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我國城市碳達峰趨勢五大類型,具體藥方怎麼開?

2021-01-11 第一財經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為年度重點任務之一,要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們在近期的調研中發現,在奔向「碳達峰」的路上,有些城市已經到達或接近終點,有些還在路上,而有些仍沒有設定碳達峰時間和峰值。

專家們建議,在公布季度GDP統計時,同時公布單位GDP碳強度統計。碳達峰領先城市設定並發布達峰後減排路徑。各地應儘快設定並公布碳排放達峰目標,開展碳達峰行動,每年評估並發布碳達峰進展。

城市是控制碳排放主戰場

數據顯示,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是城市消費的,同樣,與能源相關的70%以上的二氧化碳,也是城市排放的。

「城市始終是控制碳排放的主戰場。」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學術討論會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雷宇此前也表示,「城市是政策落地實施的基本單元,是實現碳排放達峰和空氣品質達標的關鍵」。

一項剛剛完成的公眾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城市碳達峰和自己有什麼關係」的問題時,90%的受訪者認為有關係。73%的人選擇有利於改善城市空氣品質,生活更健康;73%的人選擇有利於節儉環保生活,生活品質更高;53%的人選擇將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提高收入;65%的人認為有利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道德優越感。

在上述討論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研究發現,我國典型城市在2020年已經實現碳達峰,少量城市碳排放進入了平臺期,但仍有大量城市碳排放還處於未達峰階段。

王金南例舉了三個已經實現碳達峰的城市:湖北武漢、廣東深圳和雲南昆明。研究結果顯示,這3個城市的碳達峰時間分別為2012年、2010年和2010年,碳達峰總排放量分別為9864萬噸、6028萬噸和4487萬噸。

深圳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城市碳排放達峰示意圖 資料來源: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城市碳達峰是指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一段時間內(以年為單位)達到最高峰值,之後進入平臺期並可能在一定範圍內波動,然後進入平穩下降階段。由於經濟因素、極端氣象、自然因素等,視情況可以適度允許城市在平臺期內出現碳排放上升的情況,但不能超過碳排放量峰值。

王金南表示,長三角地區(中國大城市最密集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格局在2030年和2060年都會有顯著變化。2030年,典型大城市需要在碳達峰基礎上總量下降;2060年,絕大部分城市碳排放量都要降到百萬噸甚至以下水平。

「對我國大部分城市而言,碳達峰是城市發展轉型的重大機遇,而不是挑戰。最大的挑戰是觀念的轉變。」討論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表示,目前以鋼鐵、冶金和重化工產業為主的城市碳達峰都很容易,問題在於如何實現穩中有降,如何實現碳中和。

城市碳排放具有顯著差異

我國城市碳排放在總量和結構上都具有顯著差異。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介紹,研究發現,全國一半的碳排放量來自於碳排放排名靠前的城市,而人口及其密度、人均GDP等是影響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應綜合考慮城市特點,識別不同類型的城市碳達峰模式。」王燦介紹,此前,研究人員以中國278個統一數據口徑的城市為樣本,選取6個靜態指標(人口、人均GDP、二產佔比、電力消耗、建成區面積佔比、人均排放)和4個動態指標(人口年均增長率、GDP年均增長率、建成區面積年均增長率、碳排放年均增長率),對城市的碳達峰趨勢進行區分。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城市的碳達峰趨勢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主要分布在東北、廣西和甘肅等省份,典型城市包括瀋陽、哈爾濱、大同等,當前經濟處於欠發達階段,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增長都最為緩慢,人均碳排放較低。

第二類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安徽和河南等省份,典型城市包括邯鄲、保定、包頭等,城市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儘管經濟發展處於中等水平,但經濟增長較快。

城市碳達峰趨勢類型對比。資料來源: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典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城市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第三類城市分布在內蒙古和甘肅省等省份,該類城市包括鄂爾多斯、烏海、克拉瑪依等,人均碳排放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產業結構以傳統資源型產業為主。

第四類城市以直轄市和沿海發達省份省會城市為主,典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經濟相對發達、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已基本完成,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已經或正在脫鉤。

第五類城市集中分布在我國中部安徽、湖北和貴州等省份,包括貴陽、贛州等,具有較高的城市經濟發展增速,但同時碳排放增速水平也高,而人均排放仍處於低水平。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國家已開展了三批共計87個低碳省市試點,共有82個試點省市研究提出達峰目標,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達峰的各有18個和42個。

碳達峰目標下的「藥方」

碳達峰目標下,不同類型的城市該怎麼辦?

