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敗後,他兒子陳理什麼下場?被朱元璋送到了高麗

2020-12-23 歷史鑑賞者

準確來說,陳理是被流放到了高麗。陳理的父親陳友諒是一代梟雄,他帶著60萬大軍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了一場,結果被朱元璋擊敗並且殺死。

此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帶著陳理前往武昌登基稱帝,這才有了這位陳漢王朝的末代皇帝陳理。好景不長,朱元璋追殺之下,已成強弩之末的陳理,最終只好選擇投降朱元璋,成為了他案板上的肉。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居然沒有對陳理下手,只是將他們全家遷徙到了高麗。自此陳理這一大家子就在高麗生存了下來。那麼陳理到了高麗是怎麼個情況呢?

一、陳理在高麗的小日子並不好過。

陳理本來被朱元璋弄到了應天府居住,也就相當於放在身邊受到監視。畢竟是做過皇帝的男人,被朱元璋這麼監視自然是有道理的。

因此陳理心裡很不舒服,他想要自由,甚至想要一定的權力,所以私底下常常說一些朱元璋的壞話。朱元璋那耳目四通八達,他自然是一切都明白。

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明史》

為了防止陳理走上不歸路,為此朱元璋決定將他遷徙出京城。就這麼著,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把陳理送到了高麗居住。

22歲的陳理被送到了高麗,得到了高麗王的接見,繼續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然在高麗被大家稱之為陳王,可是陳理壓根就沒有什麼權力,甚至連經濟都比較拮据。

恰逢高麗國內部進行了政權的迭代,李氏王朝取代了此前的高麗王朝,不過李氏王朝對明朝很服氣,所以依舊善待陳理。

那麼陳理日子過得有多清苦呢?他在李氏王朝的任何一點賞賜,都是被記錄在案的。比如說建文三年,李氏王朝的太宗李芳遠,曾經給了陳理一些田產。永樂元年,李芳遠又賞賜給了陳理一名婢女,還有一些米豆。永樂二年,李芳遠又給了陳理四石米,十瓶酒。

我實在是不想說什麼了,好歹也是一方諸侯,李芳遠就這麼小氣嗎?就算打發個僕人,估計也不止這麼點東西吧?還好意思記錄在案,由此可見陳理的日子是真的挺清苦的。

到了永樂六年,李氏王朝忽然就大方起來了,為啥?因為這一年陳理去世了,李氏王朝立刻送了50石豆米給他們家,還給了一副棺槨,這是怕陳理家窮的買不起棺槨了。

乙丑,陳理、明升等男婦共二十七人入京。理升詣闕。王出御報平廳。 理升拜於階上王坐受之。禮訖坐於使臣之下。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高麗史》

不過陳理能夠活到58歲,並且在李氏王朝安享晚年,這一點還算比較幸運了。相比較之下,那些跟隨朱元璋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們,絕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

二、陳理是否有子孫後代在李氏王朝?

由於某個國家的名字可能是敏感詞,所以只能用李氏王朝來代替了。陳理被弄到高麗以後,有沒有在當地娶妻生子呢?

你別說還真有,陳理在這裡生了個兒子叫陳明善,這就是陳友諒的孫子了。沒想到陳友諒雖然失敗了,可子孫卻都活在了世上。

那麼陳理這一脈有沒有傳承下來呢?按照現實來說,的確有傳承下來,因為現在在半島的南部,有大量陳氏子孫,他們都稱自己是陳友諒的後代。

可是從史料中,我們並不能找到陳明善娶妻生子的證據。為啥?因為陳明善這一代開始,老陳家已經是普通人了,他們長期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自然就不能被列入史書了。

所以說,我們不能說史書上沒有陳明善後人的記錄,就認為陳明善這一脈就這麼斷了。他很可能娶妻生子,只不過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沒人會刻意把他們記錄在史書當中。

不過根據現在半島南邊大量陳氏後裔來看,陳明善這一脈的確是傳承下來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這些人隔段時間就會來我們這兒祭祖,可見對故土還是念念不忘的。

三、朱元璋是打心眼裡佩服陳友諒的。

雖然最後陳友諒兵敗而亡,雖然朱元璋和陳友諒是死對頭,但是要論起來,朱元璋還是真的挺欽佩陳友諒。

為什麼?因為陳友諒是真正懂朱元璋的人,這兩個人其實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一代豪傑,都是一方諸侯,都有頂尖的領導才能。

可以說兩人雖然是對手,卻也是知音。因此當朱元璋擊敗了陳友諒以後,他並沒有對陳友諒的子孫後代趕盡殺絕,這一點是所有人都比較費解的。

此外朱元璋還冊封陳友諒戰死的弟弟陳友仁為康山王,甚至給他立廟享受世代祭祀。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也被封歸德侯,陳友諒活著的倆哥哥陳友當和陳友直,分別被被封為歸仁伯和懷恩伯。要知道劉伯溫給朱元璋出了那麼多主意,也只是個誠意伯。

