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腰纏80斤炸藥炸碉堡,功成身退後回家務農,現今106歲

2020-12-26 騰訊網

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有權力割據的版圖就難以太平。在內維持社會穩定,在外抵禦來犯。戰士保家衛國,捨生忘死,是他們的勇敢與堅毅,才成就了國家與人民的安定與太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

01

戰士的視死如歸,是《揚子江》中的「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行軍作戰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士兵們以天為蓋地為廬,缺糧少衣時,更是餓了吞氈,渴了飲雪。當代如此,古時亦如此。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其四》中寫詞達意:「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不管條件多麼的艱苦,為了身後的國家,為了百姓的安樂,身為戰士,自當如是。

▲「鴉片戰爭」場景油畫

「鴉片戰爭」之後,我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民族進入了深重而漫長的困難中。外患內憂,從水深火熱到安定太平,可以說是以無數革命志士的鮮血鋪就的。新中國的成立的背後,是成千上萬的中國軍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在國家危難的時局中,他們沒得選擇,為了身後的小家與大家,忘卻身後事,奔赴了戰場。

在為新中國奮戰的戰士中,有一位名叫"孫庭江"的老者,就是這樣為國為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志士。他體會過生死一線之際,現在聽來,無不傳奇,令人讚嘆:他曾經腰纏80斤炸藥炸碉堡,圓滿完成任務,並且平安歸來,退伍後回家務農,現年106歲,身子骨還是很硬朗。

02

1914年,孫庭江生於山東沂水縣,青年時的孫庭江擔任著本村的村長,生活寧靜,可以說是歲月靜好,但所有的一切,都在1941年發生了變化。

▲孫庭江

1941年,日本帝國兵敗太平洋戰爭,國共兩黨達成合作,聯手抵禦外敵。在日軍受到接連的重創後,將憤怒轉嫁到了弱小的百姓身上,封鎖抗日根據地,接著對根據地的百姓進行大規模的掃蕩,燒殺搶掠,與強盜無異,所到之處,滿目瘡痍。

當時的敵軍無所不用其極,猶如地獄的惡魔,孫庭江老人在回憶中說到,當時村裡的年輕女子將爐灰抹在臉上,偽裝成老太太,避免慘遭敵軍的魔爪。敵軍還沒日沒夜的抓壯丁,逼迫農民為他們修路採煤,僥倖留在家中的村民只能東躲西藏過日子。

日軍的屠戮之下,數以萬計的百姓流離失所,為了生存,背井離鄉,作為村長的孫庭江對自己村子的變化感到很痛心,深感自責和愧疚,對日軍更是深惡痛絕。

▲抗戰前線部隊

眼看村民家不成家,生產活動全部荒廢,帶著一腔熱血與滿腹憤恨,孫庭江毅然決然參軍,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徵程。投軍的孫庭江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對家人有後顧之憂。他小心試探,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妻子和母親,卻得到了母親的支持:"如果不當兵,那麼多的鬼子誰來打?我們不僅要打!還要把日本鬼子趕回老家。"妻子也是支持:"明天你就去參軍,啥時候趕走日本人,啥時候回來團圓。"

03

家人的支持更加堅定了孫庭江參軍的決心。1945年3月,時年31歲的孫庭江加入了沂蒙山4團,順利成為了一名戰士。

參軍後不久,孫庭江就經歷了一場惡戰, 4團奉命攻打沂南縣銅井鎮,而該鎮的日偽軍人數有500人之多,孫庭江所在部隊艱難進攻,久攻不下,戰友接連倒地。

▲抗戰前線陣地

這場仗整整打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攻下,第四天基本已經彈盡糧絕,孫庭江主動請纓,申請炸碉堡,儘管此前已經有兩名戰友因為受命炸碉堡而犧牲。沒有多餘的顧慮,孫庭江村民借了10餘米的繩子,一頭系在自己的腰間,一頭綁上80斤的炸藥。

夜晚降臨之時,孫庭江由射擊盲區悄悄向碉堡靠近,再把炸藥包拉到碉堡牆角,隨後退到安全區域,利用敵人換子彈的時間,孫庭江拉動導火索,成功炸毀了碉堡。爆炸聲一響,孫庭江所在的4團就衝入縣城,殲滅日偽軍300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抗日戰士英勇奮戰

在孫庭江投軍的8年之中,他走過了大半個中國,軍職由一名普通的戰士,逐漸升為班長、排長,再到副連長。多年的戰役中,孫庭江都身先士卒,總共取得了8枚獎章。

04

1953年12月,孫庭江到了退伍的年齡,組織準備將他分配到黑龍江的一個煤礦,以他的履歷,復員生活必定很滋潤。但孫庭江認為自己沒有文化,婉拒了組織的安排,申請回鄉務農。1970年,孫庭江和家人一起搬遷到吉林省敦化市的大石頭鎮民強村,一住就是30多年。

回鄉務農的孫庭江,沒有刻意宣揚自己的經歷,踏實務農,默默為國家作貢獻。後來孫庭江作為抗戰老兵代表,獲得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的紀念獎章。

