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我們到底為什麼焦慮?

2021-01-08 娜姐的光影筆記

假期跟幾個同學小聚,恍然發現大家從讀研那年相識,到今年剛好滿了十年,時光真是如白駒過隙般匆匆啊。但最令我感慨的不是這個,而是我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進入同齡人的話語和秩序裡了——

暗戳戳的攀比,明晃晃的嫉妒,以及對於金錢物質永遠無法滿足的匱乏和焦灼。

其實從物質的層面來看,很多同學都比我過得好多了。尤其是早早結婚買房的那波人,搭上了房地產的快車道,他們在討論的是要不要買幾千萬的學區房,房產稅會如何影響買第三套房子,以及要不要生二胎,生了二胎每個月要增加多少開銷……

我聽著都像天文數字。於是他們質問我,你為什麼不焦慮?

可我真的不焦慮,或者說,我很少為物質感到焦慮。哪怕三年前,一邊租房一邊還房貸,買菜的時候連青椒都不捨得買,但我篤定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的。事實上,生活也的確越來越好了。同齡人都鄙視我:你不焦慮因為你沒有小孩,等你有了孩子試試看。

我就會有點煩。我並非對世俗議題感到厭煩,我們都活在柴米油鹽的俗世紅塵裡,我也無比認同要好好賺錢,追求一份自由富足的人生,事實上我也在很努力地賺錢啊。可我對無孔不入的攀比和焦灼感到窒息。那天的聚會,我有好幾次假借去衛生間的理由,跑到飯店門口做深呼吸。

人類真是奇怪的動物啊,好像很難通過自身的感受,來獲得深層次的認同感;很多時候必須藉由別人的羨慕和集體的肯定來獲得優越感,進而獲取自我認同。昨天我還在微博裡說,最近兩次跟團出國旅行,短短幾天或十幾天的小團體,站隊和攀比也是無處不在的。

上次去日本,團裡的年輕女孩比較多,大家在機場集合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打量各自背了什麼包包,穿什麼牌子衣服,用什麼牌子的行李箱。有幾個姑娘手裡拎著LV/GUCCI,很明顯另外幾個女孩有點酸,酸的直接表現是,莫名其妙跟旁邊的男朋友或老公發脾氣。

回程的那天,從東京到名古屋的路上下起了雨。車子開在高速上,每個人都興高採烈的,姑娘們把新買的名牌包拿出來背,有個女孩直接把LV橙色的大袋子拎在手裡,有一種揚眉吐氣的快感。我埋頭看川端康成的《雪國》,時不時被旁邊的聲音驚醒,團裡的兩個阿姨跑過來問我,你買的東西呢?我漫不經心地說,放行李箱裡了啊,也沒買什麼。

到了機場,其中一個阿姨又過來跟呂同學搭訕著問,你們是哪裡人?在北京買房子了嗎?一個月賺多少錢?呂同學都好脾氣地回答了。最後,那個阿姨又莫名其妙跟他說,你看你媳婦多好啊,又低調又溫柔,不像別的女孩那麼張揚。你帶她去逛逛免稅店,想買什麼就買點唄,出來一趟也不容易。你看人家都買了那麼多,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買呢。

呂同學敷衍著說好好好,我在旁邊笑笑沒說話。

說起來很好笑,其實我一直都沒什麼錢,各種各樣的酸話也聽過不少,但我的心一直有一層保護殼,從小到大我都活在自己的小宇宙裡,這個世界的鄙視鏈傷害不到我——甚至,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意識到鄙視鏈的存在。

就像過去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我一直把她視為很溫暖的存在。單身的那些年裡,我們常常窩在我租的小公寓裡吃火鍋,看電影,吐槽同事,周末的時候約著一起看話劇看展覽。

可是當她找到了有錢的男朋友之後,有一天忽然跟我說,你也太不爭氣了。你看看比你醜的女生,都能找到家裡有三套房子的男朋友,你到底在幹嘛啊?

