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喝巖茶前,需要進行提前透氣或醒茶嗎?

2020-12-13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如果要說,近期遇到的巖茶諮詢裡,遇到過最頭痛的問題是哪些?

那麼排名top3的,分別是。

第一,為什麼你們家的茶包8克?

第二,巖茶為什麼口味這麼重?

第三,暫且歸為今天的主題。

有茶友問,「巖茶要不要提前開出來,透透氣醒醒茶?」

我驚訝於他的腦洞,連忙問他為何如此想不開。

茶友進一步補充,「巖茶不是焙火了嘛,提前開出來透氣醒茶,據說能去火氣。」

武夷巖茶要靠醒茶來去火氣?這簡直天方夜譚,奇思妙想,不可思議!

想來這又是**茶界張三,冒出來誤人子弟,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了。

請廣大的新手茶友們,千萬要留心,當心別被人騙了。

泡巖茶,根本不需要提前醒茶透氣!

《2》

說句實話,在此之前,我從沒聽過巖茶「要透氣」之說。

從端起第一杯巖茶,正式入門開始。

茶圈前輩們所灌輸的理念,一概是謹防好茶跑氣。

為了防跑氣, 存茶時要密封,裡裡外外的將好茶嚴實封緊。

哪怕是包得像裹粽子那樣,取茶麻煩繁瑣些,也比讓好茶受潮變味來得強。

已經跑氣的巖茶,茶香會變淡。

正如同 ,一瓶已經沒氣的可樂,完全沒有靈魂,

可以說,「防跑氣」這一點,貫穿一款茶的生命始終。

而現在,無緣無故跑出一個茶界張三。故意誤導新茶客,立出「巖茶要透氣醒茶去火味」的怪論。

對此, 特別逮住他問三個問題。

1.(你手中的巖茶),火氣到底有多旺?

2.雜味究竟有多重?

3.是何等臭不可聞?

不然,怎麼會創出「巖茶要透氣」的怪談來?!

依我來看,喝茶前需要清醒的,並非是「巖茶」。

而是茶圈裡烏煙瘴氣的,好為人師的「茶神棍」!

《3》

提前讓巖茶透透氣,會有什麼後果?

泡茶喝茶時, 提前打開巖茶的包裝。

拆開了鋁箔袋封口,剪開巖茶單泡裝的泡袋,倒出幹茶。

讓乾燥的巖茶條索,直接裸露在外喝西北風。

按這樣的方式,會造成兩大直接惡果。

第一,巖茶的香氣分子失散。

已經加工為成品,被單獨包進泡袋內的巖茶, 原本上擁有屬於自己的「單身公寓」——密閉的泡袋內環境。

在這方小天地裡,做青做透,焙火焙透的巖茶,可以保證一段期限不變質。

不返青,不變質,也不會也陳味。

之前在武夷山,我就接觸過一位牛人的白雞冠。

那泡茶的火功,真真是特別輕。

但已經裝進泡袋後,隔了一年半載,泡出來竟一點陳味也無。

可見這做茶的工藝,真的是值得點讚。

繞回正題,已經分裝,在獨立泡袋內妥當密封的巖茶。

茶葉內部的茶香等物質們,安穩的處於一個小空間內。

不易跑氣,也不易受外界環境幹擾,串味變質。

但如果將巖茶提前從泡袋裡拆出來,敞開來,讓幹茶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透氣」。

只不過隔了一晚,原本馥鬱的茶香,濃鬱的焦糖香,巖茶獨特的焙火氣息,瞬間變黯淡。

因為放在了一個大環境後,巖茶的芳香分子們像脫韁野馬般,飄啊飄,散啊散。

最終能夠保留下來的茶香,自然有限。

第二個苦果, 巖茶跑氣後容易受潮串味。

將巖茶的幹茶,拿到顯微鏡底下去觀察。

借有關學者的話術來說,「茶葉的本質是疏鬆多孔狀的結構」。

嗯,列位看官們可以聯想到一塊擠幹水的海綿。

受此影響,幹茶的吸附性極強,容易吸附周圍環境的水汽、異味。

是以,巖茶在後期保存時,一旦沒有做好防潮與密封等工作,就會有受潮,串味的風險。

提前將巖茶拆出來,讓幹茶盡情「透氣」的同時,茶葉也在源源不斷的吸附空氣中的水分、氣味。

一旦茶葉內部的水汽,積少成多,巖茶就會出現受潮、返青的困擾。

而一旦巖茶吸附到周圍的雜味,那麼茶香就會變得不純,香氣變悶,沒有了高級感。

SO,教別人提前將巖茶拆出來透透氣,醒醒茶的做法。

實打實就是誤人子弟,害人不淺,毀茶無數!