陳理在投降朱元璋以後,朱元璋對他還是相當不錯的,拍著胸脯表示,陳漢國庫裡的財寶,你隨便帶走,把國家交出來就好了。

總結:朱元璋一輩子最害怕的,其實就是陳友諒。

朱元璋看似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其實他也有害怕的對象,比如說陳友諒,就是他一輩子最害怕的那個人。

為什麼?因為陳友諒和他的經歷十分類似,陳友諒是漁夫出身,憑藉自己的努力,越做越大,成為了當時天下最大的諸侯,手握雄兵60萬。

而朱元璋當時只有20萬大軍,人家的實力是你的3倍,就問你怕不怕?不光朱元璋害怕,朱元璋手底下的那幫文臣武將們,其實也害怕陳友諒。

他們都不願意主動和陳友諒交惡,一直在等待時機。這個時候陳友諒主動對朱元璋發起了進攻,因為人家也想著一統天下呢!

在鄱陽湖大戰之前,其實朱元璋一直都沒有把握戰勝陳友諒。所以說在戰勝陳友諒以後,心有餘悸的陳友諒,才會對陳理那麼好。畢竟差點就要輸給了他爸。

參考資料:《明史》、《高麗史》

相關焦點

  • 陳友諒死前擁兵60萬,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專家:「天意」
    八月,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兵敗中箭死。但在曇花一現後,陳友諒的大漢集團便很快萎靡不振起來。這是哪些方面導致的呢?實際上,陳友諒集團便是朱元璋集團的影子。彼此不論是本人家庭出身,還是發家歷程都十分相近。這也決定了兩撥人到長江的中上遊興起後,必然先發生火併。依據現有的歷程記述,陳友諒自己在少年時期接納一些淺顯的教育信息化,並在元末的地方衙門中出任過小吏。
  • 陳友諒:元末第一梟雄
    陳友諒部將趙普勝多次率軍攻打朱元璋,朱元璋十分憂慮,於是使反間計,陳友諒中計,殺了趙普勝。二,奪權篡位元朝陳漢政權是元末最強勢力,遠超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欲聯合張士誠東西夾擊,消滅朱元璋,但張士誠卻隔岸觀火。(朱元璋說陳友諒「志驕好生事」,張士誠「器小無遠圖」。
  • 陳友諒墓地:寒酸簡陋,詮釋成王敗寇,墓前牌坊上八個字實屬名歸
    【陳友諒塑像】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末著名起義領袖之一。1360年,陳友諒稱帝,國號漢。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決戰鄱陽湖,結果兵敗突圍時中流箭而死,終年43歲。儘管是失敗者,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評價甚高,「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 變被動為主動,且看朱元璋如何抉擇與陳友諒的決戰時機
    是否攻打廬州,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裡,左君弼根本沒有實力拖住朱元璋的主力部隊。那麼,為什麼朱元璋不把主力帶回應天,然後發兵陳友諒呢?或許朱元璋料定陳友諒不會止步於僅僅奪回江州,他在等待陳友諒的下一步動作。陳友諒果然有所動作。
  • 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鄱陽湖
    這次我選擇去的是鄱陽縣的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買了門票進去,裡面有住宿吃飯的地方,安歇一晚倒也合適。只是當天下著小雨,湖面的風也很大,湖邊轉了一圈,霧蒙蒙的看不到什麼東西,然後說要坐船進湖去看蘆葦蕩,青青不感興趣,自己回房休息去了。我在湖邊來回跑了幾公裡,先把任務做完。
  • 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卻因為一個選擇決定勝負
    如果有兩家結盟,就不會出現第三家獨大的局面,在最後的決戰中,而他們兩家都想拉攏張士誠消滅另一家,而張士誠選擇利益卻坐山觀虎鬥,看著朱元璋和陳友諒他們火拼,但結果卻什麼也沒得到的,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滅了。從三個人的選擇可以看出,選擇的重要性有多重要。陳友諒和張士誠到底輸在什麼地方呢?
  • 朱元璋軍中的奇人異士,除劉伯溫外,還有一位道人,一位仙人
    邵榮埋伏的士兵見朱元璋避開己方的防區回城,誤以為計劃暴露,都人心惶惶,其中有個叫宋國興的人為了自保而向朱元璋自首。朱元璋經過調查後,認為證據確鑿,遂派士兵捕殺了邵榮與趙繼祖等人。邵榮、趙繼祖謀反事件平定後,朱元璋進一步把軍權集中在自己的手裡,從此在軍中地位更加鞏固,再也無人敢於挑戰。
  • 鄱陽湖之戰,戰神張定邊身中100多箭仍繼續戰鬥的秘密
    1363年8月至10月,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兩強——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由於陳友諒誤中朱元璋誘敵之計,導致敗績。陳友諒麾下大將張定邊很不服氣,他想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其方法就是最為簡單的「擒賊先擒王」——於百萬軍中直取朱元璋首級。
  • 元末起義領袖陳友諒出生地終於確定了:監利柘木鄉,不服來辯!
