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處的疏離感是維持良好家庭關係的關鍵

2022-01-04 禾寶媽媽

        生完孩子,由於老公有事,迫不得已叫了媽媽和婆婆來幫忙,媽媽負責照顧剖腹產後不能活動自如的我,婆婆負責我的一日三餐。這是一個多麼神奇又不可言說的組合,不能說我的產後抑鬱是因此而起,可這樣的組合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媽媽一直對我的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她的偉大自然不用多說,她最大的問題就是並不把我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也許有人會說,你長大了,不需要依靠父母了,想追求獨立性了嗎?我覺得這不是需不需要父母的問題,任何人永遠都會需要父母,這跟父母是否把我們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他們的附屬品去看待完全是兩回事。孩子的不同階段對父母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而我的媽媽對我仍然像對襁褓裡的嬰兒一樣,這勢必讓我的婆婆看不慣。

        婆婆是屬於比較強勢的類型,她即便看不慣什麼事情也不會當面明說,不過每次暗裡遞話總能被我的媽媽精準捕捉到,兩人的矛盾不言而喻。婆婆一走,媽媽就向我嘮叨,媽媽的理論是,一家人還話裡帶話,鬥心眼累不累,一家人就應該坦坦蕩蕩。可是媽媽婆婆根本就屬於兩類人,媽媽所謂的鬥心眼可能在婆婆看來並不存在,同樣媽媽所謂的一家人可能在婆婆看來也沒有那麼親近。

        我告訴媽媽,保持疏離感吧,媽媽不理解;我說世上所有的親密關係都建立在一定的距離之上,媽媽不理解。婆媳本就不好相處,何況是親家?婆婆再是媽也不是親媽,親家再親也沒有血緣,學會相互尊重,保持距離才是維持這些關係的長遠之道。

        

