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說,陳理是被流放到了高麗。陳理的父親陳友諒是一代梟雄,他帶著60萬大軍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了一場,結果被朱元璋擊敗並且殺死。
此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帶著陳理前往武昌登基稱帝,這才有了這位陳漢王朝的末代皇帝陳理。好景不長,朱元璋追殺之下,已成強弩之末的陳理,最終只好選擇投降朱元璋,成為了他案板上的肉。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居然沒有對陳理下手,只是將他們全家遷徙到了高麗。自此陳理這一大家子就在高麗生存了下來。那麼陳理到了高麗是怎麼個情況呢?
一、陳理在高麗的小日子並不好過。
陳理本來被朱元璋弄到了應天府居住,也就相當於放在身邊受到監視。畢竟是做過皇帝的男人,被朱元璋這麼監視自然是有道理的。
因此陳理心裡很不舒服,他想要自由,甚至想要一定的權力,所以私底下常常說一些朱元璋的壞話。朱元璋那耳目四通八達,他自然是一切都明白。
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明史》
為了防止陳理走上不歸路,為此朱元璋決定將他遷徙出京城。就這麼著,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把陳理送到了高麗居住。
22歲的陳理被送到了高麗,得到了高麗王的接見,繼續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然在高麗被大家稱之為陳王,可是陳理壓根就沒有什麼權力,甚至連經濟都比較拮据。
恰逢高麗國內部進行了政權的迭代,李氏王朝取代了此前的高麗王朝,不過李氏王朝對明朝很服氣,所以依舊善待陳理。
那麼陳理日子過得有多清苦呢?他在李氏王朝的任何一點賞賜,都是被記錄在案的。比如說建文三年,李氏王朝的太宗李芳遠,曾經給了陳理一些田產。永樂元年,李芳遠又賞賜給了陳理一名婢女,還有一些米豆。永樂二年,李芳遠又給了陳理四石米,十瓶酒。
我實在是不想說什麼了,好歹也是一方諸侯,李芳遠就這麼小氣嗎?就算打發個僕人,估計也不止這麼點東西吧?還好意思記錄在案,由此可見陳理的日子是真的挺清苦的。
到了永樂六年,李氏王朝忽然就大方起來了,為啥?因為這一年陳理去世了,李氏王朝立刻送了50石豆米給他們家,還給了一副棺槨,這是怕陳理家窮的買不起棺槨了。
乙丑,陳理、明升等男婦共二十七人入京。理升詣闕。王出御報平廳。 理升拜於階上王坐受之。禮訖坐於使臣之下。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高麗史》
不過陳理能夠活到58歲,並且在李氏王朝安享晚年,這一點還算比較幸運了。相比較之下,那些跟隨朱元璋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們,絕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
二、陳理是否有子孫後代在李氏王朝?
由於某個國家的名字可能是敏感詞,所以只能用李氏王朝來代替了。陳理被弄到高麗以後,有沒有在當地娶妻生子呢?
你別說還真有,陳理在這裡生了個兒子叫陳明善,這就是陳友諒的孫子了。沒想到陳友諒雖然失敗了,可子孫卻都活在了世上。
那麼陳理這一脈有沒有傳承下來呢?按照現實來說,的確有傳承下來,因為現在在半島的南部,有大量陳氏子孫,他們都稱自己是陳友諒的後代。
可是從史料中,我們並不能找到陳明善娶妻生子的證據。為啥?因為陳明善這一代開始,老陳家已經是普通人了,他們長期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自然就不能被列入史書了。
所以說,我們不能說史書上沒有陳明善後人的記錄,就認為陳明善這一脈就這麼斷了。他很可能娶妻生子,只不過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沒人會刻意把他們記錄在史書當中。
不過根據現在半島南邊大量陳氏後裔來看,陳明善這一脈的確是傳承下來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這些人隔段時間就會來我們這兒祭祖,可見對故土還是念念不忘的。
三、朱元璋是打心眼裡佩服陳友諒的。
雖然最後陳友諒兵敗而亡,雖然朱元璋和陳友諒是死對頭,但是要論起來,朱元璋還是真的挺欽佩陳友諒。
為什麼?因為陳友諒是真正懂朱元璋的人,這兩個人其實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一代豪傑,都是一方諸侯,都有頂尖的領導才能。
可以說兩人雖然是對手,卻也是知音。因此當朱元璋擊敗了陳友諒以後,他並沒有對陳友諒的子孫後代趕盡殺絕,這一點是所有人都比較費解的。
此外朱元璋還冊封陳友諒戰死的弟弟陳友仁為康山王,甚至給他立廟享受世代祭祀。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也被封歸德侯,陳友諒活著的倆哥哥陳友當和陳友直,分別被被封為歸仁伯和懷恩伯。要知道劉伯溫給朱元璋出了那麼多主意,也只是個誠意伯。
陳理在投降朱元璋以後,朱元璋對他還是相當不錯的,拍著胸脯表示,陳漢國庫裡的財寶,你隨便帶走,把國家交出來就好了。
總結:朱元璋一輩子最害怕的,其實就是陳友諒。
朱元璋看似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其實他也有害怕的對象,比如說陳友諒,就是他一輩子最害怕的那個人。
為什麼?因為陳友諒和他的經歷十分類似,陳友諒是漁夫出身,憑藉自己的努力,越做越大,成為了當時天下最大的諸侯,手握雄兵60萬。
而朱元璋當時只有20萬大軍,人家的實力是你的3倍,就問你怕不怕?不光朱元璋害怕,朱元璋手底下的那幫文臣武將們,其實也害怕陳友諒。
他們都不願意主動和陳友諒交惡,一直在等待時機。這個時候陳友諒主動對朱元璋發起了進攻,因為人家也想著一統天下呢!
在鄱陽湖大戰之前,其實朱元璋一直都沒有把握戰勝陳友諒。所以說在戰勝陳友諒以後,心有餘悸的陳友諒,才會對陳理那麼好。畢竟差點就要輸給了他爸。
參考資料:《明史》、《高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