    如果當初那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勝了,那麼今天的結局又是什麼?電視劇裡陳友諒的形象是不是由奸詐變成偉岸了? 對於80後90後來說,受《倚天屠龍記》、《朱元璋》等電視劇的影響,陳友諒在劇中都是反派角色,那奸詐陰險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但其實,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同樣是反元義士,同樣是農民出身,只不過最後在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時候他輸了而已。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而在朱元璋周圍的幾大勢力:張士誠在高郵之時,就已經稱「誠王」、並立國號為「大周」,其後,又遷都平江(今蘇州),改稱「吳王」。陳友諒在弒殺徐壽輝之後,已然稱帝,自立國號為「大漢」。徐壽輝系的另一支力量--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而割據巴蜀,自稱「隴蜀王」。
  • 朱元璋最恨這9個姓氏,下令族人雙腳不得沾地,你知道是什么姓氏
    武俠電視劇裡曾有個神秘人物叫「無痕公子」,此人武功高強,但沒人見過他的真面目,之所以被稱為「無痕」,除了其神秘性外,還因為他每次出現都由侍女抬轎,他的雙腳從來不沾地。
  • 為何販鹽的張士誠和打漁的陳友諒能成為朱元璋的勁敵?
    不過,在他的外圍卻有幾個不好惹的人,在他東邊鎮江的是元朝軍隊,在他東南方的是張士誠,西邊的是徐壽輝,雖然元朝的統治者早就看不慣朱元璋了,但想攻打他也無從下手。雖然這些人都不好惹,但真正可怕的對手是他的鄰居。接下來要提到的是張士誠和陳友諒,這二位,雖都是英雄豪傑,但是生錯了年代,遇到了朱元璋,在這場比賽裡,總要有人拿第一名,剩下的都要被淘汰。
  • 同為草根的陳友諒也是一個英雄人物,只不過被朱元璋打敗了
    他們對於朱元璋都是非常熟悉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草根皇帝,但是它的對手陳友諒被他打敗了以後,就被人說成是一個非常殘暴狡猾陰毒的人,那麼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真的是這樣差勁的人嗎?陳友諒是元朝末年率領農民起義的一個領導人,也是陳漢的開國皇帝,的出身也和朱元璋差不多,他家都是靠打漁為生的,家裡非常的貧窮。
  • 性格決定命運,天蠍男的性格密碼是什麼?讓朱元璋告訴你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名為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他出身草根階層,放過牛,做過和尚,流過浪,投身反元大業後,僅用十數年,就推翻了元朝,創立了明朝。他,天曆元年九月十八出生,也就是公元1328年陽曆11月19日出生,妥妥的天蠍男一枚,他的身上無不契合著天蠍男的種種特質。
  • 姓陳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古往今來,陳姓在歷史長河中也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影響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前行,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有:秦末人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開國元勳陳平、南陳開國皇帝陳霸先、元末農民領袖陳友諒以及近代傑出思想家陳獨秀等等。
  • 這三大場合潑朱元璋冷水,原因有二
    ,對漢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小劉伯溫聽後非常不解:既然蒙古人對漢人如此壓榨,為何他現在還能衣食無憂?由於在蕩平天下過程中,幾乎處處離不開劉伯溫的出謀劃策,因此朱元璋「享受」到劉伯溫這種負面情緒的時機非常之多,特別是以下三大場合,劉伯溫就狠狠地給興奮中的朱元璋大潑冷水:1,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終於擊敗了他的勁敵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朱元璋向問鼎天下的方向邁出了最為艱難的一步,可謂很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次勝利。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有志圖王」的湖海散人羅貫中本人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所以他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巔峰權謀,駕輕就熟。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 大漢陳友諒世系
    後黃巢起,朝廷以陳文言招安李克用,敗黃巢,遂升陳文為太尉、鎮北將軍,伯萬為行營都指揮使,伯千為軍中教練使。伯萬當李克用時,號稱「陳無敵」。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一說普才生八子:友諒1320-1363、友仁1322-1363、友德1324-1403、友福(富)1326-1363、友祿(直)1328-?、友貴1330-1363、友高1332-?、友位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