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陳友諒世系

2020-12-17 騰訊網

陳氏天下一家親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62世叔明,字子昭,陳廢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生,陳宣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封宜都王,授空惠將軍置左史,累遷中郎將、東揚州刺史、輕車將軍衛尉卿。581年出為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刺史、侍翌將軍。586年,進號安右將軍。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避隋亂入閩仙遊縣。後歸隋召入為鴻臚少卿。江州義門陳氏先祖。妣萬、孫、趙氏生八子:志高、志能、志亮、志鉉、志龍、志熙、志靜、志範。(萬、趙無出)

宣帝共42男,其中30子封王,8子因年少未封,3子早卒。

63世 龐,原名莊(因陳後主叔寶生子亦取名莊,故雖先出世也避諱),字志高,別字玉瑛,叔明長子,隋會稽郡司馬。生子二:德、才。

志能,字奇瑛。

志亮,字南瑛,生子淑琳。

64世 淑琳,字漢立,生子惟。

65世 惟,生子永興。

66世 永興,生子文琥。

67世 文琥,生子袚。

68世 袚,生子政壽。

69世 政壽,生子益。

70世 益,生子文。

71世 文,字景思,生子三:伯萬、伯仟、伯貫、伯紀。唐武宗時為拾遺,宣宗時為侍御史,與振武軍節度使李國昌交厚。懿宗失政,李國昌失權。僖宗時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反,陳文為監軍禦敵,派子伯萬、伯千持書招安未果,李克用稱晉王,伯萬、伯千遂隨其軍。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義門陳氏家族。後黃巢起,朝廷以陳文言招安李克用,敗黃巢,遂升陳文為太尉、鎮北將軍,伯萬為行營都指揮使,伯千為軍中教練使。伯萬當李克用時,號稱「陳無敵」。

一、節度使伯萬公裔世系

72世 伯萬,字頂一,號金峰,官都督,唐大中九年亥七月初十日寅時生,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由江西吉州太和縣請旨過湖廣至寶慶新化橫陽鵝塘村,落業後晉天福十二年丁未五月十二日未時卒,葬新化鵝塘村金臺山丁山癸向。元配:趙氏,生子三:元和、亨和、利和。

73世 元和,伯萬子,行一,生三子:翔、羯、羝

亨和,伯萬子,行二,生子不詳。

利和,伯萬子,行三,生子:朔。

74世 翔,元和子,行一,先為博州刺史,後隨王建入蜀,因諫阻王建稱蜀王不從,棄官歸裡,卜居閬中新井。生子詡。

75世 詡,翔子,行一,自幼由外家養大。長成後隨祖父及曾祖出徵並死葬奉安。然後攜家入川侍奉父母,宋時以孫貴封「齊國公」。生子昭汶、昭文。

76世 昭汶,詡子,行一,終身未仕,並阻其子省華應蜀十晉之試,宋時以孫貴封「楚國公」。生子省華。

77世 省華,昭文子,行一,939-1006,字善則,生於四川閬中(今四川閬中縣),宋太祖乾德三年(956年)歸宋後,嘗為濟源縣令。因祖籍河朔,遂遷來濟源定居,歷官太子中允,殿中丞、蘇州、開封府尹、光祿寺卿、左諫議大夫等職,景德三年卒,年68歲,特贈太子少師。以子貴封秦國公, 葬濟源縣城西街花園。妣馮,生子三:堯叟、堯佐、堯諮。

78世 堯叟,省華子,行一,961-1017,字唐夫,自幼同弟堯佐、堯諮就讀於劉延慶寺,母馮氏性嚴燒夜香伴子讀書, 堯叟事親孝謹, 秉香苦讀。「陳母燒夜香」故事為後世「二十四孝圖」之一。端拱三年登甲科,歷官光祿寺丞、直史館、工部員外部、廣南西路轉運史、知樞密院事,工部侍郎、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右僕射等,卒年57歲,諡文忠公。著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生子四:師古、希古等

