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慄飄香
文/簫蓮
又至初秋,稻田裡的水稻逐漸泛黃,樹上翠綠的「刺蝟」也該挨打了。我想,聰明的你或許已經猜到了這翠綠的「刺蝟」是什麼,對了,就是香甜可口、人見人愛的板慄。
記憶裡,我很小就會剝板慄。外面扎人的刺衣早已被爸爸媽媽去掉,我總是拿起一顆顆或白嫩誘人,或紅豔動人的板慄,把它們略微堅硬的外殼去掉,再仔細撕掉內膜,而每一次淡黃的板慄仁的「面世」,都令我無比欣喜。若是遇到小個兒嫩板慄仁,我就偷偷摸摸地塞進嘴裡,一口咬下去,嘎嘣一聲,一縷香甜由嘴入腹,那感覺真是美妙極了。
因為小時候沒見過打板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以為板慄是爸爸媽媽變出來的。長大了一點才發現,原來板慄是爸爸媽媽一大早從樹上用竹竿敲下來,或用剪刀摘下來,再一擔一擔挑回家裡來的。從那時開始,我便感覺到板慄從樹上到桌上的過程,其實是非常艱辛的。但我同時又發現,即使這個過程非常艱辛,家鄉的人們卻並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許是它的美味值得這份辛苦吧。
說起板慄的美味,相信吃過的人沒有不留戀的。
板慄有很多吃法,比較常見的,是放在鍋裡和米飯一起蒸著吃,雪白的米飯和淡黃的板慄混合在一起,不僅顏值高,還好吃,總能讓人多吃好幾碗飯。
除了板慄飯,煮板慄也是家鄉幾乎家家都會做的美食。板慄帶殼入鍋加水,煮個幾十分鐘,再撈起來瀝乾水分,就可以吃了。板慄不好儲存,在冰箱還未普及的年代,要想長久儲存板慄,上述方法就成了不二選擇。這樣做出來的板慄堅硬耐嚼,是家鄉有名的地方零食之一,不過得提醒一下,牙口不好的人可不要輕易嘗試哦。
要真給板慄吃法排個名,最有名的卻不是上面兩個,而是人盡皆知的糖炒板慄和板慄燉雞湯。糖炒板慄的受眾度最高,大部分人都吃過,在此就不多加贅述了。而板慄燉雞湯作為板慄之鄉羅田的十大名吃之一,大家卻未必都吃過。土老母雞加上板慄仁一起小火慢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桌上妥妥的C位擔當,在我的家鄉,那是中秋節必吃菜品之一。為了這道菜,熱情好客的家鄉人還特地作了一首歌曲,歌名就叫做《羅田板慄燉雞湯》,其中有一段歌詞如下:
菊花兒黃,桂花兒香
大別山裡好風光
遠方的客人進山來耶
做道好菜給你嘗
舀上一瓢山泉水
羅田的板慄燉雞湯
……
板慄兒甜,味道兒香
營養豐富果中王
湯鮮肉嫩顏色靚耶
養生益氣保健康
……
這段時間正是板慄成熟的季節,有老鄉在朋友圈定時直播打板慄、剝板慄、賣板慄、做板慄菜餚,看著實在有趣又誘人。本想買一點的,打開冰箱發現裡面還有五一回去爸給我們送的一大袋板慄,也就作罷了。這袋板慄是去年這個時候的,彼時爸不在家,家裡的板慄給附近村民了,村民打下後賣了一些,餘下一點保存在冰箱裡年尾送給我家,作為感謝我們家的一點心意。爸一直留著,說等過年我們姐妹們回家了給我們做板慄燉雞吃。不曾想,疫情阻止了我們團聚,板慄燉雞也成為泡影,但爸仍然一直留著,不捨得吃,直至五一送給了她久久未見的女兒。
今年受疫情影響,爸一直在家,屋前屋後板慄壓枝頭,他該十分忙碌了吧。只是現在,他得一個人打板慄,一個人在雜草叢生的樹下撿起那些翠綠的刺球,一個人剝開那層堅硬的殼,一個人想辦法弄掉那些毛絨絨的薄衣衫,順便還要一個人驅趕那些螞蟻。他是一個愛乾淨的人,哪怕地上的小刺也會被他清理得乾乾淨淨……
我想,無論是外出求學的遊子,還是遠在邊疆的戰士、背井離鄉的打拼者、揮淚欣喜的外嫁女,大家對板慄的執著與熱情,就像我們對那片土地一樣愛得深沉。而板慄承載的,或許已經不止味蕾,還有親情與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