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你需要了解:這4種材料可以選擇

2020-12-21 南方健康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中晚期髖關節疾病的終極手段。自從20世紀60年代一線醫生等對人工全髖關節假體的設計做出了巨大改進,隨著手術技術、假體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完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迄今為止,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最成熟和有效的骨科手術之一它有效地延長了患者的壽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隨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廣泛開展,人們逐步了解到關節假體置換手術的各項併發症:包括切口癒合不良、血管神經損傷、假體周圍骨折術中、術後均可發生、脂肪栓塞、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術後內科併發症如:貧血、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心、肝和腎功能不全、術後關節脫位、雙下肢不等長、陶瓷假體破裂、異位骨化、災難性的關節感染、晚期並發假體無菌性鬆動等。

經過大量的隨訪研究,人們發現除了致命性的肺栓塞,關節感染、關節脫位、假體周圍骨折等必須要進行關節翻修手術外,。

後一個十分嚴重的併發症是假體無菌性鬆動,它的發生機制主要是聚乙締磨損顆粒導致的骨溶解,而骨溶解導致的假體無菌性鬆動恰恰是假體遠期翻修的主要原因。

目前,主流的髖關節假體材料構成主要有:金屬髖臼杯、金屬股骨柄和不同材質的摩擦界面。

按摩擦界面構成不同分為:金屬聚乙烯;金屬-金屬、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陶瓷金屬等,其中前三者是主流。

金屬聚乙烯界面應用最廣泛,一度成為衡量其他關節置換手術的金標準;陶瓷陶瓷界面假體,因為其耐磨性好、親水性好和極低的生物反應性,目前在年輕、富於運動的群體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金屬-金屬界面也一度盛行,但是因為金屬過敏導致的遲發性變態反應,特別在過敏體質、腎功能不全、孕婦等人群不宜應用,國內外對其摩擦界面的應用有所保留;在我國,髖關節假體界面選擇仍舊以金屬聚乙烯、陶瓷陶瓷多見。

那麼他們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各自又該如何選擇?今天醫生就來為大家詳細科普一下。

金屬對聚乙烯關節界面

金屬頭對聚乙烯內襯界面的假體組合,自從20世紀60年代外國骨科專家提出低摩擦學髖關節假體以來就逐漸盛行,一度成為衡量其他關節手術置換的標準。

目前臨床多採用的鑽銘合金和聚乙烯配對,具有較低的摩擦係數和較好的組織相容性優點。長期隨訪結果顯示該種界面組合的年以上假體生存率可達85%。

聚乙烯內襯較金屬、陶瓷內襯優勢之一是聚乙烯內襯可以製成防後脫位的高邊;此外,金屬聚乙烯因為撞擊而導致的磨損及後果較陶瓷陶瓷和金屬-金屬組合輕的多。

隨著金屬聚乙烯界面的廣泛應用,聚乙烯磨損導致的骨溶解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理論上,聚乙烯內襯具有0.1mm/年磨損率,但是由於骨水泥屑、骨碎屑等第三方顆粒存在導致三體磨損,會加速聚乙烯材料的磨損。

研究顯示金屬聚乙烯界面總的磨損率為0.04mm—0.1mm/年,而醫生認為聚乙烯的磨損閾值

是0.1mm/年,超過該值,骨溶解的發生率極大。經過對應用金屬聚乙烯界面患者進行術後1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約患者出現20%骨溶解。

高交聯聚乙烯界面

高交聯聚乙烯材料自20世紀末年開始廣泛應用於臨床,系由惰性環境射線y照射,打斷碳碳分子和碳氫分子的共價連接,在相鄰碳分子間形成交聯,同時或隨後熱處理可以促進交聯並清除自由基。

高交聯材料和普通聚乙烯相比,具有更高的強度和耐磨損性能。

經研究證實前者的磨損率約為後者的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由於熱處理溫度和放射處理方法的不同,所產生的高交聯材料性能也有所差異。

聚乙煉內襯的磨穿是蠕變和磨損2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線性磨損和蠕變在最初1—2年較嚴重,蠕變隨著時間延長呈指數下降趨勢。