堯佐,省華子,行二,963-1044,字希元,端拱三年與兄堯叟同科登進士及第。歷宮中牟尉、潮州通判、滑州知州、開封府尹、參加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太子太師致仕,卒年82歲,諡文惠公。著有·《陳文惠公集》三十卷。生子十:述古、博古、學古、清淵等

堯諮,省華子,行三,970-1034,字嘉謨,鹹平年間中進士,歷官知制誥,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尹、武寧軍節度使卒贈太尉、諡康肅公。生前工隸書、能詩,今濟源奉仙觀尚存《贈賀蘭宗真大師》七絕詩碑。生子七:宗古、榮古、敏古等。

由於一門兩代四進士共同輔政,稱「一門三相」,敇封 「三堯世家」。

79世 述古,堯佐子,行一,生子二:知祥、康宗。 博古,堯佐子,行二,生子知儉。師古、述古因「青苗法」與王安石等相左,兄弟遂相約棄官歸裡。

80世 康宗,述古 子,行二,生子祖三。

81世 祖三,康宗子,生子奉三。

82世 奉三,祖三子,生子文孫。

83世 文孫,奉三子,生子君曉。

84世 君曉,文孫子,生子二:仲沈、仲才。

85世 仲沈,君曉子,行一,生子朝璞。

仲才,君曉子,行二,生子鑑。

86世 朝璞,仲沈子,生子文運。

87世 文運,朝璞子,贅子云秀。

88世 雲秀,本謝氏,贅陳為婿,字千一,生子思玉。

89世 思玉,雲秀子,字普才,沔陽玉沙縣人,生子五:長友富、次直、三諒、四仁、五貴。友仁、友貴前死鄱陽。

明史記: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歸仁伯,友直懷恩伯,贈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廟祀之,以友貴祔。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一說普才生八子:友諒1320-1363、友仁1322-1363、友德1324-1403、友福(富)1326-1363、友祿(直)1328-?、友貴1330-1363、友高1332-?、友位1334-?,似欠準確。)

普文,普才堂弟,年齡小過友諒,與友諒一同起義赴紅巾軍。

90世  友福(富),思玉之子,行一,封歸仁伯。

友直,思玉之子,行二,封懷恩伯。

友諒,思玉之子,行三,1320-136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1360采石磯稱帝,建立大漢王朝,定都武昌,改元大義,在位四年,1363身殉職鄱陽湖之戰,壽終四十四歲,薨葬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進首義公園處。妻潘、張,生子:善、理、忠、福等。皇后達蘭,遺腹子梓。收義子大林、小林,養子張佑保。三夫人何氏生子二:伯能、伯通。

