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橋:非銀機構不良率20%,小銀行不良率10%

2020-12-15 騰訊網

來源 | 不良資產頭條綜合安邦智庫等

近日,香港慢牛投資董事長張化橋在微博中表示,中國金融深化早就過了頭,必須瘦身,他同時點出了兩組數據:非銀機構的不良率一定不低於20%,小銀行的不良率10%。

中國不良資產規模到底有多大?這恐怕是打爆了世界無數空頭的難題,央行行長易綱曾撰文指出,2018年末,中國金融資產總規模達722.1萬億元。按保守估計2%—4%的不良率,我國不良資產規模在20—30萬億之間。

實際上,中國金融業的廣義不良資產規模並沒有準確的數據。但無論是哪個數字,不良資產不可能短期內集中消化,仍需要堅持在一定時期內,按照風險承受能力,分別予以「引爆」。這樣來估計,如果每年能夠處理5萬億元規模的不良資產,在整個「十四五」期間,金融風險的排除都可能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以及金融行業的一項主要任務。

張化橋:我說非銀機構不良率20%,能跟我辯論的人不太多

12月5日,張化橋發微博稱:

上星期六,我在香港中文大學MBM思享會上發言。中心思想就是,中國的金融深化早就走過了頭,必須瘦身。此講稿被多家媒體轉載之後,我收到了幾個讀者的來信。其中包括這位業內人士,遊先生問我:「你說太多不配享有信貸的企業和個人獲得了信貸。你有數據支撐呢,還是從實踐中獲得了這個直覺呢?」

我回答,「兩者兼有。咱們先看數字。我說我們非銀金融機構(含P2P 、助貸、小貸公司、典當、消費金融、保理、融資擔保、私募基金、財富管理)作為一個整體,不良率一定不低於20%。

這說明什麼呢?三點:

第一、顯然,這裡面有太多老賴(俗稱騙子)。第二、大量的借款人也確實無力還款。真心的。第三、我們風險控制和信貸的選擇出了大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這麼多機構(使用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維度的大數據)還出現這麼全盤性的、系統性的問題,等到以後私隱管理收緊之後,那問題豈不是更大了?

我說,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一個整體有20%以上的不良率,能夠跟我辯論的人不太多,因為我是多家此類機構的股東、董事、顧問。我也調研不少其它機構。如果我說我們的小銀行有10%以上的不良率,也沒有太多人會跟我辯論。

天下之大,有沒有優秀的信貸機構?有沒有不想當老賴的企業和個人卻尚未獲得信貸呢?當然有。很多。他們是漏網的好魚。但是,他們也是信貸全面過度的犧牲品,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老賴文化的犧牲品。

我們的金融系統應該不應該想辦法服務他們?當然應該。但是為了服務他們,我們的金融機構必須浪費大量的彈藥找到他們、評審他們,而且再給老賴和無力還款的非老賴們增加貸款。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好比在一堆乾柴中找幾根針。

注意:老賴的普遍性和無力還款的非老賴的普遍性,全面推高了我國信用市場的風險溢價,傷害了無辜。從統計數字上看,全球小微企業一半以上活不過五年。中國的比例是80%以上。也就是說,做小微信貸的失敗的概率很高。當然,你可以說你有精準的風控。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一個高難度的動作。這相當於在貧瘠的土地上種莊稼。

而純粹的消費信貸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從經濟學理論上看,intertemporal balancing,即,平衡今天的消費與未來的消費,這有利於消費者效用和消費者福利的最大化,可是人性難控,容易上癮,容易掉進陷阱,跟信貸機構形成互相傷害,互相陷對方於不義。

你看看現在消費信貸的人們的狀況就知道了,他們中的太多人是一群永久性的欠款人,英語文獻把他們稱為 a permanent underclass。」

我國不良資產規模到底有多少?

中國銀行業究竟有多少不良資產?這是一道打爆過無數空頭的世界難題。

曾經以做空安然一戰成名的「空頭大師」詹姆斯·查諾斯,於2011年有過預言:「中國的銀行體系就像建立在流沙上面一樣,極度脆弱。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

還有曾長期供職於惠譽評級的「中國銀行業大師」朱夏蓮,她在2016年說過:「考慮到影子銀行的風險,中國銀行業實際的不良貸款率在22%。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銀行業風雨飄搖,國際大銀行普遍市值暴跌,有些銀行直接倒下了。相形之下,中國銀行業要穩得多,不管是股價,還是各項監管指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商業銀行按貸款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餘額4,973億元,比年初減少630億元,不良貸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個百分點。