《4》

將巖茶透氣醒茶,就能去火味?

焙火後的巖茶,確實會有「火味」的問題。

但火味的存在,只是一時,並非長遠。

因為巖茶在加工完畢後,會有「褪火期」。

將剛焙火不久的新茶,放一放,讓火氣褪一褪。

然後,就能盡情領略一泡好巖茶的香,水,韻。

褪火完畢的巖茶,方才進入「適飲期」。

不必擔心喝多了火氣重,火味濃的新茶,容易上火長痘。

將新茶放一段時間,等到「火味」不再明顯,達到個人能接受的程度時,便可以飲用。

看過巖茶的「褪火」背景後,再來分析正題。

將巖茶「透氣」醒茶,能不能去掉火味?

答曰,別太天真。

敞開包裝,讓幹茶暴露在空氣裡,等到巖茶內部的火氣散盡時,一泡好茶早就被毀了。

讓巖茶褪火,方法其實並不難,甚至是很佛系。

對普通茶友來說,你遇到一款火氣略重的巖茶新茶時,什麼也不用做。

只需一件事——等。

將巖茶原封不動的放在乾燥、陰涼的環境, 隔一段時間再喝,火味自然會變淡。(註:焙死焙成焦炭的巖茶除外)。

何況,在大多數情況下,茶農/茶商在將巖茶裝進獨立泡袋之前,會讓它們先放在大箱內,進行團隊褪火。

眾人拾柴火焰高,大箱存放褪火快,褪得更乾淨。

等到最終,茶友們在收到已經包裝好的巖茶時,大多已經不需擔心火味大的問題。

只管放心飲用!

《5》

之前聽一福州老男人說,他喝一泡17年的牛欄坑肉桂,用了醒茶的做法,能去水味悶味。

(他的醒茶做法是將幹茶放在一個「密封性差」的醒茶罐內,和敞開透氣的方式大同小異。)

我聽了,心裡就在想,這完全就是吹牛不打草稿。

但凡茶好,何須這樣折騰?

對巖茶而言,沒有醒茶的必要。

「醒茶」這個概念,是從黑茶那邊傳來的。

對武夷巖茶來說,完全就是不適用的舶來品。

巖茶在發酵後,反覆焙火,再密封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 巖茶內部的風味物質可沒有沉睡。

