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大腦免疫細胞主導遺忘機制

2020-12-26 西部網

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內的免疫細胞通過清除神經突觸,主導記憶遺忘。這項研究為「多複習不易忘」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研究長期記憶的鞏固和不良記憶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基礎鋪墊。該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的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一個重要腦區。在這裡,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被稱為記憶印跡細胞。此前,科研人員發現,記憶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是記憶提取的「發動機」,記憶印跡細胞間的突觸聯繫是儲存記憶的「倉庫」。

為探究大腦中的遺忘機制,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在一個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記憶。在35天後,讓受過電擊的小鼠重返這一場景中,看小鼠是否會回想起電擊的痛苦進而表現出害怕。

從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起作用的是一種小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約佔大腦細胞總數的10%至15%,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主要免疫細胞。

實驗顯示,小膠質細胞具有「吃掉」突觸結構的能力。當抑制小鼠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時,記憶的遺忘被顯著阻斷。這些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通過「吃掉」突觸而介導了遺忘。

「以複習知識為例,複習就是讓記憶印跡細胞和相應的突觸聯繫更加活躍,好像把突觸這座橋梁用鋼筋混凝土加固。而如果不複習,『橋』就會年久失修,就會被小膠質細胞這個『拆遷隊』識別並拆除。」谷巖說。

谷巖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可能對疾病導致的記憶損傷和記憶丟失有更清楚的理解。從長遠來看,這項工作也為研究長期記憶的鞏固和不良記憶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鋪墊。

