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薏苡附子敗醬散
【方藥】薏苡仁十分(7.5克) 附子二分(1.5克) 敗醬五分(3.75克)
【用法】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現代用法:作散劑,每服6~9克,水煎頓服。或按原方比例作 湯劑:水煎兩次,溫服)。
【原文】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瘡癰腸 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三)
【解說】
本方主治慢性之腸癰。腸癰遷延不愈,或膿成不潰,營血鬱滯,形成慢性腸癰。薏苡附子敗醬散重用苡仁以利溼排膿,附子溫陽散結,敗醬排膿解毒。
本方現多用於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慢性附件炎、子宮內膜炎、局限性腹膜炎等。
【運用】
一、腸癰(急性化膿性闌尾炎)
周連三醫案:張某某,男,23歲。腹痛一天,發熱嘔吐,繼則腹痛轉入右下腹,經西醫診斷為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先後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疼痛持續不解,且發熱嘔吐。患者不願手術而求治於周師。證見面色青黃,神色困憊,右少腹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有明顯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包塊如掌大,畏寒發熱,劇痛時四肢冰冷,舌黃有津,脈滑數。體溫38.7 C,血中自細胞20000/立方毫米。
此屬寒溼邪結化熱,治宜溫陽祛溼清熱。方用薏米90克,炮附子30克(先煎),敗醬草30克。囑其濃煎頓服。4劑後疼痛大減,嘔吐止,體溫正常,白細胞下降為13000/立方毫米。續服上方6劑,白細胞總數10000/立方毫米,僅在右小腹下包塊不消。再服上方20餘劑,包塊消失而愈。(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5>:5)
按語:寒溼鬱結化熱,熱象不甚,否則不宜使用本方。本案藥量為大,附子宜先煎半小時,以減緩毒性。
二、肝癰(肝膿瘍)
趙士魁醫案:揣某某,女,15歲,學生。患者於兩月前因膽道蛔蟲被摘除膽囊,術後一周肝區疼痛不休,引流口淌膿,屢用青鏈黴素、龍膽瀉肝、柴胡清肝等,療效不佳。某醫院欲為其二次手術,患者懼拒。
1971年10月19日延餘診治:胸右側第九肋下端,有1×9釐米暗紅色垂直切口斑痕一條,下端之引流口1×1×3釐米,色淡紅、平塌,有咖啡色之稀薄膿液流出,氣微腥臭,引流口與斑痕四周,皆有1.5釐米寬之淡黑暈。右上腹稍現膨隆,肝臟觸診有明顯壓痛和扣擊痛,肝臟腫大在肋緣下2.5橫指、質略硬、邊緣鈍。肝區隱痛,夜間較重。顏面暗黃,形體瘦削,脘脹納少,口苦咽幹,渴不欲飲,溲黃便溏。舌淡苔白,脈弦細無力。
此屬術後毒物不淨,正不勝邪,邪踞成癰。宜溫肝疏木,助正蕩邪。方藥:薏米、制附子、生黃芪各40克,敗醬50克,柴胡、木香各15克。水煎,每日一劑,分早、中、晚、夜四次服。引流口局部敷提毒散,外貼麝香回陽膏,隔日一換,至愈為止。
此方服2劑後痛減輕。服5劑後痛止,脘脅舒,納谷馨。繼進6劑,膿色轉白,質稍稠,餘症亦均減輕。遂改為日服上方半劑,一日二次,兩周後病瘥。(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6>:20)
按語:此證當與非手術之肝化膿區別治療,既往未識此機,屢以苦寒之品虛其虛,致使肝陽日衰,邪氣久羈,經雲「損者益之」,因此用薏、附、芪扶陽益氣以溫肝,「結者散之」,故予敗醬、柴、香排毒散結以疏肝。肝陽得復,疏洩有權,邪氣自消。
三、癌積(卵巢囊腫)
於慎中醫案:馬某某,女,39歲,1990年12月2日初診。主訴右下腹腫塊,小腹墜痛2月餘。患者曾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近2年來小腹部脹痛,月經前期腰酸,經期延長,白帶增多。今年9月發現右側下腹部有拳頭大小腫物,伴隱痛,下墜感,按壓輕痛,近一個月陰道出血2次,量少,有血塊,小腹墜痛加重。
在我院婦科檢查:下腹部輕壓痛,右下腹部可觸及9×7釐米大小的腫物,活動差,質軟,表面光滑,輕壓痛。B超檢查示,右側卵巢區域,可見10×7釐米大小的液性回聲反射區域,邊界清,明顯壁包膜。臨床診斷為右側卵巢囊腫,慢性盆腔炎。建議消炎治療後手術切除囊腫,患者不願手術,遂轉中醫治療。患者面白少澤,身倦乏力,胃納不佳,小腹墜脹,疼痛,喜暖畏涼,白帶多,清稀,小便清,大便正常,腹部濡軟,舌質淡,苔白薄膩,脈沉緊。處方:淡附片12克,薏苡仁30克,敗醬草15克。
上方服6劑後,小腹墜脹明顯減輕,白帶量減少,胃納好轉。繼服上方12劑,12月24日婦科複查,右下腹腫塊縮小,大小約6×4釐米,質軟,壓痛不明顯,原方再服18劑。婦科檢查:右下腹腫塊消失,B超複查未見異常,隨訪至今未見復發。(山西中醫1994;<2>:2)
按語:本案脈證所現,為寒溼鬱遏,氣血鬱滯之象。由於營血鬱滯,漸成包塊,治宜溫陽散寒,利溼開結,薏苡附子敗醬散為的對之方,改散作湯,則其效更速。
四、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趙士魁醫案:馬某某,女,25歲,已婚,工人。1970年3月21日診。前年10月份右腿挫傷,用活血鎮痛藥,腫痛非但未消,反而導致月經復至、量多,且發展為急性骨髓炎。手術後屢以抗菌素、託裡消毒散等續治,病勢日漸轉劇而來就診。右腿內側陰谷穴下,有1×6釐米垂直刀口,口內有0.5×3×1.5釐米之潰槽,其色粉白,膿液清稀、量少、腥臭,創口周圍暗紅、凹陷,全腿明顯萎縮,膝關節彎曲成90度,已半年多不能直伸。近年來腹冷便溏,日行二次,善飢納少,肌膚枯糙,形體贏瘦,顏面萎黃,畏寒身酸,四末不溫。舌暗無苔,脈沉細而遲。
