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度25。」
51歲的平谷桃農李廣富,在離家4千多公裡的新疆洛浦「創業」成功了。這個甜度超過了正宗的平谷大桃,達到了北京話的「齁甜齁甜」。
洛浦縣隸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土地是沙漠化的鹽鹼地。2018年起,北京市平谷區對口支援洛浦縣,對當地土壤進行改良,摸索出了一套「鹽鹼地種植法」。平谷大桃在歷經重重困難後成功「西遊」,當地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今年,洛浦「平谷大桃」基地收了一萬多斤桃。「我是當爺爺的人了,拋家舍業的,這一年多,真是把一輩子的活兒都幹了。」李廣富說。
大桃啟程西遷 首批遭夭折
北京平谷和新疆洛浦,這個扶貧「對子」橫跨了大半個中國。
令雙方一拍即合的是大桃種植。緊守北京「東大門」的平谷,是享譽中外的大桃之鄉,匯集白桃、蟠桃、油桃、黃桃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擁有積累了數十年的種植技術。洛浦擁有沙質土壤,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大桃生產。
洛浦也有桃樹,當地稱為「土桃」。用李廣富的話說,可能當地風沙比較大,「桃子外表一層土」。「土桃」口感沒問題,但賣相不佳,生長全靠順其自然。
2017年起,北京市平谷區和洛浦縣建立對口支援協作關係,平谷企業也參與了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平谷區6家大桃合作社和洛浦縣籤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3家合資企業。
「『送唐僧肉』式的扶貧,是搞應急工程。只有政策『搭臺』,市場『唱戲』,讓市場和需求結成對子,扶貧才能真正成為一泉活水。」平谷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史長利說。
李廣富所在的平洛森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先在90個大棚裡,開始了大桃「西遷」的嘗試。
他記得,2018年底第一批桃苗長途跋涉運到洛浦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當地連給桃樹剪枝的工具都沒有。當地政府找來裁紙刀「救急」,但不出半個小時,10個桃農的手全劃破了。原來,這些當地桃農不掌握任何種植技術,竟用切羊肉的方式剜桃枝。
沒有技術、物資匱乏、語言不通,這些問題李廣富他們要一個個克服。
大桃種植技術負責人是「平谷桃王」屈海全,從剪枝、澆水、打藥到控制溫度,他一遍遍、手把手給當地桃農教授種桃技術。當地的沙漠化嚴重,地下有機質為零,「栽苗的時候天涼,沒發現別的問題,把肥料用足,果樹長勢良好。」屈海全說。
2019年3月份,李廣富計劃在露地種桃,需要連片的大面積土地,最後選擇了洛浦縣洛浦鎮多魯吐格曼貝西村一塊閒置土地。鏟車進到地裡平整土地,溝機一挖,50公分就出水了。當地協助的一個農業專家直說,「你們怎麼找到這塊地?白送都沒人要。」
隨著氣溫升高,大棚種的桃苗出問題了。
屈海全說,在平谷,大棚桃灌溉用噴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在洛浦,噴淋後的桃葉上出現「留白」,這是鹽鹼留下的痕跡。「氣溫越高,鹽鹼越大。桃苗都被燒死了。」屈海全心疼地說,第一批帶過去的桃苗是新品種,一棵要三四十元。4萬多棵桃苗,死了3萬多棵,幾乎是「全軍覆沒」。
「那個時候確實想過要放棄,太難了。」李廣富說。
李廣富在桃林裡。受訪者供圖
攻堅鹽鹼地 大桃紮根結果
但已經來了,就這麼放棄,李廣富心有不甘。
如何在鹼鹽地裡栽桃,洛浦縣沒有經驗,平谷區也沒有。基地在平整土地的同時,開始尋找土壤改良的方法。他們與當地協商,挖了一口深井,用地下水代替地表水;挖蓄水池物理沉澱減少鹽鹼含量;種植四翅濱藜等植物生物治鹼。
平谷區農委還聯合北京農科院,與洛浦林業局和當地的鄉土專家,聯合制定了綜合的土壤改良方案。他們聘請了洛浦縣農牧局原黨組書記木塔力普·阿布拉現場技術指導挖排鹼溝、修蓄水池,通過大水漫灌調整土壤PH值,並摸索出了一套「鹽鹼地種植法」——栽種時,在栽植坑內加入有機質,用來改良土壤;在每次澆水時,也要加入胺基酸肥,使根系能夠更好地吸收養分。
木塔力普·阿布拉說,「在平谷區,大桃採用齊壟栽種,但這個方法不適合在鹽鹼地,」他建議在壟下栽樹,「壟上蒸發量高,鹽鹼在壟上比較集中。」採納他的建議後,大桃栽植成功。
夏天,和田地區中午高溫暴曬,導致鹽鹼量迅速上升,為了防止桃樹死亡,李廣富帶領工人加班加點,加快土質改良。當地村民阿爾孜古麗·麥提庫爾班說,「在挖排鹼溝的時候,他們連夜幹,都不休息,太辛苦了。李總來這裡時皮膚白皙,長得也好看。這一年他跟我們一起在七八月的高溫下連續幹,變得黑黝黝的,跟我們農民沒啥區別。」
經過一年的努力,平谷區累計投入400多萬元,對700餘畝鹽鹼地進行排鹼實驗、土壤改良和大桃種植設施改造,種植樹苗5.4萬棵,成活率超過80%,平谷大桃終於在多魯吐格曼貝西村紮根。
