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十年不出門?那是你不知道這三步功法

2021-02-08 太極拳

太極內功「三步功法」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三步練功法,進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

 

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太極拳在修煉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以身變手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

這裡的腰,是指腰肌上部兩個腎臟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鍊,強化腎臟,護展丹田氣勢。腰在古典拳譜中多有論述:《拳論》中有「主宰於腰」,《十三勢歌》裡有「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有「氣如車輪,腰似車軸」等論述。這都說明了「腰功」在練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沒有提出如何練腰。

前輩常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

腰是左右的門樞,脊是上下的門樞。練習傳統太極拳在技術上要求腰松、沉、直,脊柱務求垂直中正。腰部只有松沉充分,才可以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為了防止脊背彎曲,腰部又要求豎直而正,腰脊要有輕輕拔長之意。腰脊一直,能豎直中正,在左旋右轉轉動時,中軸不彎不晃。中軸不彎不晃,才能使內勁達到支撐八面的靈活功用。同時腰的左旋右轉有強腎作用。在練習太極拳時由於全身得到放鬆,思想清靜,一心無二用,大腦得到相對休息,腰以上的體重,全部由腰部來承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才能強壯有力。

 

太極拳的內勁運轉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運動。身法主要是腰脊中正不偏,脊椎節節放鬆而又含有頂勁。拳經云:頂為準頭,虛靈頂勁。處處含有脊椎之輕微頂勁。歌訣:太極平準腰頂解。其意為頂為準頭,故曰頂頭懸,兩手即左右之盤,腰即根株,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釐絲毫都顯然可辨。

歌曰:「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變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太極拳的腰要像車軸一樣的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身軀四肢,內氣如車輪般地旋轉。

練拳時每遇定勢,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於動作靈活,重心穩定,使內勁通過腰軸旋轉的離心力而推動灌注於四肢尖端。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道家的「鍊氣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煉丹築基功。煉丹築基要以下丹田為煉丹爐。天為純陽輕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產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

太極拳的中層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只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內其他氣也會盛強。

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滯——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於氣,並不生於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滯、不暢所致。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癒。

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內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臟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遊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記清:「不想手、丹田氣運手。」

 

太極拳的第三步內功是「以意變手」,即練「神」。道家的「煉神還虛」,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壯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

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滋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極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用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能量流,這是佔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煉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什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牢記: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

關於太極內功修煉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見,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太極內功即「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還有的把這些要求與古典的「易」理相聯,以太極混圓、陰陽動靜、五行生剋、八卦周流等理論為內功,提出內意神行、外行內導、勁氣合神……總之是內修心意,外煉筋骨。這些提法雖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都沒有解決如何練好太極內功的具體步驟。現結合概括出如前所論及的太極內功三步功法,並就習練問題再次進行概述。

太極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煉太極內功的基本的程序,並非是太極內功的全部。整個太極的修煉還應包括:內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內三合」及「內外相合」)、三松三豎(即:松肩豎頸、松胯豎腰、松踝豎腿)以及五心相通和根蒂相連。

拳訣曰:「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內部出虛線,意念領著貫」。當練功三至五年,在「太極三步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依內功拳訣進一步的揣摩探討,必能功至縝密之境。