友仁,思玉子,行四,1322-1363,義軍將領,身殉鄱陽湖之戰。明太祖贈康山王。

友貴,思玉子,行五,1330-1363、義軍將領,身殉鄱陽湖之戰。

友德,諒堂兄弟,其祖與諒奶為兄妹。後裔遷山東壽光佔多數,遷四川重慶府兩支,部分遷安徽。

91世  善,友諒子,行一,大漢王朝太子,鄱陽湖之戰被朱軍所執,下落不明。

理,友諒子,行二,行二太子,1363年繼位,改元德壽,後降明,授歸德侯,遷居高麗。

忠,友諒子,謂留忠,逃湖南臨澧太浮山,改劉忠,為陳劉姓始祖。生子六:溫、良、恭、劍、讓、盛。

福,友諒子,逃河南信陽大別山青石橋,改郭姓,為陳郭始祖。生子珊。

梓,友諒遺腹子,被朱元璋封為潭王,府地長沙,後見報仇無望,與妃自焚於王府。生子:明。

南舜,稱友諒六子,逃江西瑞昌肇陳鎮,改柯姓,稱六房柯。六房柯主要分布在江西瑞昌,湖北武昌、大冶、陽新、黃石等地。

大林、小林,友諒義子。戰死軍中,均未娶妻生子。

張佑保,友諒養子,義軍將領張定邊之侄,為保全忠臣之後,張宗道將其堂侄張佑保過繼給水西釣隱臺老翟家為繼子,更其姓為翟氏,家居安徽涇縣桃花潭。

伯能、伯通傳為友諒公三夫人何氏所生,是元至正23年,即1363年大戰前便安排三夫人何氏率年幼的伯能、伯通與一女經商洛輾轉到山西洪桐縣元仁裡七甲居住,伯通生三女,伯能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87歲時又外遷河北,葬河北,諒公6子伯能生福廣、福貴,福廣生綱、紀、友、勝;剛生聰、明、智、嶽,紀、友、勝三房去向不明,不知遷往何方;次子福貴去向不明。

二、湖南臨澧太浮山黑沙溪友諒子忠公裔劉姓世系

91世劉1世 忠,友諒子,妣王,生子六:溫、良、恭、劍、讓、盛。

92世劉2世 子溫,忠子,行一,子失考。

子良,忠子,行二,子失考。

子恭,忠子,行三,妣張,生歿葬失考。

子劍,忠子,行四,生於明朝辛苦酉年(1381)臘月,明永樂二年(1404)舉家遷湖南臨澧縣太浮山黑沙溪居住,歿失考,身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胰仁壽鄉大標樹土地,享壽79,葬汗羅山癸丁向在碑。妣張,生子六:元訊、元迪、元貞、元祥、元海、元清

子讓,忠子,行五,妣蘭,生子二:元暹、元淵。

子盛,忠子,行六,妣楊,生子平公。

93世劉3世 元迅,妣孫,生子義春。

元迪,劍子,行二,生歿葬失考。妣艾,生子仁春。

94世劉4世 仁春,元迪子,生子四:汶公、YI(氵+義)公、滿公、上六。

95世劉5世 YI(氵+義)公,仁春子,行二,生於明嘉靖28年(1525)乙酉歲正月25日吉時,歿於萬曆13年(1586)乙巳歲十月初五日申時,葬老屋後有碑。妣尹,生子四,承相、輔、弼、忠。

96世劉6世 承弼,YI(氵+義)公子,行三,子大興。

97世劉7世 大興,承弼子,明萬曆38年庚戌歲7月12日申時,歿於康熙三十年8月18日子時葬汗羅山癸丁向有碑。妣張,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己酉歲10月21日辰時,歿於隆武元年正月16日亥時葬老墳山有碑。生子四:起珍、璋、清、沛。

98世劉8世 起清,大興子,行三,妣王,生於崇禎丁巳年二月初八吉時,歿於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吉時,葬老墳山有碑。生子三,光祚、表、邦。

99世劉9世 光表,起清子,行二,妣彭,生於康熙十四年乙卯歲四月二十五日,歿於乾隆六年辛酉歲正月十六日午時,葬汗羅山有碑。生子三:嘉舜、申、臣、諫。100世劉10世 嘉臣,光表子,行三,字宗玉,生於康熙四十七年己丑歲十月十八日午時,歿於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歲八月二十七亥時,葬老墳山有碑。妣彭,生於康熙四十九年辛卯歲臘月二十一日亥時,歿於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歲冬月十二日寅時,葬老墳山有碑。生子一士斌

101世劉11世,士斌,嘉臣子,生於乾隆四年己未歲九月初八日子時,歿於道光二年壬午歲五月初三戌時,葬土地山酉卯向有碑。妣印,生於乾隆五年庚申歲二月十四日卯時,歿於嘉慶二年丁巳歲二月二十七日申時,葬土地山有碑。生子二:長正常、次誼。

102世劉12世 正常,士斌子,行一,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己卯歲二月十四日午時,歿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歲正月十八日巳時,葬宅後有碑。妣楊,生於乾隆二十三年戊寅歲正月初八酉時,歿於嘉慶二十三年丁丑歲八月初八巳時,有碑。生子二:長國祖、次統。

103世劉13世 國統,正常子,行二,生於光緒二十七年,歿失考,葬土地山有碑。妣楊,生於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二月初六日辰時,歿於鹹豐五年乙卯歲正月十一日巳時,有碑。生子三:長朝煥、次福、三珍。