不知道為什麼,當她說出這樣的話之後,我們的關係一下子就疏遠了。其實後來,她跟那個有錢男朋友分了手,然後又輾轉換了幾份工作,後來自己創業開公司做得風生水起。她並不是那種要嫁到富人家做少奶奶的女孩子,現在回想起來,也許人都會經歷價值觀混亂和自我懷疑的時期吧。

每個階層都會有各自的鄙視鏈,所以會互相攀比,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只是我一直用天生的樂觀,和形而上的浪漫把它忽視了——

《紅樓夢》裡的丫鬟有鄙視鏈,那些負責給主子端茶送水的貼身大丫鬟,會覺得自己身份高人一等,瞧不起那些負責打掃院子看大門幹粗活的小丫鬟。做太太的當然瞧不起做姨娘的,王夫人就從來沒有給過趙姨娘好臉色看,連帶自己兒子身邊長得好看一點的丫鬟,她都覺得是狐狸精,鄙視裡其實也有一種恐懼。

美國的一個人類學博士,寫了一本暢銷書叫《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看了之後我發現,紐約上東區的鄙視鏈更是瘋狂啊,作者去買房子,發現連房產經紀都拎著愛馬仕,和顏悅色在上流社會是沒用的。她看了一次房子回來沮喪地吐槽,得買個香奈兒再去看房,不然好房子根本輪不到自己看。

年過三十我才發現……我可能真是個怪物吧,我是不會被環境的主流價值觀驅使向前走的,我總是會更深層次地問自己:這些是你想要的嗎?你真的快樂嗎?

或者說,是樂觀和浪漫保護了我,在這世俗世界之外,我有一個詩意的審美的精神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我能更真實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每次回老家,大家看我的眼神都是「無業游民」和「怪物」的時候,我也沒什麼好解釋的。每當親戚說,誰誰當了官誰誰發了財誰誰很成功的時候,我心裡只有一個聲音在說,有什麼好羨慕的呢?我又不想成功。

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擁有的已經夠了。

當你月薪1萬的時候,會對著時尚雜誌裡月薪5萬的生活感到羨慕不已。可是當你月薪10萬的時候,欲望又會全方位地升級——總有更貴的東西在誘惑你買單,更紙醉金迷更炫目的世界在邀請你的進入。你覺得自己不同以往了,看不上郊區三室一廳的房子了,也不想再坐經濟艙了,新的一輪的痛苦來臨。

人們常常說中產階級最脆弱,可能我還只是個窮人吧,我常常提醒自己,理想的生活不過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陪在愛的人身邊,有一點錢可以防意外,有一點閒暇可以陪家人散步,有一副好身體和看風景的心情,每年能出國旅行兩次。