圖文來源網絡,轉載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太極拳手隨身變的三步功法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三步練功法,進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太極拳的腰要像車軸一樣的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身軀四肢,內氣如車輪般地旋轉。練拳時每遇定勢,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於動作靈活,重心穩定,使內勁通過腰軸旋轉的離心力而推動灌注於四肢尖端。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 《太極拳之研究-吳圖南太極功》之評論與祥解三
    肩要下落,臂要伸。 這些都是非師不傳的! 再有,有書的人不要照書上的照片練習,照片順序不正確,可能是排版的錯誤!  ○3高四功 總的來說,這四門功法主要練的是腰胯部份。 此四門功法本人細細看過,沒有什麼可以論述的。主要提醒各位不要練偏了,主要放在腰胯的骨骼與肌肉上,但不是收緊,而是放鬆。左右裕如(東擋西殺)、小撼山、大撼山、七寸考,這四門功法都是如此。
  • 太極門功動三秘
    功動三秘是太極門獨特的秘訣,過去從未公開。功動三秘對指導修為,特別是九宮太極架階段十分重要。這三條秘訣是:守心不守意,守氣不守動,守無不守有。若果做不到這三點,就不能進入境界,更不可能引發出九宮太極架。太極門的初發動功,如習動,勢動,病動,與許多其他門派氣功基本相似。有氣動轉入功動階段,它就顯示出獨到之處。
  • 樁功三步功法解密
    目前拳學樁功屈指難數,百脈同流,皆莫外《易筋洗髓經》,功架或不相類,而功理功法則一。樁功千變萬化,不外乎動靜兩種。其動功不外乎平立斜三種圓運動及離心向心式直線運動,其靜功不外乎中庸平和的「松」和層層加力的「緊」。而這動靜兩大類功法,均早已存在於《易筋洗髓經》中。近代種種「發明創造」,均沒能逃出《易筋洗髓經》的路子和框框。   樁功由功架和功法兩項內容構成。
  • 打坐功法十三步(二)
    天地之交精,日月之交光,盤旋於祖竅之前為混元真一之精, 此即是精炁神聚在一處,三家相見,四相和合歸一,心空意空,無他無我,祖竅之前真氣曰太極,曰金丹,曰元覺,先 天乾坤,後天坎離,實為四個陰。」從初步收心求靜到四步為下手法。從五步到九步為煉丹法。
  • 八式是真正的太極入門功法|八式訓練營營員體會
    您用理論讓我們換腦,您用心法給我們訣竅,您用功法讓我們入門。在即將結束訓練時,真是說不盡的感謝,道不完的感慨。在大環境不盡人意的情況下,您為我們開闢了一片綠野,一塊淨土,一座精神家園。在這裡我們不僅修煉功法,心靈也似找到了源泉。
  • 道家秘藏功法&道家功法十三步
    口中亦可配合默誦淨心神咒或 「太極仙翁,靈妙玄通」,「守神氣、安五臟、復無極」等語句。建議觀想「eng,ong、hong」三音於上、中、下三丹田,也可念「轟、通、空、洞、工、翁」等音,以自己感到內體震動最大為好,在此不強作要求。
  • 一個簡單功法,能激活身體轉動的太極
    如果把人體也比為太極的話,那麼,人體前方的肚臍(神闕穴)就相當於人體太極的前方「魚眼」,而人體後方和肚臍對應的位置,稱之為命門,相當於人體太極的後方
  • 太極球之吊球功
    沾連粘隨不丟頂,追風趕月不放空。  支撐八方玲瓏透,閃戰騰挪貴在神。  太極球功是太極柔術內功的重要功法,由王永福、趙中道、關永年三位先生一脈相傳。你認為有的時候就沒有,你認為沒有的時候卻偏偏有。這也是為什麼說太極奸的原因,奸的是它的思想,就象下樓梯的時候,你以為已經下完了,誰知還有一格結果膝蓋被猛頂一下;你以為還有一個,誰知真是沒有了,結果瞬間踏空。所以太極功夫高的人就總是能讓他的對手產生這樣的錯覺,總是讓他的對手琢磨不透到底有沒有樓梯要下了。因為靈所以才能隨時摸準你的心理,因為奸所以才能隨時安排好陷阱給你踩。
  • 道家打坐十二步功法
    又道:玄關不在心腎,不在口鼻,不在肝肺,不在肚輪,不在尾閭,不在谷道,不在兩腎中間一穴,不在腰間臍後,不在明堂泥丸,不在關元氣海,不在臍下一寸三分。又道:「道發三千六百門,門門各執一苗根,惟有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又說,此玄關一竅乃人生死之穴,無極之根,太極之母,是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一之炁。過去把玄關說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好像誰能知道玄關所在之處,就能立地升仙似的。