(原標題:我國科研人員發現 大腦免疫細胞主導遺忘機制)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免疫細胞主導記憶遺忘機制
    新華社杭州2月7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內的免疫細胞通過清除神經突觸,主導記憶遺忘。這項研究為「多複習不易忘」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研究長期記憶的鞏固和不良記憶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基礎鋪墊。該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月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科學家揭示外周免疫細胞「殺傷」漸凍症患者大腦
    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固有免疫細胞 ,佔外周血淋巴細胞的2% ~18% ,該細胞通過直接殺傷靶細胞,在機體早期抗腫瘤 、抗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NK細胞活化後可產生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以及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 ,對固有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發揮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隊列研究表明ALS患者外周血的NK細胞數量增加,但是關於NK細胞在ALS中免疫調節作用尚未清楚。
  • 浙大研究:染色體分配受信號通路調控,生命體會保護遺傳物質
    浙大研究:染色體分配受信號通路調控,生命體會保護遺傳物質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發現,細胞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分配受到信號通路的調控,證實了生命體具有保護遺傳物質的機制
  • 研究發現:女人的大腦比男人年輕3.8歲!婚姻伴侶的最佳年齡差?
    無論男女,大腦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但最新的研究發現,似乎「時間」對男人不太公平,女人比同齡的男人衰老得更慢,並擁有一顆更年輕的大腦。最新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女人從20歲開始,大腦就比男人年輕約3.8歲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神經醫學研究人員在2019年發現:從大腦新陳代謝的角度分析,在成年後的整個時間段裡,女性的大腦都比同齡男性年輕約3.8歲。
  • DeepMind研究表明,大腦使用與AI類似的分布獎勵機制
    《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中,DeepMind 借鑑了研究強化學習技術得出的經驗,提出了一套關於我們大腦內獎勵機制的新理論。該假設初步得到了實驗結果支持,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心理健康和行動動機的理解,還足以證明 AI 研究正朝著通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方向邁進。
  • 科學家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發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最為關鍵的一種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所有動物細胞都有中心體,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中心體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但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 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關鍵大腦結構組織
    然而,由於意志品質實證研究的困難,現代心理學體系弱化了對意志品質的相應研究,對其大腦神經機制的探索尚未可見。冬季冰雪項目的運動員需要個體熟練掌握器械,克服阻力大、速度快、難度高等多重技術困難,是優秀意志品質的典型群體。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張向陽研究組副研究員魏高峽,以國家隊短道速滑運動員為對象開展研究,探索意志品質相關的關鍵大腦皮層結構。
  • Nature:「愛情激素多巴胺」導致短暫性遺忘
    2021年1月20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了題為:Dopamine-based mechanism for transient forgetting(基於多巴胺的短暫遺忘機制)的研究論文。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研究論文稱,一項屍檢研究顯示,新冠病毒(SARS-CoV-2)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有望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
  • 新發現!科學家利用微小氣泡進行研究 發現新冠會導致肺部血管明顯...
    COVID-19肺炎中氣體交換和肺力學之間的脫節提出了一個問題,即COVID-19的低氧血症機制是否與典型的ARDS不同。 這一發現純屬偶然。 研究人員最初評估了機械通氣的精神狀態改變的COVID-19患者的腦血流量,以尋找與中風相關的異常情況。
  • 神秘大腦:腦淋巴系統的發現與考量
    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發現,腦內病理生理改變與免疫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腦作為傳統的"免疫豁免器官"又是如何發揮其免疫功能?歸根結底,上述問題均是圍繞腦淋巴系統及循環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近年來腦淋巴系統的相關研究業已成為神經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筆者回顧了近5年來腦淋巴系統的相關文獻,從組成和功能以及與疾病和麻醉的關係對腦淋巴系統進行全面的綜述,以期為腦淋巴系統與麻醉相關研究開闢全新的思路。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只在靈長類動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間神經元類型,這種類型的中間神經元位於大腦中與亨廷頓病和潛在的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紋狀體中。
  • 浙大研究人員揭示人大腸癌浸潤γδT17細胞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新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腫瘤研究所黃建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嚴俊教授合作,發現了人大腸癌固有γδT17細胞具有重要免疫抑制作用,並揭示了以γδT17細胞為核心的InfDC/γδT17/PMN-MDSC免疫調控軸及其功用
  • 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人研究,這才發現「天才」的秘密
    1978年,距離愛因斯坦大腦消失已經20多年,而帶走大腦的哈維,在他消失的這段日子裡,他沒有發表一篇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報告。正當人們開始逐漸遺忘這件事的時候,一名叫史蒂芬·列維的記者對這件事產生了興趣,他決定要去尋找這個失蹤的大腦,可是消失了快20年的人,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找到,在動用所有人脈無果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用最笨的辦法,去翻全國的醫生名冊目錄,結果還真就被他找到了。
  • 研究:熬夜不止會禿頭,還可能會得老年痴呆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USM)的科學家花了幾年時間研究晝夜節律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聯繫,近日取得了一些真正的進展。 通過對人類和小鼠的研究,研究小組發現了兩者之間的強相關性。通過進一步工作,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種似乎在這種關係中起作用的大腦蛋白質。 這種大腦蛋白質被稱為YKL-40,多年來一直是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生物標誌物,因為在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的腦脊液中這種蛋白質的含量很高。隨著疾病的進展,該蛋白的含量水平還會上升。
  • eLife:浙大李曉明組發現瑞特症候群恐懼記憶新機制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課題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CP2 in cholinergic interneurons of nucleus accumbens regulates fear learning》的研究論文。
  • 未來腦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熱點:外周臟器與大腦的神經「對話」
    近些年來腸腦軸的研究十分火熱,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通過與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投射,進行密切的聯繫。其實除了腸道以外,大量研究表明腎臟、心臟、肝臟、脾等內臟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緊密的解剖學連接。正常情況下外周重要臟器均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執行不同的功能,但是如何協調這些過程卻知之甚少。
  • 這位浙大人 他的每一天都在全力以赴
    他說:「醫學院承擔著培養未來醫學人才乃至醫學科學家的重任,浙大的學生都很優秀,能不能把他們『帶出來』,老師的責任重大,唯有全力以赴!」人物名片黃河,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特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