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經方100首之八十一:薏苡附子敗醬散(轉載)

2021-02-12 虎子公益

81、薏苡附子敗醬散(轉載)

 

 [組成用法]

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敗醬草30~60g(鮮者連根用100g)。

水煎,分1~2次服。

[方證]

皮膚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虛軟無力。

[現代應用]

1.以皮膚粗糙起屑伴有乾裂、瘙癢或流膿水為特徵的皮膚病。如溼疹(鵝掌風)、皮膚角化症、頭癬、手足癬、銀屑病、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傳染性軟疣、尋常疣、扁平疣、硬皮病、皮膚乾燥症等。

2.癰、闌尾周圍膿腫、局限性化膿性腹膜炎、多發性肝膿瘍、卵巢囊腫、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等包塊性疾病不潰不消而呈慢性化者。

3.其他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慢性闌尾炎、潰瘍性結腸炎、黴菌性腸炎、糖尿病性脫疽、慢性盆腔炎、慢性宮頸炎、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陰莖痰核及男性不育症等也有應用的機會。

[經驗參考]

腸癰伴有皮膚粗糙是本方的正治,如《太平聖惠方》載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方。即本方,用敗醬二兩,附子二兩,薏苡仁二兩半。右搗散,每服三錢,以水中盞,人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內癰和外部的肌膚甲錯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繫,可能是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有時腸癰根治後還會出現肌膚甲錯,如藤平健治一36歲婦女,4年前行闌尾切除手術後,手出現水皰樣溼疹,自兩手腕起,波及手指,溼疹尤為溼潤,有者巳結痂。珍為貨幣狀溼疹,入院在皮膚科治療。頭出現鱗屑,回盲部有輕度壓痛,脈右浮弱,左弦細。腹力微弱,皮膚青黑無光澤。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散,病情好轉,面色有澤而白(《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其實只要存在內有瘀血的表現,即使不是腸癰而是其他的腹腔疾病伴有的肌膚甲錯也可以使用本方。如《腹證奇覽》載稻葉文禮治某婦,年36歲,腹腫似脹滿,其膚甲錯,腹皮急,但按之則軟。腹膨滿如臨月,心煩不能步行,眾醫皆棘手不治。先生初認為腹滿乃大承氣湯證,攻下已半年,竟毫無效果。於是請教其先師鶴先生,先師曰:「此證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謂薏苡附子敗醬散證也」。稻葉先生恍然而知自己之過失,並請罪致謝。遂遵先師之教導而投用此方,僅20日便治癒。

經方家們對本方的應用並沒有停留在以上的層面,相反,卻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發揮。對於僅有單純的肌膚甲錯而沒有任何腹證的皮膚病用本方是否也同樣可以取效呢?請看下面兩則治驗。趙明銳先生曾治療19歲翟女,八、九時即出現四肢及肩胛部皮膚甲錯,甲錯部分呈盤狀形.癢甚,夏消冬發,數年來—直如此。趙氏診之,見患處皮膚異常粗糙,如魚鱗形狀,但與癬有明顯區別,其他處皮膚也乾燥,枯澀不潤。趙氏處以薏苡仁60g、熟附子9g、敗醬草30g。連服20餘劑後不僅患處皮膚改善,瘙癢消失,就連全身皮膚也改變了原來的那種枯澀不潤狀態,三年未發作。到第四年諸症復發如前,又投以上方加減20餘劑而痊癒,觀察數年未見復發(《經方發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胡希恕先生將本方證又進行了延伸,用於黃水瘡而並非肌膚甲錯。如董某,男,10歲。頭面及四肢發黃水瘡,瘙癢而流黃水,此起彼伏,已兩月不愈,曾用西藥青黴素等消炎治療無效,飲食無常而大便於燥,苔白厚,脈細數,此屆內有瘀熱,鬱久成癰毒而發於外,為薏苡附子敗醬散的適應證,胡氏與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處方:生薏苡仁30g,制附片3g,敗醬草30g,山梔10g,連翹18g,銀花18g,甘草6g。結果上藥服兩劑,流黃水減,服六劑,黃水瘡消失(《經方傳真》)。從腸癰到皮膚病,經方的應用經驗正是如此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本方證有「脈數」,但「身無熱」,說明陽氣不足,因此脈當為虛數,即數而無力。「癰疽本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膿之所成,由乎氣血」。此氣即指陽氣,是機體抗病的機能。腸癰膿成,但陽氣不足,因而多呈現慢性化趨勢。因為炎症毒素的長期刺激,導致皮膚營養障礙而表現為「其身甲錯」。腹部「按之濡」也提示患者對炎症應激能力的低下。就臨床來看,本方旺多見於老人、產後及體質虛弱者,正是這些人才容易感染或感染後呈現慢性化。至於感染後是否一定患腸癰,那倒未必。可以是腸癰,更可以是子宮炎、附件炎或者是其他部位的局限性腹膜炎。