對於已經達峰或處於平臺期的城市,王金南建議,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下降)行動方案,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約30-60%;開展能源消耗-碳排放-大氣汙染物排放-空氣品質綜合評估,定量評估中長期碳排放路徑與空氣品質協同關係;建立中長期碳達峰和碳中和途徑的技術方案以及相應的成本效益分析。

而對於未達峰的城市,王金南也建議這些城市明確達峰目標(峰值和達峰年),建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建議儘量提前達峰」,並開展二氧化碳達峰和空氣品質達標「雙達」戰略,評估中長期碳排放路徑與空氣品質協同關係等。

「傳統工業轉型期城市和低碳潛力型城市,是決定我國能否實現2030年碳達峰行動的關鍵。」王燦說,傳統工業轉型期城市有89個,排放佔比為37.8%;低碳潛力型城市有101個,排放佔比為23.7%,這兩類城市都面臨著較大的轉型挑戰。

湖北省武漢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蔚藍低碳地圖 資料來源: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對於上述五類城市,王燦開出的「藥方」是:對於人口流失、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城市,在進行碳達峰規劃與實施時,應重點協調低碳發展與經濟增長、就業的關係;對於依賴傳統工業,處於產業結構轉型期的城市,應積極運用低碳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而對於資源依賴且面臨一定增長困境的城市,應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構建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對於供給側改革卓有成效、產業結構低碳轉型進度領先的城市,應建設新型碳達峰示範區,引導消費側低碳轉型;對於經濟增長迅速且產業結構還未形成重工業路徑依賴的城市,應規劃建立低碳產業體系,發展創新型綠色經濟。

「應該對碳達峰有一個清楚的認知。碳達峰是一個自然過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碳達峰是必然的、可期的。」上述討論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表示,碳達峰不是攀高峰,不是爭空間、摸高峰,而是要削峰、壓峰、拉低峰位,以便走向淨零碳。「實現碳達峰不應瞎折騰,謹防誤導,實現零碳能源沒有捷徑」。