  • 【功夫之道】太極尺(棒)纏絲勁、螺旋勁功法訓練介紹
    習練太極棒和太極尺可以少走彎路不出偏,帶修煉者步入內氣的更高境界,只要持之以恆堅持習練,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視頻:太極擒拿「太極擒拿」重點介紹太極擒拿名家朱學峰。朱學峰自幼酷愛武術,有國際太極傳播大使、國際愛心武術家等美譽。
  • 天道十大功法,您的健康密碼
    話不多說,開始正題,天道內勁太極拳四周年已經過了,走到第五個年頭了,2020的春節註定是不平凡的,全國人們抗擊病毒的大戰役中,在這冬去春來的日子裡,天道內勁太極拳走到了千家萬戶,我們開展了全民練內功鍛鍊身體大活動,受到了大家良好的反饋。
  • 【放鬆功講解系列課程】第一課 平衡松身功法
    從本期開始,將以一系列的課程來講解『宗正太極經絡放鬆六步功法』(以下簡稱『宗正太極放鬆功』或者『放鬆功』)冬季版的練習方法和注意要點。
  • 先天太極宋明達:「能嬰兒乎」,就是修行達境的具體表現
    但我還是堅持天天去向他學習,突然有一天老先生對我說:你要跟我學啊,那你回去準備一些資料。在這樣的緣分下,我成為了老先生第一個徒弟,這就是我入先天太極門的開端。入門之後,師父一直在講:這個太極的理論和方法跟社會上的練太極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練習的時候,要轉變觀念。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之後,我對先天太極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 詳解太極十三勢
    一、前言在太極十三勢體用中,無極樁生定勢,定勢生進勢,進勢生退勢,退勢生顧勢,顧勢生盼勢,從而成為太極十三勢中的五勢之體。很多人都知道勢不可擋;所以古人才有「寧傳一招,不教一勢」的說法。三、中定勢中定勢:是在無極樁功的基礎上,進行以腰為軸的身體動轉,以下帶上,使陰陽動靜之勁力合於規矩。定勢培補的是「橫掃千軍」之勁力。五行屬土,天幹為戊己,卦位為中宮。其功法要求:「以動求靜,靜極復動。動靜分明,出奇制勝。」拳訣:腳踩陰陽不移動,虛實變化在其中。以下帶上腰為軸,靜中求動動求靜。
  • 《太極張三丰》你不知道的幕後有趣故事
    今天說幾個李連杰和楊紫瓊、錢小豪《太極張三丰》背後那些有趣的故事,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太極張三丰》是由正東(香港)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動作電影,由袁和平執導,葉廣儉編劇,李連杰、楊紫瓊、錢小豪、袁潔瑩聯袂主演。該片講述的是宋朝末年,宦官弄權。由皇帝特派駐守地方的太監重權在握,暴虐人民,弄得民不聊生。
  • 真正的無極樁——和你想的不一樣!
    無極生太極,道之兆象也。太極生兩儀,道之為用也。用者即拳法,體者即功法。用必基於體而不可。故無極乃生化之根本。因此,練太極拳若不從無極樁開始,則猶如蓋房子不打地基!違背道之本體,事物發展規律也。無基之房如何蓋高?
  •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話太極.
    因太極博大精深奧妙無窮,處處充滿哲理,每前進一步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很是迷人,有時你感覺很好,但在師父眼中你已經走偏了,一般最多幾個月就得請師父捏一次架子,比起自己一個人去悟,要少走很多彎路,拳經云:「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就是講毫釐之差就偏離了正道,也就練不出內功了,更別說往上提升了,捏架就是在毫釐之間的學問。
  • 道家混元派內丹功法介紹
    下附動功之一太極回春功法和學員練習視頻道家內丹功第一部功共有八式,太極回春,古稱太極回春術 ,是道家內丹功第一部功的第二式。此功法看似非常簡單,但是能夠在煉此功法的時候學會放鬆,會馬上感覺身體中有一股熱流上來,越放鬆效果就越是好,並通過慢慢轉動兩肩,可以達到轉活兩腎,以產生生命本源精水,達到滋養補腎的目的。
  • 練太極拳一個小竅門, 教你輕鬆掌握「松透」的境界!
    太極界前輩們常說:「太極拳三年化拙勁,十年不出門」。化拙勁就是指習練太極拳者,必須從「松」入手,用「松」來化掉本身的拙勁。只有在習練過程中不斷提高「松」的層次,拙勁才能被逐漸化掉,柔勁,剛勁才能逐漸而生。太極拳的「松」達到什麼狀態?是什麼標準?怎樣才能做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