都說「三年桃,四年杏」。在「平谷大桃」洛浦基地,桃樹兩年就結果了。「樹苗剛種下時跟筷子一樣粗,我們還想著三年以後才可以吃到果子,實際上一年時間就開花結果了。」阿爾孜古麗說,大桃試種成功,也讓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今年6月下旬以來,園區的「早黃蜜」「澳油」「中油蟠7號」等品種相繼成熟,專家對大桃進行甜度測試後,得出「甜度25」的結論。
平谷區競選甜桃王的標準之一是「含糖量不低於12度」,「甜度25」什麼概念?用北京話說,就是「齁甜齁甜」。
洛浦縣生產的大桃,甜度達到了25。受訪者供圖
一季桃兩千人就業 桃苗送上門
在多魯吐格曼貝西村,大桃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阿爾孜古麗的丈夫患強直性脊柱炎,喪失勞動能力,3個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全靠她務工掙錢維持生活。2019年,她看到「平谷大桃」洛浦基地的招工信息,也報了名。在這裡,她負責打藥、修剪、採摘,再幹些零活兒,每月能掙3000元左右。「我給家裡買了全自動洗衣機,還買了一輛電動摩託車。」 阿爾孜古麗說,現在她已經掌握了桃樹的修剪、灌溉、噴灑農藥等技術,「以後也可以獨立操作了。」
在桃苗的栽種、修剪等環節,基地不定期僱用當地村民,一季大桃能吸引當地村民就業達2000多人次。
技術人員把「平谷大桃」種到了鹽鹼地,也把種植技術送到了村民家中。去年春天,園區栽種果苗的同時,給當地的300餘戶村民發放桃苗,一家6棵左右,讓村民用以發展「庭院經濟」。阿爾孜古麗家也分到了桃樹苗,她欣喜地說:「夏剪、疏花疏果、套袋這些技術我都學會了,我要教會鄉親們,讓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如今,大桃種植初見成效,李廣富又醞釀著啟動「新計劃」。
今年,「平谷大桃」洛浦基地將繼續增加平整開荒土地的規模,到年底,開荒土地將達到1100餘畝。屆時,園區將常年安排60至70個就業崗位,預計能帶動3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我們還要進行品種篩選,讓種植技術本土化,選出適合當地溫差的品種,試種出最適合洛浦當地的大桃,推向市場,促進當地增收致富。」李廣富說,通過大棚、露地種植,讓當地一年四季都有大桃。
他還計劃著,進一步發展大桃文化、創意產品,文旅產業及深食品加工,一系列產業扶持帶動當地村民脫貧增收。
今年3月,李廣富接受了和田電視臺的採訪。
「他們問我,李總,桃花都開了,你怎麼不笑啊?開花不一定結果,我當時真的笑不出來。但現在我有信心了。這裡能種出比平谷大桃還甜的桃子。」李廣富說。
平谷援疆幹部與當地百姓品嘗大桃。受訪者供圖
幫扶日誌
這裡產的大桃 質量和口感甚至趕超平谷大桃
平谷掛職幹部、洛浦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甲上:
我是今年3月來到洛浦縣的,到了以後,就立即對洛浦縣特色林果業開展實地調研,發現平谷大桃在洛浦安了家,北京市平谷區平洛森濃有限公司改良種植「平洛大桃」300餘畝,通過與貧困戶分紅、發放桃苗、桃樹種植及管理方法指導等方式助力洛浦縣脫貧攻堅。
我積極了解平洛大桃基地實際情況,並與工作隊領隊、洛浦縣林業和草原局、平谷技術專家溝通,通過專業技術培訓、實地指導、政策幫扶解決企業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各方努力,落戶在洛浦縣的北京平谷大桃初次成熟結果,大桃質量和口感甚至趕超了平谷大桃。新疆疫情期間,北京市平谷區平洛森濃有限公司也主動作為,向政府捐獻首次結果的「平洛大桃」3000餘斤,獲得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平谷大桃在洛浦開花結果,讓我有了更大的信心,林果業是洛浦縣的支柱產業之一,但與核桃、紅棗、葡萄等當地優質的特色林果相比,種植面積較小,僅3000餘畝,大桃產業的發展有待加強。我將持續圍繞「平洛大桃」的產業規模、果品質量、品牌建設和品種優化開展工作,也堅信北京平谷的資金、技術和優質大桃品種與洛浦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相結合,必能結出致富之果,為洛浦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平谷區扶貧大事記
2018年3月,平谷區大桃落戶新疆洛浦。
2018年8月,成立平谷區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8年9月,平谷-望都勞務對接協作實訓基地揭牌。
2018年11月,商都縣實現了結對鄉鎮和深度貧困村兩個全覆蓋,洛浦縣實現了結對深度貧困鄉鎮全覆蓋。
2019年1月,烏蘭察布市專賣店落戶平谷。
2019年2月,成立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平谷分中心。
2019年6月,平谷-望都共建軟硬鏡微創醫療中心成立。
2019年7月,平谷大桃在和田生根發芽。
2020年3月,商都縣摘帽。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張暢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