是要好好賺錢沒錯,但我不想變成金錢的奴隸啊!比如這大好春光,我就常常找藉口給自己放假,要去看花啊,遊山玩水呀,美好的事物是經不起等待的。

讓他們追逐成與敗,讓我們分享美與愛。

我就心安理得做一個怪物了。

相關焦點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依附式婚姻,虛榮的欲望是焦慮實質
    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是由耶魯人類學博士,同樣也是二胎媽媽的美女作家薇妮斯蒂.馬丁所著。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美國上流社會上東區媽媽們的育兒焦慮。有人稱它為"紐約版天空之城"。作者和丈夫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他們賣掉了自己的聯排別墅,搬到了紐約的上東區。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啟•蒙群學社讀書會第七期《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凱勒曾說:「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為使社會學專業學生深入了解美國中產階級的育兒壓力問題 ,第七期群學讀書會選擇了《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交流探討了當耶魯人類學博士溫妮斯蒂·馬丁和丈夫一起帶著孩子搬到上東區的生活。從物色公寓、購買學區房、給孩子申請私立校開始,她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真可謂「孩子的比賽,媽媽的戰場」。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對於育兒,富人比你更焦慮
    我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儘管不知終點在何處,由此給媽媽們帶來的焦慮感伴隨著孩子的求學過程,看了《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之後,發現母親的焦慮不管處哪個階層,哪個國度都深陷其中。鉑金包是愛馬仕的一款爆款拎包,最便宜的也要幾萬塊人民幣,但還不是你有錢就買得到,要排隊預約,限量發售。
  • 愛馬仕到底有何魅力?——《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讀書分享
    愛馬仕到底有何魅力,為什麼總讓無數女性趨之若鶩?最近讀了一本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書還有一個很長的副標題: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的上東區育兒戰爭。作者是薇妮斯蒂*馬丁。《三十而已》劇照我敢打賭,《三十而已》的編劇一定看過《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前半部劇有關顧佳的很多劇情都借鑑了這本書的內容,比如帶兒子面試私立幼兒園,用盡方法找關係入學
  • 虛榮心是《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依賴婚姻焦慮的本質
    在這上面很難找到媽媽。「-《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本書由《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作者耶魯人類學博士,也是二胎母親的美麗作家馬丁。本書主要描述美國上流社會上東區母親的焦慮。有人把他叫做紐約版本天空之城」。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未來」,作者和她的丈夫賣掉了他們的聯排別墅,搬到了紐約的上東區。
  • 我是個媽媽,我兒子需要鉑金包!
    別問為什麼,問就是這集看過。就像雖然還沒追「三十而已」,但看熱搜已經猜出大概劇情了,特別是刷屏的融梗橋段「拿什麼拯救你,我先生的事業,我需要鉑金包」。活脫脫上東區「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翻版,所以「三十而已」後面的故事,你追下去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集你也看過。
  • 媽媽版欲望都市:「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看到你們富人也那麼焦慮那麼不開心,我也就心裡平衡了。總而言之,全世界的媽媽都來「看熱鬧了」,不管是真正拎鉑金包的麻麻,還是領著幾千塊錢月薪提著帆布袋的麻麻,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了《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當然,欲望蹭蹭蹭地在一些媽媽心裡開始膨脹,因為她們驚喜地發現了一個精英媽媽的「外包裝」標準模版。
  • 讀書ll 媽媽要有一顆怎樣的心《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我卻特別喜歡宅在家裡,看書,追劇……這兩天看的書是,美國薇妮斯蒂·馬丁巜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是買了很久想看的書了,平時苦於沒有相對集中的時間……最近追的是美劇巜離婚》,是由莎拉.傑西卡.帕克和託馬斯·哈登.丘奇主演的,第一季10集,第二季8集,第三季6集。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探秘精英階層的生活狀況
    而人類學研究告訴我們,共同養育、社群照顧,是一種根植在人類進化中的特質,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也仍然有利用價值。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我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2015年,它的英文版剛剛上市,當時這本書人類學和時尚跨界的題材就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本書的中文版2019年1月剛剛上市,就迅速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全書總共20萬字。
