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蘇軾此詩有人說千萬不可效法

2020-12-18 老街味道

前些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是蘇軾晚年七律中的絕唱,這首詩為什麼有人認為寫得不好呢?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當時蘇軾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涯,終於可以北上回歸了。在其渡海的時候,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這首詩用典比較多,另外關於最後這兩句,後人也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後兩句顯示了蘇軾的度量,有人則認為蘇軾不知自省,因此不可效仿。

一、東坡的度量

明朝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評價到:

初,坡與弟子由相別渡海,既登舟,笑謂曰:「豈所謂『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者耶?」元符間,量移廣州,由澄邁北渡,賦詩有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人服其量。

當年蘇軾從惠州被貶往昌化軍(海南儋州),蘇軾和弟弟蘇轍分手渡海,登舟時笑著說:這不就是孔子所謂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嗎?

.......

可知蘇軾這首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頸聯其實是前有伏筆的: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蘇軾當年跟弟弟開玩笑說,道不行,我就學孔子出海了。現在接受詔書,讓我北歸到廣州。我當年」乘桴「之意也可以放下了。

另外,如今我也有點理解《莊子》中軒轅黃帝」奏樂「的含義了。

《莊子·外篇·天運》中軒轅黃帝」奏樂「令人感到惶恐,又轉為和緩、迷惑,於是軒轅黃帝說這種無知無識的渾厚心態接近於大道,保持了本真。

.....

蔣一葵說,蘇軾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令人佩服他的度量。

當年因為」道不行「,被迫」乘桴浮於海「,如今能夠安穩的回歸,卻說」九死南荒吾不恨「,應該是領悟了」軒轅奏樂「背後的含義。因此把這次磨難當作了一種收穫,所以說「茲遊奇絕冠平生。」

二、了生死 輕得喪

乾隆年間的《唐宋詩醇》引用了元朝詩人方回的一段評價:

方回曰。紹聖四年丁丑。東坡在惠州。年六十二矣。五月再謫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即儋耳也。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七月十三日至儋州。或謂尾句太過。無省愆之意。殊不然也。章子厚蔡卞欲殺之。而處之怡然。當此老境。無怨無怒。以為茲遊奇絕。真了生死輕得喪。天人也。

或謂尾句太過,方回說,有人認為蘇軾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有點挑釁之意,沒有自我反省的意思 。

無論當事人有沒有「自我反省」,但是執政者可能認為你沒有「自我反省(有點像黃教主啊!)」。

但是方回(1227~1305)方回認為這樣評價沒有道理。

他認為,蘇軾經歷了章惇、蔡卞的迫害,卻處之怡然,並不因此而記恨和憤怒,反而認為這一段「九死南荒」的磨難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奇絕遊歷。

因此方回認為蘇軾了生死、輕得喪,這是天人。言外之意,就是評價蘇軾」無省愆之意「未免用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了。

那麼,方回說誰批評蘇軾的」尾句太過,無省愆之意「呢?

這些人又從中讀出了什麼呢?

三、不可以效仿嗎?

認為蘇軾這首詩有問題的人,可能不止一個,其中元末明初文學家瞿佑的觀點很有代表性。

瞿佑生活在方回之後,可見方回批評的不是瞿佑,但是瞿佑《歸田詩話》中的解析很有代表性:

《渡海》云:「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方負罪戾,而傲世自得如此。雖曰「取快一時」,而中含戲侮,不可以為法也。

何為」中含戲侮「呢?

......

可以聯想一下唐朝有名的刺頭詩人劉禹錫,當年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十年。終於回到長安後,他卻寫了一首詩嘲諷當朝權貴,《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當朝的宰相正是劉禹錫的仇人武元衡,於是劉禹錫又被貶黜,一下子又是十年。可是劉禹錫秉性不改,再次回到長安後,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武元衡當年把劉禹錫貶黜後不久,就被刺殺身亡了。這次劉禹錫終於安穩下來了,可是大好青春已經過去二十多年。白居易曾經有詩為劉禹錫感嘆:二十三年棄置身。

......

如今蘇軾的情況,有點像劉禹錫第二次回歸。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僅25歲的宋哲宗病死,宋徽宗繼位,蘇軾被召回。北歸途中,蘇軾1101年8月在常州逝世。

瞿佑說蘇軾」傲世、取快一時、中含戲侮」,而且「不可以為法也」,有道理嗎?

