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吃餃子代表什麼呢?有什麼傳統呢?你知道嗎?
除夕夜,又叫大年夜,指的是農曆十二月(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農曆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其中大月30天,小月29天。臘月最後一天往往是三十日,所以除夕又稱為「大年三十」。除夕的「除」即「除去」的意思,「夕」指的是晚上。除夕,也就是送走「舊年的最後一個夜晚,迎來新年的第一個清晨」。
辭舊迎新,萬象更新,才是最愜意,最有意義的。不過,除夕之夜,還有好多風俗習慣呢!比如放鞭炮、不關燈、勿洗頭、要守歲、吃年夜飯。就是這年夜飯,才是大家比較重視的,也是結束這一年展望新一年的大餐,必定餐桌上的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的。其中還有一道大餐,怎麼說也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吃餃子了。
除夕夜吃餃子,裡面的學問多著哩!
除夕夜吃餃子來歷。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之後,不是撈出來單獨食用,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這也是當時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的原因。如今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流傳著,特別是陝西、甘肅等地吃餃子,還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配菜】。
除夕夜吃餃子可追溯以明朝。明初,人們常用餃子祭神敬祖,而且要在除夕夜十二點之前把餃子吃了,因為此刻正是「子」時,且值年歲更替,餃子又諧音於「交子」,有「更歲交子」之意。後來,北方人便沿襲了這一傳統,每年都會在除夕夜十二點之前吃餃子,討個好彩頭。
除夕夜吃餃子的傳說
一種說法是說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亂狀態,取其與「渾囤」的意思,即「糧食滿囤」之意。
第二種說法是為紀念名醫張仲景。相傳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飽受饑寒之苦,有的甚至雙耳凍傷。河南南陽的名醫張仲景,看見百姓遭受疾病的折磨,心裡非常難受。
由於人多,他和弟子在空地架起帳篷,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再用麵皮把它們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和湯一起送給人們服用。張仲景把它叫「祛寒嬌耳湯」,老百姓喝了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從冬至吃到除夕,不僅抵禦寒冷,還治好了耳朵的凍傷。
於是,人們就在慶祝新年時一起慶「耳朵復原」,模仿張仲景的方法製作這種食物,稱其為「嬌耳」。以後,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常在除夕夜吃「嬌耳」,漸漸形成了習俗。
除夕夜吃餃子代表著意義
除夕夜的這頓餃子之所以非同一般,
一是因為臘月三十夜晚的23時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時,正好是「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交又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是人們都期望把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不如意的事,像吃餃子那樣一塊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三是吃餃子還有祈求來年早生貴子,全家人丁興旺,孩子有出息的意思。
四是餃子的形狀像銀元寶,除夕夜吃餃子有象徵「新年發大財,元寶滾滾來」的意思,也就寄託著人們「招財進寶」的美好願望。
此外,包餃子是有餡的。人們在包餃子餡時,常把花生、棗和慄子包進餡裡。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的還會把硬幣包進去,如果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年交「好運」。
除夕吃餃子,代表著美好,不同的餃子餡其寓意也不一樣。不過都希望來年的日子可以更加甜美,新一年的生活也能更加幸福。
不過,除夕夜吃餃子也有忌諱呢,比如煮破的餃子不能說「破」了、「爛」了、「壞」了,而要說「掙」了,「漲」了。就是這些忌諱也是帶有人們求吉納祥的寓意。餃子在這一節日給人們帶來了年的歡樂,也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