高交聯聚乙烯比普通超高分子聚乙烯更耐磨,在體內,高交聯聚乙烯磨損率為10mm/30年,非交聯聚乙烯為48mm/50年。

磨合期後,磨損率穩定在每年10um以下,與金屬-金屬和陶瓷陶瓷磨損率接近。由於高交聯材料耐磨,可以適當減少內襯厚度而使用較大直徑股骨頭來增加關節穩定性。

同樣的,高交聯聚乙烯可以有防脫位的後高邊設計,其撞擊後果也較陶瓷陶瓷和金屬-金屬組合輕的多。

新一代高交聯聚乙烯可以配伍金屬頭或陶瓷頭,相對於金屬聚乙烯界面,陶瓷聚乙婦界面可以減少磨損率。

雖然大量國內外研究證實:高交聯材料較普通聚乙烯假體的磨損率有顯著的下降,但是其骨溶解程度是否有顯著下降,尚需要長期的證據支持。

金屬-金屬界面

20世紀80年代末,金屬-金屬摩擦界面開始得到重視。

目前,第三代金屬金屬界面假體採用大頭、高拋光、小間隙組合設計,具有十分理想的摩擦性能。而且金屬內襯通常包被聚乙締緩衝層以減少金屬骨路間的彈性模量,使得金屬-金屬假體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有了越來越廣泛的趨勢。

金屬-金屬界面主要優點:具有極低的磨損率。在快速磨損期,金屬-金屬線性磨損率為,到第三年穩態磨損後,線性磨損率降低到,容積磨損率為,比傳統聚乙雕低倍。

可以使用大直徑的股骨頭假體。金屬大頭增加了關節活動度,同時也提高關節穩定性,降低了關節脫位概率。

儘管金屬-金屬界面組合減少了磨損率,但是與金屬離子全身性擴散相關的遲髮型超敏反應及長期潛在危險等問題仍未得到解決等報導。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其血清及尿中鑽、鉻離子濃度要顯著高於使用聚乙席界面者,如血清鈷高倍,血清絡高倍。

血中顯著升高的金屬離子濃度引起了人們對是否導致腎臟損害、致畸性、致癌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的擔憂。故目前對腎功能不全患者、育齡婦女的患者不推薦使用組合假體。

氧化錫陶瓷對陶瓷關節界面

氧化銘陶瓷陶瓷是第三代陶瓷界面,目前廣泛運用於臨床。陶瓷材料有較高耐磨、耐壓特性,高親水性和周圍組織對其磨損顆粒低反應性,且陶瓷在體內不會解析出金屬離子,避免了金屬離子的過敏反應。

隨著現代陶瓷工藝改進,在第三代陶瓷材料中應用熱等靜壓技術製造零氣孔率、晶粒細小均句的陶瓷,雷射燭刻技術降低陶瓷表面應力點等,使得陶瓷材料的密度、尺寸和強度有了長足進步。

研究表明,第三代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線性磨損率約為0.004mm/年,遠低於高分子聚乙烯的磨損率0.085mm/年。

總結

全髖關節置換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中晚期髖關節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地改善。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髖關節假體的預期使用年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工關節無菌性鬆動是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總結原因主要為聚乙烯的磨損微粒,可能激發局部組織產生過多的溶骨性介質,誘發假體周圍骨溶解,導致假體鬆動。

故假體摩擦界面不同,其無菌性鬆動的後果也不一樣;此外,釆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型假體,其無菌性鬆動後果也有一定區別。

