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論】後部皮質萎縮的新分類與診斷共識解讀

2021-03-01 中華神經科雜誌

文章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2020,53 (09): 736-740

作者:蘇榆婷 謝春明 談暢

後部皮質萎縮(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PCA)是一種以神經退行性變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其核心症狀為視覺障礙和頂枕葉皮質萎縮相關的認知功能衰退,神經影像學表現為後部皮質腦萎縮、血流灌注減少及代謝減低。PCA最常見的病理表現是後部皮質的澱粉樣斑塊沉積和神經原纖維纏結,分子生物學標誌物為腦脊液β-澱粉樣蛋白1-42水平減低及總tau蛋白和(或)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增加,故認為PCA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一種非典型形式。然而部分PCA患者的臨床影像學特徵可能同時滿足其他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診斷,並且與AD相關生物學標誌物呈現陰性,提示PCA臨床表現及病理生物機制存在較大的異質性,也促使PCA工作組就PCA分類及診斷建立了新的共識,以促進AD、非典型AD及相關症候群的研究。文中就最新提出的PCA分類及診斷標準做一簡要介紹和解讀。

後部皮質萎縮(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PCA)是一種以突出的視覺障礙(無原發性眼部疾病)為特點,而情景記憶和理解力在早期相對保留的神經退行性變性疾病[1]。PCA一詞最早由Benson等[2]用於描述5例早期表現為視覺功能衰退,最後均發展為Balint症候群或Gerstmann症候群,神經影像學大多表現為突出的頂枕葉萎縮,最終考慮定位在後部皮質區域神經退行性變的患者。PCA的典型表現為各種視感知覺症狀,包括視覺引導下的描述、定位、獲得物體的能力降低,以及計算、讀寫和實踐能力的減退[1]。隨著病理生理學生物標誌物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具有PCA症候群個體的報導,2017年國際老年痴呆協會基於前期多學科和多中心的研究經驗和結果,就PCA的分類及診斷標準提出了最新共識(在本文中簡稱為《共識》)[1]。標準化的診斷標準及分類方法可獲得更多同質性和可比較的PCA患者,適用於不同的研究背景,為促進PCA的早期診斷、針對性治療提供可能。

一、PCA診斷標準的發展史在2017年之前,PCA常用的有2種診斷標準,分別由Mendez等[3]於2002年和Tang-Wai等[4]於2004年提出。核心特點均包括:隱匿起病,逐漸進展;無原發性眼科疾病情況下表現出視覺功能障礙;早期相對保留的情景記憶和洞察力;出現視覺失認、同時性失認、視覺性共濟失調、眼球運動性失用、運動障礙及環境定向力障礙;無腫瘤或卒中病史。支持的體徵包括:失讀、觀念運動性失用、失寫、失算;起病早於65歲;神經影像有後部皮質萎縮或低灌注的證據。這兩項診斷標準都是基於單個中心的臨床經驗,在描述的核心特徵方面還存在一些矛盾:Mendez標準不包括帕金森症狀或幻覺,而規定了言語流暢性的相對保留,Tang-Wai標準則相反[1, 3, 4]。這種矛盾在PCA術語應用中也被反映出來,術語PCA有時被用作描述性臨床症候群診斷的術語,有時作為診斷疾病水平的術語。例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PCA主要或單獨作為AD的非典型形式[5],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引用神經病理學證據證明多發病變可能導致PCA症候群[6]。這些診斷標準及觀念的不一致性嚴重限制了PCA的研究進展。二、PCA新分類與診斷標準隨著病理生理學生物標誌物的發展,針對PCA新的分類及診斷標準被適時地提出。PCA的最新診斷標準包括3個層次的診斷框架。1. PCA的第一層次診斷標準:《共識》指出,PCA第一層次診斷標準需具備核心的臨床特點:隱匿起病、逐漸進展、早期表現為視覺障礙有或無其他後部認知功能損害。認知損害相關的表現有:空間感知覺損害;同時性失認;物體感知覺受損;結構性失用;環境失認;眼球運動失用;穿衣失用;視覺性共濟失調;失讀;左右辨別不能;計算不能;肢體失用;面孔失認;失寫;同向性視野視野缺損;手指失認。診斷標準要求PCA症候群必須具備至少3項認知損害的表現,有或無生活能力受損。同時具有下列特點:順行性記憶相對保留;語言能力相對保留;執行功能相對保留;行為及人格相對保留。再加上支持性的神經影像學特點即後部皮質枕頂葉或者枕顳葉萎縮、代謝減低或灌注減低。「排除診斷」包括腦腫瘤或其他腫塊的證據,重大血管疾病(包括局灶性腦卒中),原發性眼病或其他可識別的疾病導致認知損害的疾病(表1)[1]。