薏苡附子敗醬散與大黃牡丹皮湯同治腸癰,但後者所主多方急性期,並且沒有膿腫形成,全身的陽熱症狀也是本方證所不具有的。散者,散也,湯者,蕩也,劑型上的差別也能說明病勢的緩急。若腸癰雖已化膿,而陽氣未虛者,可以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的薏苡仁湯:薏苡仁五兩,牡丹皮三兩,桃仁二兩,瓜瓣仁四兩,右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該方主治腸癰,腸中疼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

[原文點睛]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席,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於敗醬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八篇第三條)。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杆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注論精選]

荒木性次:腹中有病,因之皮膚不潤滑,粗糙沙沙而響,腹皮攣急,但觸之軟,有虛腫感,腹無積聚,不痛無跳動,身無熱,只脈數等,為本方之主證。然而凡具有此症候和脈象者,腸小必已形成癰膿。此證若身有熱者,一般稱為伏熱,腸中有熱。故多用薏苡仁治之。用本方時,用藥之初,一次量分三次少量用之安全(《古方藥囊》)。

趙凌云:方中薏苡仁甘寒,洩熱除溼,排膿利尿;敗醬草苦寒,清熱解毒,破瘀排膿;附子辛熱,扶陽而行氣血津液,故能散結消腫。方後囑頓服,乃取其藥力快捷,速下溼熱火毒之意(《簡明傷寒雜病淪校注及臨床應用》)。

張豐強:本方功擅振奮陽氣,散結排膿,清熱解毒。方中重用薏苡仁以排膿、消癰、利腸胃,健脾利溼;輕用附子振奮陽氣,辛散鬱結。二藥合用,扶正通陽,消腫排膿,為君臣之伍。更佐苦寒之敗醬草清熱排膿,以解瘀毒。合而用之,陽虛得扶,瘀毒得消,則腸癰自除。本方藥僅三味,故欲收良效,必須重視用量。臨證時薏苡仁可用至60g,甚至120g,敗醬草可用至30g,但附子一般不宜超過10g。若腸癰膿成未潰時,可加冬瓜仁,療效更佳(《中醫名方應用大全》)。