相關焦點

  • 城市碳達峰面臨「多道坎」:能源結構調整面臨不同挑戰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方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不一樣,低碳發展的路徑及工作重點也不一樣,以試點推動低碳發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目前,有的城市提出具體達峰目標並形成落實方案,有的城市積極推動地方低碳發展立法工作,還有很多城市積極探索碳排放達峰指標體系。下一步要進行系統梳理,凝練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戴彥德:氫能有助於我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
    編輯 | 國際能源網/氫能匯 我國前不久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的承諾。
  • 母嬰消費人群為研究對象,分析線上母嬰行業五大消費趨勢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天貓母嬰發布《2019年線上母嬰消費趨勢洞察報告》(下文簡稱《CBNData報告》),基於CBNData消費大數據,以線上母嬰消費人群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他們的消費特徵,洞察線上母嬰市場的發展現狀及未來消費趨勢。
  • 我國煤炭消費佔比呈明顯下降趨勢 「十四五」煤控任務再升級
    近年來,我國煤炭消費佔比呈明顯下降趨勢,由「十二五」末的63.8%降至2019年的57.7%,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將煤炭消費比重降到58%左右的約束性目標;京津冀及周邊(不含山西)、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煤炭消費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0%和5%,汾渭平原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在「2+26」城市
  • 專訪|李琛:中國水泥行業有望提前實現碳達峰
    工業部門佔我國終端能耗消費總量近70%,是我國最大的能耗與排放部門。水泥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如何實現低碳減排至關重要。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協會碳減排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李琛對我國水泥行業實現碳達峰信心滿滿。在接受《中國建材報》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有效壓減水泥行業過剩產能,中國水泥行業可提前實現碳達峰。
  •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17:50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鄭詣先、Chen-Ming Fan、Minjie Hu
  • 2020天貓國際進口趨勢榜發布 「預言」全球五大消費趨勢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境外旅遊各項消費總量約為社會零售總額的14.7%,但目前受到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的影響,我國出境遊全線熔斷,使得國內消費者與日俱增的境外消費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
  • 研究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研究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18:39 瑞士巴塞爾大學Botond Rosk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 流行病學研究揭示COVID在義大利倫巴第地區的早期流行趨勢
    2020年4月6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最近發表在預印本學術平臺arXiv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來自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米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們揭示了在首例病例確診之前,義大利境內倫巴第(Lombardy)早期的COVID19流行趨勢。2020年2月20日晚,在義大利的倫巴第大區確認了首例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
  • 【CHC2020】CAMI研究:我國心梗發病呈現年輕化、老齡化和農村化趨勢
    在近期召開的中國心臟大會(CHC2020)中國心血管隊列與臨床註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冠心病診治中心的許海燕教授系統介紹了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註冊(CAMI)研究的新進展。許教授指出,我國地域遼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特點、就診方式和條件、治療模式、治療效果在不同人群及不同類型醫院間存在較大差異。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碳中和 資料來源:氣候變化研究進展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倒計時,「十四五」如何部署減排...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2060年碳中和的宏偉構想正在傳導至具體領域的具體指標和不同的時間節點上。這項宏偉工程的藍圖正在全面展開,緊密融入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全過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建議,圍繞著「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兩個目標,下一步要有一個長期的路線圖。「十四五」期間,在每個季度公布GDP指標時,同時公布單位GDP產出的碳排放強度。  劉世錦認為,只有這樣,綠色發展的指標才會成為經常性的、管用的指標。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內容提要:本文基於中外政治學研究方法演進歷程的文獻綜述與中外政治學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中文與外文的政治學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實證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的運用是一種趨勢;我國政治學的混合研究方法有待提升,具體研究方法的種類還比較單一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研究揭示美國COVID19流行趨勢
    病例死亡率目前醫學界以及廣大群眾普遍關心,但尚未得到明確揭示的問題是病例的死亡率。目前,全球報告的死亡率為4.7%,但這一數字因地而異,從義大利最高的10.8%到德國的0.7%,差異很大。影響死亡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對病例總數的估計可靠程度。
  • FoodBev發布2020年國際乳製品行業最新五大趨勢
    「隨著備受關注的2020年世界乳製品創新大獎提上日程,FoodBev也揭示了目前影響國際乳製品行業的五大趨勢:零食化、代替乳、改善風味和質地、通過益生元、開菲爾加強腸道健康、技術改造。隨著備受關注的2020年世界乳製品創新大獎提上日程,FoodBev也揭示了目前影響國際乳製品行業的五大趨勢。便攜零食化,讓產品與眾不同的秘密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對小份迷你裝食物的需求,推動了健康、便攜的乳製品零食市場的發展。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我國生態學家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態系統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推動國際上生態學發展的重要力量。生態系統生態學一直是我國生態學家關注的重點領域。通過長期定位觀測與廣泛地研究,系統地揭示了我國森林、草地、溼地、荒漠、農田、城市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格局、結構、功能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 中國城市人口健康報告(2019):慢病人群持續擴大,健康管理需求大爆發
    當天下午,中康資訊首席技術官秦建增以《中國城市人口健康報告(2019)——基於健康大數據的產業機會洞察》為題作報告,通過對中國城市人口健康大數據進行分析,揭示我國人口最新健康狀況和發展趨勢,並基於健康大數據洞察健康產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