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平谷桃農借力網際網路 賣桃像寄信一樣簡單
7月,又到了平谷大桃成熟的季節。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峰臺村桃農張淑文盤算著,早油桃已經熟了,中旬早玉(90342)桃下樹,下旬大九保可以摘了。眼下正趕上疫情,外地客商進不來,他們也出不去。但張淑文並不擔心,大桃還沒成熟,她已收到了一些住在市區的客戶發來的訂單。「頭一天把訂單發給快遞員,第二天一早把摘好的桃送過去,賣桃跟寄一封信一樣簡單。」
新京報記者從平谷區商務局了解到,多年來,平谷大桃銷售主要通過坐等商販上門收購,常見「貨到地頭死」。2017年,平谷區啟動「網際網路+大桃」工程,拓寬銷售渠道,精品大桃實現「物有所值」。僅2019年,全區大桃電商銷售3500萬斤,銷售額2.8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23億元。
以前坐等商販上門 大桃「貨到地頭死」
今年59歲的張淑文,在鄰居眼裡算是「電商達人」。不少同齡人連微信都不會使,她卻不僅會在朋友圈賣桃,還會發抖音、快手引流。「拍照片、拍視頻、發朋友圈,都沒問題。」張淑文說,現在她有200多個微信好友,大多是慕名前來買桃的客戶。
張淑文一家9口人,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80多歲的老公公,下有外孫和孫子。她和老伴兒守著7畝桃園,平均畝產大幾千斤。
平谷大桃頗有名氣,是全區7萬桃農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前些年賣不上好價錢,桃農銷售大桃主要靠坐等商販上門收購,經常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銷售渠道,出現商販惡意壓價、大桃「隔夜愁」、「貨到地頭死」等狀況。
「以前一到這個季節,我們頭天夜裡兩點多就得起來,排著隊領筐、摘桃,然後把桃運到鎮裡的大桃市場上,坐等著大車來收桃。」張淑文回憶,車來了,多少錢人家說了算,一筐桃四十多斤,好的賣三四十塊錢,不好的時候10多塊錢就賣了。「起早忙一夜,能賣一百多塊錢。有些桃還沒人要,糟蹋了,一個收穫季下來,7畝大桃能賣一萬塊錢左右。」
村民走進課堂 學會發朋友圈賣桃
隨著電子商務興起,2017年平谷區啟動「網際網路+大桃」工程,以拓寬銷售渠道,促進桃農增收為總目標,讓平谷大桃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當年,平谷區首次與順豐、EMS兩家物流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在13個大桃主產鄉鎮設立66個攬收點,為桃農電商銷售大桃打通物流渠道。
張淑文還記得,當時電商培訓班開班,村裡的大喇叭喊人去大隊聽課。村民們並不認可,都忙著賣桃,覺得去聽課是「瞎胡鬧」。畢竟她們這一代60後的村民,「連微信都不會使。」
抱著「閒著也是閒著」的心態,張淑文去聽課了。當時去上課的不過幾人,全是50多歲的村民,聽著老師講「電商」,感覺就像聽天書。張淑文說,老師像教幼兒園的孩子一樣,手把手教他們怎麼用智慧型手機,加好友、拍照、發朋友圈,「回家發現忘了,趕緊給老師打電話,老師電話裡反覆教我們怎麼操作,比自家孩子還要有耐心。」
張淑文去上課,她的孩子們特別支持,專門給她買來智慧型手機。學會了拍照、發圈技巧,張淑文把大桃發到了朋友圈,沒想到還真賣出去了。
張淑文算了一筆帳,往常去市場上坐等商販收桃,一筐桃40斤賣30-40元,通過朋友圈賣桃,一盒六七斤賣50元。盤算大桃「上網」第一年,家裡大桃收入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
嘗到了甜頭,張淑文有時間就去聽課,在朋友圈賣桃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培訓班上,來上課的村民也多了。「大會議室能坐40多人,去晚了就沒座位。」
與此同時,平谷區也在進一步完善物流基礎設施。與順豐合作建立物流中轉中心,減少了5個中轉環節,極大提高了平谷大桃物流效率;精準設立大桃公共攬收點、分揀中心擴容。除了順豐、EMS,京東和德邦也來了,引入了競爭機制,一些快遞公司還設立了先進的自動化分揀線。在大華山、前北宮、萬莊子、樂政務、峨眉山等10個大桃主產村試點配備貨櫃保溫庫,引導桃農在運輸大桃前進行預冷,提高大桃保鮮時效。
去年開始,電商培訓班增加了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培訓內容。張淑文通過發抖音、快手引流,微信加好友,認識了城裡一個小區的居民,前些日子,平谷區北寨紅杏上市了,張淑文給客戶寄過去一箱紅杏,對方一嘗味道不錯,馬上就來了4箱的訂單。
張淑文家並不產紅杏,但只要客戶需要,無論是紅杏還是早桃,她從其他村民手中都可以訂購到。這下,她不僅是桃農,還是電商。