PCA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疾病發展卻具有固有的臨床特點,PCA起病隱匿,逐漸進展,早期表現為視覺障礙有或無其他後部認知功能損害。在PCA患者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Balint症候群(同時性失認、眼球運動性失用、視覺性共濟失調)、Gerstmann症候群(失算、失寫、手指失認、左右失認)的部分或全部表現及視空間和物體感知覺障礙、失讀等[1, 2, 3, 4, 5, 6, 7, 8]。同時性失認是患者在沒有視野缺損的情況下,可以辨識一幅畫面或者一個情景的個別物體或者人物,但不能對整幅畫面或者情景做出正確的認識和描述。眼球運動性失用是一種眼動障礙,即無眼肌麻痺者存在明顯的凝視固定, 自發掃視障礙, 隨意及視標導向掃視消失或執行困難, 平穩跟蹤和視動眼震消失,患者主要表現為在視野範圍內固定及追隨物體困難。視覺性共濟失調是手眼協調能力受損,指無法在視覺引導下接觸或抓取特定物體。PCA患者同時具有Balint症候群及Gerstmann症候群的表現是極其罕見的[2]。視空間障礙指患者不能通過視覺認識到物體與空間的關係,比如:患者常會訴有停車困難,會發生類似車身刮傷甚至被撞擊等小的車禍。物體感知覺障礙是患者辨認物體形狀、顏色的能力受損。根據主要臨床症狀可將PCA劃分為3種不同的亞型(表2)[1]。其他的臨床表現如肢體失用、穿衣失用、結構性失用、面部失認、環境失認、同向性視野缺損等在PCA患者中也相對比較常見[1,7]。縱向研究表明,PCA患者順行記憶、執行功能和語言能力,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都得到了較多的保留,但隨著PCA患者進展到更加全面的痴呆狀態後,這些功能最終會逐漸退化。

