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2021-02-06 歷史的舞臺

所謂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為八旗貴族所有,從事家務和生產勞動。

包衣主要是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隸,或者窮困欠債,將妻兒典賣為奴;還有一些是早期女真各部落之間徵伐,掠取對方部落人口為奴,之後出現了掠奪漢人、朝鮮人為奴。再者就是家生子,包衣講究一代為奴,代代為奴,所以包衣的孩子生下來就屬於主人家,婚喪嫁娶都要聽從主人安排。

跟著不同的主子,包衣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跟對了主子,包衣也是很牛的。滿洲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乃是皇帝嫡系,這三旗的包衣隸屬於內務府,專門為皇室成員服務,被稱作「內務府包衣」。

清代皇族擁有大範圍的領地和田產,這些地產皆由內務府分配,組成農莊,內務府包衣平時在皇莊內從事耕種、警衛、運輸、釀造等雜務,每月按清朝頂額從莊園收成內分取糧餉,類似於皇家專屬的佃農。除此之外,包衣們還從事出行扈從,採辦物品,織造絲織品,修繕宮殿園林,拱衛皇城,傳遞皇家信件公文,進貢獵鷹、獵犬、馬匹等等幾乎含蓋了清代皇家生活的各方面的工作。

他們實際是一個龐大的服務團體,在身份上是清皇室的僕人,但在政治地位上他們卻遠遠高於漢族或其他民族官宦富家中的普通僕人,一些"內務府包衣"因工作業績會從普通旗人逐格升遷,成為清代統治階層內有權勢的人物。像曹雪芹祖上就是包衣出身後來顯貴的。

至於下五旗包衣主要服侍親王貝勒,稱為隨旗包衣。清朝入關後有大量漢人戰俘被編入隨旗包衣,下五旗的主子生活水平不高,所以下五旗的包衣待遇比不了上三旗,幾乎沒什麼升遷的機會。

上三旗的女子可以與八旗女子一同參加秀女選舉,但是地位略低。八旗女子三年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嬪妃之選。而上三旗秀女,一年一次,由內務府主持,雖說有些能封嬪,但大多數都是成為宮女了。

比如說,《還珠格格》中令妃娘娘的原型,嘉慶皇帝生母魏佳氏,深得乾隆喜愛,代理皇后統領後宮十餘年,卻始終沒有被立後,死後僅以皇貴妃禮葬之,嘉慶登基後才被追封為孝純儀皇后。其原因就是魏佳氏本是漢人包衣出身,身份卑微,能做到皇貴妃已經是盛寵極限了。

