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福建、浙江、江西。加工為收集種子,洗淨,乾燥。炮製鹽橘核為藥材洗淨乾燥後置鍋內加熱,炒至微顯火色,隨即噴淋鹽水,炒至微幹,取出放涼。鹽炒後能引藥下行,加強治療疝氣疼痛和睪丸腫痛的作用。
本品味苦,性平,歸肝、腎經,功於理氣,散結,止痛。主用於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橘核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潰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治諸疝痛及內潰卵腫偏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本草圖經》記有凡橘核皆治腰及膀胱腎氣,炒去皮,研末酒送服可止腰痛和腎痛。
清朝張璐在《本草逢原》中如下評價橘核: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衝和之氣也。可資參考。
頹疝系因中下虛寒,致使肝木鬱陷,下衝少腹,結於陰囊所致,多見老年人,因腹壁鬆弛導致小腸墜入陰囊所致的一種疝氣。中醫則認為頹疝是由於感受寒溼,肝經氣滯導致。橘核辛溫行肝氣,暖腎寒,所以能夠治療頹疝。此方後來被清朝醫家汪昂編入《湯頭歌訣》而廣為流傳。
自濟生方橘核丸之後,橘核幾乎成了治療疝氣的專用藥。濟生橘核丸為處方藥,主要適應症及功能主治為行氣軟堅,散寒止痛;用於疝氣偏墜,睪丸脹痛。疝病由於寒溼,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能入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能導小腸、膀胱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祛溼;官桂能平肝暖腎,補命門之為,所以祛寒;厚樸、枳實,並能行結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帶,鹹注下而軟堅,寒行水以洩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此乃治疝專方,理氣、破血、軟堅、行水之法俱備。
民間用於治療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亦有驗方:此方名為香橘散,取鹽橘核30克,鹽小茴香30克,青皮30克,醋三稜30克,炒檳榔30克,木香15克,以上藥材為細末。每次服6克,加入鹽1捻,溫水送服。
本品略呈卵形,長0.8-l.2cm,直徑0.4-0.6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稜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鹽橘核表面淡黃色,多有裂紋,略有鹹味。
橘核偽品為柚子核,比橘核大,種仁黃白色。藥材以粒均勻、飽滿、色黃白者為佳。處方寫橘核、炒橘核、鹽橘核均付鹽橘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