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交流、合作,請加微信:lqh2016999
著衣:即「穿壽衣」。有些老人在很早以前即備好了壽衣,稱「送老衣」。老人臨終前,兒女們便請來鄰居把壽衣、壽鞋襪、壽帽,按先單後棉的順序穿戴整齊,有官職功名的人,要穿官服,戴官帽,腳穿靴子。老人咽氣後,把三根白布提帶按前、中、後放在靈床上,再鋪壽褥。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另請幾個親友將死者抬到靈床上,稱「停喪」。
停靈:老人咽氣後,用一藍布或黑布被單蓋住死者的全身,口內放一銅錢,銅錢眼上串上五色線,稱「緊口錢」。死者左手握手絹包的餅子或饃饃,亦有手握小元寶或制錢者,意即在「陰曹地府」行賄時使用。右手握一包茶葉,意在路上休息時讓取人的小鬼喝茶。死者二腳尖套繩,如人間的腳鐐,以防死者之魂再到家中鬧事。被單上死者的腹部置一裝有鹽米的盤子。靈床前放一大凳子,上放一插有散香的香爐。香從停靈開始燒,連續不斷。香爐左邊放一碗掛麵,上插一雙筷子,稱「倒頭面」,即人間的面吃到頭了。香爐右邊放一盞燈,晝夜點著,至滅為止,意即人死如燈滅。再在靈堂前搭一靈棚,靈棚前掛一竹簾,稱「影靈簾」,意即擋住屋內死者,不讓邪鬼看見,免遭災禍。簾前置一大方桌作為「供桌」,上擺各種供品。靈堂門旁壘一灰池,專供燒紙錢,稱「錢柜子」。在燒閨女買的9斤4兩紙和倒頭轎時,全家老少跪在地下,放聲痛哭,意為送走了死者的靈魂。第二天,兒媳婦燒開門紙。
出喪牌:出喪牌時,先於街門上貼一條白紙,稱「封門」。封門時講究男先死正貼,女先死斜貼;如男死去多年,女晚死,亦要正貼。出喪牌的稱呼較複雜,要根據家中情況,死者性別、輩份高低不同,寫法各異。如:「父之喪」、「發室喪」、「長子喪」、「兒媳喪」等等。
戴孝:父母之死,兒女要穿孝衣。穿孝衣時要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的規定穿孝衣,一般鞋上裱白布,頭扎白布條或戴白孝帽,腰扎麻繩,褲角扎白布條,手執柳木杖(即「哭喪棒」)。女眷頭頂白布,稱「褡頭」。夫亡,妻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侄孫按輩份穿孝衣,戴孝章,安葬後,不穿孝服,只穿白鞋。兒女3年脫孝,侄孫1年脫孝。解放後,一般只臂戴黑紗(即孝章),其他多從簡。
報廟:人死後,其家屬到村頭的土地廟或城隍廟燒紙,一路哭叫,稱「報廟」。其意為請土地爺「註銷戶口」,寫「通行證」及一生行善作惡的憑證。否則,陰曹地府不收無名鬼。
出了旗:了旗是用白紙剪制而成。人死後,活了多大歲數,就要剪多少條,條條相連,一條代表一歲。把一頭綁在一根木棍上,和喪牌一起立在門外,分男上女下。
報喪:境內有「聞喪弔孝」之俗語。報喪分書面、口頭兩種。不給親友報喪,則被視為缺禮。故遇喪事門外多貼有「恕報不周」字樣。
