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晶—柿子!」、 「火晶—柿子!」
兒時的秋收季節呀,最美妙的聲音,莫過於屋外傳來的叫賣聲。最火的,也不外乎見天兒上演著同一劇目:一個挑擔兒的老漢,叫賣一圈兒,剛剛遠去······不久,又來一個推車的,再叫賣·····賣柿子的跟走馬燈似的、轉著圈兒在我們村兜售著自己的寶貝柿子,換幾個現錢貼補貼補家用。這些個老漢呀,全都來自臨潼轄下的各個山村。
在這秋忙季節,大人都下地去了;守家看門兒就剩下幫不上忙的娃娃兒們。大凡娃娃兒們口味兒感覺寡淡時,總想尋些重口味兒的瓜果岔岔。甜甜的柿子就成了這個季節的首選。那時,叫賣都有固定的行情:一毛錢(買)5、6個柿子。結帳的方式也簡單:不論斤,論個兒賣:量少時,給一毛錢,就拿走五個柿子;量多時,先吃柿子,罷了再數柿把子,算錢結帳。打常,娃娃們誰的口袋裡沒有幾個分分兒錢,一兩個柿子錢還不在話下。沒事兒的時候,娃娃們總是站在門口抻著頭,不停地向村道張望,急切地盼著賣柿子的身影出現。
賣柿子的最喜歡和孩童打交道:一就是一,從不胡攪蠻纏;而那些個大人,就沒有這麼利索:先死磨硬泡壓價。結帳時,又耍心眼兒少給錢:多人吃柿子,相互打掩護,或者把柿把兒扔遠,或踏進虛土裡······掩藏著柿把兒;買柿子老漢心裡憋屈,可拿不出證據。出於出門人的心理,不敢多說啥。臨了,只能少收錢、吃個啞巴虧。當然,多數情況下,都會有村裡老人的幹預,雖則毛頭小夥兒心中不情不願,但礙於長輩的威嚴,總會補足錢的。這種戲謔做法,權當成一種玩笑,給沉悶的生活添加一點兒活躍氣氛。「錢難掙,人難做。」 要有錢的話,誰又會去做這下作的事兒呢!賣家、買家都不容易。賣家費力拔插、步行了幾十裡路,還要再走著穿街過巷,掙個錢容易麼?買家泥裡來水裡去,忙活大半年,也掙不了幾個錢,將心比心,下苦人又何必相互去坑呢!
零賣的柿子,都選的是熟透了的。泛黃的竹籠,聚著一窩兒紅色豔麗的蛋蛋兒。那就是吸引買主兒的招牌。往往,賣柿子的一進村,立刻就圍滿了一圈兒的小買主。小手裡捏著幾個分分洋,小嘴裡不停地隔空喊著柿子的個數,熱鬧的場面不亞於一臺宏大的銷售大戲。此時,「有錢麼錢兒,攤攤兒圍圓」的招數,都懶得用了,想買柿子的人氣兒,早就被滿籠的火紅勾引得大發了。
成熟後的柿子,外皮紅中泛著白暈;皮裡透出嫣紅的瓤肉。攥在手裡,整個柿子都軟乎乎的,還透著冰涼。手指若稍一用力,「噗呲」 就會射出一股子紅紅的漿水。不過沒人那麼做,錢金貴著呢,用錢買來的柿子就變得更金貴了。
買到柿子的,雙手掬著,慢慢挪步回家,放在茶盤裡,一個、兩個······數一圈兒;拿起這個聞聞,放下,再拿起那個聞聞;吃這個,捨不得,吃那個又捨不得,來回糾結個不停,最後眼一閉,順手拿起一個就下嘴。那時,孩童吃柿子特有講究,拇指、食指一撮,把柿子皮掐破一個小口兒,再順著口兒向四周、細細揭開皮兒,就露出了澀澀斑紋兒的紅肉。往嘴邊兒一塞,緩緩地咬一小口兒,細細咂摸著蜜甜,竟忘了有一股紅汁悄悄噴滿了鼻子,嗆得直張口吸氣;糊住了眼窩,眼中一片紅。不敢擦,越摸越韻。那個時候,老覺得柿子真甜呀!每年不吃幾個柿子,心裡就像貓抓一般,就不那麼自在。工作以後,每到柿子成熟時,我就會驅車上臨潼吃柿子,這個習慣呀,一直保持到現在。
隨著無間斷地深入臨潼產地,我對火晶柿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同屬關中道的臨潼風情也知道不老少。了解的東西越多,越加深我對柿農境遇的關注。