相關焦點

  • 《包衣是奴才》
    高藝斌寫:《包衣是奴才》《清朝官員跪拜洋人》清朝的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所以一般包衣都會和奴才連用稱為包衣奴才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 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
    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滿洲貴族對於家奴的通稱,後來逐漸固化,成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稱謂。正因為這些所謂的家奴並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而是皇家的家奴。所以,雖然同是家奴,其身份、地位與普通人家的家奴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包衣成為了清朝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清朝包衣的最初來源大致有這麼幾個:一、愛新覺羅家族原本就已經存在的世奴,即所謂的家生子奴隸。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包衣奴才是清朝出現頻率較多的一個詞語,其實這個稱呼用詞重疊了,因為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本身就包含著奴才的意思。包衣之家,阿哈指奴僕。如果按照漢人的習慣,這就是家奴。不過,雖然是家奴,包衣的地位可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低。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彼時,各女真部族之間經常互相徵伐,所以他們經常掠取對方部族人口,將其變為自己的包衣。之後,八旗貴族在與明廷的戰爭中,也會經常將漢人、朝鮮人掠奪為包衣。從包衣奴才的來源來看,我們就可看出他們的地位在清朝並不高,相反很卑賤。畢竟包衣奴才要嘛是八旗底層百姓,要麼就是自小入府的奴婢,就是俘虜,因此他們卑賤的出身,就註定其身份、地位不會高到哪去。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魏清泰之女,清朝唯一的漢人皇后,從包衣奴才到母儀天下
    從內務府的包衣奴才,到母儀天下的皇太后,瑪麗蘇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古裝偶像劇都不敢這麼拍!02令妃剛出生時,毫無疑問拿了一張爛牌,但她偏偏將這爛牌打成了絕世好牌。令妃本姓魏,是包衣管領下人魏清泰的女兒,在滿漢八旗等級制度嚴苛的清朝,一個漢軍旗出身的包衣奴才的女兒,是註定不會有什麼光鮮亮麗的童年的。
  • 清朝八旗包衣是什麼意思?包衣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現在火遍螢屏的清宮辮子戲中,包衣是出鏡率很高的一個詞。許多清宮中的所謂奴才、下人,朝堂中的大臣,甚至宮中的妃子,都出身包衣。包衣是什麼意思?
  • 包衣的女兒身份低?問問年貴妃、高貴妃、令貴妃意見~
    包衣不是奴才麼?怎麼大學士、大將軍會是「包衣」呢?說這話顯然不了解清代統治集體內部結構。不過,反過來,那些家奴和包衣,不論做了多大的官,都是且不可忘記自己本是家奴的。譬如年羹堯,曾經因為不自稱「奴才」而被雍正大罵其無君無父,是個不懂事的惡少。
  • 清代的包衣奴才和旗下家奴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誰的地位更高?
    包衣全稱「包衣阿哈」,是滿語奴隸的意思,主要是由漢人組成,是八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徵服王朝,清朝在崛起之初時還殘留著許多原始野蠻制度。身為奴僕,包衣在清初之時地位很低,但相比於其他奴隸而言,包衣地位還不算最低。準確地講,包衣並不隸屬於個人,包衣是一個小組織,職責是服務整個八旗貴族的,由內務府負責分配。上三旗的包衣直接服務於皇帝,下五旗的包衣則服務於旗主和王公貴族,一般旗人不配擁有包衣。
  • 有人說清朝宮女明明「工資」高,為什麼據說清朝女子不願入宮?
    在清朝時期,一般入宮一到五年的宮女,都能拿到三兩的俸祿,五到十年的宮女會拿到五兩的俸祿,而超過十年以上的宮女會拿到七兩的俸祿,這些俸祿雖然固定的,但是宮女除了俸祿以外,還有宮中的賞賜,宮中的賞賜都是較為豐厚的,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總體來說清朝宮女的待遇還是十分不錯的。
  • 乾隆將一奴才嫁給嘉慶,嘉慶卻偷著樂,後來奴才生下大清天子
    清朝歷史上,凡是被冊立的皇后,或是來自蒙古外藩,或是來自滿蒙八旗,極少有出身內務府的包衣女子,不過,有一人除外,她就是唯一生下大清皇帝的原配皇后
  • 你可知,清朝官員在什麼情況下才配自稱奴才?
    清代官員,常常自稱「奴才」,既見於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現在官員覲見皇帝之時。在民國時期,早就有學者對清朝這一習俗進行研究,陳垣是這麼說的:「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魯迅先生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
  • 清朝培養的奴才精神,外國都是上流人,唯有自尊自愛才能讓人尊敬
    在鳥籠裡出生的金絲雀認為飛翔天空是一種病。——亞歷桑德羅.佐渡洛夫斯基大文豪魯迅對奴才和奴隸之間的區別有過精確的論述:吃了苦,無法反抗就叫做奴隸;吃了苦,不僅不反抗,還要在苦中找出樂子,尋出美,讚嘆陶醉其中,那就是奴才。
  • 清朝唯一包衣出身的正牌皇后,23歲生下天子,卻受到不公正待遇!
    清朝時期,有一類獨特的群體,名為包衣,就是奴隸的意思,八旗之下都有隸屬本旗的包衣,其中,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統歸內務府管轄,專門為皇室成員服務。內務府包衣女子有一部分會被選入宮廷充任宮女,還有極少部分會被皇帝納為妃嬪,由於等級制度森嚴,清朝正牌皇后大多都是來自八旗世家的女子,只有一人除外,她就是孝淑睿皇后。
  • 清朝太監的地位有多高?連侍衛及宮女都視他們為「奴才」
    上圖_清朝二等侍衛朝服奴才眼中的奴才在清宮大內,除了皇族外還有大量的侍衛以及宮女,在他們的眼中,太監則是奴才中的奴才。尤其是在旗人看來「只要是做了老公,好比是被關在圈裡的通人味的畜生,不如既通人性又忠誠的狗,更比不了自稱『奴才』的上三旗包衣」。這樣的評價出自同治年間清宮侍衛富察·阿巴力翰之口,而據他所說,按照規矩太監也是要給侍衛們單跪請安的,就連侍衛們每頓的飯菜也有專門的奴才老公替他們「嘗吃食」試毒。對於宮女來說,自己與太監都是伺候主子的,尊卑沒有太過分明。
  • 清朝的淑嘉貴妃是朝鮮人,為何現在的韓國人,卻幾乎不提?
    到了清朝時,淑嘉皇貴妃就是來自朝鮮的著名女子。清宮劇《如懿傳》裡有個叫嘉貴妃的美人,而她其實也就是歷史上的淑嘉皇貴妃。她本名金佳氏,生於1713年,祖籍朝鮮。那個時候的朝鮮還是統一國家,領土包括今天的韓國,同時也是清的附屬國。那時朝鮮曾和清軍打過仗,淑嘉皇貴妃的祖上金三達也在那會兒投降了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