證乃脾陽虛衰,便多血虧,肢失潤養,邪氣久陷。法宜溫中止瀉,益氣洩濁。藥用:制附子40克,白朮20克,乾薑10克,薏仁、敗醬各30克,木香10克。水煎,飢則頻飲,不拘劑數。潰槽局部敷提毒散,外貼麝香回陽膏,隔日一換,以愈為止。
服上方32劑,納谷增多,大便日行一次,略成形,膿量多,質轉稠,並排出瓜子大死骨三片,餘症皆好轉。原方去術、姜、香,加黃芪40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附子減半,之後隨證加減,繼服80餘劑,腿復如常。(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6):21)
按語:慢性骨髓炎之治,莫不以扶正為主。但扶正之法,必須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奏效方捷。本例之正虛,乃初病時服活血藥太過,引起月經量多,陰血受損,此其一;術後屢服託裡消毒散,盡閱其方,連翹、地丁等苦寒之品大量使用(驅邪藥超過扶正藥將兩倍),中氣受損,納少便多,化源乏絕,此其二。基此兩因,並據以上見症,而用附、術、姜止瀉健脾,木香暢膈開胃,薏仁、敗醬逐瘀洩濁。藥後中氣漸復,納、化轉常,更易益氣生血、補骨壯腎之黃芪、狗脊等品續治,終使其氣血旺盛,頑瘍隨之而除。
五、黃帶(慢性盆腔炎)
江準保醫案:李某,女,30歲。1991年8月10日初診。近半年來腰骶部及下腹部疫脹痛,服抗生素等症狀未減。近1月來,又增肛門墜脹,勞累、受涼及月經期症狀加重。月經期延長,經色黯黑,自帶基多色黃。舌淡黯、苔白潤,脈細弱。婦科檢查:附件增粗,壓痛(+)。B超示:輸卵管增粗,子宮直腸窩積液,液平2.4釐米。
證屬久病正虛,溼熱蘊結盆腔。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制附片10克,敗醬草、薏苡仁、益母草、紅藤各30克,黃芪15克,柴胡6克。
10劑後,腹痛、肛門墜脹明顯減輕,然口乾、大便秘結,上方制附片減至5克,加生首烏30克,繼服20餘劑,諸症悉除。B超複查:子宮直腸窩少許積液。至今未發。(浙江中醫雜誌1995;<6>:285)
按語:本案患者系陽氣耗損,陰陽失調,溼熱內蘊,氣血壅滯所致,故投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以溫陽散結,除溼破瘀,使頑疾得除。
六、勞淋(慢性腎盂腎炎)
許瓊政醫案:楊某某,女,43歲,護士。1987年7月21日初診。患者一年多來反覆出現尿頻、尿急、尿痛。間歇期雖尿痛不著,卻淋瀝不已,餘瀝難盡,尿液混濁,腰酸腰痛。每次尿檢查均有白細胞或膿細胞(+++),尿蛋白時為陽性。尿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西醫診為慢性腎盂腎炎,並根據藥敏試驗多次使用抗生素治療而罔效。
近10多天來上述症狀復發,診見面色灰黯乏華,四肢欠溫,腰間叩擊痛,舌淡、苔白略膩,脈沉細無力。尿檢:淡黃微濁,蛋白(±),白細胞(5~8),白細胞管型(O~1),上皮細胞(10~12)均為低倍鏡,尿酸鹼度6.5。一周前再次尿菌培養為葡萄球菌生長。此屬中醫「勞淋」範疇。乃腎陽虛衰,膀胱溼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治宜振奮腎陽,清熱利溼。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熟附子12克,薏苡仁、敗醬草各30克,9劑。
藥後尿頻、尿急、尿痛、腰痛等症狀消失,尿檢查轉陰性,但尿時仍有餘瀝不盡感。繼服原方至30劑,諸症皆失,尿菌培養陰性。追蹤三個月,症無復發,並每月複查尿常規均陰性而告愈。(新中醫1990;<1>:42)
按語:究「勞淋」一病,隋·巢元方說:「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又說:「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本病例為腎陽虛衰,膀胱溼熱所致,與仲景薏苡附子敗醬散所治病證雖異,然病機卻同,故用本方能獲異病同治之良效。
七、膽脹(慢性膽囊炎)
陳永敏醫案:王某,男,68歲,幹部,1990年9月10日就診。自述有反覆右上腹脹痛不適病史1 7年,常由飲食不節或情感不舒所誘發,膽囊造影及數次B超檢查皆證實為膽囊炎。近半年來症情有加,伴見腹脹納差,噁心嘔吐,膽囊區有明顯壓痛,B超示膽囊腫大(10.7cm×5.4cm),內有大量積液。經西藥消炎利膽治療療效不佳,遂轉求中醫診治。
刻診:面白體胖,上症仍在,且喜熱飲,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黃,舌體胖大有齒痕,苔微黃,脈弦微滑。查體:莫非氏徵陽性,可觸及腫大膽囊。B超示:膽囊腫大並積液,未見結石,診為慢性膽囊炎並積液。中醫診為寒溼鬱結,血瘀氣滯型脅痛。治宜溫陽化溼,行氣活淤。
薏苡仁60g,炮附子30g(先煎),敗醬草30g,鬱金15g,赤芍30g,枳實15g,益母草30g,生大黃15g(後下),甘草6克。日1劑,水煎2次混兌分服,每次服400ml。藥進3劑,右上腹脹痛減輕,大便日行一次,稍稀。上方去大黃續進23劑後諸症消失,莫非氏徵(一),B超示:膽囊大小正常,收縮功能良好,積液消失,病告痊癒,隨訪至今無復發。(國醫論壇1993;<5>:34)
按語:陳氏報導,用本方治療慢性膽囊炎48例,結果治癒25例,顯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1%。有結石者,加金錢草30克,海金沙30克;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玄胡15克;大便於者加大黃15克;輕度發熱者加銀花30克。
八、發熱不退(肺結核)
江準保醫案:徐某,女,29歲。1993年3月5日診。兩月前患肺結核、胸膜炎,經抗癆消炎、胸穿等治療,胸痛氣急緩解,胸腔積液消失,但發熱持續不退。發熱(37.5~38℃)夜甚,汗少,精神差,喜暖,咳嗽痰多無咯血,納呆,進食則欲嘔,陰部搔癢。舌淡、苔厚膩,脈細數無力。X線片示右上肺浸潤性結核,右胸膜增厚。證屬陽氣不振,溼熱內蘊,虛實夾雜。
