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龔龍(中日友好醫院)
如今,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不少腫瘤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而手術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低下,這對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都有很大影響。
有研究表明,在術後早期,因麻醉、手術創傷、術後疼痛等造成的身體炎症反應,不僅會明顯增加血液中的疼痛因子釋放,還會導致體內的5-羥色胺(5-HT)濃度下降,而5-羥色胺(5-HT)是我們體內的「快樂因子」。
它的減少會讓患者情緒低落,對接下來的治療缺乏信心,出現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甚至放棄治療。
一、運動是腫瘤患者的一劑良方
在過去二十年裡,學者們開始研究運動訓練對腫瘤的影響。
臨床研究表明,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規律運動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賴以生存的體內環境,降低炎症反應,還可以增加體內的「快樂因子」,改善負面情緒。
因此,運動療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在癌症的控制和康復上發揮著不可小視的「實力」。
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意識到運動是腫瘤患者的一劑良方。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腫瘤患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運動呢?
考慮到大多數腫瘤患者都是中老年人,體質較弱,常常合併有關節、脊柱的退化,所以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是「良方」,要選擇合適的、安全的運動方法。
總的來說,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要選擇有氧運動,二是要規律。
所謂有氧運動,就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運動。
通俗的說,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要足夠身體使用,通常是一些有節奏的、由重複動作組成的運動。
常見的有氧運動方式有很多,只要病情穩定,都可以嘗試一下。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運動,規律地堅持下去。
適合腫瘤患者的有氧運動方式:
1、快走
快走是一種容易實現的有氧運動。在戶外選擇一個寬敞的地方,就可以進行。
當然,你也可以購置一臺步行機,這樣就可以在家進行。
一般來說,快步走要求達到每小時6-7公裡的速度,這樣才能達到有氧運動的目的,如果以每兩步走1米來計算,每分鐘需要走120步左右。
相比其他運動,快走對膝關節的磨損非常小。當然,其強度也很小。如果身體允許,可以把快走升級,去走有一定坡度的路。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遊泳
遊泳最大的特點是幾乎不會給膝關節帶來壓力,可以減緩它的磨損。因此,遊泳也是一種理想的有氧運動,非常適合膝關節退化和肥胖的腫瘤患者。
不過遊泳並非每個人都會,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由於同樣時間內,遊泳比其他運動消耗的力量大一些,因此只適用於已治癒、病情輕,或者病情穩定的腫瘤患者。
3、騎車
騎車時,身體的重量基本都在車座上,對膝關節的壓力不是很大,所以對膝關節退化和肥胖的腫瘤患者來說,也是一種理想的有氧運動方式。
家用單車是一個便宜、性價比高的運動器械,可以在家中進行鍛鍊。
當然,天氣不錯時,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騎車的同時還能接觸到陽光和新鮮空氣,對於腫瘤患者也大有益處。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以上就是適合腫瘤患者的有氧運動方式,但是很多人看完會後有這樣的顧慮,運動量會不會太大呢?
三、那麼,腫瘤患者應該如何把運動強度呢?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兩種實用的方法:
心率法:運動時脈搏數達到170-年齡。例如:55歲的人運動後的心率不應超過105次/分鐘(170-115 =105)。
自我感覺法:這是一種掌握自己運動強度的重要方法。如果出現輕度呼吸急促、感到心跳加速、周身微熱、面色微紅,這表明自己的運動量和強度正好。
如果有明顯的心慌、氣短、胸口發熱、發悶、頭暈、大汗淋漓、疲憊不堪,表明運動超量。
如果你的運動始終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心率距上面介紹的最大目標心率還相差較遠,那說明你的鍛鍊不可能達到目的,還需要再加點量。
達到上面的狀態後,不要馬上停止。否則,也達不到運動效果。你需要保持這種狀態20-30分鐘。
四、最後強調一些腫瘤患者運動時的注意事項
由於腫瘤的類型繁多,因此患者在運動時,還應該結合自身的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和強度。
處在病情尚不明確階段、晚期、化療、放療和術後短期內的患者,應避免運動或在醫生評估後進行。
感冒、勞累、飢餓或飯後1小時不宜做運動。
運動中有任何明顯不適,應該立即停止。
需要在空氣流通或開闊的地方進行,保證氧氣的供應。
注意運動強度,切忌運動強度過大,以免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造成身體損傷。
運動期間不妨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可以減輕心理壓力,提高運動效果,同時還能減少做重複運動時的枯燥。
特別提醒:腫瘤患者所採取的運動方式和強度,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具體結合病情而實施。
參考文獻:
[1] 周小涵,易成.有氧運動對腫瘤微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2017;44(8):562-5.
[2] 李紅芳.術後早期運動護理對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術後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6):162-3.
[3] 莫賢煒,張雷,關溯,等. 作用於 5-羥色胺受體的抗抑鬱藥物研究進展.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2016,47(6) :639-647.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