微信公眾平臺:虎子公益

公眾平臺微信號:zhongyiaihaoyuandi

個人微信號:z1994631229

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臨床運用漢方處方解說》)醫案:胡希恕醫案【例1】1972年胡老隨教學連隊在河南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腫癢流黃水,即所謂鵝掌風的劇證,久治不愈,思與本方,因當時無敗醬草,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為方與之,1劑知,連服6劑即復常,為效之速,實出意料。【例2】董某,男性,10歲。
  • 方劑選萃: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 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敗醬草30~60g(鮮者連根用
  • 每日學一方【薏苡附子敗醬散】
    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散,病情好轉,面色有澤而白(《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其實只要存在內有瘀血的表現,即使不是腸癰而是其他的腹腔疾病伴有的肌膚甲錯也可以使用本方。例:《腹證奇覽》載稻葉文禮治某婦,年36歲,腹腫似脹滿,其膚甲錯,腹皮急,但按之則軟。腹膨滿如臨月,心煩不能步行,眾醫皆棘手不治。先生初認為腹滿乃大承氣湯證,攻下已半年,竟毫無效果。
  • 胡希恕: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頑固性皮膚病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治條文「其身甲錯」,胡希恕、趙明銳、藤平健等經方家將其擴展應用到皮膚病的治療,薏苡仁、敗醬草祛瘀排膿,加少量附子起振奮作用
  • 袁紅霞應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驗舉隅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原文為: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
  • 薏苡附子敗醬散組成,功效,臨床運用醫案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發熱者,忌之。2.腹部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忌之。【類方】大黃牡丹湯:同可治腸癰。不同者,大黃牡丹湯用於屬實、屬熱、膿未成之腸癰,症見發熱,汗出,惡寒,腹痛拒按,脈象有力者。【臨床運用】1. 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太平聖惠方》)2. 皮膚異常粗糙,如魚鱗狀。(《經方發揮》)3.
  • 【中藥方劑】薏苡附子敗醬散
    【方劑名】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附子湯」「敗醬散」「薏苡附子散」。  【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15克)。  【主治】主治腸癰內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按之軟,脈數。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肛竇炎、潰瘍性結腸炎、溼疹等病症。  1.慢性前列腺炎: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120例,與翁瀝通膠囊治療60例對照,療程為8周。以治療前後症狀積分為評價指標。
  • 薏苡附子敗醬散臨床運用!
    《傷寒雜病論》: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 薏苡附子散 (轉載)
    ,都可以用近讀《國醫論壇》2006年第6期,李磊同仁的《薏苡附子散非為救急專設》一文,引發了我對薏苡附子散的重新思考。《金匱要略》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條的關鍵並不在「緩急」,而在「胸痺」。我據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太老師的經驗及歷代文獻,認為薏苡附子散為心痛緩急者方,不是胸痺方。大約因胸痺、心痛列於一門而致誤。胸痺心痛雖列於一門,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胸痺病變位於胸中,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胸膜炎、食道炎、肋軟骨炎、白血病等。
  • 臨證經驗:薏苡附子敗醬散.
    但據筆者臨床觀察,無論是西醫的抗感染治療,還是中醫的常法施治,均易出現中陽受損、寒凝氣滯、脾胃失運之徵象,如此則延緩病情緩解,甚者使急性期轉入慢性期,使疾病纏綿難愈。以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治療該病,妙在方中佐用可溫振脾陽、辛熱通散的附子,既顧護脾胃之陽,又可消除大派清熱解毒劑的寒凝冰伏之慮,故功宏效速。
  • 【經方觀止】薏苡附子散
    《金匱要略》【原文】胸痺緩急[1]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方證論治辨析】薏苡附子散治胸痺急症。胸痺緩急者,指胸痺急症,當有喘息咳唾,胸背劇痛,或心痛徹背,甚至四肢筋脈抽搐,舌淡苔白而滑,脈沉而遲或弦緊等症。本證為寒溼遏阻胸中,陽氣痺阻。寒溼壅滯,陽氣遏阻,經筋脈絡失之陽氣溫煦,發生攣急抽搐,則疼痛劇作;若寒溼消散,陽氣稍伸則疼痛緩解。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薏苡附子敗醬散
