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化名)是一家股份制行南方分行的行長,今年以來該分行的不良率已經小幅攀升0.5個百分點,不過對他而言考核的壓力並不大,年初總行不僅普遍提高了小微企業的不良率容忍度,給分行的指示也是「充分暴露」。
他簡單舉例,一筆貸款有一個風險事件(老闆跑路,銷售下滑等)發生,普遍的做法是到期前進行化解重組,如果能夠償還,就不會在不良貸款類別裡反映,如果實在無法償還,才歸為不良。不過現在部分銀行的做法是,只要風險事件觸發,不管有沒到期,都直接歸類為不良。
「今年經濟形勢不好,但銀行的利潤形勢還可以,不良貸款充分暴露,有利於降低明後幾年不良指標調節的壓力,所謂以豐補歉。」他說。
不過,不良率上升也是雙刃劍。
目前該行內部,自上而下,都有不良貸款的額度指標,如果分行實際的不良額度超過了指標,還需要進行「調節壓降處理」,他預期到年底或明年年初,銀行業分行層面這種調節壓降的高峰期會到來。
所謂調節壓降,在於銀行的貸款五級分類,雖然有一些硬性的財務指標來核定,但大部分核定依據是非標準化的,可以由銀行來「自由把握」。
「貸款分類可以說是銀行風險管理的一門核心藝術,而不是科學,可以用來調節利潤、分紅、撥備等。」他感嘆說。
不僅如此,今年銀行業不良率的普遍攀升,還帶動了活躍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楊輝介紹,除了銀行自己處置、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外,現在還有大量的民間投資公司介入不良資產處置市場。
集體充分暴露
江浙一家城商行的副行長,7月13日告訴記者,該行目前的不良率政策,也是「充分暴露」。
他介紹,前期浙江省政府還專門在省內開展了不良貸款排查,鼓勵銀行摸清企業風險狀況,發現潛藏風險,及時應對處置。
不過,他對部分銀行為了暴露而暴露的做法表示了異議。
他介紹,在人民銀行徵信系統裡面,雖然無法看到企業的銀行貸款的具體明細,但是可以看到貸款的總額和狀態,比如總貸款規模、正常還是不良等。
按照銀行的貸款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不良)標準,一般原則是,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被劃為不良類,一般銀行也會隨之將其劃分為不良類。
他認為,某些銀行如果為了不良暴露,劃分不良的標準過嚴,會給其他銀行帶來壓力,並將企業的資金鍊風險放大。他也認同,今年是銀行不良率充分暴露的大好時機,除了溫州等地的不良率攀升過快外,其他地區的不良率不超過3%一般都在銀行的可承受範圍內,而今年的充分暴露,將給之後的不良控制降低壓力。
但他不認為不良率會大幅影響銀行的利潤。他介紹,不良產生後,一般是影響當季的撥備,而銀行每年也會按照一定增速新計提撥備,因此利潤和業績的壓力不大,更多是在聲譽或者社會心理方面的壓力。
不良遷徙率更可靠
充分暴露的另一面,是不良額度控制的壓力。
寧波一家銀行分行的負責人介紹,除非發生資金鍊斷裂、倒閉等硬性風險事件,由於銀企關係不同,不一定所有的銀行都會將企業歸為不良。
比如虧損,按照銀監會的標準,如果企業經營虧損,並且經營現金流為負,一般應該劃為次級類貸款。但實際情況是虧損額度佔資產的比例不同,銀行的劃分也會不同,有的直接劃分到次級類,一般如果在30%以內,銀行歸為正常類或關注類貸款的可能性就很高。
因此同樣一個虧損事件,不同銀行可以分別在正常類、關注類和次級類貸款裡面反映,而銀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考核要求,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劃分標準。
據了解,正因為貸款分類的劃分空間自由度較大,一些地方局都在嘗試更加細分化的操作,比如在五級分類裡面,再增加一個重點關注類。
「增加重點關注類的理由,就在於如果將該類貸款直接劃入不良,似乎對銀行考核不利,但不劃入不良,又不利於提示風險。」一位地方銀監局的人士介紹。
另外,則是進行貸款分類偏離度的現場檢查,這是銀監會對貸款帳面分類和實際分類差異程度的一個監管標準,一般認為超過5%就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
前述地方局人士介紹,面對貸款劃分裡面可能存在的「水分」,最重要的還是看貸款的遷徙率,特別是向下的遷徙率,而不是絕對數額。因為遷徙率代表了質量變化的情況,相對較為真實,總額則可調節空間大。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