臨潼三大寶:「火晶柿子、石榴、棗」。臨潼火晶柿子,是繼臨潼石榴之後又一名特優果品,在全國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依其果形瑰麗、色紅似火、晶瑩透亮、無絲無核、豐腴多汁、皮薄如紙、極易剝離、清涼爽口,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推崇。
相傳,從前臨潼驪山半山坡並無火晶柿子樹,四周儘是些荒草亂石,只有幾棵軟棗野果樹,果實很小,肉粘多核。後來,這些野果樹竟變成了火紅火紅的火晶柿子樹。其中的緣故,說起來,民間還有這麼一段奇妙的神話故事。
傳說,臨潼驪山坡上有個任村,村裡有個老漢,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名叫四子。四子家門前大樹上有個火鳥窩。一天,四子幹活回來,老遠就聽見火烏"喳喳喳"地叫個不停。他一看,有兩個頑童正要捕捉火烏。一頑童正欲拉弓射箭,還沒等四子喊出聲,火鳥已中箭落在他的腳下。四子十分心痛,連忙把火鳥抱在懷裡跑回家,給它包紮好傷口。之後,父子倆輪流上山採集草藥,為火鳥治傷。直到火鳥能飛了,四子才把火鳥送回窩裡。
一天,四子從地裡幹活回未,火鳥從窩裡銜出一根果樹枝兒,丟給四子。就在這天晚上,四子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名叫火晶的漂亮姑娘送給他一對紅燈籠。正當他高興地給父親看對,忽見一陣火鳥的叫聲,把他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天已大亮。他連忙起床,荷鋤上山坡去了。四子把火鳥送給他的那枝無名果枝嫁接到地頭的軟棗樹上。經過嫁接的果樹,很快成活了,長到第三年,開花結果。滿樹掛滿了紅燈籠似的果子。果實成熟後,四子把果子摘回,讓父親嘗新。到了春節,任老漢拿出來給鄉親們品嘗。不料,這果子放了這麼長時間,還是又紅又軟,汁多味甜。幾位老人便給這果子取名叫"火晶四子"。意即別忘了這是火晶姑娘與四子嫁接培育成的。
後來,各家各戶滿山坡都栽植了火晶四子,它成為臨潼當地農民一項重要的衣食之源。日子一長,人們把"火晶四子"的音叫轉了,成了今天的火晶柿子"。
今天的臨潼火晶柿子,已超越了它的自然屬性,不僅是一種文化藝術、飲食習俗、宗教觀念的載體,更成為當下"秦風唐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附:臨潼的火晶柿子
臨潼有火晶柿子,大小如桔,十月間成熟。赤如火,亮如晶,皮薄似紙,指甲輕觸即有汁液溢出。肉質細密,且沒有尋常北方盤柿的硬核。這種柿子,關中隨地可見,成熟季節直如火雲朵朵,但以臨潼最多,味道也最佳。
但季節有限,又不易攜帶,柿子餅遂應運而生。當地的做法是:將軟柿去皮摘蒂,放面盆中攪拌成糊,加入麵粉,即為柿子麵糊。 用鐵片做手提,外凹中凸邊高二公分。手鏟將麵糊攤入手提,一起入油鍋炸;麵糊熟至五成,脫手提漂浮,翻過炸;如此數次兩面火色均勻即可食之。西安回民也有經營柿子餅的,且多是現場製作,並加了黃桂、玫瑰、青絲之屬,味道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