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人傳統喪葬習俗

2021-02-18 說臨清

說臨清ID:shuolinqing點擊上方「說臨清」免費訂閱,臨清人說臨清事—說臨清。

廣告、交流、合作,請加微信:lqh2016999 


  著衣:即「穿壽衣」。有些老人在很早以前即備好了壽衣,稱「送老衣」。老人臨終前,兒女們便請來鄰居把壽衣、壽鞋襪、壽帽,按先單後棉的順序穿戴整齊,有官職功名的人,要穿官服,戴官帽,腳穿靴子。老人咽氣後,把三根白布提帶按前、中、後放在靈床上,再鋪壽褥。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另請幾個親友將死者抬到靈床上,稱「停喪」。

  停靈:老人咽氣後,用一藍布或黑布被單蓋住死者的全身,口內放一銅錢,銅錢眼上串上五色線,稱「緊口錢」。死者左手握手絹包的餅子或饃饃,亦有手握小元寶或制錢者,意即在「陰曹地府」行賄時使用。右手握一包茶葉,意在路上休息時讓取人的小鬼喝茶。死者二腳尖套繩,如人間的腳鐐,以防死者之魂再到家中鬧事。被單上死者的腹部置一裝有鹽米的盤子。靈床前放一大凳子,上放一插有散香的香爐。香從停靈開始燒,連續不斷。香爐左邊放一碗掛麵,上插一雙筷子,稱「倒頭面」,即人間的面吃到頭了。香爐右邊放一盞燈,晝夜點著,至滅為止,意即人死如燈滅。再在靈堂前搭一靈棚,靈棚前掛一竹簾,稱「影靈簾」,意即擋住屋內死者,不讓邪鬼看見,免遭災禍。簾前置一大方桌作為「供桌」,上擺各種供品。靈堂門旁壘一灰池,專供燒紙錢,稱「錢柜子」。在燒閨女買的9斤4兩紙和倒頭轎時,全家老少跪在地下,放聲痛哭,意為送走了死者的靈魂。第二天,兒媳婦燒開門紙。
  出喪牌:出喪牌時,先於街門上貼一條白紙,稱「封門」。封門時講究男先死正貼,女先死斜貼;如男死去多年,女晚死,亦要正貼。出喪牌的稱呼較複雜,要根據家中情況,死者性別、輩份高低不同,寫法各異。如:「父之喪」、「發室喪」、「長子喪」、「兒媳喪」等等。
  戴孝:父母之死,兒女要穿孝衣。穿孝衣時要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的規定穿孝衣,一般鞋上裱白布,頭扎白布條或戴白孝帽,腰扎麻繩,褲角扎白布條,手執柳木杖(即「哭喪棒」)。女眷頭頂白布,稱「褡頭」。夫亡,妻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侄孫按輩份穿孝衣,戴孝章,安葬後,不穿孝服,只穿白鞋。兒女3年脫孝,侄孫1年脫孝。解放後,一般只臂戴黑紗(即孝章),其他多從簡。
  報廟:人死後,其家屬到村頭的土地廟或城隍廟燒紙,一路哭叫,稱「報廟」。其意為請土地爺「註銷戶口」,寫「通行證」及一生行善作惡的憑證。否則,陰曹地府不收無名鬼。
  出了旗:了旗是用白紙剪制而成。人死後,活了多大歲數,就要剪多少條,條條相連,一條代表一歲。把一頭綁在一根木棍上,和喪牌一起立在門外,分男上女下。
  報喪:境內有「聞喪弔孝」之俗語。報喪分書面、口頭兩種。不給親友報喪,則被視為缺禮。故遇喪事門外多貼有「恕報不周」字樣。
  入殮:入殮一般在人死後的第一天或第三天進行,忌七(初七、十七、二十七)、忌雙日(怕重喪)入殮。入殮當日油漆棺外,白紙裱棺內。置棺材於院內,將從7個鄰居家掏來的鍋底灰撒在棺底,稱「小灰」。再撒上五穀雜糧,內放7個銅錢或紙錢,此稱「墊背錢」。天黑,親友到齊,開始入殮。置棺木於屋內地上,有人提著3根提帶,長子抱頭,次子抱腳,放入棺內,仰面躺正,以棉花將屍體擠實。被單三分,由兒媳和閨女出殯時包頭用,稱為「罩頭」。將3根提帶抽出,上根給長子、中根給次子、下根給三子,即刻扎到腰上。意為老人去了你有罪,把你捆起來。然後,給死者用棉花浸清水淨面,親友兒女圍棺走一周,以示向死者告別。取出緊口錢,蓋棺時釘於棺蓋前方。將被單上的鹽盤子擲於屋頂,以示斷鹽米。諸事完畢,將棺木停好。兒女守靈,親友弔孝。棺木一般停放3天,多則為5天或7天,分別稱「排五」或「頭七」。
  送盤纏:入殮當晚,親朋、家族舉行送盤纏儀式。親友行禮畢,每人拿一孝子點燃的香,稱「抱香」。孝子手拉了旗,口喊「爹(娘)上轎走」,繞棺轉一圈,然後置了旗於紙轎內焚燒。全家痛哭,出家門,路上兩步擲一香。到十字街口或村頭,面向東南,跪哭,同時上供、行禮、潑漿水(半桶清水裡泡上一把米、一把茶葉)。完畢後,眾人同兒女返回,途中兒女們不能再哭。