自1988年以來,神經影像學即被用來協助診斷PCA[2]。大腦後部皮質區域的萎縮、灌注及代謝改變是PCA患者神經影像學的突出表現[1]。結構性影像磁共振成像(MRI)顯示PCA患者雙側枕頂呈不對稱性萎縮,而與典型AD患者相比,右側視覺聯想皮質萎縮更嚴重,典型AD患者左側海馬萎縮更為明顯[9]。在疾病早期,可利用MRI對PCA與典型AD進行區分,但隨著病程進展至晚期,兩種疾病MRI上大腦各區域灰質萎縮程度是相似的,PCA與典型AD很難再通過MRI區分[10]。一項針對PCA疾病進展的首次縱向研究結果表明PCA和典型AD相比具有不同發病部位的不同時空進展特徵。PCA患者表現為早期枕葉萎縮,隨後出現較高概率的顳部萎縮和腦室擴張,相比之下,內嗅、海馬和額葉區域的變化率較低。在PCA的整個病程中,頂葉萎縮的相對程度明顯大於海馬,而典型AD患者的頂葉萎縮的相對程度則與海馬相當[11]。功能性神經影像利用SPECT或PET,為研究痴呆患者腦灌注及代謝缺陷提供了可靠和敏感的方法。SPECT相關研究報導顯示PCA患者頂枕葉皮質和後扣帶回有廣泛和嚴重的低灌注,與典型AD患者相比,PCA患者枕頂葉區域灌注不足更嚴重,這與利用MRI評估皮質萎縮區域的研究一致[7, 12]。此外,PCA患者近顳葉和前額葉前部特別是眶額葉皮質的灌註明顯增高,這一發現與情景記憶和理解力在PCA最初、中期階段相對保存一致[13]。氟代脫氧葡萄糖(FDG)-PET相關研究報導顯示,PCA患者頂葉聯合皮質葡萄糖代謝明顯下降,毗鄰的顳葉和枕葉聯合皮質受累程度不同,額葉和顳葉近中線區域受累程度相對較輕,與典型AD患者相比,枕下顳葉皮質葡萄糖代謝下降更為明顯[13, 14]。低灌注和低代謝都表現為突觸功能障礙或神經元丟失,無論病理過程如何,都能提供有關病變形態和嚴重程度的信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評估PCA患者的白質損傷的研究較少。有限的相關研究顯示PCA患者枕頂葉區白質病變呈現擴散性改變,部分各向異性減少,這可能是由於胼胝體神經元丟失所致[15]。PCA患者白質完整性的下降可能與其神經網絡功能障礙密切相關。最終做出PCA第一層次的診斷尚需滿足相應的排除標準,排除原發性眼病以及顱內佔位、腦血管病、中毒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顱內病變造成的繼發性認知功能損害。《共識》第一層次診斷標準與之前的診斷標準相比具有較多一致性。新標準更加明確了PCA疾病發展、認知損害的特點,羅列了PCA多樣性的臨床表現,強調了影像診斷的重要性,並通過排除標準將疾病診斷限定為具有神經退行性變的個體。2. PCA第二層次診斷標準: 《共識》指出PCA第二層次診斷標準需根據患者是否具備其他神經變性病的核心臨床特點而分為PCA-pure或PCA-plus(表3)[1]。

PCA第二層次診斷標準是對完全符合PCA第一層次診斷標準的PCA-pure和同時表現出其他公認的神經退行性變疾病特徵的PCA-plus的具體分類標準。AD是PCA最常見的病因,佔80%以上[2]。當AD患者表現出明顯的視覺症狀時,可被稱為AD的視覺變異型(visual variant of Alzheimer disease),是非典型AD的重要亞型之一,與PCA-pure定義上是一致的[1]。PCA的病因除AD外,還包括皮質基底節變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CBD)、路易體痴呆(Lewy bodies, LBD)和朊蛋白病(包括克雅病、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等[1]。由於病因的多樣性,PCA除上述常見的臨床表現外,還可表現為與其病因相關的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如反覆的視幻覺、自發的帕金森症狀提示有路易體病變;肢體強直或少動、肢體肌張力障礙、肌陣攣通常提示有CBD的改變[1, 2, 7, 8, 16]。《共識》提出的新分類標準確保研究者在即便沒有得到病理生理學證據的情況下仍可繼續參與研究,如若病理學改變明確,這種分類方法就可能是多餘的。3.PCA第三層次診斷標準:PCA第三層次診斷標準是基於病理生理學生物標誌物證據更正式地確定PCA症候群的潛在病因(表4)[1]。

PCA第一、二層次的診斷標準主要是對現病史的症狀水平進行描述,第三層次診斷標準則是疾病水平的描述。Renner等[6]進行的一項納入21例PCA患者的神經病理學研究表明,PCA患者主要表現為AD樣病理改變,少部分患者的病理學改變為CBD及LBD。目前大量研究發現AD患者腦脊液中有Aβ1-42水平減低及T-tau或P-tau蛋白水平增加,其澱粉樣PET顯示示蹤劑滯留量增加且部分AD患者存在AD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突變(PSEN1、PSEN2或APP基因),這些病理生理學生物標誌物為臨床最終診斷為AD提供了重要參考[1,18]。Depaz等[19]曾報導了一組5例家族性PCA患者,臨床和放射學表現均與典型的PCA患者表現一致,然而最終在這組家族成員中發現了1個由5個位於R2和R3之間的octa重複基因序列組成的朊病毒蛋白基因突變,因此,朊病毒蛋白的基因突變也是PCA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病理生理學生物標誌物目前僅適用於AD和遺傳性朊蛋白病,CBD及LBD尚需開發合適的生物學標誌物。
《共識》強調了PCA疾病病理學診斷的重要性,新的生物學標誌物的發現將是共識進一步修訂的重要依據。三、小結

