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子,最聰明的兒子只有一個,那就是乾隆。
乾隆。能從雍正六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大清朝新君,乾隆絕對很聰明,說是聰明絕頂都不過。
乾隆自幼聰穎,從小就有「過目成誦」的本領,稍微看幾眼就能背誦出一篇文章。在朱軾、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蔡世遠等當世大儒,及允祿、允禧等滿洲勳貴的教導下,乾隆小小年紀便兼通滿、漢文,遍習文武。
乾隆的聰明,不僅表現在智力上,更是表現在治國上。
掌權六十三年,縱容乾隆縱情聲色,揮霍無度,六下江南,耗費錢糧無數,可國庫收入卻始終未低於2800萬兩,乾隆四十二年國庫存銀更是超過8000萬兩,是康熙、雍正兩朝國庫存銀最多時的一倍多(康熙四十七年4700萬餘兩、雍正八年6200萬餘兩),直至乾隆六十年,清廷的國庫存銀還有著近7000萬兩。
要知道,乾隆不但六下江南,花費無數,他在位期間還曾發動過滅準噶爾、大小和卓,平大小金川、臺灣林爽文,及廓爾喀,清緬,清越等戰役,這些戰役所耗錢糧更是無數,單單大小金川之戰就耗費7000萬白銀,由此所見這些戰役所耗錢糧之數目是有多龐大。除此,乾隆還曾四次普免天下錢糧,二次普免七省漕糧。這般折騰下,乾隆朝的國庫依舊充盈,足見乾隆能力之強悍。
除此,從一些小事的處理上,也可看出乾隆的聰明。
乾隆即位不久,工部上了一個修繕太廟,請求朝廷撥款的摺子。在網上遞摺子之前,工部官員認為乾隆每天都要閱上萬字的摺子,不會注意到這普通的摺子,估計瞄一眼也就批了。於是,工部官員就偷偷在摺子裡加了幾句,說要修繕太廟裡的「慶成燈」,讓朝廷撥紋銀三百兩並二百串錢。沒想到的是,乾隆素來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一眼掃去,就敏銳地察覺到這份摺子問題所在。
「修繕一個燈,要百兩白銀,怎麼要花這麼多錢?」,乾隆頓時就皺起眉頭,立即派人叫工部官員前來問話。在摺子裡夾帶私貨, 隨便報個百十兩紋銀,中飽私囊,這在當時並非是什麼稀奇事,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乾隆居然能看出來,且還如此認真對待。慌亂之下,他們只能是匆忙回報,說這只是工程的預算,將來工程耗資實報實銷,多出的錢會退回國庫。
工部官員認為這樣回答之後,這件事也就這樣過去了,乾隆斷然不會再查問什麼!可是,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乾隆並不打算就此善罷甘休,雖然此時乾隆即位不久,但聰明的他卻早就對官場上的那些彎彎道道明了於心。見他們如此回奏,乾隆隨即差人前往工部查帳,看一下歷年來有沒有打好了預算,多餘的錢歸帳的情況。
顯然,工部是不會有多餘的錢歸還國庫的記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工部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餘款退公的記錄。聽到這消息,乾隆很是生氣,之後與此事有關的工部官員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或貶官,或調離,或罰俸。
還有一件事。話說某日,乾隆閒來無事,便召見大理寺卿陶正靖問話,閒聊時,乾隆問他現在朝野上下對他有什麼議論,讓他暢所欲言。陶正靖就對乾隆說道:「這幾日朝野上下都在議論幾年前皇上處理魏廷珍的事,說他並無大錯,是受人誣衊,聖上處置有些不當」。陶正靖說的是面紅耳赤,有理有據,乾隆頓時覺得魏廷珍一案似乎真有什麼隱情。
與陶正靖聊完後,乾隆就讓人重新調取了有關魏廷珍一案的卷宗,當時在看完卷宗後,乾隆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魏廷珍所犯罪行都有明確的證據。
這時,乾隆就對陶正靖的說法產生了懷疑,為什麼這事已過去四五年,陶正靖要舊事重提?為什麼陶正靖誰都不提,就偏偏要提魏廷珍?於是,為驗證自己的懷疑,乾隆便差人去查魏廷珍。之後,打探的人回報,魏廷珍最近和禮部尚書任蘭枝來往密切,是其門生,而任蘭枝正是魏廷珍的同窗密友。根據這些情報,乾隆斷定,陶正靖之所以要提魏廷珍,就是受老師任蘭枝所託,任蘭枝念及同窗之情,就託陶大靖在我面前說情。
後來,陶大靖的供詞也確是證實了乾隆的猜測,陶大靖如實供述了任蘭枝讓他找個機會在乾隆面前羅列魏廷珍的功績,並為其寫好為魏廷珍開脫的理由。
從細枝末節,乾隆就能準確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並直擊要害,讓那些早已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官員私底下的小動作是原形畢露。單憑這點,若乾隆不是聰明人,恐怕也沒有人會相信。
乾隆掌權六十三年,縱容是千般折騰,但國庫始終充盈,對外戰爭多數時候以勝利而告終,朝野上下始終穩如泰山,若乾隆不聰明,恐怕做不到這些。
除此,有人說雍正皇五子弘晝是最聰明的一個,這實在是不敢苟同。
的確,弘晝不參與皇位之爭,這是聰明之舉。但是,後來他的所作所為,這完全不是一個聰明人會做的事情。
乾隆即位後,某次早朝,弘晝因一件事與軍機大臣、獲一等公訥親發生了爭執,此時弘晝居然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直接毆打訥親。試問,這舉動豈是聰明人做的事情?朝堂失儀,毆打朝廷重臣,如若要追究起來,這絕對是必死之罪,容不得任何的僥倖。若說弘晝是為了保命才會做出這件事,這絕對是不合乎常理,這等事情是絕不能拿來當作保命的掩飾的,稍有失,就是丟命的節奏。
再如某次弘晝隨乾隆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殿監視八旗子弟,等到正午用膳之時,弘晝請乾隆退朝就食,但乾隆並未答話。此時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應是老老實實待在一旁,等待乾隆發話,但是弘晝卻偏偏腦子秀逗一般地與乾隆說道:「皇上難道以為臣給了這些士子錢財,請託他們辦事嗎?」,乾隆聽後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但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起身回到後宮就死。
次日,弘晝或許知道昨日的莽撞,是趕緊進宮向乾隆謝罪,乾隆這才用責備的語氣跟他說:「你昨日講的話實在大不敬,若朕回答你,讓你把話講清楚,恐怕你已經死無葬身之地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弘晝根本就不是假傻,而是本來就是傲慢任性,肆意妄為之人。
有人把弘晝在乾隆即位後的所作所為看出是他保命之舉,這就是聰明人。但事實上,弘晝本來就沒有參與過奪儲之事,更沒有任何實力能對乾隆造成威脅,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做出那些完全有違規矩的事情,來讓乾隆認為他對他是沒有威脅的。
朝堂毆打朝中重臣,監考八旗子弟時對乾隆大不敬,這根本就是找死的做法,絕非是聰明人會做的事情,即使他真想保命,也不會去做這些幾乎是必死的事情。而弘晝居然做了,這只能說明弘晝本來就是這麼一個肆意妄為,滿身惡習的皇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