入殮:入殮一般在人死後的第一天或第三天進行,忌七(初七、十七、二十七)、忌雙日(怕重喪)入殮。入殮當日油漆棺外,白紙裱棺內。置棺材於院內,將從7個鄰居家掏來的鍋底灰撒在棺底,稱「小灰」。再撒上五穀雜糧,內放7個銅錢或紙錢,此稱「墊背錢」。天黑,親友到齊,開始入殮。置棺木於屋內地上,有人提著3根提帶,長子抱頭,次子抱腳,放入棺內,仰面躺正,以棉花將屍體擠實。被單三分,由兒媳和閨女出殯時包頭用,稱為「罩頭」。將3根提帶抽出,上根給長子、中根給次子、下根給三子,即刻扎到腰上。意為老人去了你有罪,把你捆起來。然後,給死者用棉花浸清水淨面,親友兒女圍棺走一周,以示向死者告別。取出緊口錢,蓋棺時釘於棺蓋前方。將被單上的鹽盤子擲於屋頂,以示斷鹽米。諸事完畢,將棺木停好。兒女守靈,親友弔孝。棺木一般停放3天,多則為5天或7天,分別稱「排五」或「頭七」。
送盤纏:入殮當晚,親朋、家族舉行送盤纏儀式。親友行禮畢,每人拿一孝子點燃的香,稱「抱香」。孝子手拉了旗,口喊「爹(娘)上轎走」,繞棺轉一圈,然後置了旗於紙轎內焚燒。全家痛哭,出家門,路上兩步擲一香。到十字街口或村頭,面向東南,跪哭,同時上供、行禮、潑漿水(半桶清水裡泡上一把米、一把茶葉)。完畢後,眾人同兒女返回,途中兒女們不能再哭。
做七:亦稱「守期」。人死後,每7天為一七。逢七,家人舉行祭奠儀式。
殯葬:亦稱「出殯」或「發喪」,舊俗無定葬期。「貧者棺薄而葬速,富者棺厚而葬遲。」舉行埋葬儀式即「出殯」。
出殯當日,親朋弔唁,吹鼓手吹打迎客。送殯人行禮畢,到帳桌上(亦稱「大櫃」)隨禮,並送上供品、輓聯、幛子,等候出殯。供桌兩旁擺放閨女的靈前7件:4盆花、1對童男童女、1隻石牌樓、紙馬或紙牛(父喪馬、母喪牛)。殯前奏樂,點主先生主奠,執新毛筆在神主牌位上的「王」字上邊點一紅點。完畢後,孝子謝過點主先生,與族人痛哭一陣後,拜在靈前念祭文,然後行三拜九叩禮,關一下門,意即告訴死者:你快走,開始送葬。
大門外放3響土炮,由大執客(又稱總理)指揮開始行奠,眾人依次行禮。孝子謝過槓會人後,跪到院中齊哭。將死者生前用的枕頭拿到街門外燒掉,並把一黑碗扣在屋門的門墩上,長子擎靈幡,用新條帚掃掉棺蓋上的紙錢,稱「掃財(材)」。用刀斬碎黑碗,稱「斬碗」,意即斬掉死者人間的飯碗。槓會人將棺木抬出屋門,悲調高吹,孝子被人挽扶著大聲痛哭,倒退著兩步一頭叩謝抬棺人。將棺木抬到綁好的大槓子上,蓋上棺蓋,擺好儀仗隊,燒掉紙紮馬或牛等,長子摔碎落盆。然後,孝子引棺前行,女眷乘車隨後。
至墓地,下棺入穴,將下食罐、喪牌、哭喪棒、紙紮童男童女置於棺旁,棺蓋上方置銘瓦。風水先生定好穴位,讓喪主、親友觀看一下,然後孝子「抓土」,每人抓一把土撒於穴內,接著槓會人成墳,墳上插靈幡。到此,死者入土為安。孝子們謝畢槓會人並親朋,回家宴席款待,此謂「殯後」。亦有出殯前宴請者,稱「殯前」。
謝孝:安葬死者當晚,孝子穿孝沿街給來幫忙的鄰居磕頭。
祭祀:多在葬後的第二天圓墳祭祀,葬後三七、五七、盡七、百日、周年均要祭祀。
以上所述均為舊俗。今易風移俗,喪葬祭奠儀式趨於簡單文明、實行火化,提倡開追悼會表達對死者的哀思。葬禮完畢後,將骨灰盒存放靈堂、或殯儀館(農村多於舉行葬禮時埋掉),每逢節日前去祭奠。此舉文明衛生,節約耕地,避免鋪張浪費,但亦有少數仍按舊俗辦喪事或實行土葬者,對此,有關部門予以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