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聰明的一個兒子是誰?絕不是那個看似裝瘋賣傻的皇五子弘晝

2020-12-14 奧古說歷史

雍正六子,最聰明的兒子只有一個,那就是乾隆。

乾隆。能從雍正六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大清朝新君,乾隆絕對很聰明,說是聰明絕頂都不過。

乾隆自幼聰穎,從小就有「過目成誦」的本領,稍微看幾眼就能背誦出一篇文章。在朱軾、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蔡世遠等當世大儒,及允祿、允禧等滿洲勳貴的教導下,乾隆小小年紀便兼通滿、漢文,遍習文武。

乾隆的聰明,不僅表現在智力上,更是表現在治國上。

掌權六十三年,縱容乾隆縱情聲色,揮霍無度,六下江南,耗費錢糧無數,可國庫收入卻始終未低於2800萬兩,乾隆四十二年國庫存銀更是超過8000萬兩,是康熙、雍正兩朝國庫存銀最多時的一倍多(康熙四十七年4700萬餘兩、雍正八年6200萬餘兩),直至乾隆六十年,清廷的國庫存銀還有著近7000萬兩

要知道,乾隆不但六下江南,花費無數,他在位期間還曾發動過滅準噶爾、大小和卓,平大小金川、臺灣林爽文,及廓爾喀,清緬,清越等戰役,這些戰役所耗錢糧更是無數,單單大小金川之戰就耗費7000萬白銀,由此所見這些戰役所耗錢糧之數目是有多龐大。除此,乾隆還曾四次普免天下錢糧,二次普免七省漕糧。這般折騰下,乾隆朝的國庫依舊充盈,足見乾隆能力之強悍。

除此,從一些小事的處理上,也可看出乾隆的聰明。

乾隆即位不久,工部上了一個修繕太廟,請求朝廷撥款的摺子。在網上遞摺子之前,工部官員認為乾隆每天都要閱上萬字的摺子,不會注意到這普通的摺子,估計瞄一眼也就批了。於是,工部官員就偷偷在摺子裡加了幾句,說要修繕太廟裡的「慶成燈」,讓朝廷撥紋銀三百兩並二百串錢。沒想到的是,乾隆素來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一眼掃去,就敏銳地察覺到這份摺子問題所在。

「修繕一個燈,要百兩白銀,怎麼要花這麼多錢?」,乾隆頓時就皺起眉頭,立即派人叫工部官員前來問話。在摺子裡夾帶私貨, 隨便報個百十兩紋銀,中飽私囊,這在當時並非是什麼稀奇事,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乾隆居然能看出來,且還如此認真對待。慌亂之下,他們只能是匆忙回報,說這只是工程的預算,將來工程耗資實報實銷,多出的錢會退回國庫。

工部官員認為這樣回答之後,這件事也就這樣過去了,乾隆斷然不會再查問什麼!可是,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乾隆並不打算就此善罷甘休,雖然此時乾隆即位不久,但聰明的他卻早就對官場上的那些彎彎道道明了於心。見他們如此回奏,乾隆隨即差人前往工部查帳,看一下歷年來有沒有打好了預算,多餘的錢歸帳的情況。

顯然,工部是不會有多餘的錢歸還國庫的記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工部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餘款退公的記錄。聽到這消息,乾隆很是生氣,之後與此事有關的工部官員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或貶官,或調離,或罰俸。

還有一件事。話說某日,乾隆閒來無事,便召見大理寺卿陶正靖問話,閒聊時,乾隆問他現在朝野上下對他有什麼議論,讓他暢所欲言。陶正靖就對乾隆說道:「這幾日朝野上下都在議論幾年前皇上處理魏廷珍的事,說他並無大錯,是受人誣衊,聖上處置有些不當」。陶正靖說的是面紅耳赤,有理有據,乾隆頓時覺得魏廷珍一案似乎真有什麼隱情。

與陶正靖聊完後,乾隆就讓人重新調取了有關魏廷珍一案的卷宗,當時在看完卷宗後,乾隆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魏廷珍所犯罪行都有明確的證據。

這時,乾隆就對陶正靖的說法產生了懷疑,為什麼這事已過去四五年,陶正靖要舊事重提?為什麼陶正靖誰都不提,就偏偏要提魏廷珍?於是,為驗證自己的懷疑,乾隆便差人去查魏廷珍。之後,打探的人回報,魏廷珍最近和禮部尚書任蘭枝來往密切,是其門生,而任蘭枝正是魏廷珍的同窗密友。根據這些情報,乾隆斷定,陶正靖之所以要提魏廷珍,就是受老師任蘭枝所託,任蘭枝念及同窗之情,就託陶大靖在我面前說情。