但是,有人不信。

2011年6月,高盛發表研究報告稱,預計2013年中國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比例達8%;

2015年10月,法國裡昂證券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壞帳率可能高達8.1%,是官方數字1.5%的六倍之多;

2016年6月,麥肯錫發布報告稱,預計2019年不良資產率可能升至15%。

那到底是多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撰文指出,2018年末,中國金融資產總規模達722.1萬億元。如果保守估計其不良資產比例在2%-4%之間,整體中國金融業的不良資產規模可能在20萬億-30萬億元左右的規模,這相當於一年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量。

安邦智庫發文稱,中國金融業的廣義不良資產規模並沒有準確的數據。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微升0.02個百分點。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提出,2019年銀行業新形成2.7萬億元不良貸款,今年將加大對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全年預計銀行業要處置3.4萬億元,而去年同期為2.3萬億元。這個數字可能包括政策性銀行,也反映了銀行業不良資產的不斷抬升的趨勢。另外,更多的關注類和根據新冠疫情要求展期的貸款可能都會在2021年加速暴露,從而帶來銀行業不良資產的大幅度上升,預計這一數字可能達到5萬億元的規模。

就影子銀行而言,信託類的風險資產有超過5000億元,其他資管行業預計也有2-3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大量的小貸公司、消費金融領域的風險比例可能更高。地方隱性債務和房地產行業可能具有的存量直接債務也是一大風險因素。

金融資產風險明顯向銀行集中

無論我國不良資產是哪種規模,正如銀保監主席郭樹清所說,出現疫情「黑天鵝」後,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由於金融財務反應存在時滯,目前的資產分類尚未準確反映真實風險,銀行即期帳面利潤具有較大虛增成分,這種情況不會持久,不良資產將陸續暴露。

此外,銀保監年初在答記者問時提到,一些銀行、企業和地方政府不願主動暴露不良,有的甚至故意粉飾和隱瞞。總的來說,當前不良貸款並未充分暴露,存在較大上升壓力。我們必須做好不良貸款可能大幅反彈的應對準備。

對於巨額的不良資產來說,在整體槓桿水平放緩的情況下,既讓實體經濟背上沉重的包袱,難以輕裝前行,而且壓力的集聚也可能出現大範圍的暴露,極有可能引起系統性的危機。

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經濟研究》發表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指出,近年來金融資產風險明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集中,而金融機構的風險相當部分最終要由政府承擔。2018年末,由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承擔風險的金融資產規模分別為365.9萬億元和118.7萬億元,是2007年末的5.85倍和2.60倍,佔全部金融風險資產的比重為54.5%和17.7%,總計達72.2%,比2007年高2.6個百分點。

風險向金融機構集中的趨勢明顯,2018年末,金融機構承擔風險的佔比較2007年末提高了14.2個百分點。從其他部門看,2018年末居民、企業和國外部門承擔風險的佔比分別為9.4%、13.8%和4.6%。

所以,對於風險的排除和應對,與其被動的應急,在「爆雷」之後去「救火」,倒不如針對具體行業和領域進行主動作為,如同處理網際網路金融的問題一樣,進行有序的排雷,以取得化解金融風險主動權。

未來按照承受能力,風險分別予以「引爆」

安邦智庫表示,如此規模的不良資產不可能短期內集中消化,仍需要堅持在一定時期內,按照風險承受能力,分別予以「引爆」。就之前安邦保險、包商銀行、恆豐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的處置來看,一個省份可能只有能力處理一家類似規模的問題機構。這樣來估計,如果每年能夠處理5萬億元規模的不良資產,在整個「十四五」期間,金融風險的排除都可能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以及金融行業的一項主要任務。

當然,金融風險的處理和排除,不僅需要存量不良資產的處置,更主要的還是需要金融改革來提高金融系統的效率。從時間上來看,資管新規合規的落實、房地產行業的調控,以及對影子銀行的清理都是未來金融監管的主要任務。如同劉鶴副總理談到的,通過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改革,提升直接融資的比例,推動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配置方式的變化和銀行系統的改革。貨幣政策仍需要避免2018年「去槓桿」的過度化,避免出現「政策懸崖」,在結構性改革和金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文中觀點系作者自身觀點,不代表消金界平臺觀點。

