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經驗:薏苡附子敗醬散.

2021-02-12 實踐派

     《傷寒雜病論》: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按之濡,一按,軟軟的,沒有什麼結實。按之柔軟這是和結胸證相鑑別的一個很關鍵的證候,這是和結胸證,水熱互結的熱實證相比較、相鑑別的。大結胸證,心下痛,按之石硬;而按之濡證是熱邪沒有和有形的病理產物相結。

       「 肌膚甲錯 」:營血鬱滯於裡,使皮膚缺乏血液的滋養而形成的證候。

      組方:薏苡仁常用30-80克,附子根據病情常用6-60克 敗醬草30-60克,病機:溼滯瘀阻。

     方中薏苡仁有雙向調節作用,既利腸勝溼,又補益脾胃;

     敗醬草辛苦微寒,具清熱解毒化溼,清熱除膿、祛瘀止痛、辛散苦降,擅治腸炎,雖重用而無寒凝之弊;如在有條件的季節和地區用鮮敗醬草效果更好,湯劑每劑用量約20株,根莖最好保持完整。

     附子為辛熱之品,少佐一可溫振脾陽,借其溫行通達之力,以敞腸間蘊結之溼熱,具有排膿消腫、振奮陽氣之功。二可利用走而不守之性,促進氣血流通;

臨床運用:

 

    1、潰瘍性結腸炎

     臨床主要表現:腹痛、黏液樣便或膿血樣便、裡急後重,便秘與腹瀉交替發作,病情呈慢性反覆發生;中藥內服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制附子3~6 g,薏苡仁15~30 g,敗醬草15~30 g,炙乳香、沒藥各4~8 g,白芷9~12 g,白芍10~20 g,生甘草9 g。水煎服,十來天康復,有效率100%。

 

    2、慢性闌尾炎

     本病是由於暴食暴飲、寒暑不節、飽食後負重疾走等原因,致溼熱瘀血壅滯於腸間而成癰腫。證見右少腹疼痛、壓痛、或按之腫硬、噁心嘔吐、發熱寒戰等。本方適用於腸癰膿已成以及病久陽虛正不勝邪者。

    擬方如下:生苡仁90克,制附片30克(先煎30分鐘),敗醬草3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三劑後疼痛緩解。

     配蒼朮、白朮燥溼,以增健脾之功;再配木香、炒枳殼、檳榔、延胡索共增行氣寬腸、活血止痛之效。

 

    3、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多因分娩、流產、宮腔內手術操作時消毒不嚴,或因經期不衛生,病原體侵入所致,多屬溼熱壅盛、瘀毒內結之證。採用清熱解毒、利溼排膿、破瘀散結之法多能奏效。但據筆者臨床觀察,無論是西醫的抗感染治療,還是中醫的常法施治,均易出現中陽受損、寒凝氣滯、脾胃失運之徵象,如此則延緩病情緩解,甚者使急性期轉入慢性期,使疾病纏綿難愈。以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治療該病,妙在方中佐用可溫振脾陽、辛熱通散的附子,既顧護脾胃之陽,又可消除大派清熱解毒劑的寒凝冰伏之慮,故功宏效速。

    表現症狀:下腹脹痛拒按,腰部酸困疼痛,噁心納呆、大便溏黏,肛門墜脹,帶下黃稠有臭味,舌質紅,苔黃厚膩,脈細滑數。證屬溼熱下蘊,瘀毒內結。

     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生薏苡仁、敗醬草、紅藤、土茯苓、蒲公英各30g,桃仁、延胡索、香附各12g,砂仁9g(搗後下),制附子10g(先煎30min)。一般服上方5-8劑後諸症悉除。

 

4、鵝掌風  

    鵝掌風見《外科正宗》多因風溼凝聚,氣血失養所致。或由接觸傳染而得,初起掌心及手指皮下,生小水泡搔癢,繼而泡破,迭起白皮,脫屑,日久皮膚粗糙變厚,甚則皸jūn裂疼痛,入冬加重,自掌心可延及遍手,進一步發展可以引起指甲變厚,病程纏綿,即手癬。亦包括手部慢性溼疹、掌蹠zhí角化症(患處是略紅,皮厚。長在手足兩側),手掌皮膚逐漸變厚,呈魚鱗狀,奇癢難忍,用本方治療效果良好。

     流黃水就加黃芩10克,黃柏10克;

 

5、肌膚甲錯

       形容皮膚粗糙、乾燥、角化過度,故外觀皮膚褐色,如鱗狀,通常是體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的肌膚甲錯,遂投以薏苡附子敗醬湯。處方: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敗醬草30克,連服20餘劑後,不僅患處的皮膚改善,搔癢消失,就連全身皮膚也改變了原來的那種枯澀不潤的狀態。