總的來說,金屬聚乙煉和陶瓷陶瓷界面全髖關節假體用於初次全髖關節置換中期療效滿意,但是陶瓷陶瓷界面假體在骨溶解和假體鬆動方面較金屬聚乙煉界面假體有一定優越性。

您還有哪些健康養生方面的問題,關注南方健康,三甲醫院醫生顧問持續為您提供專業的健康知識!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助力 幫老人精準置換全髖關節
    近日,南方醫院增城分院骨科利用AI HIP人工智慧輔助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成功為一名62歲的骨折患者張先生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據了解,這是廣州市首例成功應用AI HIP 人工智慧輔助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進行的全髖關節置換術。
  • 節省30%治療費用,臨滄市完成雲南省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對口幫扶醫療團隊在了解患者情況後,在武漢協和醫院掛職臨翔區人民醫院副院長鄒枕瑋博士的協調聯繫下,決定為俸先生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這在雲南也是首例。
  • 關節置換假體使用壽命_髖關節置換假體可以用多久-健康百科
    關節置換術是指採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形態、構造及功能製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輕疼痛,恢復運動,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項手術方式。是治療終末期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的最有效的方法。
  • 重慶巫山:完成全國縣級醫院首例人工智慧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
    導讀: 複雜的全髖關節置換術,一直以來困擾著眾多骨科醫生。近日,重慶市巫山縣中醫院在煙臺對口幫扶醫院——煙臺山醫院教授張樹棟和北京長木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下,帶領醫護人員一起為左髖疼痛患者完成了全國縣級醫院首例人工智慧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AI HIP)。
  • 關於人工關節置換你知道多少?
    髖臼發育不良在早期可以通過截骨等局部矯形術,得到有效治療。若挨到後期,一般都要換關節。需要強調的是,髖臼發育不良早期的截骨治療,效果很好。因為骨頭是自己的,比再多錢的人工關節都要好。且術後不脫位,不易感染,基本沒有翻修的後顧之憂。而人工關節是有使用壽命的。對年輕人來說,關節置換後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十幾年後,人工關節可能出現磨損,需要二次手術。
  •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及注意事項
    髖關節置換術全髖關節成形術是治療晚期髖關節炎最常見的手術操作之一。全髖關節成形術主要用於緩解退變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改善功能。獨立進行家庭訓練計劃了解有關知識並遵守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注意事項獨立進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注意事項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內收超過中線,內旋超過中立位(後外側入路
  • 一臺關節置換裡程碑式的手術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手術室暖意融融,這裡正在進行一臺史無前例的關節置換手術——山東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這也是一臺關節置換裡程碑式的手術。手術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骨科醫院副院長,運動醫學科主任、碩士、博士、博士後導師於騰波和他的團隊完成。
  • 首款個性化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上崗,比人工更精準
    「這款機器人將手術精度控制在1度以內,堪稱接近『完美』。」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治醫師唐浩說。今天下午,該院舉辦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唐浩和團隊成員參與研發的「基於運動學與力學個性化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系統項目」在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 比人工更精準!山東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在青大附院完成
    據了解,如果人為做一臺此類手術,如果精度達到5毫米或1毫米就已經非常難得,只有大師級醫生才能完成。「手術的精確度非常高,據國外統計,在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哪怕是豐富經驗的醫生,一般也僅能達到85%的準確性。這臺機器人的準確率幾乎可以達到100%。」於騰波介紹,當日首臺接受手術的患者髖關節僵直,已發生嚴重畸形,活動嚴重受限。
  • 黔南州中醫醫院完成人工智慧輔助下精準全髖關節置換術
    2020年11月10日,黔南州中醫院骨傷科任一主任醫師關節團隊完成首例人工智慧(AI)輔助下精準全髖關節置換術,這在黔南州是首例。 本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強直性脊柱炎雙側強直髖。入院後關節醫師團隊經過詳細討論,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徵求患方意見,確定手術方案。本手術中,該病例使用人工智慧輔助下髖關節假體尺寸和定位設計,術前假體設計(通過人工智慧,三維重建解剖模型,智能識別解剖位點及智能匹配最適假體型號及安放位置。人工智慧按醫師要求自動匹配最適合的人工關節假體型號,並規劃出精準的截骨參數)。