後來,陶大靖的供詞也確是證實了乾隆的猜測,陶大靖如實供述了任蘭枝讓他找個機會在乾隆面前羅列魏廷珍的功績,並為其寫好為魏廷珍開脫的理由。

從細枝末節,乾隆就能準確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並直擊要害,讓那些早已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官員私底下的小動作是原形畢露。單憑這點,若乾隆不是聰明人,恐怕也沒有人會相信。

乾隆掌權六十三年,縱容是千般折騰,但國庫始終充盈,對外戰爭多數時候以勝利而告終,朝野上下始終穩如泰山,若乾隆不聰明,恐怕做不到這些。

除此,有人說雍正皇五子弘晝是最聰明的一個,這實在是不敢苟同。

的確,弘晝不參與皇位之爭,這是聰明之舉。但是,後來他的所作所為,這完全不是一個聰明人會做的事情。

乾隆即位後,某次早朝,弘晝因一件事與軍機大臣、獲一等公訥親發生了爭執,此時弘晝居然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直接毆打訥親。試問,這舉動豈是聰明人做的事情?朝堂失儀,毆打朝廷重臣,如若要追究起來,這絕對是必死之罪,容不得任何的僥倖。若說弘晝是為了保命才會做出這件事,這絕對是不合乎常理,這等事情是絕不能拿來當作保命的掩飾的,稍有失,就是丟命的節奏。

再如某次弘晝隨乾隆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殿監視八旗子弟,等到正午用膳之時,弘晝請乾隆退朝就食,但乾隆並未答話。此時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應是老老實實待在一旁,等待乾隆發話,但是弘晝卻偏偏腦子秀逗一般地與乾隆說道:「皇上難道以為臣給了這些士子錢財,請託他們辦事嗎?」,乾隆聽後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但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起身回到後宮就死。

次日,弘晝或許知道昨日的莽撞,是趕緊進宮向乾隆謝罪,乾隆這才用責備的語氣跟他說:「你昨日講的話實在大不敬,若朕回答你,讓你把話講清楚,恐怕你已經死無葬身之地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弘晝根本就不是假傻,而是本來就是傲慢任性,肆意妄為之人。

有人把弘晝在乾隆即位後的所作所為看出是他保命之舉,這就是聰明人。但事實上,弘晝本來就沒有參與過奪儲之事,更沒有任何實力能對乾隆造成威脅,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做出那些完全有違規矩的事情,來讓乾隆認為他對他是沒有威脅的。

朝堂毆打朝中重臣,監考八旗子弟時對乾隆大不敬,這根本就是找死的做法,絕非是聰明人會做的事情,即使他真想保命,也不會去做這些幾乎是必死的事情。而弘晝居然做了,這只能說明弘晝本來就是這麼一個肆意妄為,滿身惡習的皇族子弟。