相關焦點

  • 非銀機構不良率不低於20%,銀行讓創新金融機構擋槍十分明智!
    我說我們非銀金融機構(含P2P 、助貸、小貸公司、典當、消費金融、保理、融資擔保、私募基金、財富管理)作為一個整體,不良率一定不低於20%。 這說明什麼呢?三點: 第一、顯然,這裡面有太多老賴(俗稱騙子)。第二、大量的借款人也確實無力還款。真心的。第三、我們風險控制和信貸的選擇出了大問題。
  • 銀行不良率普遍「充分暴露」 不良遷徙率指標更可靠
    楊輝(化名)是一家股份制行南方分行的行長,今年以來該分行的不良率已經小幅攀升0.5個百分點,不過對他而言考核的壓力並不大,年初總行不僅普遍提高了小微企業的不良率容忍度,給分行的指示也是「充分暴露」。
  • 不良率直擊:浦發銀行、貴陽銀行拖隊煩惱 招商銀行信用卡之壓
    2020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略有反彈。36家上市銀行中,10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增加,12家持平,14家下降。鄭州銀行、青島銀行、蘇州銀行、成都銀行、杭州銀行、西安銀行等9家銀行不良貸款率降低,貴陽銀行和上海銀行,則逆勢上揚,扮演拖隊者角色。實際上,貴陽銀行不良率「反彈」已處首位。截至2019年,貴陽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9.61億元,較年初增長6.55億元,增幅28.4%;不良貸款率1.45%,較年初上升0.10%。
  • 不良率高於同行業的鄭州銀行,何時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2—2018年,鄭州銀行不良率分別為0.47%、0.53%、0.75%、1.10%、1.31%、1.50%、2.47%。而且,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規模仍繼續走高。2012—2019年,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由2.37億元增加到46.45億元,增幅近20倍。
  • 不良率成謎,已經是破產價的銀行股票,還能不能買?
    不良率成謎,已經是破產價的銀行股票,還能不能買?財報披露的不良率是2%左右。如果潛在不良率超過10%甚至20%呢……我個人毫無根據、極其主觀、也不負責任地拍腦袋覺得,整個銀行業的潛在不良率在10%以上,甚至20%以上。
  • 瑞豐銀行報告期三涉刑案不披露,不良率下降或有隱情
    最終,胡某某被終審判處犯違法發放貸款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判決時間為2017年6月15日。這項報告期內發案、完成一審/終審並導致瑞豐銀行巨額資金損失的工作人員受賄案,埋沒在了招股書的「不存在」之下。
  • 這家東北城商行不良率驟增投資收益卻漲了10倍!阜新銀行內控漏洞頻...
    正值半年報披露窗口,在銀保監會公開敦促銀行做實利潤、大力讓利實體之後,銀行尤其中小銀行的財務報告關注度驟增。日前,坐標東北的阜新銀行公布半年報,該行1-6月合計實現營收9.45萬億元,淨利潤2.54億元,同比雙雙下滑。另一方面,阜新銀行3.65%的不良貸款率較年初提高了1.6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卻腰斬。
  • 從貸款遷徙率看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的變化趨勢
    來源:金霖金評目前市場和監管層廣泛採取不良貸款率作為銀行業資產質量的定量指標,其代表銀行已確認風險資產的相對數。雖然不良貸款率能夠給出銀行資產質量的現狀,但是缺乏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指導,因此銀行業研究還可以從趨勢性維度進行綜合考量。下面我們從從貸款遷徙率看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的變化趨勢。
  • 從一省小貸行業不良率達36%窺全局,未來小貸公司何去何從?
    近日,銀川市金融工作局發布一份小額貸款行業的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寧夏全區共112家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63.6億元,同比減少8億元,貸款餘額47.5億元,同比減少20.4億元,減幅30%。逾期貸款餘額25.4億元,逾期率53%,不良貸款餘額16.9億元,不良率36%。
  • 一季報|零售貸款、信用卡業務成不良率重災區 「超預期」銀行業績...
    財聯社記者整理上市銀行一季報時發現,一季度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不良出現「雙升」,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雖然不良率單升,但關注類貸款卻出現上升。分行業來看,一度讓銀行投入巨大的零售貸款、信用卡業務,此次成了不良率高企的重災區;企業貸款雖不良率普遍有所下降,但貸款質量的滯後性,也讓疫情之下的銀行蒙上一層陰霾。而受資產質量影響,以及淨利差、淨息差收窄趨勢明顯,銀行後續持續的盈利能力也令人憂心。
  • 銀川市小貸公司90%以上已暫停新業務:平均不良率48.9%,個別不良100%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寧夏全區共112家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63.6億元,同比減少8億元,貸款餘額47.5億元,同比減少20.4億元,減幅30%。逾期貸款餘額25.4億元,逾期率53%,不良貸款餘額16.9億元,不良率36%。
