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有權力割據的版圖就難以太平。在內維持社會穩定,在外抵禦來犯。戰士保家衛國,捨生忘死,是他們的勇敢與堅毅,才成就了國家與人民的安定與太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
01
戰士的視死如歸,是《揚子江》中的「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行軍作戰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士兵們以天為蓋地為廬,缺糧少衣時,更是餓了吞氈,渴了飲雪。當代如此,古時亦如此。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其四》中寫詞達意:「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不管條件多麼的艱苦,為了身後的國家,為了百姓的安樂,身為戰士,自當如是。
▲「鴉片戰爭」場景油畫
「鴉片戰爭」之後,我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民族進入了深重而漫長的困難中。外患內憂,從水深火熱到安定太平,可以說是以無數革命志士的鮮血鋪就的。新中國的成立的背後,是成千上萬的中國軍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在國家危難的時局中,他們沒得選擇,為了身後的小家與大家,忘卻身後事,奔赴了戰場。
在為新中國奮戰的戰士中,有一位名叫"孫庭江"的老者,就是這樣為國為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志士。他體會過生死一線之際,現在聽來,無不傳奇,令人讚嘆:他曾經腰纏80斤炸藥炸碉堡,圓滿完成任務,並且平安歸來,退伍後回家務農,現年106歲,身子骨還是很硬朗。
02
1914年,孫庭江生於山東沂水縣,青年時的孫庭江擔任著本村的村長,生活寧靜,可以說是歲月靜好,但所有的一切,都在1941年發生了變化。
▲孫庭江
1941年,日本帝國兵敗太平洋戰爭,國共兩黨達成合作,聯手抵禦外敵。在日軍受到接連的重創後,將憤怒轉嫁到了弱小的百姓身上,封鎖抗日根據地,接著對根據地的百姓進行大規模的掃蕩,燒殺搶掠,與強盜無異,所到之處,滿目瘡痍。
當時的敵軍無所不用其極,猶如地獄的惡魔,孫庭江老人在回憶中說到,當時村裡的年輕女子將爐灰抹在臉上,偽裝成老太太,避免慘遭敵軍的魔爪。敵軍還沒日沒夜的抓壯丁,逼迫農民為他們修路採煤,僥倖留在家中的村民只能東躲西藏過日子。
日軍的屠戮之下,數以萬計的百姓流離失所,為了生存,背井離鄉,作為村長的孫庭江對自己村子的變化感到很痛心,深感自責和愧疚,對日軍更是深惡痛絕。
▲抗戰前線部隊
眼看村民家不成家,生產活動全部荒廢,帶著一腔熱血與滿腹憤恨,孫庭江毅然決然參軍,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徵程。投軍的孫庭江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對家人有後顧之憂。他小心試探,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妻子和母親,卻得到了母親的支持:"如果不當兵,那麼多的鬼子誰來打?我們不僅要打!還要把日本鬼子趕回老家。"妻子也是支持:"明天你就去參軍,啥時候趕走日本人,啥時候回來團圓。"
03
家人的支持更加堅定了孫庭江參軍的決心。1945年3月,時年31歲的孫庭江加入了沂蒙山4團,順利成為了一名戰士。
參軍後不久,孫庭江就經歷了一場惡戰, 4團奉命攻打沂南縣銅井鎮,而該鎮的日偽軍人數有500人之多,孫庭江所在部隊艱難進攻,久攻不下,戰友接連倒地。
▲抗戰前線陣地
這場仗整整打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攻下,第四天基本已經彈盡糧絕,孫庭江主動請纓,申請炸碉堡,儘管此前已經有兩名戰友因為受命炸碉堡而犧牲。沒有多餘的顧慮,孫庭江村民借了10餘米的繩子,一頭系在自己的腰間,一頭綁上80斤的炸藥。
夜晚降臨之時,孫庭江由射擊盲區悄悄向碉堡靠近,再把炸藥包拉到碉堡牆角,隨後退到安全區域,利用敵人換子彈的時間,孫庭江拉動導火索,成功炸毀了碉堡。爆炸聲一響,孫庭江所在的4團就衝入縣城,殲滅日偽軍300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抗日戰士英勇奮戰
在孫庭江投軍的8年之中,他走過了大半個中國,軍職由一名普通的戰士,逐漸升為班長、排長,再到副連長。多年的戰役中,孫庭江都身先士卒,總共取得了8枚獎章。
04
1953年12月,孫庭江到了退伍的年齡,組織準備將他分配到黑龍江的一個煤礦,以他的履歷,復員生活必定很滋潤。但孫庭江認為自己沒有文化,婉拒了組織的安排,申請回鄉務農。1970年,孫庭江和家人一起搬遷到吉林省敦化市的大石頭鎮民強村,一住就是30多年。
回鄉務農的孫庭江,沒有刻意宣揚自己的經歷,踏實務農,默默為國家作貢獻。後來孫庭江作為抗戰老兵代表,獲得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的紀念獎章。
▲相關領導慰問孫庭江
殘酷的戰爭也給他的身體造成了損傷,腦神經與耳朵都被震傷,時常會頭疼,必須服用大量止疼藥以舒緩疼痛。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後,為他配備了助聽器,當地的療養院也為他自費安排了一位24小時護工。現在,孫庭江已經有106歲的高齡,不過精神頭還很好,過上了幸福安詳的晚年生活。
結語
烽火狼煙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為今日的安定灑下熱血的革命志士不應被遺忘,他們身上的高貴品格,也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烽煙不再,榮耀永恆,精神永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