  做七:亦稱「守期」。人死後,每7天為一七。逢七,家人舉行祭奠儀式。
  殯葬:亦稱「出殯」或「發喪」,舊俗無定葬期。「貧者棺薄而葬速,富者棺厚而葬遲。」舉行埋葬儀式即「出殯」。
  出殯當日,親朋弔唁,吹鼓手吹打迎客。送殯人行禮畢,到帳桌上(亦稱「大櫃」)隨禮,並送上供品、輓聯、幛子,等候出殯。供桌兩旁擺放閨女的靈前7件:4盆花、1對童男童女、1隻石牌樓、紙馬或紙牛(父喪馬、母喪牛)。殯前奏樂,點主先生主奠,執新毛筆在神主牌位上的「王」字上邊點一紅點。完畢後,孝子謝過點主先生,與族人痛哭一陣後,拜在靈前念祭文,然後行三拜九叩禮,關一下門,意即告訴死者:你快走,開始送葬。
  大門外放3響土炮,由大執客(又稱總理)指揮開始行奠,眾人依次行禮。孝子謝過槓會人後,跪到院中齊哭。將死者生前用的枕頭拿到街門外燒掉,並把一黑碗扣在屋門的門墩上,長子擎靈幡,用新條帚掃掉棺蓋上的紙錢,稱「掃財(材)」。用刀斬碎黑碗,稱「斬碗」,意即斬掉死者人間的飯碗。槓會人將棺木抬出屋門,悲調高吹,孝子被人挽扶著大聲痛哭,倒退著兩步一頭叩謝抬棺人。將棺木抬到綁好的大槓子上,蓋上棺蓋,擺好儀仗隊,燒掉紙紮馬或牛等,長子摔碎落盆。然後,孝子引棺前行,女眷乘車隨後。
  至墓地,下棺入穴,將下食罐、喪牌、哭喪棒、紙紮童男童女置於棺旁,棺蓋上方置銘瓦。風水先生定好穴位,讓喪主、親友觀看一下,然後孝子「抓土」,每人抓一把土撒於穴內,接著槓會人成墳,墳上插靈幡。到此,死者入土為安。孝子們謝畢槓會人並親朋,回家宴席款待,此謂「殯後」。亦有出殯前宴請者,稱「殯前」。
  謝孝:安葬死者當晚,孝子穿孝沿街給來幫忙的鄰居磕頭。
  祭祀:多在葬後的第二天圓墳祭祀,葬後三七、五七、盡七、百日、周年均要祭祀。
  以上所述均為舊俗。今易風移俗,喪葬祭奠儀式趨於簡單文明、實行火化,提倡開追悼會表達對死者的哀思。葬禮完畢後,將骨灰盒存放靈堂、或殯儀館(農村多於舉行葬禮時埋掉),每逢節日前去祭奠。此舉文明衛生,節約耕地,避免鋪張浪費,但亦有少數仍按舊俗辦喪事或實行土葬者,對此,有關部門予以勸阻。


相關焦點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指的是在人死後,從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而這四十九日內又以七為一輪,依次類推,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
  • 喪葬習俗: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幹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頭七是人死後前七天,靈魂還尚在人間,過了這七天,死人就會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標準上朋友人情由原先的一定規格變成了無規格,你愛送多少就多少,想送多少就多少,從幾百元開始一直到數千元,數萬元不等。總額上,有些人家的朋友人情總數佔到了整個喪事人情的一半以上,超過了親戚人情。我記帳過的喪事人情,朋友人情,動輒就是幾千元或上萬元,有的在公開的人情外,另外贈送高檔菸酒和紅包,喪事人情的悼念慰問之情變成了直接的利益輸送。
  • 寧海北路喪葬習俗考
    ,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由此而延伸展開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儀經濟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儒,人之需也。孔子早年就是個吹鼓手,後來著書立說,教授弟子,就以「儒」為名建立儒家學派。之後無論如何改朝換代,葬禮都是和孝道聯繫在一起的,人死為大,入土為安,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長期的封建制度把喪事搞得十分複雜,百姓不堪重負。新中國建立後,號召喪事簡辦,人們也一度響應號召,除掉了一些陳規陋習。
