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裡的牆根邊,長了一排土人參。
它們長的很整齊,差不多高的葉叢,在霜降時節依舊翠綠。差不多高的果序,由細而小的紅色小珠子組成,似閃著光。
【 土人參 Talinum paniculatum 】馬齒莧科 >> 土人參屬
第一次在北京見土人參。這種原產熱帶美洲的植物,我曾在南邊見過很多。
明明是外來者,不知為何卻被叫做土人參。關於這種植物,最早的記錄大概是清朝吳儀洛所著的《本草從新》。「出江浙,俗名粉沙參」。《本草從新》如是說。
起初,土人參可能是作為藥材引入栽培。現在更多的被當作一種野菜,煮湯的時候可以丟幾片葉子,據說味道還行。
土人參已經逸為野生,從杭州、南京到四川、雲南,都可以見到。它不喜荒野,屋簷下、水缸邊、小路旁... 它與人類社會若即若離,尋找一個邊緣之處棲身。
院裡的土人參,不知是如何到來的。植物的旅行,一定曲折又艱辛,我總是抱著這樣的設想。但轉念一想,我又是如何來到這個院裡的呢?好像也很曲折呢。
雖不知土人參「土」在哪裡,但「人參」二字還是有據的。如果把它挖出來,根部是這樣的。果然很像人參吧。
往上看,土人參的莖、葉都略帶肉質。葉卵形,像放大了幾十倍的馬齒莧葉片。
夏季是土人參的花期,葉叢中抽出一支花序。五瓣兒的粉色小花開在上面,相當小,直徑不到一釐米。
[1] by Envil Vlien
花期過半時,花果會同時出現在植株上。土人參的果實是一顆顆紅色的小珠子,光澤相當迷人。
難怪在國外,土人參又被叫做 "Jewels of Opar",歐帕的寶珠。
如果把果實捏碎,裡面黑色的種子就會掉出來。如果仔細看,土人參的種子形狀像蝸牛殼、陰陽魚,而不是簡單的圓形。
另外,土人參還有一些園藝觀賞品種,不過不常見。
[1]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Jewels-of-Opar.jpg
Envil Vlien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