  • 抹茶書單|《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顧佳進不去的富婆圈
    聚會組織者會在各大社交網站上搜尋po過愛馬仕包包的女生,考察一番後發去私信:我們也有鉑金包,要不要加入我們的圈子啊?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便開始組織線下聚會。愛馬仕鉑金包很難買到,只有店裡的常客才會被邀請到店內的VIP室,店員才會拿出鉑金包。
  • 我是個媽媽,我沒有鉑金包,香奈兒。我只有購物袋
    一隻名品包換來上流圈的人脈,簡直是上海版的《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可是《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作者本身就是富裕家庭出身的藤校雙博士,嫁的老公本來就是紐約上東區「土著」,人家原生家庭就已經是上流社會了。
  • 抹茶書單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探秘「顧佳」進不去的頂級「富婆圈」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紐約「富婆」的上東區育兒戰爭。這是一個紐約上東區的媽媽圍繞孩子教育的生活記錄,也是美國頂級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臥底式調查和報告。作者薇妮斯蒂·馬丁,出生於美國中西部的密西根的一個小鎮。20歲的她從安逸淳樸的家鄉,跑到了五光十色的紐約,念了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博士。
  • 《三十而已》太太圈潛規則:中國版《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我卻在暗想,這個編劇一定看過耶魯人類學博士薇妮斯蒂·馬丁的《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因為《三十而已》關於富人太太的描繪,真的跟紐約上東區富豪太太的生活太像了。有錢人的太太不光買包,還要為一切裝潢臉面的東西付費不要指責有錢人高調消費,名牌衣飾,寶馬香車,因為在富人的世界裡,不存在低調這回事。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從物色公寓、購買學區房、給孩子申請私立校開始,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持續了六年,為了讓孩子迅速實現階層躍遷,她又排除萬難買到了愛馬仕的鉑金包。 無論是《三十而已》中的顧佳,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溫妮斯蒂 馬丁,為了融入環境,打進圈子,獲得某些人的認可,每一位太太都需要一個「鉑金包」。
  • 「我是一個職場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這段時間我們寫了不少關於獨立女性的話題:用MAC的女大學生是否需要GUCCI,月薪十萬的女白領如何平衡親密關係,中國女孩真的需要幾十隻口紅嗎…… 世俗觀點喜歡單單用消費的取捨來判定一個女性的獨立魅力,而這對於升級成「母親」的都市麗人來說,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 想買鉑金包的「顧佳」,全世界有相似焦慮的媽媽們
    一張「靜安區鉑金包媽媽」的劇照刷爆了社交網絡。這是時下熱劇《三十而已》裡的一個橋段。女主角顧佳想打入上海上流社交圈,還沒抬腳就先摔了個大跟頭:聚會上魔都貴婦們一水兒都背鉑金包,導致背香奈兒的顧佳在合影中被直接裁掉。
  • 三十而已顧佳:我是媽媽,我要託關係拼人脈,我還要買鉑金包
    其中的顧佳,是個雙商在線,高顏值的成功女性。但她活得可真是挺累的,要搶學區房,低三下四託關係讓孩子進入精英幼兒園,還有千方百計混入「太太圈」,東拼西湊買愛馬仕鉑金包。顧佳和闊太太們初次見面的那場戲非常荒誕,那些太太都沒有名字,都被稱呼為某太太,穿得都跟孔雀似的,劇情配著誇張的音樂。
  • 【草籽亂翻書】笑微鳥:《我是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份特別的育兒「田野調查」
    >《我是媽媽,我需要鉑金包》I一份特別的育兒「田野調查」《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是中信去年出版的一本暢銷書,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群的很多知名公眾號都推薦過這本書,我對本書初始的印象就是一個博士媽媽以自己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業視角對紐約上流街區上東區媽媽們的育兒生活進行了「田野調查」,並與被調查對象們相適應相融合的一個過程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戴紀包凱莉包殺手包
    」 我和娃爸結婚3年了。如果算上我們認識的時間,有6年了! 我們真正的大吵大鬧,甚至半夜寫好離婚協議,想要從此跟眼前的這個人決裂的想法,我算了一下,大概有3次!那天晚上,我們在黑暗中,誰也看不清誰的臉,他抓著我的手說,「你所有所有的努力我都看在眼裡,你已經做的很好很好了,是我說話太衝,要求太高。你就把我當個屁放了吧!」
  • C家觀點 | 我為什麼不買愛馬仕鉑金包?
    ▼媒體鏡頭下的袁詠儀,不管是逛超市、接孩子還是和老公去拍拖都背著愛馬仕鉑金包,每次都不同款。袁詠儀到底有多少個鉑金包?在買鉑金包的眾多故事中,最讓我有感觸的卻是一本名為《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書。當耶魯人類學博士溫妮斯蒂•馬丁和丈夫一起帶著孩子搬到上東區時,她對那裡的生存規則還一無所知。上東區是紐約最富有的人聚集的地方,連空氣中都是錢的味道。溫妮斯蒂在讀幼兒園的兒子的同學個個身世顯赫,家裡不是金融世家就是工業巨子。一到放學,學校外頭停滿豪車,每個母親都妝扮的像上流社會的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