反而是一直在褪火,一直在進行著氧化還原反應。

此時提前將巖茶拆開, 透氣醒茶。

這樣做,無疑是在毀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水仙、肉桂、大紅袍和奇蘭,這些巖茶,喝起來為啥都是一個味?
    他說,他在外面買了一個巖茶組合,有水仙、肉桂,還有大紅袍和奇蘭。不過奇怪的是,等到他把四款茶都喝過後,覺得都是一個味,這是怎麼回事?麻花覺得,這個話題今天可以和大伙兒們,好好的侃一侃。《2》覺得所有巖茶都是一個味,第一個原因,和喝茶水平有關。喝焙過火的武夷巖茶,需要一定的入門門檻。特別是,部分火功比較高的巖茶,一開始喝起來,接受度沒那麼高。
  • 巖茶的拼配,會用到水仙和肉桂嗎?說說武夷巖茶的四種拼配方式
    和幾位朋友一起喝過茶後,那一整個下午麻花都不想喝水,喉嚨裡的薄荷感涼絲絲的。話說回來,薄荷是夏日調飲的神器。提到調飲的法子,曾有朋友腦洞大開的提起,喝巖茶時水仙和肉桂可以一起喝嗎?《2》巖茶界,水仙與肉桂齊名。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的說法。但如果在喝茶時將這兩種茶放在一塊喝,會產生什麼微妙反應?
  • 茶葉品鑑:武夷巖茶正巖是指什麼?水仙、肉桂、大紅袍如何分辨?
    現在喝武夷巖茶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疑問也越來越多,綜合起來,今天給大家先來回答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武夷巖茶正巖、半巖是什麼意思?2002年3月,武夷巖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地理區域上界定為武夷山市行政轄區全部範圍2798平方公裡。
  • 為什麼馬頭巖、牛欄坑的肉桂和水仙,不能當成大紅袍來賣?
    說的內容,和巖茶的山場與品種有關。那番論調的大致內容,說的是:「過去喝巖茶,喝品種,名字太多,記不住,都叫大紅袍。現在喝巖茶,喝山場,分牛欄坑、馬頭巖……」麻花覺得,這樣的內容,實在太胡扯。於是不少的品種茶,被裝進了大紅袍的泡袋內出售。久而久之,大紅袍就成了廣義的品種茶指代。但是,發展到現在,武夷巖茶的三大當家品種,除了大紅袍之外,還包括著肉桂和水仙。論其知名度,在巖茶的圈子裡,這三種茶的名氣,不相上下。
  • 如何區分武夷巖茶中的水仙與肉桂?「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的時候便已經很有名氣了,是我國的傳承下來的歷史名茶。史上曾被贊做「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從溢美之詞,也可看出武夷巖茶的絕佳風味。作為烏龍茶的一個茶種,武夷巖茶自己又可以劃分出水仙、肉桂、奇種、名樅與大紅袍五個類別。
  • 巖茶專題|④ 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紅袍火熱的時候,肉桂和水仙還處於出了福建省就默默無聞的江湖小弟地位。那麼現在如火如荼的武夷肉桂,是什麼時候開始將老大哥大紅袍擠下神壇的呢?時間回到2015年,肉桂在福建專業茶圈的熱度開始上升,2016、2017年開始走向全國市場,2018年達到資本炒作巔峰期,如今已是天價巖茶典型代表。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巖茶是當年喝好,還是第二年喝好?
    而這喝好茶太心急,還沒等褪火就直接喝,無疑也是浪費。喝巖茶,喝對好茶要講策略。剛剛完成焙火的巖茶,像剛從油鍋裡撈出來的炸魚,火氣直面而來。喝了剛焙的茶,喉嚨會有一團火氣。意思是勸解大家,剛做好的巖茶,火氣重,別急著喝!南方的夏天,本來就是酷暑漫漫,讓人容易肝火旺,心火也旺。若是再喝上幾泡剛焙火的茶,那可是火上澆油,估計得連吃兩三天的**上清片才能降火。故而,正確的喝巖茶,要等褪火後再喝。
  • 不僅僅是大紅袍、水仙、肉桂,說說武夷巖茶中的奇種
    這便是為何有如此多的有識之士,真心喜愛武夷巖茶的原因所在了。它是一個龐大的茶葉知識體系,是一個龐大的茶葉信息庫,還是歷史與文化的雙重濃縮。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都代表著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積澱。只是那時候,大宋朝的皇帝們喜歡的,是採下白茶、建甌水仙和矮腳烏龍上的茶芽,做成的蒸青綠茶餅。而對於武夷山這些茶樹的芽頭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武夷巖茶的崛起,是在大明朝開國之後,朱重八為了減輕百姓們的負擔,廢除了餅茶的製作,自皇室開始,倡導國民喝散茶。
  • 衝泡武夷巖茶,需要醒茶嗎?
    巖茶,白茶,紅茶都不在話下。可小部分茶友學習泡茶,就沒那麼幸運啦,只能上網搜索泡茶教程。就比如泡巖茶吧,網絡上的衝泡方法說法不一。窸窸窣窣瀏覽網頁半天,終於找到一篇文章,看起來說的挺是那麼回事兒。就它了。文章怎麼說的來著。泡茶前,巖茶需要醒茶,而後茶葉放入蓋碗3分鐘,然後注入沸水……打住,看到第一條,李麻花就忍不住吐槽了!
  • 關於武夷巖茶中,水仙和肉桂的那些疑惑,今天跟你來聊聊
