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半個月的試驗調整,一個新產品工藝終於小試成功,質量超預期,過程更環保……感謝化工院的支持。」近日,濟寧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培剛專門發朋友圈,對山東省溯源綠色化工研究院院長周倜和總工程師周興波表示感謝。公司受「三廢」困擾十幾年,前不久,周興波只用了一周的時間,調整了一下該公司的生產工藝,就輕鬆讓企業實現了零排放,大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為蘇培剛解決難題的山東省溯源綠色化工研究院,既非公辦也非純民辦,而是一家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由山東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自有技術研發機構。類似的「民辦公助」研究院在鄒城還有4家:山東省智慧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院、山東省科創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省鄒魯農業微生物技術研究院和山東天禾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人才來,我們就給平臺。」鄒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鄭龍弟說,作為縣級市,鄒城一沒有高校二不靠沿海,為在「搶人大戰」中勝出一籌,當地將更多籌碼壓在搭建平臺上。「民辦公助」研究院既可以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還可以跟企業、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沒有事業單位體制、編制的束縛限制,又不像企業以盈利為目的,讓人才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作為華東理工大學的高材生,周興波雖然原來在公立研究院幹行政職務,可他一直希望能投身科研。4年前,50歲的他鼓足勇氣跳槽到周倜的艾孚特做總工程師。為了給像周興波一樣的人才更大、更規範的施展空間,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艾孚特成立了這家「民辦公助」研究院,目前已經搭建起12人的研發隊伍。周倜雖為院長,可研究院成立的事幾乎沒怎麼用他操心,各種手續全是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代辦的。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為研究院申請了100萬元的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用於研究院購買實驗設備。
鄒城市與「民辦公助」研究院籤訂《目標管理建設任務書》,年底開展現場考察和績效評價,獲得優秀、良好、合格評價的,按照約定金額的100%、80%和60%進行獎勵扶持,不合格的不予獎勵。研究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採取課題項目小組的方式靈活組織、使用人才。對項目完成好的科技人才實行高薪獎勵,對完成不好的進行末位淘汰。對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鄒城市提供一套工作設施支持研發、一名領導幹部結對服務、一個工作部門助力排憂、一套拎包即住人才公寓安居樂業、一條綠色通道安置家人、一名主治醫師保障健康的「六個一」服務。同時,成立人才工作聯盟,為60餘家聯盟企業提供無償服務。每年列支不低於2000萬元,設立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
山東省科創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除了「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還擁有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宮志遠等多名高層次領軍人才。他們根據企業、農戶的技術需求,進行科技研發,解決了他們遇到的難題。山東省智慧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院主要開展工業機器人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現已引進、培養22名人才,建成薄板焊接、雕刻、工具機上下料等10個公共實驗平臺,為30餘家企業提供百餘項技術服務,承接6個省市級科研項目。
「作為一家以生產醫藥中間體為主的企業,我們以生產經營和中試轉化『兩條腿』走路。」周倜介紹,中試這條腿就是購買專家、教授的小試成果,進行中試實驗,然後實現產業化。「從這一點出發,研究院將為企業插上一對騰飛的翅膀。」他告訴記者,目前,周興波他們正在對4項剛收購的小試項目進行中試,一旦成功,每年可為企業帶來8000萬元的毛利潤。研究院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已經凸顯,雖然是疫情期間,艾孚特1月到4月份的銷售收入實現逆勢增長4%,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5%。
「是龍就讓你騰,是虎就讓你躍,我們雖然在待遇上沒法和大城市比,但能為人才搭建更實的發展平臺、給予更大的施展空間。」在鄒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梁偉看來,真正的人才更在乎能否施展才能,才能施展了,價值實現了,相關的待遇自然也不會差。目前,鄒城依靠平臺優勢共引進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研發人員、專業技術人才114人,創造專利技術成果60餘項,建立了15個公共實驗平臺,為企業開展技術培訓25次,解決企業技術難題26項。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國樂 王浩奇 通訊員 張長青 盛 超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