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薏苡附子敗醬散(轉載)
[組成用法]
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敗醬草30~60g(鮮者連根用100g)。
水煎,分1~2次服。
[方證]
皮膚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虛軟無力。
[現代應用]
1.以皮膚粗糙起屑伴有乾裂、瘙癢或流膿水為特徵的皮膚病。如溼疹(鵝掌風)、皮膚角化症、頭癬、手足癬、銀屑病、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傳染性軟疣、尋常疣、扁平疣、硬皮病、皮膚乾燥症等。
2.癰、闌尾周圍膿腫、局限性化膿性腹膜炎、多發性肝膿瘍、卵巢囊腫、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等包塊性疾病不潰不消而呈慢性化者。
3.其他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慢性闌尾炎、潰瘍性結腸炎、黴菌性腸炎、糖尿病性脫疽、慢性盆腔炎、慢性宮頸炎、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陰莖痰核及男性不育症等也有應用的機會。
[經驗參考]
腸癰伴有皮膚粗糙是本方的正治,如《太平聖惠方》載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方。即本方,用敗醬二兩,附子二兩,薏苡仁二兩半。右搗散,每服三錢,以水中盞,人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內癰和外部的肌膚甲錯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繫,可能是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有時腸癰根治後還會出現肌膚甲錯,如藤平健治一36歲婦女,4年前行闌尾切除手術後,手出現水皰樣溼疹,自兩手腕起,波及手指,溼疹尤為溼潤,有者巳結痂。珍為貨幣狀溼疹,入院在皮膚科治療。頭出現鱗屑,回盲部有輕度壓痛,脈右浮弱,左弦細。腹力微弱,皮膚青黑無光澤。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散,病情好轉,面色有澤而白(《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其實只要存在內有瘀血的表現,即使不是腸癰而是其他的腹腔疾病伴有的肌膚甲錯也可以使用本方。如《腹證奇覽》載稻葉文禮治某婦,年36歲,腹腫似脹滿,其膚甲錯,腹皮急,但按之則軟。腹膨滿如臨月,心煩不能步行,眾醫皆棘手不治。先生初認為腹滿乃大承氣湯證,攻下已半年,竟毫無效果。於是請教其先師鶴先生,先師曰:「此證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謂薏苡附子敗醬散證也」。稻葉先生恍然而知自己之過失,並請罪致謝。遂遵先師之教導而投用此方,僅20日便治癒。
經方家們對本方的應用並沒有停留在以上的層面,相反,卻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發揮。對於僅有單純的肌膚甲錯而沒有任何腹證的皮膚病用本方是否也同樣可以取效呢?請看下面兩則治驗。趙明銳先生曾治療19歲翟女,八、九時即出現四肢及肩胛部皮膚甲錯,甲錯部分呈盤狀形.癢甚,夏消冬發,數年來—直如此。趙氏診之,見患處皮膚異常粗糙,如魚鱗形狀,但與癬有明顯區別,其他處皮膚也乾燥,枯澀不潤。趙氏處以薏苡仁60g、熟附子9g、敗醬草30g。連服20餘劑後不僅患處皮膚改善,瘙癢消失,就連全身皮膚也改變了原來的那種枯澀不潤狀態,三年未發作。到第四年諸症復發如前,又投以上方加減20餘劑而痊癒,觀察數年未見復發(《經方發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胡希恕先生將本方證又進行了延伸,用於黃水瘡而並非肌膚甲錯。如董某,男,10歲。頭面及四肢發黃水瘡,瘙癢而流黃水,此起彼伏,已兩月不愈,曾用西藥青黴素等消炎治療無效,飲食無常而大便於燥,苔白厚,脈細數,此屆內有瘀熱,鬱久成癰毒而發於外,為薏苡附子敗醬散的適應證,胡氏與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處方:生薏苡仁30g,制附片3g,敗醬草30g,山梔10g,連翹18g,銀花18g,甘草6g。結果上藥服兩劑,流黃水減,服六劑,黃水瘡消失(《經方傳真》)。從腸癰到皮膚病,經方的應用經驗正是如此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本方證有「脈數」,但「身無熱」,說明陽氣不足,因此脈當為虛數,即數而無力。「癰疽本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膿之所成,由乎氣血」。此氣即指陽氣,是機體抗病的機能。腸癰膿成,但陽氣不足,因而多呈現慢性化趨勢。因為炎症毒素的長期刺激,導致皮膚營養障礙而表現為「其身甲錯」。腹部「按之濡」也提示患者對炎症應激能力的低下。就臨床來看,本方旺多見於老人、產後及體質虛弱者,正是這些人才容易感染或感染後呈現慢性化。至於感染後是否一定患腸癰,那倒未必。可以是腸癰,更可以是子宮炎、附件炎或者是其他部位的局限性腹膜炎。
薏苡附子敗醬散與大黃牡丹皮湯同治腸癰,但後者所主多方急性期,並且沒有膿腫形成,全身的陽熱症狀也是本方證所不具有的。散者,散也,湯者,蕩也,劑型上的差別也能說明病勢的緩急。若腸癰雖已化膿,而陽氣未虛者,可以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的薏苡仁湯:薏苡仁五兩,牡丹皮三兩,桃仁二兩,瓜瓣仁四兩,右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該方主治腸癰,腸中疼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
[原文點睛]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席,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於敗醬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八篇第三條)。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杆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注論精選]
荒木性次:腹中有病,因之皮膚不潤滑,粗糙沙沙而響,腹皮攣急,但觸之軟,有虛腫感,腹無積聚,不痛無跳動,身無熱,只脈數等,為本方之主證。然而凡具有此症候和脈象者,腸小必已形成癰膿。此證若身有熱者,一般稱為伏熱,腸中有熱。故多用薏苡仁治之。用本方時,用藥之初,一次量分三次少量用之安全(《古方藥囊》)。
趙凌云:方中薏苡仁甘寒,洩熱除溼,排膿利尿;敗醬草苦寒,清熱解毒,破瘀排膿;附子辛熱,扶陽而行氣血津液,故能散結消腫。方後囑頓服,乃取其藥力快捷,速下溼熱火毒之意(《簡明傷寒雜病淪校注及臨床應用》)。
張豐強:本方功擅振奮陽氣,散結排膿,清熱解毒。方中重用薏苡仁以排膿、消癰、利腸胃,健脾利溼;輕用附子振奮陽氣,辛散鬱結。二藥合用,扶正通陽,消腫排膿,為君臣之伍。更佐苦寒之敗醬草清熱排膿,以解瘀毒。合而用之,陽虛得扶,瘀毒得消,則腸癰自除。本方藥僅三味,故欲收良效,必須重視用量。臨證時薏苡仁可用至60g,甚至120g,敗醬草可用至30g,但附子一般不宜超過10g。若腸癰膿成未潰時,可加冬瓜仁,療效更佳(《中醫名方應用大全》)。
微信公眾平臺:虎子公益
公眾平臺微信號:zhongyiaihaoyuandi
個人微信號:z1994631229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