參與電商銷售 賣桃像寄信一樣容易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外地客商進不來,平谷村民出不去。但張淑文並不擔心,這些天,大桃正不斷地快遞到城區居民家。「早熟桃下來了,我給客戶寄過去,客戶也很高興,坐在家中就能吃上正宗的平谷大桃。」
目前訂單不多,好在電商培訓班的講師團隊成立了幫助農產品銷售的公益平臺,「只要質量過關,都能到平臺上銷售。」張淑文說,今年春天,平谷滯銷的紅肖梨、紅果,上了平臺不到一個星期全都賣出去了。
張淑文告訴記者,這幾年網上賣桃,收入明顯增加。往年7畝桃園年收入1萬元左右。2019年,桃園的早桃樹全被砍掉換品種,大桃產量遠不及往年,通過朋友圈賣桃,收入3萬多元。
記者從平谷區商務局了解到,通過開展培訓,教會農民電商銷售技能,電商銷售大桃像「寄一封信」一樣容易。兒女接訂單,家中老人負責採摘和快遞發貨,讓更多的在外上學、工作的年輕人參與到電商銷售大桃中,成為平谷大桃的「宣傳員」。
連續3年,「網際網路+大桃」工程帶動桃農增收明顯。2017年,電商銷售大桃2060萬斤,銷售額1.7億元,促進農民增收5155萬元。其中,像張淑文這種自電商銷售大桃750萬斤,佔全區電商銷售大桃的36.4%。2019年,全區大桃電商銷售3500萬斤,銷售額2.8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23億元。
通過「網際網路+」,平谷大桃銷售範圍也擴大到30個省份、307個重點城市,遠及新疆、西藏。與大型超市合作,基地直供大桃進商超;同時組織盒馬鮮生、京客隆等新興電商平臺與區內專業合作社對接,採用O2O方式使平谷大桃走上百姓餐桌。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五年,在你身上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張淑文:過去大桃按筐賣,現在按盒賣,以後我還會按個賣。
新京報:你覺得這五年來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淑文:我覺得現在惠農政策越來越多,我們果農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知足。
新京報:未來你最期待看到的變化是什麼?
張淑文:我們這代桃農年紀一年比一年大,孩子們覺得種桃不能養家,都在外邊上班。希望平谷大桃被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客戶認可,讓我們果農實實在在地用大桃養家,把平谷大桃這個招牌傳遞給下一代。
7月,又到了平谷大桃成熟的季節。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峰臺村桃農張淑文盤算著,早油桃已經熟了,中旬早玉(90342)桃下樹,下旬大九保可以摘了。眼下正趕上疫情,外地客商進不來,他們也出不去。但張淑文並不擔心,大桃還沒成熟,她已收到了一些住在市區的客戶發來的訂單。「頭一天把訂單發給快遞員,第二天一早把摘好的桃送過去,賣桃跟寄一封信一樣簡單。」
新京報記者從平谷區商務局了解到,多年來,平谷大桃銷售主要通過坐等商販上門收購,常見「貨到地頭死」。2017年,平谷區啟動「網際網路+大桃」工程,拓寬銷售渠道,精品大桃實現「物有所值」。僅2019年,全區大桃電商銷售3500萬斤,銷售額2.8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23億元。
以前坐等商販上門 大桃「貨到地頭死」
今年59歲的張淑文,在鄰居眼裡算是「電商達人」。不少同齡人連微信都不會使,她卻不僅會在朋友圈賣桃,還會發抖音、快手引流。「拍照片、拍視頻、發朋友圈,都沒問題。」張淑文說,現在她有200多個微信好友,大多是慕名前來買桃的客戶。
張淑文一家9口人,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80多歲的老公公,下有外孫和孫子。她和老伴兒守著7畝桃園,平均畝產大幾千斤。
平谷大桃頗有名氣,是全區7萬桃農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前些年賣不上好價錢,桃農銷售大桃主要靠坐等商販上門收購,經常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銷售渠道,出現商販惡意壓價、大桃「隔夜愁」、「貨到地頭死」等狀況。
「以前一到這個季節,我們頭天夜裡兩點多就得起來,排著隊領筐、摘桃,然後把桃運到鎮裡的大桃市場上,坐等著大車來收桃。」張淑文回憶,車來了,多少錢人家說了算,一筐桃四十多斤,好的賣三四十塊錢,不好的時候10多塊錢就賣了。「起早忙一夜,能賣一百多塊錢。有些桃還沒人要,糟蹋了,一個收穫季下來,7畝大桃能賣一萬塊錢左右。」
村民走進課堂 學會發朋友圈賣桃
隨著電子商務興起,2017年平谷區啟動「網際網路+大桃」工程,以拓寬銷售渠道,促進桃農增收為總目標,讓平谷大桃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當年,平谷區首次與順豐、EMS兩家物流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在13個大桃主產鄉鎮設立66個攬收點,為桃農電商銷售大桃打通物流渠道。
