多的血液為你的四肢所用;你的雙眼瞳孔放大,使你能夠看得更加清楚。
短時間內應激反應會提升我們的免疫力,可是如果長期處於應激反應狀態中,又會大量損耗我們的精力,免疫力就會隨之降低。1974年加拿大生理學家塞裡的研究表明,持續的應激狀態能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人的免疫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他把應激反應稱為「全身適應症候群」。
那麼,什麼情況下人們會保持持續的應激狀態呢?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讓我們產生應激反應的應激源一旦消失或解除,我們就會停止「戰備」狀態,情緒得到舒緩,不再恐懼。持續的應激狀態理論上是在危險源一直存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假如你被猛獸追逐時躲進樹洞裡,猛獸一直守在洞口,始終半步不離。其實,真正的叢林世界不會存在這種情況,猛獸等很久等不到獵物就會去尋覓下一個獵物。
可是,人的大腦既聰明,又複雜。應激狀態的解除不僅是威脅不見了,而且需要經過人腦的判斷,只有確認威脅的確不存在了,才會解除自身的應激狀態,否則就會出現持續的應激反應。有具體形象的威脅比較容易判斷,可是當面對看不見的「敵人」(例如細菌、病毒或者是非具體的事件)時,大腦非常可能默認這個威脅一直沒有消失,身體將會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如果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之中,無論是對軀體健康,還是對生活和工作,影響均非常明顯,有必要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並不是說明明應激源持續存在,卻勸自己別害怕、別緊張,而是要採取行動,主動解決問題,在絕對安全被破壞時可以嘗試讓自己獲得相對的安全感,把超過常態的恐懼等身心反應降到合理範疇之內,嚴重時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