薏苡附子敗醬散能溫陽利溼散瘀消腫,使寒溼瘀血之瘀滯消散,經絡通,肌膚得以濡養,則甲錯、鵝掌風可愈。

     可以加當歸10克養血活血,桃仁10克活血化瘀。

 

    6、卵巢囊腫:

      生薏苡仁30~60g,熟附片5--10g,敗醬草15---30g,藥渣加青蔥、食鹽各30g,加白酒炒熱,乘熱布包,外熨患處,上加熱水袋,使藥氣透人腹內,每次熨1小時左右,每日2次。溼邪偏盛者,加土茯苓30g,澤蘭、澤瀉、蒼朮各10g,虎杖20g;血瘀重者加制莪朮、三稜、失笑散各12g;包塊堅硬者加炮山甲、王不留行各10g,水蛭5g,炙蜈蚣2條。對於囊腫效果奇特,消失時間23—65天;

 

    7、肝膿腫:

    由化膿性細菌侵入肝臟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灶。本病可來自膽道疾病(佔16%~40%),門靜脈血行感染(佔8%~24%),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最多見,其中2/3為大腸埃希桿菌,糞鏈球菌和變形桿菌次之;感染常為混合性。臨床上以寒戰、高熱、肝區疼痛、肝大和壓痛為主要表現,直接用本方加減:

    血瘀加桃仁、紅花、穿山甲、地鱉蟲;

    膿毒重者加冬瓜仁、赤小豆、紅藤;

    血虛加當歸、川芎、白芍;

   氣虛加黃芪、黨參;

    氣滯加木香、乳香;

 

    8、慢性膽囊炎:

       應用本方加味:薏苡仁60g,炮附子30g(先煎),敗醬草30g,鬱金15g,赤芍30g,枳實15g,益母草30g。脈數便幹者加大黃12g(後下);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g,玄胡15g;有結石者加金錢草或海金沙30g;輕度發熱者加銀花30g。有研究機構研究,治療慢性膽囊炎並積液患者48例,療效標準:自覺症狀及腹部體徵消失,膽囊體積縮至正常,B超示膽囊積液消失者為痊癒;結果:總有效率81%。

 

   9、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常因腎陽虛衰,膀胱溼熱,寒熱互結以腰邸部酸,冷痛,會陰,睪丸脹痛,手足不溫等,以薏苡附子敗醬散溫陽,化瘀,解毒。在此基礎上配大黃7~15克、桃仁15~20克、仙靈脾30克益腎活血化瘀等藥。

 

    10、牛皮癬

       中醫認為急性期血熱,外受風邪,血熱生風所致。慢性期與溼邪,瘀血有關,溼邪瘀血引起皮膚增厚。薏苡附子敗醬草不但能夠排膿還可以溼癢,尤其是破皮病和頑固性牛皮癬常用薏苡仁30克敗醬草15克附子3~6克配伍桃紅四物湯。

 

11、腸粘連:

      手術後常見併發症發生腸粘連。溼邪瘀血阻於腸,氣虛失運導致窒塞不通。當以化溼,祛瘀,解凝。常用薏苡附子敗醬草加黃芪。

 

12、慢性闌尾膿腫

     慢性闌尾膿腫是由於急性闌尾炎治療不當引起,溼滯血瘀,熱腐成膿。常用薏苡附子敗醬散配伍下瘀血湯;

 

13、肛門熱痛

    肛門經常因為吃了熱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胡椒後肛門紅腫留水。但下腹沒有明顯的壓痛感,用薏米敗醬草附子湯後效果很好。

 

 14、盆腔積液+卵巢囊腫

    患者同時有盆腔積液+卵巢囊腫

    貓爪草50克(散結消腫),急性子30克(破血,消積,軟堅),茯苓30克,澤瀉20克,桂枝12克。豬苓30克,白朮20克,丹皮30克,桃仁12克,白芍10克,烏梅10克。薏米100克,制附片20克,敗醬草50克。

    一般服用10劑後排出穢濁之物甚多,此得效也。盆腔積液好轉,患者黃褐斑也消失,臉色也變的紅潤豔麗。

    方子裡有五苓散,有桂枝茯苓丸合當歸芍藥散。還有薏米附子敗醬散為主的大雜方。薏米附子敗醬散的大量運用,盆腔積液才會好的那麼快。乃於上方去薏米附子敗醬散加山甲,皂刺。再服用20劑後卵巢囊腫也愈。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右少腹痛範圍較廣,除治療急、慢性闌尾炎以外,並可治療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積液,腸粘連,宮頸糜爛,前列腺炎,痛經以及因血瘀等原因造成的少腹痛;胸腔、腹腔各臟器之化膿性疾患、結核性腹膜炎和皮膚瘡癤 jiē,牛皮癬,而見本方證者,皆有效驗。