竊思滋陰降火或苦寒直折均非所宜,甘溫除熱亦不甚合拍。試投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薏苡仁、敗醬草各30克,制附片10克,竹茹15克。3劑。並繼服利福平、異煙肼。藥後精神轉佳,夜晚僅稍有低熱,苔厚膩,原方再服5劑。發熱退盡,苔薄,食慾增,陰癢銳減,上方加養肺健脾之品以善後。兩月後X線片複查:結核病灶明顯吸收。(浙江中醫雜誌1995;<6>:285)
按語:肺結核久熱,滋陰降火乃為其常法。然該患者陽氣不振,又溼熱內蘊,故投具有振奮陽氣、清熱除溼、破瘀散結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加竹茹化痰和胃止嘔,使熱退病瘥。
九、鵝掌風
趙明銳醫案:朱某,男,56歲,肥皂工人。每年秋季患鵝掌風,初起手心發癢,皮膚變粗。繼而流黃水,手掌皮膚逐漸變厚,呈魚鱗狀,奇癢難忍,到來年春天即自愈。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湯治療,於末發作前兩個月開始服用,連服30餘劑,當年即未發,其後觀察二年未曾復發。
十、肌膚甲錯
趙明銳醫案:翟某某,女,19歲。於八、九歲以來即出現四肢及肩背部皮膚甲錯,甲錯部分呈盤狀型,癢甚。每到夏天則基本消失,逢冬又發作,數年來一直如此,1973年求治,細審其症狀,患處皮膚異常粗糙,如魚鱗形狀,但與癬有明顯區別,其他全身皮膚雖不似患處粗糙,但也是乾燥,枯澀不潤。
考慮以仲景所啟示的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之肌膚甲錯,遂投以薏苡附子敗醬湯: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敗醬草30克。連服20餘劑後,不僅患處的皮膚改善,搔癢消,就連全身皮膚也改變了原來的那種枯澀不潤狀態,三年來未發作。到第四年諸證復發如前,又投以上方加減20餘劑,痊癒,以後觀察數年未見復發。(上兩案見《經方發揮》)
按語:病程既久,內有瘀血,營血久鬱於裡,全身肌膚缺乏氣血滋養,則乾燥粗糙,致發鵝掌風、肌膚甲錯、硬皮病等。本方對這類疾病伴有癢甚,或流黃水,屬溼鬱熱伏者,有較好療效。
十一、唇揭(口唇潰瘍)
趙士魁醫案:徐某,舅,46歲,趕車員。1963年8月16日診。唇潰瘍已六年,初用核黃素、維生素C、牛黃解毒、牛黃上清丸等治療年餘,症情非但未減,反增齒痛、齒齦出血、溢膿等症。兩年內竟將息齒拔掉七(右上3下4)個。之後,屢用清熱解毒、鎮痛等法續治,仍罔效。
診見:下唇之皮盡脫,微腫,色腐白、淡紅相兼,稍有膿液,晝夜必以軟膏被覆,否則,幹痛滲血、溢膿增多。飲食前尤須以紙粘護於唇面,以防碗、箸觸抵或食物之冷熱刺激而痛劇。上唇暗紅而幹,面黃形瘦,短氣乏力,食少善飢,大便日行一次,先幹後溏。口乾渴不欲飲,舌淡少苔,舌面多波狀裂紋,邊緣有齒痕,脈濡緩。證乃中氣下陷,濁氣上千,肌腐為膿。法當溫脾升清,解毒降濁。
處方:薏米150克,制附子、敗醬草各30克,桔梗、粉草、木香各10克。水煎,早、午、晚三次服,唇部敷藥如前。服藥15劑,唇腐漸去,薄生嫩皮,齒病亦明顯好轉。遂將原方各藥之量減半續服,以善其後。(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6>:20)
按語:清熱解毒,乃治唇瘍常法,本例服之反劇,且增齒痕。可知其初病之時,即屬脾氣下陷,胃濁上犯。時隔數載,其證仍然。據此,並遵《內經》下唇「屬脾絡胃」之旨而易法:用薏、附、桔溫脾升清,使其濁氣下降;醬、草、香解毒化濁,助其清氣上升,清得升,濁自降,諸症皆除。
推薦閱讀: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桂枝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麻黃加術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黃芪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牡蠣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苦參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雄黃燻方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小豆當歸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升麻鱉甲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鱉甲煎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蜀漆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侯氏黑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風引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地黃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頭風摩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桂枝芍藥知母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烏頭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黃芪桂枝五物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桂枝龍骨牡蠣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天雄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黃芪建中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腎氣丸(45個醫案詳解運用)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薯蕷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酸棗仁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大黃蟄蟲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射幹麻黃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皂莢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厚樸麻黃湯、澤漆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麥門冬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越婢加半夏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奔豚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薤白(白酒湯、半夏湯、桂枝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薏苡附子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烏頭赤石脂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厚樸七物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附子粳米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大建中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大黃附子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大烏頭煎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當歸生薑羊肉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烏頭桂枝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旋覆花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甘遂半夏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木防己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澤瀉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小半夏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己椒藶黃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瞿麥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越婢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越婢加術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茯苓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麻黃附子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黃芪芍桂苦酒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黃芪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枳術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硝石礬石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梔子大黃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豬膏發煎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茵陳五苓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大黃硝石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半夏麻黃丸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柏葉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黃土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瀉心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豬苓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大半夏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文蛤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半夏乾薑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訶梨勒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