    【原文】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瘡癰腸 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三)【解說】本方主治慢性之腸癰。薏苡附子敗醬散重用苡仁以利溼排膿,附子溫陽散結,敗醬排膿解毒。本方現多用於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慢性附件炎、子宮內膜炎、局限性腹膜炎等。
  • 薏苡附子散
    ,都可以用近讀《國醫論壇》2006年第6期,李磊同仁的《薏苡附子散非為救急專設》一文,引發了我對薏苡附子散的重新思考。《金匱要略》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條的關鍵並不在「緩急」,而在「胸痺」。我據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太老師的經驗及歷代文獻,認為薏苡附子散為心痛緩急者方,不是胸痺方。大約因胸痺、心痛列於一門而致誤。胸痺心痛雖列於一門,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胸痺病變位於胸中,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胸膜炎、食道炎、肋軟骨炎、白血病等。
  • 黃煌經方100首之七十:大黃牡丹湯(轉載)
    [經驗參考]本方為治腸癰的代表方,是一張對病專方。腸癰相當於現代的「急性闌尾炎」全身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汗出、面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弦緊或遲,屬於「熱毒熾盛」之候。《太平聖惠方》的赤茯苓散即以本方加赤茯苓,治腸癰小腹牽脹,按之痛,小便不利,時有汗出惡寒,脈遲未成膿。
  • 薏苡附子散在皮膚科中的運用
    【藥物組成】薏苡仁 附子【服用方法】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功      用】溫陽散寒,除溼止痛【今用處方】薏苡仁30制附子15-80【經典方證】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漢城孝貞經方惠民工作室】解析:方中附子溫經止痛,薏苡仁除溼宣痺,可以緩解筋脈拘攣之效,與附子合用,共奏緩解疼痛之功。【方論】周揚俊:胸痺緩急者,痺之急證也。寒飲上聚心膈,使陽氣不達。危急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為君,附子之辛熱為佐,驅除寒結,席捲而下,又焉能不勝任而愉快耶。(《金匱玉函經二注》)。
  • 經方雜談:論薏苡附子散當為胃癰方
    《金匱要略》有薏苡附子散一方,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注家對此條的爭議,在於緩急二字的解釋上,對於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痺,並無異議。個人認為,仲景胸痺心痛雖列於一門,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胸痺病變部位在於胸中,而心痛實際上是上腹部疼痛,是胃的部位。注家雖對薏苡附子散治胸痺沒有異議,可臨床報導的確不多。
  • 《金匱懸解》大黃牡丹皮湯,薏苡附子敗醬散,排膿湯,排膿散,王不留行散,黃連粉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開頭言腫癰當是腸癰之義)1 腫癰者,當是腸癰之義,在少腹之位,外腫而內癰也;少腹腫痞,癰之外腫在肌肉也。肌肉臃腫,內阻腸胃之氣,結而不行,故痞硬不軟。按之即痛如淋,反小便自調者,病不在膀胱水腑也,雖痛如淋者,是腫癰之痛也;衛氣內格而外洩,則發熱汗出,衛氣內阻而不出,則復洒淅惡寒。
  • 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
    ,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懷疑有腸癰,那麼就用觸診再確認一下,按之濡是指腹部按下去是軟的,不是硬的,但是可以感覺到腹部有東西,所以是腫的,腹部無積聚,這就排除了大便造成的瘀堵,一般情況下大便是硬的,不會按之濡。
  • 每日一經方--薏苡附子散
    【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金匱胸痺)【組成】薏苡仁12g  制附子12g 【用法】 上2味,共為細末,每日3次,每次服3g,白開水衝飲之。亦可水煎服。 【功效】溫裡散寒,除溼宣痺。 5.本方加茯苓、蒼朮、川萆薢、川椒、小茴香,治塞瘴.    6.本方加味治療胸痺:藥用薏苡仁50g,附子20g(先煎)。胸背刺痛,唇舌紫暗加川芎、丹參;脅痛太息、煩躁易怒加柴胡、白芍;胸脘痞悶,嘔惡多痰加蒼朮、半夏;氣短乏力,納差便溏加茯苓、白朮;頭暈心悸,失眠煩熱加生地、麥冬,附子酌減;畏寒肢冷加桂枝、茯苓,附子酌增。每日1劑,水煎服。
  • 醫案十:薏苡附子散治癒反覆胸悶,遇陰雨天或霧霾天加重3年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中載:「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筆者臨床體會到薏苡附子散的方證為:胸痛、胸悶,陰雨天或霧霾天加重,怕冷,舌苔膩。本案中患者每每因陰雨天或霧霾天而發胸悶、偶有胸痛,周身乏力,舌暗淡,苔薄白,脈弦細滑。符合薏苡附子散方證,故方證辨證為薏苡仁附子散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