104世劉14世 朝福,國統子,行二,生失考,歿於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歲二月,葬宅後有碑。妣於,生歿失考,葬宅後有碑。生子二:長廷柳、次松。

105世劉15世 廷柳,朝福子,行一,生歿失考,葬土地山,嗣子一耀明(本廷松長子為嗣)。

廷松,朝福子,行二,生於鹹豐二年壬子歲冬月十九日巳時,歿於宣統元年己酉歲三月初三亥時葬土地山有碑。妣郭,生於鹹豐十一年,辛酉歲二月二十五日寅時,歿於民國十四年乙丑歲八月二十六日,葬土地山有碑。生子三:長耀明(出繼廷柳為嗣)、次海、三美。

106世劉16世 耀明,廷柳嗣子,行一,字金階,生於光緒九年癸未歲九月初三日未時,殃於民國十八年己巳歲正月初八亥時,葬油柞灣。妣高,生於光緒八年壬午歲九月初八日,歿於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初八酉時,葬從夫塋。生子二:長世協、次元(出繼耀美為嗣),女一?。

耀海,廷松子,行二,字玉階,生歿失考,葬於宅後。妣徐,生歿失考,葬回兒灣。生子一世成。

耀美,廷松子,行三,字滿階,生於光緒十四年戊子歲二月初七寅時,歿於?。妣郭,生於光緒十四年戊子七月二十九日辰時。嗣子一世元(本耀明次子為嗣)。

107世劉17世 世協,耀明子,行一,生於民國元年壬子歲正月二十四日亥時,歿於1974?妣楊,生於民國四年乙卯歲正月初八申時,生子一德海。

世元,耀美繼子,行二,字漢臣,生於民國四年乙卯歲八月三十日巳時,卒於2003年冬月十八日,妻邢金仙,生於民國六年丁巳歲五月十六日丑時,歿於2003年冬月十二日,生子三:德學、文、定:女五:銀枝、墨枝、粟枝、有枝、臘枝。

108世劉18世 德學,世元子,行一,字雨庭,生於民國二十五年丙子歲正月二十二日亥時,妻楊長秀,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歲冬月十九日,生子四克榮、華、富(夭折)、貴,女二:真英、從英。

德文,世元子,行二,字協庭,生於民國三十年辛巳歲七月十九日子時,妻孫冬梅,生子四:克忠、農、雙、全,女一玲英。

德定,世元子,行三,字彩庭,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己丑歲四月二十五日申時,妻李雲枝,生子克政,女二:翠英、青英。

德海,世協子,行一,字和初,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歲六月二十四日未時,歿於?妻印協枝,?年6月二十日生,生子五成四:克前、呼、後、擁,女一秋英。109世劉19世 克榮,德學子,行一,字紅清,1963農曆癸卯年二月二十一日生,擅長木工雕刻。妻張桂華,生子二剛、霖。

克華(本文作者),德學子,行二,字洋,別字雙清,生於1964農曆甲辰年九月初十日寅時,湖南農大本科畢業,會計師職稱。因工作遷臨澧縣城關(現更名安福)鎮居住。妻周駿,生於1966年12月24日,湖南文理學院本科畢業,教師中級職稱。1991年3月23日(農曆正月二十七)上午10時40分生女一遵錦,字錦浩。克貴,德學子,行四,字飛,別字美芳,生於1974農曆甲寅年正月初十。

克忠,德文子,行一,字愛清,生於1963農曆癸卯年。妻宋金華,生女一錦霞,離異。續妻劉金華,生子一錦新。

克農,德文子,行二,字高清,生於1965農曆乙巳年九月初九。擅長木工裝飾。妻龍淑珍,生女一惠

克雙,德文子,行三,字長清,妻?