▲相關領導慰問孫庭江

殘酷的戰爭也給他的身體造成了損傷,腦神經與耳朵都被震傷,時常會頭疼,必須服用大量止疼藥以舒緩疼痛。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後,為他配備了助聽器,當地的療養院也為他自費安排了一位24小時護工。現在,孫庭江已經有106歲的高齡,不過精神頭還很好,過上了幸福安詳的晚年生活。

結語

烽火狼煙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為今日的安定灑下熱血的革命志士不應被遺忘,他們身上的高貴品格,也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烽煙不再,榮耀永恆,精神永存。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101歲抗戰老兵「歸隊」:提起抗戰他有擺不完的故事
    101歲抗戰老兵「歸隊」:提起抗戰他有擺不完的故事 原標題: 晚年裡,他時常念叨起抗日戰友,也在親人、鄰裡、志願者,甚至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前,講起昔日川軍出川抗戰的英勇故事,並叮囑大伙兒要記住,千萬別忘了。  老兵歸隊  今年長時間住院 提起抗戰他就來了精神  「走得很安靜,101歲也算喜喪吧。」
  • 藏御堂關愛抗戰老兵 感恩有您
    但他們絕對不能被忘記,藏御堂是一家擁有不忘初心,傳承使命決心的企業,從18年以來就堅持探望關懷革命老兵。回顧過去,藏御堂無數次走近抗戰老兵。成都藏御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代表們在四川省抗戰文化研究會志願者的聯絡與幫助下踏上了探望、追尋抗戰老兵之路。那年抗日,三百萬川軍出巴蜀,到如今,我們也只探尋到其中二十人的下落。
  • 拉達克上演駭人一幕,印軍敢死隊扛炸藥包衝上山頂,成功炸毀碉堡
    為了拿下山頭的一座碉堡,印度選用3人敢死隊為一個攻堅組,輪番進行攻堅戰,直到拿下碉堡。從山底到山頂的碉堡前,僅用時一個半小時。隨著敢死隊員將炸藥包丟入碉堡內後,傳出一聲巨響,碉堡被炸開花,印度的攻堅戰取得完美勝利。為此,印度對外宣布,印度的山地演習圓滿結束,並且稱印度的山地部隊強悍作戰能力無人能及。這場看似激動人心的演練中,確實有些駭人的場景。
  • 108歲抗戰老兵水青山在四川辭世,曾與日軍肉搏腹部中刀
    然而,家住四川西昌的百歲抗戰老兵水青山沒能等到這一天……9月2日早上,水青山的多名親屬告訴記者,今日凌晨5點過,水青山在四川西昌家中與世長辭,享壽108歲。水青山水青山身高一米八幾,出生在甘肅省臨洮縣潘家集鄉水家山。16歲時應徵入伍,參加過南京保衛戰,也打過遊擊戰。1938年,在富金山戰役中,與日軍肉搏,腹部中刺刀,他的腹部留下了長長的疤痕。
  • 張家界97歲抗戰老兵紀念抗戰犧牲戰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戰士
    【摘要】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
  • 一名軍校教員與百名抗戰老兵的故事
    尋訪當天,老兵興致勃勃,向大家講起他當年抗戰的經歷。鬚髮皆白的李振榮說:「那段歷史永不能忘!」 聽至此處,蒲元情不自禁地莊嚴敬禮,向老兵表達崇高的敬意,93歲的李振榮迅速回禮。這一幕,被隨行的陝西日報記者拍下,照片不久後便在《人民日報》刊登。
  • 92歲臺灣老兵回家祭祖:被迫離鄉72年,兄妹5人只剩他
    導語:92歲臺灣老兵回家祭祖:被迫離鄉72年,兄妹5人只剩他主體:10月18日的一天,一架飛機降落在重慶機場,從飛機上下來一位老人,帶著幾位兒女,這個人就是蕭家福。蕭家福今年92歲,記得他在上一次離開重慶的時候,已經是72年前,這麼多年來,他心裏面有一個很強烈的願望那就是能夠再次回到重慶老家。這幾十年來,在他心裏面一直生根發芽,就為了這個夢想,今天他回來了。1943年的某一天,當時的蕭家福還不滿20歲。當時村裡抓壯丁,蕭家福沒有躲過,然後在中央某軍部先當了個運輸兵,後來被強制當了兵。一年之後,日本兵打進貴州,逼到重慶。
  • 當年河邊殺鬼子 搶來輕機槍 108歲川籍抗戰老兵鄭天付走了
    2020年9月3日,中國人民將迎來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然而抗戰老兵鄭天付沒能等到這一天。8月26日晚,南充市順慶區怡然志願者協會名譽會長朱興弟發布消息:當天上午,原籍四川南充、後定居安徽阜陽的鄭天付老人因病逝世,享年108歲。
  • 64歲退休女工辦紅色雜誌 專報導抗戰老兵事跡(圖)
    64歲退休女工辦紅色雜誌 專報導抗戰老兵事跡(圖) 2014-07-04 09:00:31來源:揚子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94歲高齡抗戰老兵:我那時候扛槍穿軍裝,為了不做亡國奴!今天你們是...
    為讓戰士們銘記歷史、激勵鬥志,近日,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三支隊官兵,特邀駐地94歲高齡的抗戰老兵時業學來到部隊,通過講述抗日故事、傳承抗戰精神,讓年輕的武警戰士們倍受鼓舞。 在武警中隊,時業學老人講述著當年的抗戰故事,讓在場官兵們深受感染。時業學1927年出生在山東海陽,1943年參加抗日戰爭,兩年後又參加解放戰爭。
