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家「傳家節」之「手藝傳家」:年輕「匠N代」,擁抱網際網路

2020-12-23 中國荷都網

  12月11日至25日,一年一度的東家APP「傳家節」舉辦。據悉,東家傳家節也是豫園年禮節的重要組成。今年正值復星旗下豫園股份(600655.SH)上市30周年,第三屆豫園家庭日全面升級為「1219豫園年禮節」,打造豫園年終福利季。

  「手藝傳家」是傳家節的題中之義。「傳」為傳承,「家」既指東方文化之大家,也指千萬個溫暖小家,文化和手藝代代相傳。據統計,目前在東家APP上,「匠N代」約佔全部手藝人的30%。這些90後、95後的新生代手藝人,在傳承傳統手藝的同時積極創新,擁抱網際網路及各種新玩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天,我們聚焦幾名代表性年輕匠人。

  四代守藝的95後女匠人「劉公子」

  人稱「劉公子」的她,其實是個女孩子。「劉公子」本名劉鈺涵,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師,1995年出生於景德鎮陶瓷世家,從曾祖父至今傳承四代。在瓷器繪畫設計上,劉公子深受祖父劉海和影響,肩負著堅守、傳承這份技藝的使命。但她希望在傳承家族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2017年,劉公子從內容直播開始,與用戶分享好瓷、好器,以及生活中的美好點滴。如今,線上銷售額已佔到劉公子整體銷售額的50%以上。劉公子說,好的瓷器會與人交流。她希望做到「師古而不泥古,古為今用」,讓傳統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劉公子

  

 

  劉公子在本次傳家節帶來的拍品鬥彩藤瓜果龍紋天字罐

  「瓷三代」江歆:從創新到回歸

  90後的江歆是個「瓷三代」,外公、父母都從事陶瓷行業。她對工匠精神最初的感知,來源於曾在藝術瓷廠管理車間、對所有工序都精通的外公。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後,江歆開始創業,至今已8年。

  江歆認為,年輕匠人獲取信息的方式與前輩大不一樣。上一輩匠人會抱著書當寶貝,可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學習和獲取信息更方便。年輕匠人作為「網際網路原著民」,能將這些信息分享給老一輩,也能更好地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而無論是「後浪」還是「前浪」,都需要好的行業環境和土壤。

  江歆說,線上銷售和直播是品牌加速器。此次東家傳家節,她將推出慕古系列復刻宣德雲龍紋大罐。

  

 

  

 

  

 

  

 

  

 

  90後「匠二代」獨立陶藝師

  90後的吳志明是一名陶瓷繪畫手藝人。作為一名「匠二代」,吳志明從小跟著父輩學習傳統制瓷工藝。寫意山水描金青花瓷蓋碗、工筆淡彩白瓷筆筒、工筆重彩手作琺瑯蓋碗、勾邊填色折枝花紋青花瓷主人杯……他的作品更像畫在瓷器上的表達。

  吳志明說,陶瓷是新工業、行業裝飾,因此需要搭配現代工藝。在營銷上,他與父輩也很不同:父親從來不發朋友圈,都是朋友託朋友來買,倒也不愁銷量;但以他為代表的年輕匠人們更會營銷,短視頻、直播都會嘗試,現在直播已成為他的主要銷售來源。

  

 

  

 

  