克全,德文子,行四,字元清,

克政,德定子,行一,字永清,妻辛梅,生子一?女一藝。

克前,德海子,行一,字卓清,妻郭金絨 ,生子一貴,女一淑娥。

克呼,德海子,行二,字再清,1963年生,妻覃金華,生女二長靜、次平。

克後,德海子,行三,字中清,1966農曆丙午年十月初四生,(配潘蓉)

克擁,德海子,行五,字落清,

110世劉20世 遵貴,克前子,行一,妻?

111世劉21世 守一,遵貴子,行一,生於2006農曆丙戌年

三、友諒長子善後裔世系

91世 長曰善住四川白帝城,後輾轉其他地方未詳,後有改姓)。生子三:長岱,次嶽、三安。

92世 岱,善長子。

嶽,善次子。

安,善三子。

93世 羅胡,嶽之子,妣錢氏,祖籍曾湖廣寶慶府、山東、四川、河南、建州、麻城、湖廣沔陽(又玉沙,現仙桃)等地(故普載:湖廣寶慶府沙城小麻縣,寶慶,湖南之邵陽也,沙城,玉沙縣也;小麻縣,麻城縣也,乃入川前的集中地。),幼姓羅、復改姓胡,故曰羅胡,其後代幾代從其姓,官京都御史,遷湖廣武昌府按察院,移家武昌,卒於按察院任,葬武昌蒲圻縣吉陽鄉(現在湖北省赤璧市車埠鎮)。94世 萬金,羅胡長子,妣廖氏,無嗣。

萬銀,羅胡次子,妣王氏,無嗣。

萬財,羅胡三子,妣徐氏,生一子:浩。

95世 浩,萬財子,妣鄭氏,單傳:文獻。

96世 文獻,浩之子,妣王氏,單傳:俊。

97世 俊,文獻子,字行楚,劉、趙、龍氏,生子二:夢學、夢策。

98世 夢學,俊子,字新可,行一,妣程氏,生子二:世一、世二。

夢策,俊子,字新初,行二,妣胡氏,生子二:世昌、世太。

99世 世一,夢學子,字宏德,行一,妣王氏,76歲時,生子:文霞、文美、文斯、文友、文政、文秀,響應「湖廣填四川」之號召,帶領六個二子及世昌公之子文先、文伯從湖廣武昌府蒲圻縣吉陽鄉(考證為現湖廣赤璧市車埠鎮)入川,後回到蒲圻並葬於蒲圻

世二,夢學子,字聖吾,妣萬氏,和二子文儒遷往南粧。

世昌,夢策子,字有功,妣李氏,生子四:文先、文伯、文遂、文奇,後於1709年遷貴州。

世太,夢策字,字弼功,妣馬氏,無嗣。

100世 文霞,世一子,行一,妣田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美,世一子,行二,妣吳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斯,世一子,行三,妣程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友,世一子,行四,妣沈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政,世一子,行五,妣鮑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秀,世一子,行六,妣曾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儒,世二子,單傳,妣程氏,遷入南粧,前未貫省名,無從考證,初步判斷可能在貴州沿河縣。

文先,世昌子,行一,妣王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伯,世昌子,行二,妣劉氏,入四川重慶府,資料待續。