臨證加減

    1、血瘀者,加桃仁、紅花、穿山甲、廣地龍、雞血藤,以促進活血化瘀之力;

    2、膿毒重者,加冬瓜仁、紫花地丁、赤小豆、紅藤、蒲公英,以增加清熱解毒之功;

    3、血虛者,加當歸、熟地、白芍,以養血生血;

    4、氣虛者,加生黃芪、黃精、黨參,以益氣補虛;

    5、氣滯者,加木香、萊菔子、香附、大腹皮、枳殼,以通利氣機;

    6、便秘加大黃,便溏加川連,以通幽,清熱通便;

    7、噁心嘔吐者,加薑汁、烏賊骨、左金丸以止嘔;

    8、有蛔蟲者,加使君子、檳榔以驅蟲;

    9、熱毒盛者加黃連、黃柏、魚腥草;

    10、陽虛甚者加補骨脂、仙茅、仙靈脾;

    11、氣滯者加檳榔、枳殼、川楝子;

    12、陰虛者加石斛、玉竹、麥冬;

    13、食積者加山楂、神曲、稻芽、麥芽。

推薦:



相關焦點

  • 方劑選萃:薏苡附子敗醬散
    經驗參考    腸癰伴有皮膚粗糙是本方的正治,如《太平聖惠方》載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方。即本方,用敗醬二兩,附子二兩,薏苡仁二兩半。右搗散,每服三錢,以水中盞,人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內癰和外部的肌膚甲錯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繫,可能是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
  • 薏苡附子敗醬散
    【原文】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 薏苡附子敗醬散臨床運用!
    二可利用走而不守之性,促進氣血流通;臨床運用: 1、潰瘍性結腸炎   臨床主要表現:腹痛、黏液樣便或膿血樣便、裡急後重,便秘與腹瀉交替發作,病情呈慢性反覆發生;中藥內服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制附子3~6 g,薏苡仁15~30 g,敗醬草15~30 g,炙乳香、沒藥各4~8 g,白芷9~12 g,白芍10~20 g,生甘草9 g。
  • 每日學一方【薏苡附子敗醬散】
    [經驗]腸癰伴有皮膚粗糙是本方的正治,如《太平聖惠方》載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方。即本方,用敗醬二兩,附子二兩,薏苡仁二兩半。右搗散,每服三錢,以水中盞,人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內癰和外部的肌膚甲錯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繫,可能是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
  • 【中藥方劑】薏苡附子敗醬散
    【方劑名】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附子湯」「敗醬散」「薏苡附子散」。  【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15克)。  1.慢性前列腺炎: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120例,與翁瀝通膠囊治療60例對照,療程為8周。以治療前後症狀積分為評價指標。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8.34%,對照組70.00%。
  • 薏苡附子散 (轉載)
    ,都可以用近讀《國醫論壇》2006年第6期,李磊同仁的《薏苡附子散非為救急專設》一文,引發了我對薏苡附子散的重新思考。《金匱要略》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條的關鍵並不在「緩急」,而在「胸痺」。我據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太老師的經驗及歷代文獻,認為薏苡附子散為心痛緩急者方,不是胸痺方。大約因胸痺、心痛列於一門而致誤。胸痺心痛雖列於一門,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胸痺病變位於胸中,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胸膜炎、食道炎、肋軟骨炎、白血病等。
  • 黃煌經方100首之八十一:薏苡附子敗醬散(轉載)
    有時腸癰根治後還會出現肌膚甲錯,如藤平健治一36歲婦女,4年前行闌尾切除手術後,手出現水皰樣溼疹,自兩手腕起,波及手指,溼疹尤為溼潤,有者巳結痂。珍為貨幣狀溼疹,入院在皮膚科治療。頭出現鱗屑,回盲部有輕度壓痛,脈右浮弱,左弦細。腹力微弱,皮膚青黑無光澤。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散,病情好轉,面色有澤而白(《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 薏苡附子散
    ,都可以用近讀《國醫論壇》2006年第6期,李磊同仁的《薏苡附子散非為救急專設》一文,引發了我對薏苡附子散的重新思考。《金匱要略》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條的關鍵並不在「緩急」,而在「胸痺」。我據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太老師的經驗及歷代文獻,認為薏苡附子散為心痛緩急者方,不是胸痺方。大約因胸痺、心痛列於一門而致誤。胸痺心痛雖列於一門,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胸痺病變位於胸中,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胸膜炎、食道炎、肋軟骨炎、白血病等。