相關焦點

  • 雍正最聰明的兒子,裝瘋賣傻一輩子,結局令人羨慕
    雍正在位時,皇子之間的鬥爭也是十分精彩的。皇子都想坐上龍椅建功立業,然而,有一人卻背道而馳、荒唐度日,他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晝,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愛新覺羅·弘晝(1711~1770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雍正帝第五子,清高宗弘曆之弟,母為純懿皇貴妃耿氏。雍正十一年(1733年),晉封為和碩和親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設辦理苗疆事務處,協同弘曆、鄂爾泰等共同辦理苗疆事務。
  • 雍正的兒子弘晝「裝瘋賣傻」後半生,保後代榮華,他的八世孫更厲害
    雍正皇帝最聰明的一個兒子是愛新覺羅弘晝,他是雍正帝第五子,純懿皇貴妃耿氏的兒子。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出生,他是乾隆帝的弟弟,只比乾隆帝小三個月零14天,是乾隆帝的玩伴好友兼同學。乾隆帝和弘晝,自幼被雙方的生母交換撫養長大。由弘晝的生母裕貴妃、乾隆帝生母崇慶皇太后撫養長大。
  • 雍正幾個兒子誰最聰明?他靠裝瘋賣傻享盡榮華,子孫更是名滿天下
    其實按現在的說法來說,雍正能夠繼位也還是因為康熙帝非常喜歡他的那個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所以雍正最終能夠登基弘曆也是出力不少,同時雍正為了避免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在死前立下了「秘密立儲制度」,最終立弘曆為皇帝,就是乾隆帝。
  • 弘晝被乾隆敲打,只能「裝瘋賣傻」,後代卻出了一位響噹噹的牛人
    「聰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主觀評價,因人因時因勢而異,並沒有統一標準。諸葛亮聰明吧?但他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忙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從這方一點來看,他似乎算不上聰明;劉禪不聰明吧?可傻人有傻福,最後還能安享晚年,這看似又非常聰明;馬雲、馬化騰在中學時代,肯定算不上聰明,讀的大學都不是211,但人家成就的事業比清華北大的聰明人高得多。因此,「聰明」不是一個絕對概念,而是一個相對概念。清朝歷史上,就有一位相對聰明的王爺,看似荒誕不羈,實際上智商過人,他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晝。
  • 他是雍正最聰明的一個兒子,卻裝瘋賣傻一輩子,子孫後代都感謝他
    因此在康熙晚年,九個皇子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無所不用其極,到最後留下了四阿哥即雍正皇帝繼承了皇位。而之前爭奪皇位的那些皇子,有威脅的要不就是被處死,要不就是被流放邊疆。 雍正本人在經歷了兄弟間自相殘殺之後,極為厭惡這樣的事情。而在雍正的十個兒子中,並沒有出現由爭奪皇位所引發的兄弟相殘事件。
  • 雍正最聰明的一個兒子是誰?他的後代怎樣了?
    雍正六子,最聰明的兒子只有一個,那就是乾隆。乾隆,能從雍正六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大清朝新君,乾隆絕對很聰明,說是聰明絕頂都不過。乾隆自幼聰穎,從小就有「過目成誦」的本領,稍微看幾眼就能背誦出一篇文章。在朱軾、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蔡世遠等當世大儒,及允祿、允禧等滿洲勳貴的教導下,乾隆小小年紀便兼通滿、漢文,遍習文武。
  • 雍正最聰明的一個兒子,裝瘋賣傻了半輩子,卻保住後代子孫的富貴
    不過唐寅是由於晚年生活貧寒,故能有此感慨,若生於天下最尊貴帝王家的子弟能有這種覺悟,那就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了。清代雍正帝的第五子弘晝,恰好就是這樣一個天潢貴胄中大智若愚的代表人物。他曾在《金樽吟》中寫道:「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 《雍正王朝》弘晝的奪嫡之道:一臉人畜無害的挑起弘時與弘曆之爭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雍正的第五子弘晝被很多人認為是明哲保身的典型代表,更是被雍正誇獎為是最像他的兒子,這位皇子最後雖然沒有登上帝位,但比之被賜死的三哥弘時,可謂是幸運至極,全身而退了。所以就出現了以下一幕,弘時與弘晝代雍正接待旗主王爺,當時老八與旗主王爺意圖奪取京城外二營兵權,弘時配合老八,說道整頓旗營兵務是皇上的旨意。然後假裝不經意的問道弘晝「五弟你也聽到了是嗎」。弘晝沒有多想,就說道「這句話是皇阿瑪親口說的」。看似弘晝是被弘時套話了,其實弘晝是刻意為之的。
  • 弘晝和弘曆都是雍正喜愛的兒子,為何稱帝的不是弘晝?
    皇帝皇子眾多,皇位爭奪戰在歷朝歷代時有上演,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看好信任的皇子,比如勤於朝政的雍正。雍正子嗣稀少,他在位期間特別喜歡弘曆、弘晝,二人雄心壯志、發奮圖強、勤奮好學、品行端正,都有帝王之霸氣、君主之仁慈。若論能力,二人不差上下、若說登皇概率、二人概率相同。為何最後繼承皇位的是弘曆而非弘晝?
  • 雍正五子弘晝為何要做一些荒唐事來欺騙乾隆