綜上,在臨床實踐中,考慮診斷為PCA的患者,需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及神經心理學評估,並進一步完善顱腦MRI檢查,必要時加做SPECT及FDG-PET等功能影像學檢查,在徵得患者同意後,可行腦脊液及澱粉樣PET檢查,以進行PCA病因學診斷,最終形成符合PCA最新診斷標準的精準診斷。標準化的診斷標準及分類方法可能獲得更多同質性和可比較的PCA患者,適用於不同的研究背景,為促進PCA的早期診斷、針對性治療提供可能性,我們期盼更多的PCA患者能從中獲益。

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王謝桐教授:產科抗磷脂症候群診斷與處理專家共識最新解讀
    然而,OAPS的診斷和治療存在諸多爭議、認識不足與過度診治現象。 近日,中國婦產科網有幸邀請到本次共識執筆專家之一王謝桐教授就產科抗磷脂症候群診治中的過度與不足、《共識》的特點、診斷中的注意事項、如何更好的管理OAPS患者等問題進行了解讀。
  • 萎縮性胃炎、腸化、上皮內瘤變的診斷、治療和隨訪|指南共識
    萎縮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是與胃癌關係密切的一種病理狀態,很多朋友查出來後憂心忡忡,不知道何去何從;臨床上醫生對於如何處理,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乾燥症候群分類及診斷標準解讀
    兒童乾燥症候群的臨床特徵與成人有所不同,經常被誤診或診斷延遲。隨著對本病的研究和認識的深入,成人乾燥症候群分類標準在不斷進行調整和修訂,然而至今沒有制定出針對兒童乾燥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文章回顧分析了有關成人乾燥症候群分類標準和兒童原發性乾燥症候群診斷標準的建議,以期對兒童乾燥症候群的早期診斷和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 【指南】毛髮疾病皮膚鏡診斷專家共識
    請長發飄飄的美女壓陣 :)歡迎查看: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皮膚鏡診斷專家共識
  • 共識這樣說!
    臨床表現為咽喉部異物感、持續清嗓、聲嘶、發音疲勞、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喉痙攣、哮喘等症狀,以及聲帶後連合區域黏膜增生、肥厚,聲帶瀰漫性充血、水腫,嚴重時出現肉芽腫、喉室消失、聲門下狹窄等喉部體徵。 LPRD的診斷方式包括哪些?
  • 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研究與診治國際共識報告更新解讀
    以此為背景,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0個國家的22名專家於2018年成立了新的ITP國際工作組,以近10年來臨床研究結果為依據,結合專家意見並反覆商討,對ITP共識報告進行了更新。為使國內讀者更好地了解有關內容,並推動國內ITP診斷與治療的進一步規範化,我們對新版國際共識報告成人部分內容進行重點解讀。
  • 四肢無力,言語不清,如何定位定性診斷?
    老規矩,先看病例:病例簡介患者男,46歲,9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手無力,右手肌肉逐漸萎縮,後相繼出現左上肢和雙下肢無力,同樣伴有肌肉萎縮。逐漸加重至雙上肢平舉不能、雙手握持力弱。行走不穩、爬樓費力。4個月來出現言語不清、飲水嗆咳、吞咽不順暢。
  • 一場全國性的精準保胎學術盛會成功舉辦!
    他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得出,精準篩查,精準診斷,精準用藥對免疫型反覆流產患者有很好的預防及治療效果。  田秦傑教授:多囊卵巢症候群相關不孕治療及生育保護專家共識解讀  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田秦傑教授《多囊卵巢症候群相關不孕治療及生育保護專家共識解讀》,田教授對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的概念,作用機制和危害進行了講解。
  •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皮膚鏡診斷專家共識