    因為在武夷巖茶裡,並不是每種品種都能夠躋身頂流。巖茶品種雖多,有成百上千之眾。但真正的當家品種,就只有水仙、肉桂、大紅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大紅袍,屬於商品茶,經過拼配工藝得來。除掉大紅袍先不提,新朋友初入巖茶圈。最最主要的一點——將水仙和肉桂喝個大概。這才是,正確的喝巖茶入門操作。今天,麻花想聊的是關於巖茶的基礎疑惑。結合這些天來,收到的提問。
  • 巖茶專題|大紅袍≠武夷巖茶!
    大紅袍屬於紅茶類!大紅袍等同於武夷巖茶,肉桂、水仙也是大紅袍的一種。這是在相當長時間內、很多人一說起大紅袍就會出現的兩種反應。當然,隨著近年來武夷巖茶在國內市場的持續火熱,大眾對武夷巖茶的了解程度也越來越深,類似的認知誤差就越來越少了。
  • 喝大紅袍、水仙、肉桂時,不要把巖茶的焦味,當成是熟香!
    喝巖茶,喝的是它的香清甘活,巖骨花香。如果是一泡徹底被燒焦的茶,條索內的芳香分子和養分物質受損嚴重。幹茶徹底焙成炭,已經被焙死的巖茶,沒有任何的生機與活力,形容枯槁。泡茶喝茶時,自然嘗不到任何的美妙滋味。
  • 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武夷巖茶中肉桂的特點,你了解嗎?
    跟大家提到肉桂,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是經常在做飯時被用來當香料的乾燥樹皮?還是中藥裡面重要的藥材?只有愛喝茶的人才會想到,其實這也是一種奇香無比的武夷巖茶。俗話說「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肉桂這個茶葉後面跟的永遠是香氣四溢。
  • 「茶中之王」 的大紅袍和醇不過水仙的肉桂茶,有何區別?
    肉桂茶與大紅袍的區別1、茶樹品種不同武夷肉桂茶是以肉桂良種茶樹鮮葉,用武夷巖茶的製作方法而製成的烏龍茶,為武夷巖茶中的高香品種。純種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扦插繁育(無性繁殖)栽培後,單獨採制加工而成的大紅袍。商品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某兩個以上品系的茶葉拼配在一起的大紅袍(有4—5個品系的茶葉)。現如今,大紅袍現在已經是商品名,水仙、肉桂等都可以稱為大紅袍,不同品系拼配而成的大紅袍茶葉,帶來的口感也會有差異。
  • 除了水仙、肉桂、大紅袍,武夷巖茶裡,黃觀音是名叢嗎?
    作為巖茶中的香氣擔當,黃觀音那濃濃的透天梔子香,實為濃墨重彩的一筆。《2》話說這天,麻花為什麼要專門提起黃觀音呢?因為周末和朋友喝茶時,她提到了一件事,「黃觀音是名叢嗎?」需要在限定的山場內,品種特徵和整體風味表現才足夠出色。一旦換了生長環境,移植難度大。因為對環境的挑剔,以致不好培養和推廣。到最終這部分難伺候的名叢,產量越來越來少,逐漸消失在巖茶江湖內。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我一個賣巖茶的,有必要懂茶嗎?
    茶味喝得順口,喝得滿意,下次還可以再來。先前有幾位年輕的客人過來,他們還說不習慣茶服表演的那一套,讓我們隨意些就好。我們一個賣茶的,哪裡要懂這些?」小玲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縮影:茶藝師嘛,只要負責美美地泡茶就好,不需要懂茶。《2》小玲很熱絡,才見面聊了一會,便開始給我們講起八卦。「聽說**新式茶飲連鎖品牌,上個月開到福州了。
  • 現在的高端巖茶,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一般焙什麼火功?
    總之現在茶圈內外的人,提到巖茶都覺得它很貴。前一個多月,麻花還喝到過一泡標價6000的非賣品奇蘭。那泡奇蘭火功不高,但泡來喝過後,才發現是外山茶。衝著它這大四位數的身價看,確實很坑人。可見,光是憑價格的高低來判斷巖茶的高檔與否,不太靠譜呢。貴,不一定是高檔。但高檔的好茶,肯定不便宜。
  • 面對大紅袍、水仙、肉桂,還在嫌棄輕火功的巖茶,喝不到巖韻嗎?
    譬如,這款巖茶火焙這麼輕,是不是外山茶經不起焙啊?譬如,那款巖茶火焙得重,必定試圖用焙火來掩蓋瑕疵!再譬如,這是正巖茶嗎?葉底那麼綠的,這麼輕的火功茶品質肯定不好!再再譬如,我不喜歡輕火茶,因為喝不到巖韻。若是一款茶,火焙得高些倒還好,泡出來暗紅色的茶湯還能唬住幾個人——這茶湯顏色深紅,一看就是內質豐厚,不喝就知道是好茶。
  • 醒茶與紫砂罐存茶,只會拿來主義的武夷巖茶,未來還能走多遠?
    我把蓋碗遞給李麻花,示意她聞幹茶香,一邊聽瑩老師的故事:「有一個外行,原來喝普洱茶的,手上套著大手串,梳道士頭。有一天在香格裡拉邊上遇到我們,加進來一起喝巖茶。我們習慣性地燙壺溫杯,聞幹茶香,當蓋碗傳遞到他手上的時候,他說,我知道你們這是什麼程序了,這是你們巖茶的醒茶!
  • 發人深省,在肉桂的當打之年,武夷山的茶農變得都不會做水仙了?
    很多武夷山的制茶師,可能會覺得,做水仙簡單。把做巖茶的那套工序一代入,就做出蘭花香來了。人家水仙是自帶花香的,都不需要像做肉桂那麼麻煩,大家又對肉桂要求特別高,非得做出花香果香,果必蜜桃,花必丹桂,要求簡直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