知道蘇軾去世(1101年8月)以後的時局變化,就知道有沒有道理了。

崇寧元年(1102) ,宋徽宗令中書省進呈元祐中反對新法及在元符中有過激言行的大臣名單。宰相蔡京以執政官司馬光等22人,待制以上官蘇軾、黃庭堅等48人,餘官秦觀等38人,共計120人,分別定其罪狀,稱作奸黨。

宋徽宗親自書寫姓名刻於石上,豎於端禮門外,稱之「元祐黨人碑」。 從此不許黨人子孫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舉考試,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錄用」。

四、蘇軾真得毫無芥蒂嗎?

民國初期的趙元禮在《藏齋詩話》中,把蘇軾與南北朝的殷浩、宋朝的王安石作比較:

殷浩被黜放,徙於東陽之信安縣,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王安石放廢,知為呂惠卿所擠,每書「福建子」三字。此兩人力能自矯,口無怨言,而胸中介介,所蘊深矣。善夫東坡先生《渡海詩》收句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不露牢騷而以骯髒奇崛出之,是何等胸次。

殷浩兵敗許昌,桓溫上表彈劾,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流放東陽。殷浩嘴上不說,但是」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王安石變法失敗被罷相,「惠卿得志,忌安石復用,遂欲迎閉其途,凡可以害安石者無所不用其智」。等到王安石復出時,呂惠卿又說王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當年「迎合安石,建立新法」的呂惠卿竟然成了暗害王安石的小人,呂惠卿是附件泉州人,因此王安石」每書福建子三字「。

殷浩、王安石兩個人,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兩個人總是寫「咄咄怪事」和「福建子」,可見內心中並沒有放下。

不過趙元禮認為蘇軾放下了,他評價蘇軾」不露牢騷而以骯髒奇崛出之,是何等胸次。「這個評價和蔣一葵、方回等人評價一樣。

骯髒,在這裡是」高亢剛直「的意思。例如宋文天祥:骯髒到頭方是漢,娉婷更欲向何人;唐高適:李侯懷英雄,骯髒乃天資。

也許蘇軾真得早已經斷舍離了,但是黃教主說過,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清朝詩人譚獻《〈復堂詞錄〉序》也說過: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再回頭看看蘇軾的這首詩,會不會令他的那些政敵們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天就要亮了,風雨暫停,天也要放晴了。用現在的話說,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頷聯這兩句也要注意,典出《晉書·列傳第四十九》:

子重,字景重,明秀有才名,為會稽王道子驃騎長史。嘗因侍坐,於時月夜明淨,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道子因戲重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

謝重說:「雖然天明月淨,不過我覺得不如有些微雲點綴更好。」司馬道子對謝重開玩笑說:「你的心裡不淨,還想要天空不乾淨呀 。「

司馬道子是晉簡文帝司馬昱第7子,晉孝武帝司馬曜同母弟弟。 淝水之戰謝安取得巨大勝利,但是受到司馬道子等人的嫉恨。謝安死後,司馬道子父子專權亂政,後來被桓玄擊敗,父子先後被殺。司馬道子死時年僅39歲。

司馬父子以後,劉裕漸漸羽翼豐滿,十餘年後,以宋代晉。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後面這四句,前面說過,我當年乘桴之意如今已經落空,看來天又變了。這一趟雖然艱辛但是我沒有什麼怨恨,而且我也有很大的收穫:粗識軒轅奏樂聲。在我看來是一次奇絕的遊歷。

從這首詩的用典和已經可能暗含寓意來說,或許真會再一次得罪蘇軾的那些政敵。

假如蘇軾還活著,能有好果子吃嗎?

瞿佑站在明朝人的角度,看較為寬鬆的宋朝,依然認為「不可以為法也」。他對於蘇軾這首詩的評價,是對於文人要注意明哲保身的忠告和勸戒。

結束語

這首詩的前四句景中有情,字面上可能是實際景物,然而 「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其言外可以讀出諷喻之意。

後四句中,用瞿佑的話說,有戲侮、傲世之意。

蘇軾是不是有此意不重要,那些奸佞之臣是不是讀出此意就難說了。

蘇軾1101年去世,假如他再長壽一年,馬上就能看到宋徽宗、蔡京等人如何迫害元祐黨人了。蘇軾會不會再次被貶謫回海南呢?