  • 104歲川籍抗戰老兵馬定新辭世 親歷多場戰役,曾斥責抗戰神劇瞎編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楊濤一位百歲老人站在農家小院內,以木棍作槍,一手護槍託,一手抓槍口,眼睛盯著前方,隨著一陣「殺」聲響起,木棍筆直地刺向前方……這段視頻曾在網上引發熱議,也讓萬千網友第一次認識了這位家住四川廣漢向陽鎮三界村的抗戰老兵馬定新。馬定新向記者演示刺刀訓練科目。
  • 紅色作品·抗戰故事 | 「敵後武工隊」最後的老兵——賈正喜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聽聽敵後武工隊最後一位老兵賈正喜講述當年的風雲故事。講述人:賈正喜(小說《敵後武工隊》「賈正」原型人物,現年100歲)我叫賈正喜,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徐水縣大因鎮王村。自幼家境貧寒,13歲父親就去世了。我們家兄弟姐妹多,作為老大,自小打草、拾柴、挖野菜、摸魚撈蝦,什麼活我都幹。
  • 當年94歲抗戰老兵過世,生前捨不得買肉吃,卻捨得捐贈百萬家產
    而對於大多數抗戰老兵來說,即便在和平年代也要堅守自己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當年,江蘇94歲抗戰老兵過世,他生前出了名的「摳門」,死後才知竟然有百萬家產。抗戰老兵季華這位老兵名叫季華,他年輕的時候曾是華野十一縱隊的一名士兵。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和無數的革命先輩一樣付出了自己的鮮血和汗水。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
  •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九條命》海報。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部「四川造」、聚焦川軍抗戰的電影,峨影集團聯合出品、導演與製片人都出自峨影、主角們說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這些元素讓電影川味濃鬱。  11月5日,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的電影《九條命》在成都舉行「致敬英雄」首映儀式,導演錢路劼、製片人張國平、主演郝星棋等主創悉數到場,還有川軍老兵分享當年抗戰經歷,令人動容。
  • 河北省邯鄲市開展「關愛抗戰老兵 弘揚抗戰精神」公益主題活動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李金花)憶崢嶸歲月,向老兵致敬。12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啟動「關愛抗戰老兵·弘揚抗戰精神」公益主題活動。12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啟動「關愛抗戰老兵·弘揚抗戰精神」公益主題活動,將對55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在鄉復員老戰士進行慰問。 周紹宗攝慰問團隊每到一處都詳細了解老兵們的生活情況和身體狀況,和他們共憶當年崢嶸歲月,暢談當下幸福生活,為他們送去關愛和溫暖。抗戰老兵的動情講述,給慰問團隊成員帶來的心靈的洗禮。
  • 20歲奔赴抗戰前線,回到家鄉卻被批判,戴帽子遊街,與老伴相依偎
    現在已經90歲高齡的他,心態平和,思維清晰,對抗戰之事還記憶猶新,只是牙齒掉了幾顆,一隻耳朵聽力不好。劉梓賢說,他在國民政府辦的保校讀了三冊書,因家裡有5兄弟,3個姐姐,家庭條件差,父母沒錢送他們,就輟學在家務農。1944年秋,為響應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劉梓賢和二哥義無反顧加入青年遠徵軍,奔赴抗戰前線。
  • 300年前東女國建高50米碉樓,炸藥都無法炸毀,所用材料令人震撼
    我們經常在抗戰場上看到各種碉堡,那是近代戰爭中非常重要的防禦工事。印象最深的是董存瑞棄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跡,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勇往直前。你可能不知道,這個碉堡也是中國人發明的。它的援助在四川的群山峻岭。我今天要談談世界建築師的明珠「石碉」。顧名思義,石頭做的碉堡是石頭做的碉堡。四川省阿巴省金川縣石頭鎮。
  • 生前出了名「摳門」的94歲抗戰老兵去世,遺產驚人!
    94歲的他走了 後事安排得簡單樸素 遺體捐獻 不設靈堂 不收花圈
  • 99歲老兵張培哲為湖北文理學院大學生作講座
    99歲老兵張培哲為湖北文理學院大學生作講座發布時間:2018年09月28日 10:40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27日電 (卜潤慧 徐一剛 鄭妍妍)9月26日上午,抗日英雄、遠徵軍第五軍200師張培哲老前輩在湖北文理學院為在校大學生作題為《聆聽紅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