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侵權必究
《作業瘋了》,國產獨立遊戲,還是作業機器?
今年的夏天可能熱的有點早。人一熱就容易犯困,一犯困就容易犯錯。小編最近玩的一個遊戲叫做作業瘋了。這款來自三腳貓工作室製作的國產獨立遊戲,宣傳時稱解決1億小學生作業難題,通過做作業,這個是每個中國人都經歷過的事情,投射關於教育,親子關係等系列問題。小編認為出發點是好的,立意是高的,本著對於寫作業這麼一個比較枯燥的行為是如何能夠與遊戲性融合起來的好奇心?
這款遊戲是steam上有著驚悚恐怖的標籤,進入遊戲一開始是一段長長的警告,自卑挫折懷疑人生失眠焦慮血壓向上,引得小編會心一笑。開場則是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情景劇,孩子扮演的小蝌蚪千辛萬苦找到了媽媽,結果被媽媽強迫寫作業,想去找爸爸,但爸爸已經做做成了「麻辣香鍋」。無論是作為兒時第一課文的《小蝌蚪找媽媽》,作為形式的兒童情景劇,頗有趣味的臺詞,帶著課本插圖感的彩鉛畫風,都瞬間拉高了小編對這遊戲的好感度,加之前面的小幽默,讓小編更是對遊戲開始之後需要遭遇的東西充滿期待。
然後摩拳擦掌開始答題,然後就是一直答題。這遊戲真的只有答題嗎?《作業瘋了》的遊戲機制非常簡單,就是從微信群裡收到老師的作業,也就是各科的題目,然後玩家開始進行答題,一段時間後參與考試,考試通過則進入下一年級,再重做更難的題,這個考試過程直到六年級畢業。遊戲中有親情度的設定,答對加親情度,答錯提示作弊就會扣除親情度,扣光則game over。如果你和小編一樣在最初好奇遊戲性如何與寫作業結合起來的,那麼到這裡就應該得出答案。
該遊戲為了避免這種兩難情況完全放棄了遊戲性,直接做了一個答題模擬器。當然做作業這個事兒本身是有樂趣所在的,除了一些知識性內容,遊戲中大量的習題需要邏輯推理,空間想像,數學規律等能力,也就是需要動腦的,說是小學作業,其實應該是奧數題居多,還是會有一定的趣味。加上遊戲畢竟不等同於習題冊,能夠更方便動手。比如咱們小時候都做過的挪火柴棍成立等式,在遊戲裡挪起來更方便,也更真實。還有孔明棋也可以自己動手嘗試。當然靈機一動解開一些比較刁鑽的問題也會帶來滿足感。
小編認為這些可以看做是這個遊戲裡的小遊戲構成,但是這些樂趣終究是有限的,在剛開始玩的時候可能會津津有道一陣兒,可是一小時後,兩小時後,當同樣類型的題只是加了難度再次出現的時候,就很難保住自己的耐心,但是小編認為這個做了那麼多題居然沒有答案解析,即使是可以通過抄襲跳過題目拿到學分,通過排除拆出錯誤答案,可是不會的題還是不會,據說是因為開發者想要模擬做作業沒有答案的真實情況,但是小編覺得至少可以安排一個老師在第二天講解下錯題吧。
小編認為做作業不是為了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嗎,結果遊戲讓玩家只知道哪裡漏卻不知道該去哪裡補,還有些題目並不嚴謹,比如由於可以反覆點擊重複答題,一些限制步驟的題目就失去了存在意義,很容易被玩家鑽空子。由於遊戲絕大部分都是在打題海戰術,那麼在模擬教育環境及親子關係方面就只能從細節下手,在這方面《作業瘋了》是有一些小心思的,典型就是老師在社交群裡發作業,後面就會跟著一群家長的感嘆抱怨或者馬屁,考完試是可以和父母出門兜兜風。
但是在打錯題就會遭到父母言語攻擊,裡面些話也曾相識,然而這些最終都被重複出現搞得有些索然無味,你會發現無論你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只要是黃老師發作業,毛青青媽媽都在接活有朋自遠方來,小紅爸爸都在跪求各位國學大師。小編覺得這雖然是個很小的設定,你本來可以作為傳遞製作者情緒表達了一個出口,可惜因為反反覆覆,喪失了真實感繼而加重了煩躁感。在這個遊戲裡扮演打孩子的父母,同樣也因為過分單調的重複而變得毫無生氣,在做題的時候,她們坐在邊兒上,答錯一題就是打罵,答題時間長了還是打罵,親情度唯一獲取的方式就是做對題,要是做錯題清零直接被掃地出門。
小編理解《作為瘋了》想要諷刺那些唯成績論的父母,使用誇張的表達也並沒有什麼問題。可惜依然因為不斷地毫無心意的重複,使得諷刺效果隨著遊戲進程逐步減弱,反正小編認為這遊戲真的不怎麼樣,遊戲不好玩,題目也不嚴謹,還能幹嘛?你們覺得呢?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