文遂,世昌子,行三,妣唐氏,入播州(現貴州遵義),生二子:建明、建仁。

文奇,世昌子,行四,妣李氏,入播州(現貴州遵義),後遷貴州平遠府(現貴州織金縣效仁裡八甲),生子一:爾建。

101世 爾建,文奇子,妣張氏,遷來落於大定府管下登仁裡八甲紅巖腳,後轉到七甲,生一子:大順。

建明,文遂長子,同爾建遷居紅巖腳,後轉往大定府城內北門,後遷雲南大力廠四方井,待考。

建仁,文遂次子,同爾建遷居紅巖腳,後轉往大定府城內北門,後遷畢節黃土坡,待考。

102世 大順,爾建子,妣高氏,生子二:啟榮、啟華。103世 啟榮,大順子,妣楊氏,生四子,正德、?、正良、正元。

104世 正良,啟榮子,妣楊氏,生一子:能天。

105世 能天,正良子,妣何氏,生一子:春全。

106世 春全,能天子,字登萬,妣舒氏、劉氏,生六子:澤盛、澤興、澤文、澤友、澤清、澤民。

107世 澤興,春全子,妣洪氏,生六子:興明、興發、興元、興龍、興禮、興榮。

108世 興元,澤興子,生於1900年,妣尤氏,生於大定府管下,大有裡十甲老地陳大髮屋基,子一:文武。

109世 文武,興元子,妻許氏,生於1924年,生於貴州大定府大有裡十甲老地肖家衝,生子五:清華、清勝、清榮、松、英傑。

110世 清華,文武子,行一,生於1949年農曆9月9日,妻何氏,子二:百順、小軍。

清勝,文武子,行二,生於1954年農曆6月3日,妻洪氏,子一:陳方俊。

清榮,文武子,行三,生於1968年農曆2月,未娶,於1996年病逝。

松,文武子,行四,生於1972年農曆2月,妻張氏,子二:方華、方國。

英傑,文武子,行五,生於1977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陽曆1978年2月1日)。

四、大別山福公裔郭姓世系

91世郭1世 景福,漢王友諒子化名,逃朱滅門,由友諒部下護送到大別山腹地-信陽-青石橋附近山中-改郭姓,尊為始祖。

92世郭2世 珊

93世郭3世 覲國

94世郭4世 九明

95世郭5世 嘉

96世郭6世 烈

97世郭7世 億,生子二:來松、茂松

98世郭8世 來松

茂松

99世郭9世 桀

100世郭10世 積寶

101世郭11世 拄

102世郭12世 家成

103世郭13世 之寶

104世郭14世 傳爵

105世郭15世 克齊

克健

106世郭16世 承瑤

陳友諒墓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引橋南坡下。墓高2.2米,墓基周長12米。墓冢依山構築,墓碑上刻「大漢陳友諒墓」。1913年湖北省內務司對墓園進行整修時,在墓前修築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墓兩側還各建有碑亭一座。

陳友諒紀念館在湖北省仙桃市(原湖北沔陽)沔街九十墩。館舍為三層仿古紀念館式建築,佔地3891平方米,建築面積1615平方米。其中一、二層為展廳,展廳面積920平方米;三層為辦公區。陳友諒紀念館由仙桃市博物館負責管理和運營,免費對外開放。

