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
-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古代民族今何在?
有的民族則變化較大,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些古代民族,有些地域範圍變了,有的乾脆消失了。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匈奴前3世紀,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黃河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
「鷹」丨西夏党項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誌,源於對自然的崇拜
獵鷹作為狩獵的重要幫手,在古代遊牧民族中有著獨特而又重要的地位,西夏時期獵鷹不僅用於野外狩獵,還作為方物屢屢在西夏朝貢的名單中出現,被進貢給其他政權。同時,勇武善戰的党項民族將獵鷹視為兇猛、勇敢的精神象徵。
-
探索中國歷史上最鮮為人知的柔然部族
柔然汗國從我國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糾葛就從未間斷,而地處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變遷,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最強盛時,其勢力遍及大漠南北,向北達到貝加爾湖畔與色楞格河,向南直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國(北魏時期的一個民族,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和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並曾進入塔裡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臣服。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歷朝歷代當中,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等等,那麼這些遊牧民族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
遼國將領和西夏武士的鎧甲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武將甲冑差不多
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裡的歷史:遼國和夏國的漢式鎧甲 其實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來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和同期宋代的甲冑大同小異
-
生不逢時的柔然:本以為自己是草原狼,在中原眼中卻淪為了蠕蟲
柔然:拓跋鮮卑的不安分小弟 古代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雖然名字不同,但往上追溯,大多數的來源其實差異並不大。 但在古代,不想侵襲中原的遊牧民族,等同於不合格。此時的社侖,認為自己有實力南下跟北魏掰掰手腕了。
-
柔然:中國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北方遊牧民族,是怎麼發展消亡的?
中國古代,在以農耕為生中原華夏族眼中,北方的遼闊草原=不適合生存的苦寒之地,對於向這裡移民、開發,向來毫無興趣;因此,這些地區也就游離於高度發達中原文明之外,客觀上成了遊牧民族繁衍生息德溫床。與中原的頻繁朝代更迭一樣,北方草原也呈現後浪推前浪、新舊霸主不斷更替的狀態:在兩漢的打擊下,匈奴西遷、南融,鮮卑人成了這裡的新主人;而當鮮卑入主中原並逐漸漢化時,強勢崛起的柔然佔領了這一空白地帶;到了南北朝末期,柔然消亡,突厥崛起;其後則陸續是契丹、女真、蒙古在這裡唱主角。
-
西夏興衰三百年——德明守成和元昊立國
自此,西夏雛形建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李德明在國內私自追尊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但是不許透露給契丹和宋朝知道。在停止和宋朝開戰的同時,李德明將主要精力放在開拓西陲之地上。
-
西夏人真的因為蒙古人的屠殺而滅絕了麼?
公元1224年九月,成吉思汗密令蒙古軍隊攻克銀州,斬首數萬兵民,並派遣精兵守其要害,從而讓西夏東部邊境徹底喪失屏障。然而此時的西夏並沒有因此收斂,反而與金朝以兄弟之國相稱,意圖做維護國家獨立的最後一搏。 1226年春正月,成吉思汗親自率兵十萬發動了對西夏的最後一次攻勢,此時的西夏顯然已經沒有任何的存在價值,此戰即是生死之戰。
-
歷史上的大理和西夏,是現在的哪裡?不說你可能還不知道!
現在說到北宋,大家應該知道大理和西夏,這兩個國家也是非常重要的,大理是在西南部,而西夏在西北部。和這兩個國家是相差非常大的。西夏一直和北宋對抗,兩方經常打戰的。但是大理就不一樣了,在北宋建國後,大理就派人去祝賀北宋,大理和北宋還進行貿易,兩個國家關係非常不錯的。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前言 從先秦到明清,幾千年的歲月裡,我國北方草原上出現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遊牧(漁獵)部落,從大家熟知的匈奴、突厥、鮮卑、羯、羌、氐、柔然、回鶻、契丹、女真、党項、蒙古,到鮮為人知的吐谷渾、鐵驪、沙陀、奚、室韋、黠戛斯等等;這些部落有的能夠存在數千年直至今日,有的只出現短短幾百年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
西夏人了無影蹤,真的是因為成吉思汗之死麼?
