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2020-12-13 家庭教育陳默

何為「緣起性空」?比如:你現在拿著手機看文章,它有沒有實體存在?按照西方觀點是有的,佛家觀點它沒有實體存在,沒有自己的本性,稱之為自性本空。

從何而來?各種條件匯合起來成了這個事物,這個條件會聚合,也會離散,「緣匯則生,緣離則滅,萬事萬物,無不如此」。

這個道理我知道的挺早的,理論上來說,我也能接受,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常駐不變的事物,「諸行無常,是生滅發」。我以為我知道了生生滅滅就是懂得了「緣起性空」,其實沒怎麼懂,什麼時候懂的?不是邏輯上的理解。一零年祖母去世,後來一八年祖父去世,直到那個時候,深深體會到了「緣起性空」是什麼意思,從小生活在祖父母的庇護下,在這個家裡長大懂事,自然而然的認為這個家庭是永遠存在的,直到一八年的那一天,才知道他永遠不會存在了,這就叫「緣起性空」。

萬事萬物,皆是如此,他曾經沒有,將來也會沒有。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空,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也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斷滅空是指把色相消滅之後稱為空,像人一死就沒有了。我們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的空。指一切的宇宙的物質現相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組合、因緣而和合,所以說它沒有自性的空。在般若共利言譯的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性空」。
  •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萬物皆因緣生,因緣滅」,這是一個永不改變的道理,年齡、要上大學、考的分數.....都是「緣」,正是這些緣,讓我們走在一起,成為了漢本四班、成為了14級中國哲學研究生班,讓我們有那美好的4年和3年。而這些「緣散了,我們便各奔東西,逐漸不聯繫了。許多事情,我們真的無法左右,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人之生命的生滅一般。
  • 十二因緣法(合集)
    佛陀教的禪觀是觀五陰的生與滅,其內容就是十二因緣。長老從而糾正將五陰的生、滅認為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錯誤,從經典中了解觀五陰的集與滅,即於六入處起觀。長老也說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個念法只是口訣,要了解整個十二因緣,不能只憑口訣來了解。B 不正思惟起無明無明有因、有緣,什麼是無明的因?
  •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 去 二 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
  • 常識 | 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最先觀察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就會證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陰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等等為緣,就有一切法的生起。
  • 【佛教常識】什麼是十二因緣
    闢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因此闢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 佛說:婚姻是了斷一場因緣
    佛說:大千世界皆是因緣而生,一個緣字包含的太多太多了,今生能有緣相聚相守餘生就是莫大的緣分,婚姻是前世的延續,今生的了結!夫妻是緣無緣不聚,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前世相欠今生才會相聚,前世不欠今生難以相遇!
  • 十二因緣法是什麼
  • 「十二因緣」究竟講了什麼?
    無始以來,由於一念不覺,不能了知「緣生萬法生,緣滅萬法滅,一切法是無常無我」的諸法實相,就是無明。無明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稱為「無始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人的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男女之間所生的愛意,便是「一念無明」,這種無明是引發其他因緣的根本。
  • 六度四諦與十二因緣
    在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那到底什麼是這些呢?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財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難,受了旁人的欺,不去與他爭鬧。
  • 種種因緣假合而成
    都是因為有這樣的虛妄想,所以才會導致不斷地去投胎,再去取得一個色身;所以這個色身都是從意識、意根妄想「炎火」而生的,如同陽光所照的熱沙地上的熱炎一般。如果沒有這種陽炎就不會有渴愛:渴愛世世都有一個色身,如渴思水一樣地貪著色身。由於這種陽炎妄想,所以對色身有渴愛,有這個渴愛,於是就投胎了,就有來世的色身。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宿世的因緣
    你要講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緣。   修行,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有宿世的因緣。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不真正通達明了,在逆境裡面你忍不住,你還是跟人家冤冤相報,那你只好等到來生再世,再慢慢地修!   諸位要曉得,我們自己一生當中的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是有前因的,決不是偶然的。
  • 佛法揭秘夫妻因緣,竟是三世因果!
    夫妻之間的緣分也有「債」來牽扯,所謂無緣不來,無債不聚。正能量的夫妻,三觀相合,愛和感恩可以解除夫妻之間所有的負面能量。愛必須始於愛,唯有愛,能療愈彼此的心。家和萬事興,內心寧靜,夫妻的能量等級就越高,身體和事業才會越來越好。能量場越純淨,就越能吸引到更好的東西。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
  • 佛說:情人、夫妻、兒女的因緣,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
    佛家說,緣起則聚,緣滅則散,身在紅塵中的人,沒有一個不為「緣」所左右。我們常說的愛情,就是一種緣分,人一生要認識八萬多人,但是能夠走進彼此內心的,不過寥寥數人,最後能陪伴一生的,僅有一位。曾經的人隨緣而來,緣盡而走,成為了生命中的過客,留存一點回憶。緣分不散的,才結成了夫妻,組成了家庭。
  • 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緣
    你要講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緣。2 修行,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有宿世的因緣。4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不真正通達明了,在逆境裡面你忍不住,你還是跟人家冤冤相報,那你只好等到來生再世,再慢慢地修!5 諸位要曉得,我們自己一生當中的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是有前因的,決不是偶然的。
  • 夢參老和尚開示:每部佛經「因緣」不同,若與之無緣,就聽不到!
    佛家論藏《大智度論》中有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因緣」是佛法的基本以理之一,它來源於梵音「尼陀那」的意譯,另外也作因、因緣、所緣。佛門中講因果觀、緣起論,因緣之作用,即為緣起。世間萬法,皆因緣而生,隨因緣聚散而生滅。
  • 禪茶一味:十善業,好因緣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熱鬧後終究要散去。就像夜晚,溫度逐漸回落,最低降至3-4°C,或濃或淡的夜色、點點星光、金色如鉤的初月,非常安靜。靜坐,烹一壺老茶,烤幾個紅薯,那是獨屬於茹素者的清歡。別人時常覺得很寒磣,別人的熱鬧無法參與,像是平行異面的世界,各自安好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