  • 臨清清真傳統名菜,你都吃過嗎?
    臨清回民現有1.6萬人,大部分居城區,追溯其涵源,一是明初大將常遇春屯軍臨清,回兵營土兵愛這裡民風淳樸定居於此,二是運河開通,回族同胞來臨經商定居,三是部分漢族人皈依回教。數百年來,臨清回漢兩族團結友愛,相親相助,共同創造了臨清的繁榮。
  • 再現古代巴人喪葬習俗!重慶地區發掘出土4座船棺葬
    十分難得的是,隨葬的器物保存完好、排列規律,清楚地呈現了古代巴人的喪葬習俗。原標題:63年後重慶再現船棺葬遺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喪葬新方式:遺體置入零下196度棺材碾成粉末,真正的挫骨揚灰
    文·蕭中九歌人死亡後,會面臨著各種喪葬方式的選擇。古代有的會選擇水葬、有的會選擇tian葬、有的會選擇火葬、有的會選擇土葬。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如果實在不願軀體的離去,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進行冰凍處理。在客觀上進行遺體的永久性保存。
  • 傳統的喪葬習俗
    7、忌人殮時,與死者相同屬相衝克者在場觀看。 8、忌入殮時啼哭,或將眼淚滴在死屍上;或人影照入棺材內。恐啼哭使死者不忍離去。眼淚滴在屍體上,死者留戀而不走,且不得超生。人影入棺,蓋棺時將靈魂關在裡邊。 9、忌出葬日選重喪日或衝剋日。 10、忌七月出喪。七月鬼多,怕引來更多的鬼魂。 11、忌出喪時抬棺者說棺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這些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反映出我國民間不同地區不同的觀念與習俗。民間各地有著不同的服飾習俗「偷瓜送子」的巫術。如貴州地區中秋之夜,村莊裡的人到瓜田裡去偷瓜,有意弄出聲響讓主人知道並出來幹涉。民間巫術在淮陽地區,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民間要舉行人祖廟會,屆時方圓數百裡的人相聚在一起,舉行各式各樣的祭祖活動。
  •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金庸迷之所以會坦然接受這個門派,皆因國人心目中人死偉大的思想,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禮儀使然。當文明誕生之際,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現,早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一種具有等級之分、比較完備的喪葬制度。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制度被進一步完善,並成為了「五禮」之一的「兇禮」,簡而言之就是禮節性的喪葬禮儀。
  • 那些在農村仍然被執行的習俗,有多少人知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放棄了土葬,也有許多地方將葬禮從簡,不再像以前一樣隆重、繁瑣,但是也有許多農村的地方,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習俗。傳統的土葬,都有哪些環節呢?02黃紙漫天,哭泣聲哀「燒紙」——「紙」在整個喪葬習俗中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 傳統婚嫁的十大民間禁忌,和民間禁忌中的喪葬忌諱
    因此,在結婚的前後,傳統婚假的民間禁忌也就變得十分重要,這是人們對一段婚姻的美好祝願,希望通過禁忌來讓新人變得恩恩愛愛,兒孫滿堂,白頭偕老。  9、新床位安置好後至新婚夜前夕,準新郎忌一個人獨睡新床,可以找一位大生肖之人或未成年的男童陪睡,比如生肖屬龍。  10、在迎親途中,如果正遇到另一隊迎親車隊,叫「喜衝喜」,這樣就會抵消彼此的福份,此時必須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交換花朵,以作化解。
