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
薑黃
為姜科植物薑黃(黃姜)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洗淨,煮或蒸至透心,曬乾,除去鬚根,產於中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一帶,東南亞各國均勻栽培,亦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咖喱粉必備原料,為藥食同源品種。
性味:味苦、辛,性溫。歸脾、肝經。
功效:破血行氣,痛經止痛。
適應症:用於胸口麻痺,疼痛,風溼疼痛,跌打腫痛,女性痛經,閉經。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
記載:
1、《本草綱目》:治風痺臂痛。
2、《本草蒙筌》:主心服結氣,並疰忤積氣作膨;治產血攻心,及撲損瘀血為痛。更消癰腫,仍通月經。
3、《本草綱目拾遺》: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西番亦有來者,與鬱金、蒁藥相似,如蘇敬所附,即是蒁藥而非薑黃,蘇不能分別二物也。又蒁味苦溫,主惡氣疰忤心。
藥理作用:
1.降血脂作用:薑黃醇、薑黃素有明顯的降血漿總膽固醇和B-脂蛋白的作用,能降低肝膽固醇,對血漿中的甘油三酯的作用尤為明顯。
2.抗腫瘤作用:薑黃醇提取物和薑黃素均能減少動物腫瘤的生長。
此外還有抗炎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禁忌:
1、血虛無氣滯血瘀者慎用。
2、薑黃有抑制胎發育作用,孕婦忌用。
備註:薑黃和生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從外觀就能分辨,薑黃比生薑要黃很多,另外薑黃止痛,通經;生薑發散,止咳,功效也完全不同。
有薑黃和片薑黃之分
片薑黃為姜科植物溫鬱金的乾燥根莖
同:屬姜科,性味、功用基本相同。
二者的藥性均為辛、苦、溫;都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異:薑黃為薑黃的根莖,片薑黃為溫鬱金的根莖。
薑黃以治氣滯血瘀所致的心胸脅腹諸痛為宜,
片薑黃善治風溼肩臂疼痛。
鑑別應用
1、鬱金(片薑黃)與薑黃,均能活血破瘀,行氣止痛。然薑黃辛溫行散,以寒凝氣滯血瘀者用之為優,且又散三焦之火,驅風療痺,鬱金苦寒洩降,以血熱瘀滯用之為宜,更能清心除煩,涼血止血,兼治不同。
2、莪朮與薑黃,皆能破瘀消積,然莪朮偏人肝經氣分,兼破氣中之血;薑黃偏入肝經血分,兼行血中之氣,病機有異。
——鬱金(片薑黃)
食療
價值
薑黃,盛產於我國南方的一種姜科植物,同時也是藥食兩用藥材,傳統醫學認為具有通經止痛、活血行氣、驅寒消炎等功效。現代研究其主要化學成分為薑黃素,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同時將薑黃和薑黃素列為食品添加劑。
薑黃從唐朝便作為重要的活血化瘀藥物,以後歷代本草均有記載,在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還有一個奇特的名字──寶鼎香。古代的鼎,既是道士煉丹煮藥的鼎爐,也是鳴琴焚香的香爐,更是政權的象徵,故稱寶鼎。用寶鼎香來比喻薑黃氣香特異,功效卓著,高貴典雅。
薑黃不只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在臨近國度同樣「身價不菲」。
薑黃在印度被廣泛地作為調料和食用色素使用,在喜馬拉雅地區有「廚房王后」和「生命香料」之稱。它的藥用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是印度瑜伽及傳統養生療法阿育吠陀的一種重要草藥。薑黃色素在印度還被看作是天然消炎劑,用於炎症引起的關節炎、風溼病、肌肉酸痛等,被稱為「印度的固體黃金」。
薑黃也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健康食品之一。日本衝繩是世界長壽之鄉,食用薑黃被認為是衝繩人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產於衝繩的薑黃更被作為「日本琉球王朝御品」。
現代研究證實薑黃中的主要成分—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降血脂、降血糖、抗潰瘍、保護肝臟、抗心肌缺血、抗抑鬱、抗菌、消炎、抗病毒和抗真菌等作用,可用於治療癌症、糖尿病、冠心病、關節炎、阿爾茨海默氏病(早老性痴呆)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薑黃——黃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