張淑文還記得,當時電商培訓班開班,村裡的大喇叭喊人去大隊聽課。村民們並不認可,都忙著賣桃,覺得去聽課是「瞎胡鬧」。畢竟她們這一代60後的村民,「連微信都不會使。」
抱著「閒著也是閒著」的心態,張淑文去聽課了。當時去上課的不過幾人,全是50多歲的村民,聽著老師講「電商」,感覺就像聽天書。張淑文說,老師像教幼兒園的孩子一樣,手把手教他們怎麼用智慧型手機,加好友、拍照、發朋友圈,「回家發現忘了,趕緊給老師打電話,老師電話裡反覆教我們怎麼操作,比自家孩子還要有耐心。」
張淑文去上課,她的孩子們特別支持,專門給她買來智慧型手機。學會了拍照、發圈技巧,張淑文把大桃發到了朋友圈,沒想到還真賣出去了。
張淑文算了一筆帳,往常去市場上坐等商販收桃,一筐桃40斤賣30-40元,通過朋友圈賣桃,一盒六七斤賣50元。盤算大桃「上網」第一年,家裡大桃收入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
嘗到了甜頭,張淑文有時間就去聽課,在朋友圈賣桃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培訓班上,來上課的村民也多了。「大會議室能坐40多人,去晚了就沒座位。」
與此同時,平谷區也在進一步完善物流基礎設施。與順豐合作建立物流中轉中心,減少了5個中轉環節,極大提高了平谷大桃物流效率;精準設立大桃公共攬收點、分揀中心擴容。除了順豐、EMS,京東和德邦也來了,引入了競爭機制,一些快遞公司還設立了先進的自動化分揀線。在大華山、前北宮、萬莊子、樂政務、峨眉山等10個大桃主產村試點配備貨櫃保溫庫,引導桃農在運輸大桃前進行預冷,提高大桃保鮮時效。
去年開始,電商培訓班增加了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培訓內容。張淑文通過發抖音、快手引流,微信加好友,認識了城裡一個小區的居民,前些日子,平谷區北寨紅杏上市了,張淑文給客戶寄過去一箱紅杏,對方一嘗味道不錯,馬上就來了4箱的訂單。
張淑文家並不產紅杏,但只要客戶需要,無論是紅杏還是早桃,她從其他村民手中都可以訂購到。這下,她不僅是桃農,還是電商。
參與電商銷售 賣桃像寄信一樣容易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外地客商進不來,平谷村民出不去。但張淑文並不擔心,這些天,大桃正不斷地快遞到城區居民家。「早熟桃下來了,我給客戶寄過去,客戶也很高興,坐在家中就能吃上正宗的平谷大桃。」
目前訂單不多,好在電商培訓班的講師團隊成立了幫助農產品銷售的公益平臺,「只要質量過關,都能到平臺上銷售。」張淑文說,今年春天,平谷滯銷的紅肖梨、紅果,上了平臺不到一個星期全都賣出去了。
張淑文告訴記者,這幾年網上賣桃,收入明顯增加。往年7畝桃園年收入1萬元左右。2019年,桃園的早桃樹全被砍掉換品種,大桃產量遠不及往年,通過朋友圈賣桃,收入3萬多元。
記者從平谷區商務局了解到,通過開展培訓,教會農民電商銷售技能,電商銷售大桃像「寄一封信」一樣容易。兒女接訂單,家中老人負責採摘和快遞發貨,讓更多的在外上學、工作的年輕人參與到電商銷售大桃中,成為平谷大桃的「宣傳員」。
連續3年,「網際網路+大桃」工程帶動桃農增收明顯。2017年,電商銷售大桃2060萬斤,銷售額1.7億元,促進農民增收5155萬元。其中,像張淑文這種自電商銷售大桃750萬斤,佔全區電商銷售大桃的36.4%。2019年,全區大桃電商銷售3500萬斤,銷售額2.8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23億元。
通過「網際網路+」,平谷大桃銷售範圍也擴大到30個省份、307個重點城市,遠及新疆、西藏。與大型超市合作,基地直供大桃進商超;同時組織盒馬鮮生、京客隆等新興電商平臺與區內專業合作社對接,採用O2O方式使平谷大桃走上百姓餐桌。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五年,在你身上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張淑文:過去大桃按筐賣,現在按盒賣,以後我還會按個賣。
新京報:你覺得這五年來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淑文:我覺得現在惠農政策越來越多,我們果農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知足。
新京報:未來你最期待看到的變化是什麼?
張淑文:我們這代桃農年紀一年比一年大,孩子們覺得種桃不能養家,都在外邊上班。希望平谷大桃被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客戶認可,讓我們果農實實在在地用大桃養家,把平谷大桃這個招牌傳遞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