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來講,痧的內涵很豐富,它的別名很多,如:瘴氣、青筋、烏沙;又如:痧脹、痧氣、痧穢。
《痧脹玉衡》中對痧有直接定義,如「怪病之謂痧」;「痧者,天地間之厲氣也」;「痧者,急症也」;「痧者,熱毒也」;「脈症不合,此痧脹也」。何為脹?脹者,氣之閉也;氣為毒壅,故作腫作脹。所有治痧,先當治氣。
清代邵新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它是許多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巾,反映在體表皮膚的一種共性表現。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病,許多疾病都可以出現痧象,痧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候,統稱之為「痧症」,故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痧症所包括的範圍很廣,現存中醫古籍中,有關痧症的記載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多種疾病。《痧驚合壁》一書就介紹了40多種痧症,連附屬的共計100多種。
狹義的痧,指的是體內帶毒的血和體液,它是造成經絡淤堵的主要原因之一,阻礙人體的正常代謝反應,進而引起身體不良症狀甚至器官病變。通常在拍打或者刮痧過的皮膚上呈現,顏色有粉紅、深紅、青紫、白色、紫黑、黑色等。痧在出現後會達到一個峰值,繼續拍打將逐漸消失。紅腫、包塊、表皮白粉也是痧呈現的不同形態。痧是中文特有的字。中文字義是:有毒的沙子、小石。古人亦稱之為「血石」,即如同膽結石、腎結石一般的病體。能知道這個現象,造出這個字,並以此來診病、祛病,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祖先的智慧。
用科學語言解釋,痧是拉筋拍打激活人體陽氣(能量)後,氣在掃描全身的過程中,與體內各種物質發生生化反應,將血液、體液中的有害物質加工、過濾而形成的微細的有毒顆粒,這些顆粒會在氣的作用下從人體的各種孔竅排出體外。也就是說,痧是氣和體內物質發生生化反應後形成的一種新物質,原來存在於體液中的有害物質被氣過濾成垃圾,便於排出。排出的孔道有皮膚毛孔,既可通過固體微粒揮發,也可通過汗腺,還有眼淚、鼻涕、大小便等。
皮膚被拍打後,帶毒之血會如垃圾般掛在血管壁上,並會在皮膚表面顯出顏色,這就是「出痧」。用同等力度拍打健康的皮膚組織就不會出痧,但拍有病或潛伏疾病的組織或穴區便會出痧。
a. 風寒暑溼類外邪之毒
b. 各種疾病之毒
c. 長期服藥及長期使用不安全食品在體內形成的藥毒,拍打過程中問道的各種化學異味就是排毒現象
d. 負面心態與情感產生的毒素,此毒更大,遠勝外邪和藥物,是造病的主因。
e、白色:除了一部分是老皮之外,則是白痧,屬比較深層的痧,經常與其他痧一同出現。多是藥物和保健品的化學殘留物;還有負面情緒鬱結的產物。
f、紫黑色:瘀滯,發炎,體內毒素積滯,經絡淤堵嚴重
h、腫痧:出痧伴隨紅腫說明體內淤堵嚴重,但紅腫跟出痧一樣,也是自愈力排毒的好現象。
i、豬皮痧:毛孔變得很粗大,皮膚變硬,像豬皮一樣,所以稱之為豬皮痧。這是體內寒溼氣重的表現。
j、條紋痧:長妊娠紋和肥胖紋的地方一般都會出這類痧,多見於腹部、臀部、大腿等處。堅持拍打和拉筋會逐漸變淡。
k、痧包:顏色為青色、紫黑色和黑色等,比單純的青色、紫黑色和黑色痧要嚴重,也代表患者負面情緒較多。
l、裂口:寒溼重的表現,多見於手、腳等處,皮膚病患者,尤其是溼疹、皮炎一般都會拍出裂口,新手用手拍打有時也會出現。出現裂口後,堅持拍打,癒合速度會加快,不過注意儘量少碰水。
m、水泡:嚴格意義上不屬於痧,屬於一種氣衝病灶,也是寒溼氣重的表現。出現水泡後可以繼續拍破或挑破,注意衛生,防止感染,患處不能碰水。
總的來說,不管是什麼顏色的痧,都代表著體內的毒寒溼熱等毒素被排出來,也說明相關臟腑的毒素正在被排出,身體正在自愈。
1、氣血不足
我們在介紹痧的時候說過,痧是拉筋拍打激活人體陽氣(能量)後,氣在掃描全身的過程中,與體內各種物質發生生化反應,將血液、體液中的有害物質加工、過濾而形成的微細的有毒顆粒。一旦身體氣血不足,則無法很好的完成出痧的過程,所以會出現身體問題很多,但拍不出痧的情況。這時,建議繼續拍打,並配合拉筋和喝姜棗茶、溫敷艾灸等補充氣血,堅持一段時間後,氣血慢慢充盈,方能把痧給頂出來。
2、強度不夠
不少新手拍打的力度太輕,很心疼自己,而且拍打同一個地方的時間太短,所以出不了痧。這種情況只要加大拍打強度和延長時間或者讓別人幫拍就能出痧。
3、該部位已拍過多次
一般第一次拍打的時候會出很多痧,之後越來越少,到最後很難拍出痧了。這說明經絡在逐漸疏通,也側面說明出痧不是血管破裂。這時候可以在承受範圍內繼續增加強度和時間,但不用刻意追求出痧,只要有痛感就有效果。
4、身體狀況在變化
有些人初拍出痧,拍幾次後再拍不出痧,但過一段時間後又可拍出痧,說明自愈系統有自己的時間表和機制,何時何處出痧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或者有時努力拍打想出痧沒痧,有時卻意想不到拍出痧。或者平時不出痧之處,患病期間拍打就會出痧,而且比平時拍打更痛,這說明身體狀況在不斷變化時,體內毒素也在跟氣的博弈中遊走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