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2021-01-14 寶寶知道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奧託·瓦拉赫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於獲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所以今天我是要跟家長們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智慧點,和擅長處。不用拘泥於別人的孩子在學什麼,會什麼,而是發現自己孩子的智慧火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任淑一)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瓦拉赫效應:承認缺憾,彌補缺陷,經營自己的長處和個性,讓人生無限...
    這麼多年來,「瓦拉赫效應」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的是揚長避短,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這個原理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一個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成長和學習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_,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
  • 影響每個人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掌握心理學效應,能夠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
  • 瓦拉赫效應:幫助孩子發揮長板優勢
    在學習中很多人會借鑑一些前人的經驗,但有時候又會發現一些觀點會有矛盾的地方,比如「取長補短」和「揚長避短」。在長處方面都知道要去發揚光大,但短板問題,有人主張補短板,有人主張選擇性表達,將自己的短板避開。毫無疑問,揚長避短和木桶效應是存在矛盾的,那麼有關於自我提升,該如何看待短板呢?
  • 生活中常見的六種心理效應
    塔瑪拉效應初入職場時,有沒有人提醒過你,要多做事、少說話?為什麼很多「過來人」都要給新人這樣的忠告呢?這是因為,言多必失,一不小心說錯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當你還沉浸在口吐蓮花的美妙感覺中時,聽者可能已經面露不屑,或是揚長而去。因為你可能說中了人家的隱私,或是觸及別人的禁地;還有可能你只顧說話而忘記了做事,光是紙上談兵,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幹勁兒,被領導視為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標杆。真正聰明的人,能在事業上所有建樹的人,往往都堅持一個原則:多做事,少說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由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
  • 心理學:若想超越自我,先搞明白「我是誰」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 人際關係中,都有哪些心理學效應?
    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日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這就是「光環效應」的體現。
  • 【腦補】實驗心理學中的STROOP效應
    用紅色彩筆寫出「紅色」兩個字,和用綠色彩筆寫出的「紅色實驗結果和你想的一樣,當字的意義和字體的顏色相一致的時候,反應時間是最短的。這就是stroop效應。從1928年開始在喬治·彼博底學院擔任心理學教授(看,人家博士沒有畢業就當教授了)。1973年9月1日逝世,享年76歲。 1935年,他發現了stroop效應,但是在當時,這一效應並沒有帶來什麼影響,可能是由於行為主義盛行的緣故。直到60年代,信息加工觀點成為主流,stroop的工作被大家重新發掘,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8個在生活中影響著無數人的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字都聽說過,但是真實的背後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
  • 面試中,你可以利用哪些心理學效應?
    面試中你可以利用哪些心理學效應工作上的面試,通常需要你準備好一份簡歷,如果你想要吸引HR的注意,可以關注相應公司的招聘要求,然後把你符合個人特質、特殊技能在簡歷中凸顯出來。而且有些面試問題,不管在哪家公司面試,都會被問到,比如你的自我介紹,可以提前準備好答案,多加練習,在面試中可以更順暢地表達出來。
  • 人力資源管理中五大有趣的心理學效應
    人力資源管理需要重視方法和技巧,其管理方法中隱藏著一些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主要有五個有趣現象:在許多人眼中,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實果真如此嗎?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人緣很好的人,往往將「多看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以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然後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人際吸引難道真的如此簡單?
  • 心理學效應之睡眠效應
    這位智慧的牧師在處理鄰裡糾紛的過程中所運用的,就是一種被稱為睡眠效應的心理學現象。睡眠者效應是指在態度改變過程中,說服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種現象。從霍夫蘭1949年首次命名以來,對睡眠者效應研究的範圍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研究逐漸深入三種具有影響力的理論解釋得以提出:線索分離假說、差別衰退假說和有用性-有效性假說。
  •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你是不是還是單身?是,好嘛,你看我學心理學的就已經脫單了。上一次我們說了巴納姆效應,一個廣泛的人格特徵描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黑暗效應。在夜晚光線變暗,會讓你產生兩種情緒,一種是安靜、平和的情緒,它可以讓你更好地休息,較快的睡眠;還有一種是孤獨、害怕的情緒,它會讓你感到比白天更加巨大的孤獨,同時害怕看不清,看不見黑暗中事物的未知感。
  • 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8個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了,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稱聽到過,但是真實的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可能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帶來影響的8個心理學效應!
  • 戀愛過程中的心理學定律一:首因效應
    戀愛中男女心理思維各有千秋,分手或者在一起規律卻是有跡可循。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情感規律,今天為大家分享:影響兩性交往的心理學規律以及在兩性交往中的指導意義。1.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目標給知覺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03,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可以說以心理學方式揭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指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其本質是一種對於不同輸入順序而產生的優先效應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