@老街味道

觀塘習律57 鳥宿池邊樹落葉滿長安 賈島因兩次交通事故暴得大名

岑夫子,丹丘生,李白《將進酒》中的這兩位好友不簡單

相關焦點

  •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茲遊奇絕冠平生,古籍中的那些飛天之旅!
    而到了明代,更有萬戶飛天的典故,歷史上以火箭飛天的第一人,雖然最終失敗,卻正是因為有了萬戶這樣一代又一代極具探索精神的先驅者,才有了如今飛機以及載人火箭等相繼問世,使得飛天奔月成為了真正的現實,這也應了坡仙的那句詩: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 從《豬肉頌》看蘇軾背後的詩詞人生
    有人說文人的不幸是文學的大幸。當面對仕途的失意時,李白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唯有詩和美酒不可辜負;柳永淺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唯有詩和伊人不可辜負;蘇軾低唱「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唯有詩與美食不可辜負。作為文學家,蘇軾是幸運的,他給我們留下太多優秀的詩篇;作為文人,蘇軾卻是不幸的,《自題金山畫像》「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如果感覺人生太苦,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心境不一樣世界就不一樣
    杜甫立志報國為民,身為官宦之後,卻困頓一生,顛沛流離,朝不保夕,可是杜甫用仁愛照亮了黑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一腔熱血,積極參與革新,但被排擠出朝,二十三年貶謫偏遠地區的生涯,並沒有讓他低頭,劉禹錫用不屈對抗著黑夜: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 蘇軾夜晚乘船過海,見雨過天晴寫下首妙詩,最後14字豪邁冠絕今古
    後來被貶去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學乖了,寫信給親戚的時候,偷偷說,這裡的荔枝很好吃,不要往外說呀,我怕別人來搶。後來,宋哲宗病死,蘇軾終於「遇赦北還」,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養老的地方,但是也還沒去成,就死在了路上。
  • 東坡詩淺說(一)(作者:金水)
    如果說唐人對詩看得比較鄭重,所作仿佛是正規場合的語言,比較矜持,也就是陳衍所說的多用高調,那麼東坡這些詩就是休閒場合的閒談,隨意自在。由於才學見識超卓,閒談中也經常靈光閃現,出現警人的句子,也因為是不經意中的靈感,使他的驚警之處不像前人那樣精整壯闊,大都是動宕機趣,比如: 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他的弟弟蘇轍就想盡各種辦法來營救蘇軾,在獄中的蘇軾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就給家人和弟弟寫了首絕筆詩: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這首詩的開篇便是千古名句,結合唐朝詩人溫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滴到天明」,以此來抒發自己的被貶和分離的愁苦心緒,後一句的「無覓處」三個字更是點睛之筆,表達出蘇軾此時的心境早已今非昔比。
  • 詩酒趁年華:蘇東坡的仕途、詩詞與人生
    而事實上,誰又能想到,東坡筆下如此美景所真正描寫的卻是在一千年前那個缺醫少藥,氣候炎熱,土人叢生,毒蟲櫛比,長途跋涉,多少被貶的讀書人寧願掉腦袋都不願意去的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而同樣,從今人的角度看待蘇東坡的人生卻有著另外一種解讀,我們總無法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讓官場失敗者蘇軾在逆境中把自己活成了風姿綽絕的文人蘇東坡。又是何種豁達幽默的人生態度,讓他能夠發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的感慨。
  • 這三首蘇軾最高水平的詩詞,無一例外都滲透著同一種深邃的情感
    蘇東坡的這首詞歷來為人所讚譽和稱道,如果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稱作「孤篇蓋全唐」的話,那麼蘇東坡的這首詞便可稱作「詠月第一詞」。公元1074年蘇軾調任密州知州,依舊處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曠達表現,但是難以掩藏內心的悲涼和鬱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寫於這一窘迫時期。兄弟離散與官場失意僅僅是該首詞作的表層意蘊,該詞深處彰顯的是對國家的思慮與對百姓的擔憂。
  • 蘇軾一首描寫「老牛吃嫩草」的詩,色中有色,絕了!
    說的雖然比較露骨,但還算形象。我認為,數上乘「風流」詩文還看古人,因為古人的風流作品既含蓄幽默,又暗藏「博學」,讀來別有韻味。下面,我們來共同賞析蘇軾的一首描寫「老牛吃嫩草」的風流詩。不過,在賞析此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頭「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