  • 袁紅霞應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驗舉隅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原文為: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
  • 胡希恕: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頑固性皮膚病
    胡希恕先生講解:這個薏苡附子敗醬散啊,這個附子用量非常輕,它不是專陷於一種陰虛證而用附子的。這個癰膿的排出,大概都擱一些振奮的藥,或者是,你看咱們這個枳實芍藥散,它拿大麥粥,再把這個排膿散擱雞蛋黃都是鼓正氣,古人就是這樣。這個證虛啊不足以排膿,他用一種強壯亢奮藥輔佐其它的藥物,使它達到排膿的目的。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薏苡附子敗醬散
    【原文】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瘡癰腸 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三)【解說】本方主治慢性之腸癰。薏苡附子敗醬散重用苡仁以利溼排膿,附子溫陽散結,敗醬排膿解毒。本方現多用於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慢性附件炎、子宮內膜炎、局限性腹膜炎等。
  • 薏苡附子敗醬散組成,功效,臨床運用醫案
    >         【原文】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 薏苡附子散在皮膚科中的運用
    【藥物組成】薏苡仁 附子【服用方法】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功      用】溫陽散寒,除溼止痛【今用處方】薏苡仁30制附子15-80【經典方證】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漢城孝貞經方惠民工作室】解析:方中附子溫經止痛,薏苡仁除溼宣痺,可以緩解筋脈拘攣之效,與附子合用,共奏緩解疼痛之功。【方論】周揚俊:胸痺緩急者,痺之急證也。寒飲上聚心膈,使陽氣不達。危急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為君,附子之辛熱為佐,驅除寒結,席捲而下,又焉能不勝任而愉快耶。(《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懸解》大黃牡丹皮湯,薏苡附子敗醬散,排膿湯,排膿散,王不留行散,黃連粉
    時時發熱自汗出,又復惡寒者,是營衛壅阻之外證。營血之瘀阻衛氣出入,衛氣不入而外蒸,則時熱自汗,衛氣內阻而不出,則又見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者,是大黃牡丹皮湯主之。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者,此是薏苡附子敗醬散,排膿湯,排膿散對應證。脈遲緊者,可下之,其膿始萌,有膿下膿,無膿下血。脈數有膿,當排癰膿,誤下或至穿孔。
  • 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
    沒術語,無黑話,簡單說明《傷寒論》學中醫,用中醫,為家人建起健康防線關注「達叔聊傷寒論」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薏苡仁 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
  • 【經方觀止】薏苡附子散
    (金匱胸痺:7)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注釋:[1]胸痺緩急:緩急,偏義複詞,偏急,即胸痺急症。【方證論治辨析】薏苡附子散治胸痺急症。胸痺緩急者,指胸痺急症,當有喘息咳唾,胸背劇痛,或心痛徹背,甚至四肢筋脈抽搐,舌淡苔白而滑,脈沉而遲或弦緊等症。本證為寒溼遏阻胸中,陽氣痺阻。寒溼壅滯,陽氣遏阻,經筋脈絡失之陽氣溫煦,發生攣急抽搐,則疼痛劇作;若寒溼消散,陽氣稍伸則疼痛緩解。
  • 每日一經方--薏苡附子散
    【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副證:寒溼痺證,腰膝疼痛,肢重屈伸不利。   7.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慢性膽囊炎並積液:藥用薏苡仁60g,炮附子(先煎)、敗醬草、赤芍、益母草各30g,鬱金、枳實各15g。脈數便幹加大黃(後下)15g;上腹痛甚加白芍30g,元胡15g;有結石加金錢草或海金沙30g;輕度發熱加銀花30g。每日1劑,水煎服。
  • 經方雜談:論薏苡附子散當為胃癰方
    《金匱要略》有薏苡附子散一方,原文:「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注家對此條的爭議,在於緩急二字的解釋上,對於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痺,並無異議。個人認為,仲景胸痺心痛雖列於一門,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胸痺病變部位在於胸中,而心痛實際上是上腹部疼痛,是胃的部位。注家雖對薏苡附子散治胸痺沒有異議,可臨床報導的確不多。
  • 醫案十:薏苡附子散治癒反覆胸悶,遇陰雨天或霧霾天加重3年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中載:「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筆者臨床體會到薏苡附子散的方證為:胸痛、胸悶,陰雨天或霧霾天加重,怕冷,舌苔膩。本案中患者每每因陰雨天或霧霾天而發胸悶、偶有胸痛,周身乏力,舌暗淡,苔薄白,脈弦細滑。符合薏苡附子散方證,故方證辨證為薏苡仁附子散證。
  • 趙傑老師講解附子薏仁散
    今天講個附子薏仁散《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