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主觀評價,因人因時因勢而異,並沒有統一標準。諸葛亮聰明吧?但他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忙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從這方一點來看,他似乎算不上聰明;劉禪不聰明吧?可傻人有傻福,最後還能安享晚年,這看似又非常聰明;馬雲、馬化騰在中學時代,肯定算不上聰明,讀的大學都不是211,但人家成就的事業比清華北大的聰明人高得多。因此,「聰明」不是一個絕對概念,而是一個相對概念。
清朝歷史上,就有一位相對聰明的王爺,看似荒誕不羈,實際上智商過人,他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晝。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對這位小哥哥印象深刻,他將自保的哲學發揮到極致,寧可離經叛道,也不願意捲入皇位爭奪戰。只不過,那是二月河的春秋筆法,真實的弘晝,在皇權的壓迫下,過得很不如意,所謂裝瘋賣傻,一半是聰明,一半是無可奈何。
弘晝僅比弘曆小三個月,兩人一起成長,遺憾的是,隨著弘曆身份的改變,兄弟兩人的關係也隨之改變。在雍正朝,兩人的待遇相差無幾,眼看弘曆成了皇帝,本就孤傲的弘晝多少有點不服氣。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弘晝還並未將兄弟關係調整為君臣關係,至少沒有給出對皇帝應有尊重。兩人之間的扭曲關係,最終在不經意間出現矛盾。
有一次,乾隆召集王公大臣開會,弘晝居然和軍機大臣訥親發生爭論,甚至對其大打出手,讓場面一度失控。一邊是親兄弟,一邊是親信大臣,乾隆不便即刻發作,但看著怒氣衝衝的弘晝破環氣氛,多少會有些不滿。
接下來一次,弘晝居然直接對乾隆發脾氣。當時,弘晝奉命主持八旗考試。由於正好是中午,弘晝想讓乾隆先去吃午飯,但乾隆對「考試舞弊」深惡痛絕,生怕有人作弊,所以遲遲未動。弘晝覺得這是乾隆對自己的不信任,當場就質問了乾隆一句,你這是在懷疑我夾帶考生。乾隆愣住了,但他還是二話沒說,轉身離開。第二天,弘晝覺得話說過了頭,向乾隆請罪,乾隆毫不客氣地說,我不想跟你一般見識而已,否則你必死無疑。
此後,弘晝開始意識到弘曆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哥哥,而是君臨天下的帝王,其權威絕不容許他人觸碰。沒曾想到,不久後,他還是冒犯了乾隆。在給太后請安的過程中,弘晝「鳩佔鵲巢」,用了皇帝的專屬位置。乾隆不僅當場破口大罵,而且扣了弘晝的三年工資。之後,弘晝又陸陸續續受到乾隆的幾次修理。
弘晝領教完帝王的權威,也不得不向乾隆低頭。從此以後,弘晝經常會做出一些「荒唐事」,以一種近乎自虐的方式來折磨自己。事實上,這也是弘晝經過權衡後,得出的自我保護的最優方式。他時不時就把自己的房間裝飾成恐怖的靈堂,命令僕人將飯菜當成祭品,甚至吃飯時還要求僕人演奏哀樂。顯然,在外人眼裡,弘晝已經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荒唐王爺」,其所作所為也讓人目瞪口呆。
正常情況下,誰願意將自己包裝出一個「精神問題患者」呢?弘晝這麼做,無非是在韜光養晦,並告訴乾隆,我對你沒威脅,你看在兄弟一場的份上,以後別再打擊我了。乾隆三十五年,弘晝離開人世,結束了高貴而又痛苦的一生。
弘晝去世後,其第二子永璧繼承爵位,但好景不長。兩年後,永璧也撒手人寰,年僅四十。但這一家子綿延不絕,而且不像其他遊手好閒的八旗子弟,其後人中,文化水平都不低,最著名的當屬啟功。
雍正帝胤禛——五子和親王弘晝——一子永璧——二子綿循——三子奕亨——五子載崇——二子溥良——長子毓隆——獨長子恆同——獨長子啟功
啟功出生於書香世家,啟功的祖父毓隆,幼承家學,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恩科考中進士。
啟功是著名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國學大師,曾經的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於2005年病逝。他是弘晝的八世孫,也是當代整個愛新覺羅家的一個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