  • 大年初七「人日」的習俗大全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大年初七習俗多,有戴人勝、攤煎餅、吃七寶羹、吃餃子、撈魚生等習俗。你想知道所有的大年初七習俗?不妨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大年初七習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陰曆正月初七也被成為人日,就是人的節日或者人的生日的意思。人日還有其他的叫法,比如「人勝節」或「七元」、「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大年初七習俗有哪些?下面為您介紹。1、佔卜吉祥根據氣象判斷吉兇,以卜人類的繁衍。
  • 淮濱最詳細的喪葬習俗,你了解多少?
    每逢喪葬,窮富儀式不一,一般父母年到五、六十歲時,兒女就給老人置辦棺木、壽衣,準備後事。
  • 中國傳統的喪葬都有那些忌諱?
    忌守喪期間剪髮、剃鬍鬚:根據民間的習俗,在家有喪事期間,其親人不能剪髮及剃鬍鬚。一般人認為這是為了表示極度哀傷悲痛,以致於無法顧及修飾邊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則是為了避邪,以不修邊幅的模樣,使自己跟平常看起來不一樣,讓亡靈鬼魂認不出來,以免受到侵擾。
  • 花圈:傳統的喪葬文化中,是沒有花圈的,甲午戰爭之後才傳入中國
    花圈釋義對於農村人而言,我想這種場景並不陌生,幾乎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後,都是這樣的陣仗。農村不像城市一樣冷清,在農村但凡是有年歲較高的老人去世,村裡面的人都會去死者的家裡探望,關係好的還會跪在靈臺前燒一疊紙錢。
  • 著名詩人臧克家與臨清
    臧克家(1905-2004),筆名少全、何嘉,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1934年至1937年在臨清省立十一中任教,期間創作了數百首詩歌,大部分以《運河》為書名在當時結集出版。臧克家自小生活在一個文化氣氛非常濃厚的環境裡。祖父、父親、叔父都愛讀詩、吟詩,他直接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 咱厝古例喪葬習俗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準,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人迷信鬼神、注重風水的風氣由來已久。宋•《圖經》曰:「泉人好佛法。」
  • 廣州喪葬規矩多:壽衣面料忌緞子 黑傘火盆必備
    (原標題:廣州喪葬習俗規矩多:壽衣面料忌緞子 黑傘火盆必備(組圖))4月1日,市民在拜祭先人。在半個世紀間,廣州人清明祭拜習俗經歷了許多變化——從扛著鋤頭、翻山渡河的拜山掃墓;到湧進燕嶺路去銀河園拜祭;如今可以將先人請回家中祭拜,還可以在網上設靈堂拜先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風俗習慣也在改變,加上避談生死的風俗,對於一向講究「意頭」的廣州人來說,這些禁忌就表現得更為明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很可能不知道廣州喪儀有何講究。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人們有時會在時間的流逝中彷徨無措,因為知道終有一天都會奔向無可了解的彼岸,那個沒有人回來過的地方,人們都清楚死亡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結局、是唯一公平的存在、是人活著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