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巖茶課堂
丨作者:李麻花
《1》
春節一到,少不了要各種炫技泡茶的。尤其是福建,這9歲的孩子都會泡茶,要是三十好幾的人不懂泡茶,那真是有些汗顏。
如藍小笛,為了春節能更好地展示自己會泡茶,也是喝茶的文化人,總是會提前做好功課,找好攻略。
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麻花和村姑陳的密集培訓下,藍小笛的泡茶手法,還算拿得出手。巖茶,白茶,紅茶都不在話下。
可小部分茶友學習泡茶,就沒那麼幸運啦,只能上網搜索泡茶教程。
就比如泡巖茶吧,網絡上的衝泡方法說法不一。窸窸窣窣瀏覽網頁半天,終於找到一篇文章,看起來說的挺是那麼回事兒。就它了。
文章怎麼說的來著。泡茶前,巖茶需要醒茶,而後茶葉放入蓋碗3分鐘,然後注入沸水……
打住,看到第一條,李麻花就忍不住吐槽了!哪個流派的人出來妖言惑眾,說巖茶衝泡前要醒茶的?難道這是普洱茶的小編穿越了,亂入巖茶圈?
哎呀呀,若是您也聽信了巖茶衝泡要醒茶,決定照著做,那也先別急。您先得把「醒茶」給鬧明白呀!
《2》
醒茶是什麼意思?
醒茶,指的是讓茶從沉睡狀態甦醒過來。
醒,形聲。從酉,從星,星亦聲。「酉」與酒有關。「星」意為「半明半暗的狀態」、「星夜狀態」。「酉」與「星」聯合起來表示「從醉酒狀態向神志清爽狀態過渡」。
那茶葉要怎麼醒呢?
茶葉甦醒,需要空氣和水分的直接參與。在空氣和水分的共同刺激下,重新煥發出茶葉的本質。
比如陳年普洱茶在喝之前,就要先把茶餅拿出來,放在紫砂罐或者通風的地方幾小時,藉助空氣和水分的力量,讓普洱茶的陳味消散,釋放茶葉滋味,而後再進行衝泡。
由此可見,要讓茶徹底清醒,要讓茶葉暴露在空氣當中。
那我們喝的巖茶,需要醒茶嗎?
答案是:不需要!!!
《3》
醒茶,是讓茶葉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在此過程中,茶葉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異味,同時茶香還會減弱,整體來說,會影響巖茶的風味。
試想一下,原本高香的黃觀音、黃玫瑰等茶,經過醒茶後,高昂的花香變弱,還會帶有一絲雜味,細啜茶湯,還有一絲酸味,這茶喝著得多倒胃口?
普洱茶提倡醒茶,是為了讓普洱茶的黴味和陳味消失。可惜,適用於普洱的醒茶,並不適合用在巖茶上。
假如真的把巖茶長時間暴露在空氣和水分之中,我們一定會後悔萬分。
巖茶在衝泡前,會有一個小細節。
通常我們用沸水燙洗蓋碗後,把巖茶倒入蓋碗,蓋上蓋子幾秒鐘,而後揭蓋聞香。
這個動作,也有人稱之為醒茶。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屬於醒茶,而是為了方便聞幹茶香。
《4》
沸水燙洗蓋碗之後,蓋碗會殘留下溫度。
在較高溫度的刺激下,幹茶中一些高沸點的香氣物質被激發而出,迅速奔跑,縈繞在蓋碗中。輕輕一嗅,香氣刺激我們的鼻腔,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而後大腦受到訊息。
哦~原來,這款茶是蘭花香,這款茶是桂皮香,這款茶是木質香……
要是沒有經過高溫的作用,我們聞到的香氣比較平淡,多為焦糖香、堅果香(炒腰果、白瓜子),相對而言,不好感受巖茶的整體香氣。
於審評而言,將蓋碗燙過之後再聞香,能更準確判斷一款茶的品質。比如一款巖茶是否返青,通過聞幹茶香也是可以判斷出的。
倘若我們喝茶,純粹是喝,那這個步驟,自然可以忽略,直接衝泡。
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我們享受的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茶,如酒一般,只是助興用的。
行文至此,鑑於許多朋友仍然不熟悉武夷巖茶的功夫茶泡法,時常把一泡茶泡出各種毛病來,麻花決定簡單分享巖茶的衝泡方法,以便茶友們學習。
《5》
步驟一:準備茶具
衝泡巖茶,我們需要:
1、120毫升白瓷蓋碗(配8克巖茶)
2、茶海
3、茶濾
4、品茗杯
5、剪刀(用來剪泡袋)
步驟二:燒水、燙洗茶具
將水燒開後,把所有的茶具清洗以便,保證衛生以及茶的品質。要是沒有燙洗茶具,容易是白瓷蓋碗帶有漂白水的氣味,影響喝茶。
步驟三:投茶
茶具清洗好之後,剪開泡袋,把巖茶倒入白瓷蓋碗。
步驟四:注水
把水加熱至100℃,用環壁注水的方式注水,水加到和碗口齊平即可。
步驟五:出水
衝泡巖茶,出水有規律。
1-3衝,快出水,注入沸水之後,馬上蓋上蓋子出水。整個過程大約15秒。水停留在蓋碗裡的時間大約3秒。
4-5衝,適當坐杯。若是覺得茶湯太淡,讓茶葉悶在蓋碗坐一下杯,而後再出水。在此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口感喜好調整時間,喜歡濃就坐半分鐘,喜歡清淡一些的,坐杯10秒出水
便可。
6-9衝,若茶湯太淡,增加坐杯時間,以1-3分鐘為宜。超過3分鐘,那茶湯將變得又濃又澀,影響口感。
巖茶的衝泡,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只要搞懂其中的訣竅,多加訓練,便可掌握其精髓。
《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寫到此處,窗外爆竹聲陣陣,擾了素日的平靜。
即便有潔癖的親媽,還是洗手作羹湯去了。鮑魚、海參、老母雞、炸年糕、福跳牆……我這肚子早已咕嚕嚕的叫喚著。
列位看官請諒解,麻花要開始胡吃海喝啦。
bye~see you tomorrow!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