    然而,皇帝兒子眾多,就避免不了會發生爭奪皇位的的事情。然而雍正有這麼一個兒子,幾乎一輩子都在裝糊塗,從而沒有成為兄弟所顧忌的對象,也保全了自己子孫的榮華富貴。這個人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晝。雍正在世的時候,只有四個兒子可以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候選人,分別是長子弘時,第四子弘曆,第五子弘晝以及第十子弘瞻。長子弘時年輕的時候,自己做事放縱且不謹慎,惹怒了雍正,於是後來被雍正削去了宗籍。第十子弘瞻,在乾隆即位的時候還只有四歲,年齡太小並不夠資格成為皇帝。這樣看來,真正可以在雍正面前比一比的就是弘曆和弘晝了。
  • 雍正時期弘時與弘晝有何不同,看看他們對待李德全,就知道了
    康熙有35個兒子,活到成年的有24個兒子,參與奪嫡的也有9個之多。到了雍正時期,這位在位13年的皇帝,不只是對比他父親康熙在位的時間大幅度縮水,就是子嗣也對比父親來說顯的稀少,只有三個兒子。 雍正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最後是皇四子弘曆繼承的皇位。
  • 八王議政後,雍正給兒子弘晝,挖了五個大坑,他是如何一一躲過的
    有了權力,就可以主宰其他人的生死,自己的生死,也可以避免被別人主宰,這種東西誰不想得到?所以說雍正在與兒子弘晝談話的時候,就埋下了五個大坑。隨便哪一個坑,都能夠讓弘晝進入萬劫不復之地。畢竟殺親人,雍正可是挺在行的。第一個大坑,雍正問他為何要活出喪?
  • 愛新覺羅·弘晝:為活命裝瘋賣傻,給子孫掙得享不盡富貴
    而作為鞏固皇位的手段,雍正帝也隨即對八阿哥胤禩一夥大打出手,皇三子胤祉、皇十四子胤禎等人盡皆被削爵幽禁。 而有感於這種境況,雍正帝也建立了密建皇儲制度。 愛辦葬禮、愛惹事的弘晝 弘晝最奇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給自己辦葬禮。這個喪禮就是平常我們理解的葬禮,連吹帶哭,總之各種程序一個都不能少。人還活著就辦葬禮,這麼晦氣的事情為什麼身為王爺的弘晝卻樂此不疲呢?
  • 雍正王朝:弘時VS弘晝,一個真正聰明的皇子應該如何明哲保身?
    雍正能坐上皇位,那是經歷了慘烈的九子奪嫡,可以說是踩著刀片當上了皇帝。所以,他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弘曆也會和自己有一樣的遭遇。於是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對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進行了最後的考驗。我們且來看看兩位皇子都是如何表現的吧。
  • 他才是雍正最聰明的兒子,裝瘋賣傻一輩子,後代子孫都感謝他
    裝傻還是真聰明這件事一直都不好說,比如說劉阿鬥,有人會說他樂不思蜀其實很傻,但也有人說阿鬥其實非常的聰明,不然也活不下來。跟劉阿鬥一樣有一個人也是裝了一輩子的傻,不過他應該才是雍正最聰明的兒子,也正是因為他裝糊塗後世子孫也是非常的感謝他。這個兒子就是弘晝。
  • 做盡荒唐事的弘晝,為什麼說他是雍正最聰明的兒子?
    前年也有一部劇相當熱,有人說這部劇堪稱是清宮劇的又一個高峰,這就是《延禧攻略》。 在《延禧攻略》中,有這麼一個荒唐的人物,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晝,他風流成性、紈絝不羈,就是因為他將魏瓔珞的姐姐凌辱,導致其姐姐被太妃處死,才有了魏瓔珞入宮為姐姐報仇,《延禧攻略
  • 揭秘雍正王朝:弘曆跟弘晝誰你覺得誰更聰明?又有什麼細節印證呢?
    弘曆跟弘晝誰更聰明,應該說弘晝更聰明一些。弘晝的身份地為從很早就不如弘曆。在封建社會的幌子都是太子的有力競爭者,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哥哥是沒有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誰繼承黃偉那是鬥爭出來的。
  • 雍正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卻裝了一輩子糊塗,後代子孫都感謝他
    雍正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卻裝了一輩子糊塗,後代子孫都感謝他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最頂尖的智者往往反而是會裝傻的人。
  • 乾隆弟弟弘晝,為啥生前多次為自己舉辦葬禮?高明之舉
    而到了他兒子雍正就明顯不行了,總共有十個兒子,長大成人的就四個,分別為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六子弘瞻,眾所周知,弘曆成為後來的乾隆帝。乾隆的弟弟弘晝,生前多次幹一件荒唐事:為自己隆重地辦葬禮。然而奇怪的是,這件事如此荒唐,無論他爹雍正,還是他哥乾隆,都對他聽之任之,甚至還有一些欣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朱坤明:清世宗雍正的兒子弘時弘晝弘時,和親王弘晝喜歡置辦喪禮
    雍正皇帝的幾個兒子,只有乾隆皇帝弘曆是個人才,文武雙全,把清朝的文治武功推向了頂峰,這才有了康乾盛世,只是後來的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雖然很勤政,很節儉,但是不懂得變通,趕不上時代發展的趨勢,最後導致清朝的科技和軍事嚴重落後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