展覽內容包括序言;起義反元,摧毀元朝江南統治勢力;逐鹿江南,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水軍;推行屯田,開啟沔陽三蒸文化之源;歷史記憶,功過褒貶自有春秋評說;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義門陳氏家族。後裔覓蹤,改姓換名分布大江南北;結束語。館內設有陳友諒簡介、陳友諒雕塑、激戰安慶場景、戰艦體驗、沔陽三蒸、元明時期的出土文物等。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監利出了個陳皇帝一一緬懷漢皇陳友諒
    我們研究會成員,沿著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起兵反元、發展壯大、封王稱帝,直至兵敗垂成的歷史足跡,踏遍了監利市十八個鄉鎮、三十九個村莊,不辭艱辛,訪蹤覓跡。由此,才真正揭開了陳友諒與監利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一座城、一處村、一條街、一個巷,甚至一道河、一棵樹、一口井、一塊磚、一片瓦,都留下了陳友諒精彩的傳說和典故。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街頭巷尾、有口皆碑。
  • 陳友諒死前擁兵60萬,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專家:「天意」
    在元末的農民戰爭和地方勢力爭雄中,陳友諒可謂是朱元璋遇到過的最強勁敵人之一。尤其是在沿海地區,擁兵60萬發生攻擊的陳友諒,一度給朱元璋的集團以史無前例的心理壓力。但在曇花一現後,陳友諒的大漢集團便很快萎靡不振起來。這是哪些方面導致的呢?實際上,陳友諒集團便是朱元璋集團的影子。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陳友諒在弒殺徐壽輝之後,已然稱帝,自立國號為「大漢」。徐壽輝系的另一支力量--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而割據巴蜀,自稱「隴蜀王」。 朱元璋不但在「頭銜」上自低陳友諒、張士誠等人,還曾主動向陳友諒、張士誠等示好,盡力避免與陳、張的釁端。
  • 陳友諒墓地:寒酸簡陋,詮釋成王敗寇,墓前牌坊上八個字實屬名歸
    【陳友諒塑像】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末著名起義領袖之一。1360年,陳友諒稱帝,國號漢。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決戰鄱陽湖,結果兵敗突圍時中流箭而死,終年43歲。儘管是失敗者,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評價甚高,「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 元末起義領袖陳友諒出生地終於確定了:監利柘木鄉,不服來辯!
    如果當初那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勝了,那麼今天的結局又是什麼?電視劇裡陳友諒的形象是不是由奸詐變成偉岸了? 對於80後90後來說,受《倚天屠龍記》、《朱元璋》等電視劇的影響,陳友諒在劇中都是反派角色,那奸詐陰險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但其實,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同樣是反元義士,同樣是農民出身,只不過最後在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時候他輸了而已。
  • 陳友諒:元末第一梟雄
    陳友諒陳友諒出身貧寒,是漁家子弟。少時喜歡讀書,年輕時為縣吏。紅巾軍徐壽輝起兵反元,陳友諒前往投奔,成為倪文俊的部下。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謀殺徐壽輝失敗,投靠陳友諒。陳友諒卻殺死倪文俊,向徐壽輝請功,徐壽輝於是對陳友諒委以重任。
  • 大明王朝帝王世系:平民朱元璋一手締造大明王朝,國祚276年
    幾年後,朱元璋羽翼豐滿,先後擊敗在江西九江稱王的陳友諒、在江蘇高郵稱王的張士誠和盤踞浙東的方國珍。同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元朝,北伐軍勢如破竹,元廷望風而逃。在北伐的同時,朱元璋又派兵徵服南方及西南各省的元朝殘餘勢力。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明朝建立。
  • 世宗皇帝:世系轉移,多為王朝轉折之人
    世宗一般暗喻世系傳承轉移,支系入繼大統。唐朝因避諱李世民的名字,將世宗臨時改為代宗。漢武帝經過前幾任皇帝的積累,大漢朝到劉徹時已經府庫充盈,再也不是大漢朝剛立國時破敗的樣子了。劉徹是西漢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共54年,佔大漢朝的四分之一。他在位期間採用主父偃的「推恩令」,順利解決宗室諸侯的問題;任用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將大漢朝的疆土拓展至北部大漠;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同為草根的陳友諒也是一個英雄人物,只不過被朱元璋打敗了
