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痧」
「痧」即體內帶毒的血和體液,通常在拍打過的皮膚上呈現,顏色有粉紅、深紅、青紫、。紫黑、黑色等。痧出現後達到一個峰值,繼續拍打會逐漸消失。紅腫、包快、表皮白粉也是痧呈現的不同形態。痧是中文特有的字。中文字義是:有毒的沙子,小石。古人亦稱之為「離經之血」「血石」,即如同膽結石、腎結石一般的病體,能知道這個現象,造出這個字,並以此來診病、治病,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祖先的智慧。
用科學語言解釋,痧是拍打拉筋激活人體陽氣(能量)後,氣在掃描全身的過程中,與體內各種物質發生生化反應,將血液體液中的有害物質加工,過濾而形成的微細的有毒顆粒,這些顆粒會在氣的作用下從人體的各種孔竅排出體外。也就是說,痧是氣和體內物質發生反應後形成的一種新物質,原來存在於體液中的有害物質被氣過濾成垃圾,便於排出。排出的通道有皮膚毛孔,既可通過固體微粒揮發,也可通過汗腺,還有眼淚、鼻涕、大小便等。
痧中的毒有四類:
風寒暑溼類外邪之毒;
各類疾病之毒;
長期服藥及各種合成加工食品在體內形成的藥毒,拍打時聞到的各種化學異味就是排毒現象;
負面心態與情感產生的毒素,此毒更大,遠勝外邪和藥毒,是造成病的主因。
皮膚被拍打後,帶毒之血會如垃圾般掛在血管壁上,並會在皮膚表面顯出顏色,這就是「出痧」。用同等力度拍打健康的皮膚組織就不會出痧,但拍有病或潛伏疾病的組織或穴位便會出痧。
如何根據出痧顏色自我診斷用痧自我診斷的基本原則:有病就出痧,無病不出痧;病重痧就重,病輕痧就輕;痧色越深,說明體內之毒、寒、溼、熱等病氣越重。有些痧還會伴隨包塊、紅腫出現。知道有病,但不必拘泥於病名,能通過拍打拉筋退痧、止痛,就是自愈有效。出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是想出多少就出多少,而是有多少病才會出多少痧。健康者大力拍也不出痧,病者輕拍也會出痧。對出痧的顏色可以用以下原則判斷:
潮紅色:正常;
紅色:風熱,多見於亞健康;
紫紅色:瘀熱,容易酸痛;
青色:痰溼,容易疲勞;
紫黑色:瘀滯,發炎,體內毒素積滯,經絡淤堵嚴重;
黑色:多是重病,慢性病患者或長期服用藥物者。
出痧伴隨紅腫說明體內淤堵嚴重,但紅腫跟出痧一樣,也是自愈力排毒的好現象。
不論是什麼顏色的痧,都代表著體內的淤堵,寒溼熱等毒素被拍出來,也說明相關臟腑的毒素正在被拍出,治療已經開始。拍打跟拉筋一樣,既是診斷又是治療。
凡出痧則說明有病,無病不會出痧。經絡淤堵嚴重者出痧較快,拍一分鐘不到就會出痧,且痧色較深;反之則出痧較慢,痧色較淺。但出痧並非診斷並的唯一標準,疼痛更準確,痛但不出痧也說明有病,因此痛則不通。
有的痧會在身體上移動,說明氣血在調整,拍打激活氣血的持續療效好。
有些人先出紅痧,拍打時間久後出深色痧點、痧塊、痧條,嚴重者出深色硬包塊。有些人即使明顯有病也不易拍出痧,比如病重的人因氣太虛而無力推動血行,需多次拍、長時間拍打才能慢慢調出痧。
有些人初拍出痧,拍幾次後再拍不出痧,但過一段時間後又可排出痧,說明自愈系統有自己的時間表和機制,何時何處出痧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時努力拍打想出痧沒痧,有時卻意想不到拍出痧。這也說明身體狀況在不斷變化,體內毒素也在跟氣的博弈中遊走和變化。
有人自己拍不出痧,但讓別人拍打則很快出痧,說明拍打的力度和時間不夠。
平時不出痧之處,患病期間拍打就會出痧,而且比平時拍打更痛;有些不易出痧之處重拍或讓他人拍打卻出重痧,此乃「氣衝病灶」,說明拍打已將舊病、舊傷調出,是好事,可祛除病根。
出痧後不久或次日痧顏色變淡、變黃、變成波紋狀淺色,痧色向周圍蔓延,都是正常現象,說明氣血在自愈力推動下主動調整局部身體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