  • 半年報聚焦|阜新銀行非標投資接連踩雷 上半年不良率飆升至3.65%
    此外,該行資產質量加速下滑,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增加1.67個百分點至3.65%,同期撥備覆蓋率腰斬至75.77%,已經低於監管紅線。聯合資信在對阜新銀行的評級報告中指出,受當地經濟持續低迷,加之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阜新銀行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考慮到其具有一定規模的關注類貸款和逾期類貸款,其信貸資產質量面臨一定下行壓力,撥備水平承壓,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 瑞豐銀行資產總額連續三年原地踏步 重組貸超90%未計入不良率遭...
    與此同時,2014年開始瑞豐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明顯惡化,此後連續三年不良貸款率超過1.7%。但也正是在2014年開始,瑞豐銀行在核銷呆帳的基礎上通過轉讓不良資產包化解不良,三年內轉出貸款本金達到21.3億元,促使瑞豐銀行近幾年不良率大幅下降。
  • 銀行信用卡「期中考」:建行表現搶眼,浦發不良率最高,數位化轉型被...
    從國有六大行和上市股份制銀行披露的具體情況來看,累計發卡量最高的是工商銀行1.59億張。不良貸款率最高的是浦發銀行,為3.31%。建行信用卡表現較為搶眼,在維持較低不良率的前提下,發卡量、貸款規模,交易結算量,都保持了一定增長。 半年報同時顯示,多數銀行信用卡不良率較去年末抬升較多。
  • 興業銀行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14.54% 今年一季度末不良率繼續下降
    億元,同比增長8.66%,不良貸款率1.54%,較年初下降0.03個百分點,且連續三年下降。今年一季度,興業銀行資產規模保持平穩增長,總資產達到7.4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73%;營業收入單季首次突破500億元,達502.58億元,同比增長5.5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209.85億元,同比增長6.75%,不良率繼續下降0.02個百分點至1.52%,資產質量繼續向好。
  • 招行信用卡貸款不良率拉響警報 北上資金布局忙
    公開交易數據顯示,3月20日,即招商銀行正式發布去年財務報告前一個交易日,被市場稱為「聰明錢」的北上資金通過滬股通淨買入招商銀行7.48億元,佔比超過20%。縱觀招商銀行年報,其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著墨並不算多,但從上述表示可見,公司顯然認為疫情會對公司淨利息收益率水平帶來較大影響。招商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招商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22.75億元,同比下降2.48%;不良率為1.16%,同比下降0.20個百分點。
  • 一銀行不良率2.16%居上市城商行首位 資本充足性創上市以來新低
    今年上半年,該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依次為11.83%、9.92%、7.97%,分別較上年末下降0.28個百分點、0.13個百分點、0.01個百分點。對於鄭州銀行淨利潤下滑、不良率在同業中處於較高水平、資本充足度下降等問題,記者致電並致函鄭州銀行,截至發稿,未獲得對方回復。
  • 多銀行加強風控預防信用卡不良
    疫情擠出信用卡泡沫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中的大行和股份行多數信用卡不良較去年末飆升。大行之中,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郵儲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別達到了2.65%、1.17%、1.81%、2.57%、2.90%和1.99%,較上年末分別攀升0.44、0.14、0.24、0.35、0.52、0.25個百分點。其中,交行信用卡不良率偏高,不良增長勢頭略強一些。
  • 盛京銀行信用卡業務失速:發卡量增速跳水 不良貸款餘額飆升121%
    日前,盛京銀行發布半年報顯示,該行上半年新增信用卡33.1萬張,較去年末漲幅驟降至30.0%,同期該行信用卡不良貸款率攀升,由2019年底的2.10%升至3.11%,在上市銀行中居於高位,對應不良貸款餘額飆升121.32%。"上半年,發卡規模在前十幾位的銀行,其信用卡業務大多出現了增速放緩、甚至縮減的跡象,信用卡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近乎飽和的狀態。"
  • 永豐銀行(中國)2020年擬發同業存單8億元 去年前三季度不良率為0
    2月24日,永豐銀行(中國)披露2020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擬發同業存單8億元。  發行計劃顯示,永豐銀行(中國)2019年擬發同業存單8億元,今年較去年規模持平。截止到2019年11月末,永豐銀行(中國)實際發行同業存單2期,總發行量3億元,餘額2億元。  發行計劃還披露了永豐銀行(中國)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