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如果要說,近期遇到的巖茶諮詢裡,遇到過最頭痛的問題是哪些?
那麼排名top3的,分別是。
第一,為什麼你們家的茶包8克?
第二,巖茶為什麼口味這麼重?
第三,暫且歸為今天的主題。
有茶友問,「巖茶要不要提前開出來,透透氣醒醒茶?」
我驚訝於他的腦洞,連忙問他為何如此想不開。
茶友進一步補充,「巖茶不是焙火了嘛,提前開出來透氣醒茶,據說能去火氣。」
武夷巖茶要靠醒茶來去火氣?這簡直天方夜譚,奇思妙想,不可思議!
想來這又是**茶界張三,冒出來誤人子弟,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了。
請廣大的新手茶友們,千萬要留心,當心別被人騙了。
泡巖茶,根本不需要提前醒茶透氣!
《2》
說句實話,在此之前,我從沒聽過巖茶「要透氣」之說。
從端起第一杯巖茶,正式入門開始。
茶圈前輩們所灌輸的理念,一概是謹防好茶跑氣。
為了防跑氣, 存茶時要密封,裡裡外外的將好茶嚴實封緊。
哪怕是包得像裹粽子那樣,取茶麻煩繁瑣些,也比讓好茶受潮變味來得強。
已經跑氣的巖茶,茶香會變淡。
正如同 ,一瓶已經沒氣的可樂,完全沒有靈魂,
可以說,「防跑氣」這一點,貫穿一款茶的生命始終。
而現在,無緣無故跑出一個茶界張三。故意誤導新茶客,立出「巖茶要透氣醒茶去火味」的怪論。
對此, 特別逮住他問三個問題。
1.(你手中的巖茶),火氣到底有多旺?
2.雜味究竟有多重?
3.是何等臭不可聞?
不然,怎麼會創出「巖茶要透氣」的怪談來?!
依我來看,喝茶前需要清醒的,並非是「巖茶」。
而是茶圈裡烏煙瘴氣的,好為人師的「茶神棍」!
《3》
提前讓巖茶透透氣,會有什麼後果?
泡茶喝茶時, 提前打開巖茶的包裝。
拆開了鋁箔袋封口,剪開巖茶單泡裝的泡袋,倒出幹茶。
讓乾燥的巖茶條索,直接裸露在外喝西北風。
按這樣的方式,會造成兩大直接惡果。
第一,巖茶的香氣分子失散。
已經加工為成品,被單獨包進泡袋內的巖茶, 原本上擁有屬於自己的「單身公寓」——密閉的泡袋內環境。
在這方小天地裡,做青做透,焙火焙透的巖茶,可以保證一段期限不變質。
不返青,不變質,也不會也陳味。
之前在武夷山,我就接觸過一位牛人的白雞冠。
那泡茶的火功,真真是特別輕。
但已經裝進泡袋後,隔了一年半載,泡出來竟一點陳味也無。
可見這做茶的工藝,真的是值得點讚。
繞回正題,已經分裝,在獨立泡袋內妥當密封的巖茶。
茶葉內部的茶香等物質們,安穩的處於一個小空間內。
不易跑氣,也不易受外界環境幹擾,串味變質。
但如果將巖茶提前從泡袋裡拆出來,敞開來,讓幹茶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透氣」。
只不過隔了一晚,原本馥鬱的茶香,濃鬱的焦糖香,巖茶獨特的焙火氣息,瞬間變黯淡。
因為放在了一個大環境後,巖茶的芳香分子們像脫韁野馬般,飄啊飄,散啊散。
最終能夠保留下來的茶香,自然有限。
第二個苦果, 巖茶跑氣後容易受潮串味。
將巖茶的幹茶,拿到顯微鏡底下去觀察。
借有關學者的話術來說,「茶葉的本質是疏鬆多孔狀的結構」。
嗯,列位看官們可以聯想到一塊擠幹水的海綿。
受此影響,幹茶的吸附性極強,容易吸附周圍環境的水汽、異味。
是以,巖茶在後期保存時,一旦沒有做好防潮與密封等工作,就會有受潮,串味的風險。
提前將巖茶拆出來,讓幹茶盡情「透氣」的同時,茶葉也在源源不斷的吸附空氣中的水分、氣味。
一旦茶葉內部的水汽,積少成多,巖茶就會出現受潮、返青的困擾。
而一旦巖茶吸附到周圍的雜味,那麼茶香就會變得不純,香氣變悶,沒有了高級感。
SO,教別人提前將巖茶拆出來透透氣,醒醒茶的做法。
實打實就是誤人子弟,害人不淺,毀茶無數!
《4》
將巖茶透氣醒茶,就能去火味?
焙火後的巖茶,確實會有「火味」的問題。
但火味的存在,只是一時,並非長遠。
因為巖茶在加工完畢後,會有「褪火期」。
將剛焙火不久的新茶,放一放,讓火氣褪一褪。
然後,就能盡情領略一泡好巖茶的香,水,韻。
褪火完畢的巖茶,方才進入「適飲期」。
不必擔心喝多了火氣重,火味濃的新茶,容易上火長痘。
將新茶放一段時間,等到「火味」不再明顯,達到個人能接受的程度時,便可以飲用。
看過巖茶的「褪火」背景後,再來分析正題。
將巖茶「透氣」醒茶,能不能去掉火味?
答曰,別太天真。
敞開包裝,讓幹茶暴露在空氣裡,等到巖茶內部的火氣散盡時,一泡好茶早就被毀了。
讓巖茶褪火,方法其實並不難,甚至是很佛系。
對普通茶友來說,你遇到一款火氣略重的巖茶新茶時,什麼也不用做。
只需一件事——等。
將巖茶原封不動的放在乾燥、陰涼的環境, 隔一段時間再喝,火味自然會變淡。(註:焙死焙成焦炭的巖茶除外)。
何況,在大多數情況下,茶農/茶商在將巖茶裝進獨立泡袋之前,會讓它們先放在大箱內,進行團隊褪火。
眾人拾柴火焰高,大箱存放褪火快,褪得更乾淨。
等到最終,茶友們在收到已經包裝好的巖茶時,大多已經不需擔心火味大的問題。
只管放心飲用!
《5》
之前聽一福州老男人說,他喝一泡17年的牛欄坑肉桂,用了醒茶的做法,能去水味悶味。
(他的醒茶做法是將幹茶放在一個「密封性差」的醒茶罐內,和敞開透氣的方式大同小異。)
我聽了,心裡就在想,這完全就是吹牛不打草稿。
但凡茶好,何須這樣折騰?
對巖茶而言,沒有醒茶的必要。
「醒茶」這個概念,是從黑茶那邊傳來的。
對武夷巖茶來說,完全就是不適用的舶來品。
巖茶在發酵後,反覆焙火,再密封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 巖茶內部的風味物質可沒有沉睡。
反而是一直在褪火,一直在進行著氧化還原反應。
此時提前將巖茶拆開, 透氣醒茶。
這樣做,無疑是在毀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