    他們對於朱元璋都是非常熟悉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草根皇帝,但是它的對手陳友諒被他打敗了以後,就被人說成是一個非常殘暴狡猾陰毒的人,那麼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真的是這樣差勁的人嗎?陳友諒是元朝末年率領農民起義的一個領導人,也是陳漢的開國皇帝,的出身也和朱元璋差不多,他家都是靠打漁為生的,家裡非常的貧窮。
  • 變被動為主動,且看朱元璋如何抉擇與陳友諒的決戰時機
    在收到小明王的求救信息之前,朱元璋已經決定繼續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對朱元璋來說,張士誠派兵攻打安豐,是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為了北上救小明王,朱元璋召回徐達,暫時停止了對陳友諒的凌厲攻勢。陳友諒趁機奪回江州。
  • 【家譜隨筆】中國家譜概述10--世系
    世系居家譜中重要分量,往往佔到一部家譜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為了對世系增加感性認識,下面先影印《(安徽黟縣)瀹坑方氏白雲堂宗譜》(民國19年)中的世系圖為例。由下圖看出,該圖右面為世系人名,上下序輩分,左右分嫡庶。圖左面為人名小傳,簡介人物字號、簡歷、生卒年月、婚配、墳塋以及子女情況。
  • 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卻因為一個選擇決定勝負
    從這裡說明,陳友諒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後面這一件事卻對陳友諒有了不一樣的影響,陳友諒投靠的倪文俊想要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紅巾軍的首領,但結果沒有成功,但是這件事卻成為了陳友諒發家致富的第一步,對於來投奔自己的倪文俊展開了屠殺併吞並了他的軍隊,使陳友諒的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 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敗後,他兒子陳理什麼下場?被朱元璋送到了高麗
    你別說還真有,陳理在這裡生了個兒子叫陳明善,這就是陳友諒的孫子了。沒想到陳友諒雖然失敗了,可子孫卻都活在了世上。那麼陳理這一脈有沒有傳承下來呢?按照現實來說,的確有傳承下來,因為現在在半島的南部,有大量陳氏子孫,他們都稱自己是陳友諒的後代。
  • 晉代唐代廖氏世系
    但因東晉元帝起(公元317年)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故可知其子孫後代世居江蘇等地,後來也可以稱之為廖氏江蘇世系。唐代至後唐的江西世系一世——廖崇德,他是江蘇世系的第十三世。官江西贛州虔化縣令(今江西寧都縣),任滿即居家於虔化縣。為江西世系之始,亦為後來的閩粵各支始祖。生三子,蘭芝、蘭偕、蘭得。
  • 家譜|世系編修格式、形式、字體、人員信息格式詳解!
    世系是家譜的重要部分,由於人員比較多,所以編排時,經常會出現錯誤。所以錦秋今天為大家講解一下編修世系的一些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排版形式一般來說,家譜世系排版形式分為一世到底和一家到底。一世到底是按照世系輩分來排列;一家到底是按照家庭來排。一般來說,當族人較多,且分支較廣,用一世到底的排版辦法,讓世系清晰,一目了然。但用這種辦法時,前期需要先整理家族成員的輩分世系圖,然後從第一世開始對家族成員進行排序,在進行排版。
  • 正確認識家譜世系人物中史料的真偽問題!
    一些宗族組織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與「敬宗收族」的現實目的,往往諱其所出,或以先祖託名遠古帝王、攀附顯貴,或編造世系、杜撰官爵,附會出顯赫的家族世系背景,致使家譜世系人物真偽雜羼, 甚或背離史實而失其真。本文通過對植根於中國宗法社會的家譜歷史追溯,揭示了家譜中常見的「攀附」、「杜撰」現象以及產生該弊端的根源。
  • 為何販鹽的張士誠和打漁的陳友諒能成為朱元璋的勁敵?
    接下來要提到的是張士誠和陳友諒,這二位,雖都是英雄豪傑,但是生錯了年代,遇到了朱元璋,在這場比賽裡,總要有人拿第一名,剩下的都要被淘汰。我們先來介紹第三名張士誠,他之前是販賣私鹽的,家住山東。雖說那個時候的鹽都是由朝廷管制的,沒有朝廷的允許是不可以私自販賣的,但大家都住在海邊,海水天天有,不曬白不曬啊,賣了還能補貼家用,所以當地的很多人都去販賣私鹽。
  • 常見的世系斷代情況,多出現在什麼時期?
    我們在編修家譜時,有時會遇到世系斷代的情況。世系斷代的情況,多出現於戰亂時期,動亂時期。人口大遷徙時期等等。今天錦秋就為大家講述近代史,容易出現世系斷代的時間節點。一、20世紀50—60年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家譜的黑暗史。
  • 醫神吳夲族譜世系
    三、族譜世系1、遠祖世系: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后稷)-不窋-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周太王)-吳太伯(吳氏開姓祖)。2、泰伯世系:3、季札世系:4、安溪感德石門吳氏  安溪感德石門吳氏至少有兩支,分別是北宋的吳夲支系和明初的吳敏齋支系。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主要方面是讀者沒有家譜查閱、檢索的常識;但編者也需要反思,我們在編輯世系圖表時,有沒有考慮到檢索的便利性?要想讀懂家譜,首先要對世系圖表有個總體認識。一、世系圖表的內容通俗地說,世系圖表就是一個家族所有人員構成的大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