相關焦點

  • 新華社關注東家APP「傳家節」,聚焦匠人與匠N代
    12月11—25日,東家APP舉行年末慶典——「傳家節」活動。據悉,「傳家節」自2016年開始舉辦,是東家APP平臺專為手藝人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們打造的節日,到今年已是第5個年頭。  今年的「傳家節」活動新增設了「登場了!大師」、年度TOP匠人、玉龍獎線上分會場等多個活動。
  • 來東家傳家節,足不出戶拍好物重器
    12月11—25日,東家APP舉行年末慶典「傳家節」活動。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關注東家「傳家節」,並進行了專題報導,聚焦平臺手藝人與匠N代。據悉,「傳家節」是東家APP平臺專為手藝人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們打造的節日,到今年已是第5個年頭。今年的「傳家節」活動新增設了「登場了!
  • 東家「傳家節」銷售額同比大增76%,文化藝術品消費增長強勁
    12月26日,記者獲悉,復星快樂旗艦豫園股份(600655)旗下東方美學生活平臺東家APP於12月11-25日舉辦年度最大的活動「傳家節」。15天時間,東家傳家節推出450多個直播專場,吸引30餘萬人參與,總成交額1.03億元,銷售額同比增長76%,其中,文化藝術品、茶葉最為明顯,分別增長約80%和120%,玉石首飾緊隨其後,增長約40%。
  • 傳統文化圈也有「盲盒」,東家傳家節將「押窯」搬到線上
    東方美學生活平臺東家APP將它搬到了線上,首創直播「押窯」;這種新形式讓用戶有機會以小博大,也讓一些傳統手藝人精準觸達用戶,嘗到網際網路紅利,促進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12月11-25日東家「傳家節」期間,押窯又有新的玩法。  據介紹,12.19傳家節作為東家APP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動,是東方美學生活垂直類「雙11狂歡節」,已舉辦了4屆,匠人和用戶對此已有明確期待。
  •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以玉傳家可富十代,揭開傳家玉的真實內幕!
    正如古人所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也就是說,如以金錢、財富傳家,那麼很難超過三代;如以良好的品德傳家,則可以確保家族後代生生不息,興旺發達。03傳家之玉大有講究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傳家之玉一直有一種誤會,就是覺得好玉只有富貴之人才買的起,所以以玉傳家是富貴人家的事情,和我們普通人沒有什麼關係。
  • 《有溫度的手藝》:如果不是熱愛,如何能成為「大匠」?
    於是,「四民」之間也開始產生地位差別,再加上千百年來農耕文明過的影響,「士」和「農」的階級地位開始高於「工」和「商」,正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即使到如今,仍有不少人認為,讀書遠比學一門手藝更有前途。
  • 你有手藝,我幫你打造個人品牌 l 點匠計劃
    如何更多地通過網際網路的途徑讓人知曉,讓手藝產品走向市場,融入市場,重塑行業生態,讓手藝得到傳承與尊重? 今年9月,手藝網與鳳凰家居頻道、鳳凰公益、一般工作室聯合發起傳承者系列公益活動第一期手藝孵化: 「點匠計劃」戰略合作方包括《中華手工》、匠人志、維權俠。 如果你有手藝、有設計,快來加入吧!
  • 薦書:《傳家》任祥
    《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間版本的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書」。《傳家》結合文字、影像與生活,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冊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套生活巨著,以創新的手法整理了我們的文化資產,以誠懇的心意宣揚家庭價值與環保養生,她描繪了一張嶄新的生活地圖送給中華兒女;任祥從女兒、妻子、母親的三重角度,串連全套書的內容架構;於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於是「對自己所擁有的珍貴血液感到驕傲、對我們厚實的文化底蘊深深的嘆服
  • 【傳家日曆】從小到大,最愛顯擺的,依然是媽媽的手藝
    雞蛋一下油鑊,即攪之,滴幾滴魚露,就要把整個鑊提高,離開火焰,不然即老。不必怕蛋還未炒熟,因為鐵鑊的餘熱會完成這件工作,這時炒熟的蛋,香味噴出,不必其他配料。  蔡家蛋粥也不賴,先滾了水,撒下一把洗淨的蝦米熬個湯底,然後將一碗冷飯放下去煮,這時加配料,如魚片、培根片、豬肉片。豬頸肉絲代之亦可,或者冰箱裡有什麼是什麼。將芥蘭切絲,丟入粥中,最後加三個蛋,攪成糊狀,即成。
  • 古代「九佬十八匠」是指的哪些人?
    「九佬十八匠」是古代對民間手藝人的泛稱,比如剃頭匠、磨刀匠、木匠、吹糖人等等,都屬於這類人。「九佬十八匠」和「七十二行」的意思差不多,過去民間並非僅「七十二行」,同樣古代也並非只有「九佬十八匠」這二十七行當。
  • 福鼎白茶擁抱「網際網路+」
    3月25日,品品香茶業電商部總監陳仁說道,去年該公司就看中了直播銷售的發展趨勢,這次疫情的發生,讓他們加快步伐擁抱「網際網路+」。分類、打包、封箱、貼標籤……在電商部倉庫裡,工作人員忙碌著將一件件產品進行包裝,快遞車則直接到公司接貨,隨著物流車輛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客戶手中。
  • 燕兒谷:「九佬十八匠」留住老手藝
    這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學校,老師是號稱「九佬十八匠」的鄉村手藝工匠,而學生則是遊客、研學學生和慕名而來的手工藝愛好者。「九佬十八匠」之稱起源於清初的湖北,隨著漢口開埠,許多鄉間手藝人到漢口謀生,他們走街串巷,開店設行,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服務和產品的行當,成為民間對手藝人的統稱。
  • 圓桶匠的圓滿人生——手藝人周樂榮
    周樂榮說起這57年來的圓桶匠生涯,特別是說起他的輝煌史,臉上就泛起了紅光,他說八十年代是他圓桶匠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段時光,那時塑料製品還沒普及,家家戶戶少不了要打制一系列的桶型家具,而且會這手藝的人很少,所以那時他忙得夜以繼日的
  • 擁抱網際網路新平臺 瑪婭、Girlcult、自然之名等新品牌重塑「上海...
    2016年,兩個在時尚設計行業從業多年的海歸年輕女生抱怨買不到合身的健身服時,萌生了自己來做更適合中國女性身材的運動衣。2019年,這個名為Maia Active瑪婭的設計師運動服品牌已經年銷售量過億,兩個線下門店即將在上海核心商區徐家匯和靜安嘉裡中心開業。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老成都走街串巷的補碗匠補碗匠:也叫鋦碗匠,上世紀專門修補陶瓷碗、陶瓷罐、陶盆、缸之類的手藝人。老百姓稱他們為「鋦盆(鍋)鋦碗鋦大缸的」,而成都人則喜歡叫「補碗匠」。他們的手藝主要是修初陶瓷罐、陶盆、缸之類,陳設的撣瓶、帽筒等也可以修補。補碗匠最初主要是為成都皇城、少城裡的達官貴人服務的。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
  • 尋味傳家:秦老師的最美「食」光,用味道溫暖你
    本期尋味傳家,走近系出名門的廚藝大師——秦建中老師,通過他對食物的理解,對家的記憶,對生活的追求,看他如何將把一道道珍饈美饌變成在尋味傳家脈絡上最質樸的表達。秦老師的身世像一本鮮活的字典,每頁都寫滿了注釋,從祖輩的薰染到日後的成名,從家傳的手藝到傳承育人,一份由滋味牽起的美食情緣不僅蘊含了一個人對飲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帶著濃濃的精神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