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宜讀勞動詩詞。
在高一的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一首三千年前勞動的讚歌,可是,幾乎90%的人把名字都讀錯了。
慚愧的是,隱娘第一次也不會讀,這首詩就是來自詩經的《芣苢 fú yǐ 》。
《國風·周南·芣苢》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
採採芣苢,薄言有之。
採採芣苢,薄言掇【duō】之。
採採芣苢,薄言捋【luō】之。
採採芣苢,薄言袺【jié】之。
採採芣苢,薄言襭【xié】之。
芣苢【fú 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用,多認為是車前草。
這是一首農事詩,描寫婦女採芣苢時唱的歌曲。
我們可以想像詩中的情境,一個晴朗的日子,一群婦女互相招呼著,到野外去採芣苢。一邊採集,一邊唱歌,充滿了歡樂之情。
有人會問,從哪裡看出歡樂。且把這首詩翻譯過來看:
鮮豔繁盛的芣苢呀,採呀採呀採摘起來。鮮豔繁盛的芣苢呀,採呀採呀收藏起來。
鮮豔繁盛的芣苢呀,一枝一枝撿拾起來。鮮豔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取下來。
鮮豔繁盛的芣苢呀,手提衣襟兜起來。鮮豔繁盛的芣苢呀,腰裡別好衣襟兜回來。
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採、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的。
要搞懂這首詩,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六個詞的含義。
採,採摘。有,收藏。
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採。捋【luō】:用手握著條狀物,順著移動採取。
袺【jié】:用手提著衣襟兜東西。襭【xié】:把衣襟插在腰帶上兜東西。
這六個動詞都是勞作時的動作,通過這些動作,也可以窺見人們勞作時的情形。
全詩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唱出發和開始採摘的情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可見女子們的興致勃勃。
第二部分具體描寫採摘的動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寫出採摘嫩小芣苢的動作。「捋」是用手成把成把地把芣苢採下,寫出採摘長得非常繁茂的芣苢的動作。
通過這兩個字,可知芣苢的不同長勢,還可想像出婦女們採摘時的嫻熟靈巧的動作。
第三部分寫芣苢越採越多的情景,「袺」與「襭」兩個字形象地表現出了婦女們的敏捷和手巧。
整首詩只有六個動詞,其餘都是重疊,多用疊字,會產生往復迴環的音樂感。這一特點在《詩經》其他篇章中普通存在。
當我們讀懂了這些動詞的含義,確實可以感受到三千年前,先民們在田野採摘、勞作的歡快喜悅。
在《詩經》中,勞作和愛情、友情等是緊密相連的。
如《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一邊勞作,一邊想著心中喜歡的姑娘;
《女曰雞鳴》中的「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丈夫將射中的鴨雁帶回家,妻子做好菜餚,兩人飲酒多歡暢。
有人說,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獨愛《詩經》,普通的勞作,也自有一份喜悅和歡快。
是啊,先民們或許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是謳歌自然與情感,卻真實可觸。
喜歡、愛情都浸潤在生活的柴米油鹽、生活勞作中,想起三毛的一句話:愛情如果不能落實到柴米油鹽吃飯睡覺這些瑣事上是不能長久的。
三千年過去了,為什麼《詩經》依然打動人,不只是美麗的詞句,更是其中在普通生活、日常勞作中,譜出的詩意歌曲,更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