圖/西夏人01 滅國之戰西夏人在成吉思汗對金朝的作戰中鼠首兩端,名義上向蒙古稱臣,實際上卻經常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公元1224年九月,成吉思汗密令蒙古軍隊攻克銀州,斬首數萬兵民,並派遣精兵守其要害,從而讓西夏東部邊境徹底喪失屏障。
-
請不要用現代的認知去衡量古代的問題
看完留言,我不由長嘆,又是以現代種族主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種族問題,猴格很認真地提醒,請不要用現代人的認知,去衡量古代的問題!看待歷史問題,請以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為坐標!呵——呵······總之,韓知古隨著阿保機夫妻的賞識,開始逐步躋身到契丹上層階級,這時候,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韓知古就開始有意識的、主動接受學習契丹文化,小時候剛被擄走時還是被動接受的,現在已經開始慢慢把契丹當成自己的家了。
-
契丹大遼為什麼滅國了?偶然事件是女真崛起,趨勢問題是凝聚太差
說契丹的內部凝聚力差,慶曆增幣的一個細節最能說明問題。公元1044年,北宋對西夏接連戰敗,只能忍辱求和。契丹立即趁火打劫,索要關南之地。契丹與宋朝通好,宋朝給的歲幣,全都裝進契丹皇帝的腰包;契丹與宋朝開戰,戰爭損失肯定由契丹皇帝出,戰爭虜獲卻全歸了臣下。這就是契丹的問題。聽了富弼的一通言辭,契丹皇帝立即同意增幣,而不再索求關南十縣了。
-
折家將與西夏同出党項族,為何成了北宋邊境的忠誠守夜人?
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進一步激化了折家對契丹的仇恨。按照當時的協議,府州也在割讓之列,契丹為了完全掌控府州,計劃將折家強行遷移至遼東地區,當時折家的領袖是折從阮,他堅決拒絕契丹人的要求,這時候恰好趕上晉出帝石重貴和契丹交惡,折從阮奉命攻擊契丹,並且一度還佔領了勝州,這標誌著折家和契丹從此完全進入了敵對狀態,再也不可能有迴旋餘地了,甚至改變了折家過去徘徊在周圍強大勢力之間以求自保的策略。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和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3、柔然。4、突厥。5、漠北回鶻、八部契丹。6、遼、九姓韃靼。7、金、蒙古高原諸部。8、蒙古。匈奴政權:提要:匈奴是東亞第一個馬背上的遊牧帝國(黃帝部族可能也是遊牧族群,但不一定是馬背部族)。匈奴被土耳其、蒙古追認為直系祖先。匈奴降服了東胡與大月氏及西域諸族。首領:冒頓單于及其後裔。種族:以東亞、北亞種族為主,兼有中亞種族。發源地:內蒙古陰山。
-
五代十國時期,西域霸主柔然是如何興起的?最後又是因何而亡的?
柔然,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給這個民族起了一個十分屈辱的別稱—蠕蠕,太武帝認為柔然部落的人智力都很低下,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故而下令北魏上下軍民改稱「柔然」為「蠕蠕」。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現在尚未有定論,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魏書蠕蠕傳》說柔然是「東胡之苗裔」;《宋書索虜傳》說柔然是「匈奴別種」;《南齊書芮芮虜傳》說柔然是「塞外雜胡」。
-
遼代契丹金銀器:一個神秘消失王朝的精美文物
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從公元4世紀興起到13世紀滅亡,共存在了近千年。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至今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在他們眼裡認為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當時契丹民族的鼎盛狀況。
-
古代煊赫一時的「契丹族」,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契丹族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契丹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最早分為八部,在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後來大賀氏聯盟解體,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後突厥汗國。後突厥被回紇所滅後,契丹人從此被回紇管控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