  • 名醫訪談 | 人工髖關節置換常見問題
    ​專家解惑:髖關節置換又分為半髖關節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手術方式適應的疾病不同。半髖關節置換術,又叫做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只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叫做半髖節置換,主要適用於老年性股骨頸骨折。但是人工髖關節也並非十全十美。其缺點是:第一,對跑步、登山這類運動有一定影響。第二,骨和人造關節之間可能會有鬆動,需予更換的患者比例數為5%-10%左右。第三,人工關節感染的治療非常困難。1%的人手術後引起感染,需延長治療時間,甚至不得不將人造關節拔除,待感染控制後,進行關節再置換。再置換關節的感染率要高於第一次手術。此外,手術的費用較高。
  • 上海六院東院於曉巍: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怎麼回事?
    4、老年人身體不好,能做髖關節置換手術嗎? 過去認為,60-75歲是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合適年齡,對於更年老的患者來說,他們的體質一般較差,常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基礎疾病,身體對手術這類創傷的耐受能力也較差,因此在以往認為這類患者是不適合進行手術的。
  •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性鍛鍊指南
    原創 風城黑鷹 美國醫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性鍛鍊指南老人因關節勞損,股骨頸骨折等原因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很常見,術後恢復性鍛鍊非常重要。定期運動以恢復臀部的力量和運動能力,並逐漸恢復日常活動,對於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全面恢復很重要。骨科醫生和理療師可能會建議您在早期康復期間進行20至30分鐘的鍛鍊,每天進行2-3次這樣的鍛鍊。本指南可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運動和活動計劃,並由理療師和骨科醫生監督。
  • 機器代替人工 山東省內首例機器人髖關節置換術在青大附院完成
    半島全媒體記者 齊娟 現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技術是20世紀骨科領域裡程碑式的進展之一,為治療終末期關節疾患開闢了新天地。但是在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哪怕是豐富經驗的醫生,一般也僅能達到85%的準確性。
  •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要多少錢?人工膝關節置換費用大概是多少呢?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要多少錢?人工膝關節置換費用大概是多少呢? 這是患者詢經常問的問題,幾乎每個準備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都會詢問到。 通俗的比方就是:買一臺汽車要多少錢?
  • 髖關節置換假體的類型材料有哪些?怎麼選擇比較好?
    對於即將行髖關節置換的病人,或者是之後有打算行髖關節置換的病人當中,有很多面臨選擇的時刻,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就是,關節置換的假體摩擦界面的選擇:用金屬對金屬?金屬對聚乙烯?陶瓷對聚乙烯?還是陶瓷對陶瓷這一選擇上,有時候非常猶豫!
  • 【指南】活動性關節結核一期關節置換專家共識
    我國馬景崑教授於1989年首次發表「髖關節結核患者雙杯置換術後遠期隨訪24例報告」,有1例復發,4例頭側杯滑脫,開創了活動性關節結核一期人工關節置換的先河。有效抗結核化療是關節結核治療的核心,關節結核化療既要遵循結核病抗結核化療的一般原則,又要兼顧關節結核圍手術期的特殊要求。術前抗結核化療應在結核專科進行或請有經驗的結核專科醫師制定規範、個體化的抗結核化療方案,遵循:「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原則,採用4~5種藥物聯合用藥,包含2~3種殺菌藥。
  • 鎮江一人醫骨科團隊「改良版」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將推廣
    中國江蘇網12月16日鎮江訊 12月10日,徐先生在鎮江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病房內看護著正在下床行走的母親,對其不久前進行的全髖置換術連連稱讚。據了解,此次一人醫骨科團隊為患者進行的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使用了他們在國內研發首創的CH-DSA新技術,該手術參考了國外多種微創術的優點,並根據我國國情進行了改良,從年初開展至今已成功為百名患者完成手術。這名72歲的患者有高血壓、骨質疏鬆以及中風後遺症等慢性病,幾年前還做過胃部腫瘤切除手術,身體狀況欠佳。
  • 切口小、「下床」快,全髖關節置換術向微創發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8日訊(通訊員 蘇冰悅 )12月15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戴祝教授團隊為一名79歲高齡患者成功進行了Supercap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手術切口僅6釐米,手術後第2天就能下床走路。
  • 人工髖關節「罷工」 醫生勇闖禁區進行「大翻修」
    人工髖關節「罷工」,假體鬆動招來劇痛只能臥床。然而這是一位92歲高齡的老人,還合併高危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哮喘、結腸癌術後……這該怎麼辦?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副主任陸軍主任醫師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勇闖禁區,成功為老人進行了人工髖關節「大翻修」手術,目前患者已經出院回家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