相關焦點

  • 良好的家庭關係界限清晰,問題家庭的互動一般是過度親密,界限不清,或者過度疏離失去角色權責
    良好的家庭關係界限清晰,問題家庭的互動一般是過度親密,界限不清,或者過度疏離失去角色權責。
  • 且聽風吟|親情、友情還有愛情的疏離感,是維持關係穩定的方法?
    小說還通過親情、友情、愛情三條線相同展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脆弱,比如阿鼠對自己的父親態度基本都是疏離冷漠的,又比如雖然主人公與阿鼠看似無話不談,但當阿鼠陷入情感危機的時候,兩個人對這個問題卻保持了沉默,再比如主人公與沒有小指的女孩發生過親密關係,但主人公卻不真正了解女孩,他們就好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 木村拓哉被曝家庭關係堪憂,一家人不與母親住一起,和胞弟也疏離
    日本著名男星木村拓哉近段時間以來頻頻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生活日常,又是公開豪宅,又是曬出妻子女兒照片,大秀家庭幸福,讓人十分羨慕。可沒想到在這溫暖的背後,木村拓哉卻被爆出了家庭辛酸事,5月14日,港媒爆料木村拓哉與其母親和胞弟感情疏離,家庭關係堪憂。"我要服用鎮靜劑,每晚也要服用安眠藥才可入睡,足足維持了16年",木村拓哉的母親方子說自己因為和兒子之間的關係長時期都在服用藥物,已有16年,但這件事情兒子毫不知情。
  • 識別家庭關係圖
    1、原配夫妻與子女的三角關係中————良好的關係重要的是父親更多參與孩子陪伴與成長的關係
  • 疏離感
  • 什麼是疏離型人格?
    「依戀」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提出的,他將「依戀」定義為「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
  • 疏離感:藝術用異景訴諸孤獨
    疏離感,或許大多數人都有所體會,但準確地描述它卻並不容易。作為一種心理感受,疏離代表著孤單、封閉、麻木,並對此無能為力的狀態。因為無法與外界產生必要的連結,個體生存缺乏真實性和滿足感,陷入意義喪失的懷疑和沮喪中。我們本該感到平和、完整、協調,通過不斷與周遭世界發生聯繫而豐富自身的體驗和價值。
  • 疏離在婚姻中的可怕
    在所有人類親密的關係中,疏離就像傳染病一樣,侵蝕人們的親密關係。此外,每年一百多萬對夫妻合法離婚,其中很多似乎牢固的婚姻往往都因疏離而破裂。一位心理學教授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撰文指出:據我所知,世上沒有比疏離更強勁的殺手了...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疏離給人們造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破壞性影響,是其他因素無法比擬的。
  • ​楊悅/疏離感
    疏離感 楊悅 原以為最痛苦的,橫亙在心裡的桎梏是心有山河萬裡,卻無法企及;後來才慢慢的體會到,原來最無法釋懷的是:近在咫尺卻有天涯之遠的疏離感或許是,我們各自求學,在外讀書,眼界、思想上微妙的的的蛻變或者說各自的經歷提升帶來的所謂的「差距」,最終導致了情感上的共鳴點悄然無聲的疏離。所以,讀書,究竟使我們轉變為了精神的「貴族」還是「乞丐」啊?唯願:萬裡歸來顏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
  • 良好的溝通源於一份「看見感」
    有沒有那麼一些時候,我們想要溝通,結果卻是傷害,我們想要靠近,結果卻更疏離。夫妻本來商量春節去哪邊過,最後說到了要離婚;工作中本來談合作,還沒有進入正題人已拂袖而去;朋友間的聊天,因觀點的爭論後到人品論斷而斷送一份友誼。人際交往中,不適當的溝通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矛盾。那麼,什麼是有效的溝通呢?
  • 理想的居所,是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保持適度的距離而產生情感上的美。而建築之間的距離感,則能夠給人帶來寬敞、舒適的生活體驗。如今,「距離感」已滲入現代人的居住理念裡。所謂「父母在、不遠遊」,大多數中國居民的家庭關係仍延續了中國的傳統,有學者進行研究發現,有超過了12%的成年子女仍然與父母同住,並且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與自己的父母、家人仍保持著非常密切的接觸。
  • 適當的疏離感會讓我們更自在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親密關係,適當的疏離感會讓我們更好達到自我關懷的目的。
  • 關於疏離感【detachment】的幾個想法
    人在得勢的時候,容易覺得ta跟時代產生了某種別人都無法理解的、深入的感情或是深入的關係,覺得ta與時代是一個共同體。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Berlin看懂了,所以他從來不把全部身家都押在某一個歷史時刻或事件當中。他永遠都保留一點疏離。
  • 家庭失和:和家人斷絕關係有什麼好處?
    她發現,和5年前相比,如今家庭關係疏遠的話題大大提升。在谷歌的搜尋數據中,家庭成員情感疏離的話題熱度呈增長趨勢,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尤為如此。布蘭德表示:「我認為,梅根王妃(Meghan Markle)和英國王室的關係肯定也製造了家庭隔閡的新聞。」2018年,英國人谷歌搜尋次數最多(在美排行第二)的人物是薩塞克斯公爵夫人(Duchess of Sussex)。
  • 心理學:人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對父母的疏離感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煩惱,幾乎無一例外來源於對父母的疏離感。心理學家在探索人性的過程中,發現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困境、問題都是來自於對父母的疏離感。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父母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 怎樣維持關係?你必須知道維繫長久關係的5個關鍵要素
    參與對話,分享彼此之間的興趣、見解和目標是與某人建立全新關係的墊腳石,無論它的結果是友誼、愛情,甚至是婚姻。我們都希望與新建立的關係保持聯繫和親密感。要想建立和維持一段牢固而持久的關係,有很多關鍵的因素需要牢記在心。以下是一些如何建立持久關係的基本建議。
  • 科學攻略:一媽hold二寶,輕鬆構建良好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的五個關鍵
    夫妻關係對手足關係有一定影響 婚姻關係是家庭單元的基礎,對兒童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影響手足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父母關係能帶來很好的手足關係。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作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婚姻中解決矛盾的方式,很容易影響子女解決手足衝突時的處理方式。
  •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不斷疏離?
    約翰發現健康的家庭互動模式,往往孩子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過分依附父母,又容易建立起健康親密的關係。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能夠自尊、自信、自愛,往往充滿自我價值感。這就是為什麼家庭會傷人的主要原因。約翰的家庭系統理論,讓我們看到看家庭問題中,家庭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不是個體。某一家庭成員的問題只是表面的,他所生活的家庭及其互動模式才是病因。
  • 雙避式衝突——被疏離了的親密關係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構建相處模式,疏離了身邊的親密關係而導致的。案例:我與老婆戀愛三年,老婆那個時候什麼都好,一切都還挺和諧。目前結婚已經有兩年半,有了一個一歲多的孩子。最近半年老婆就是時不時地生悶氣,一周要生一次,每次二天到五天,情緒波動比較大,而且冷暴力。
  • 和睦的家庭,關係到家人的身心健康,妻子的態度是關鍵
    在生活中,有兩種家庭,一種是別人口中的和睦家庭;一種是自家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不和睦家庭。一個家庭關係和不和睦,其實它的內在因素還是有很多的,俗話說得好,和睦的家庭都一個樣;反之呢,不和睦的家庭真是千奇百怪。但是,關鍵的一條,要看我們參與的人他們是怎麼經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