    皮膚鏡最初應用於診斷色素性腫瘤,近年來皮膚鏡檢查已經推廣到更廣泛的領域,如紅斑鱗屑性皮膚病、良性或惡性非色素性皮膚腫瘤、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毛髮及甲病等。皮膚科最常見的以紅斑鱗屑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大多具有獨特的臨床表現,可以根據臨床表現作出診斷,但對於不典型的病例,有時需要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
  • 2020第四屆東方婦產科學論壇感染分論壇與您共享免費學術大餐
    本次大會感染分論壇聚焦於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常見病(包括性傳播疾病)的診療規範,關注女性生殖道微生態平衡在下生殖道感染診治中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廣大女性關注的HPV感染相關疾病以及疫苗的新進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感染論壇有哪些精彩內容吧。
  • 關於多系統萎縮,僅靠「十字麵包徵」進行診斷是否為時太晚?
    關於多系統萎縮,僅靠「十字麵包徵」進行診斷是否為時太晚?作為神經科或影像科的醫生,通過上述徵象進行多系統萎縮(MSA)的診斷就夠了嗎?或許知道這些,遠遠不夠!——因為出現這些徵象時,現代醫療水平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期的改變能力微乎其微,且存的對症治療方案往往差強人意,尚無有效的神經保護性治療措施來改善及延緩病情的發展。
  • 中國支氣管擴張專家共識(2020年)要點解讀!│CTS 2020
    2012年《中國成人支氣管擴張症診治專家共識(2012版)》發布至今時間跨度已經長達8年,傳統診療決策已不能滿足現狀。2020年10月23日至25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20第二十一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在線上和線下同時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介紹了2020年中國支氣管擴張專家共識要點解讀。
  • 濟寧曲阜市人民醫院影像科被授予「GE 1.5T MR專家共識金標準服務...
    會議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山東省影像研究所MR室主任於臺飛教授,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影像科胡喜斌、朱來敏教授及GE醫療客戶服務部解決方案部經理王松先生,黨委委員、副院長楊本勤、醫學影像科全體人員及臨床相關專業人員參加本次會議。會議由醫學影像科翟樹校主任主持。
  • 外國語言文化新港論壇舉辦「語言診斷評估系列學術講座」
    》的學術講座。Jang教授同時高度認可了我院語言診斷與評估團隊的創新研究,表達了下一步學術交流的願望。早在今年9月,我院語言診斷與評估團隊就與Jang教授的團隊成員進行了一次學術交流和合作會談,雙方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11月24日晚,Ari Huhta教授主要圍繞二語閱讀和寫作診斷的研究展開。他首先介紹了診斷性評價和測試的內涵,並且分析了幾種不同類型語言評價方式的異同點。
  • 淄博市醫學會第八屆檢驗學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暨學術活動舉行
    學術會議特邀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檢驗醫學中心主任張義教授、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主任毛海婷教授、青島市市立醫院醫學檢驗部主任宋衛青教授、山東省立醫院醫學檢驗部副主任王長印教授、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副主任公衍文教授作學術講座。淄博市醫學會第八屆檢驗學專業委員會換屆工作順利完成,並產生了新一屆委員會委員。
  • "皮質"未必都是真皮 汽車座椅皮質解讀
    配置表上的「皮質」未必都是真的皮,豪華車上各種洋氣的座椅名稱也都各有含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汽車皮質座椅裡的門道和分類
  • 我國蠕形蟎瞼緣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我國蠕形蟎瞼緣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8年)蠕形蟎瞼緣炎是蠕形蟎感染瞼緣所致的慢性炎性反應性疾病,主要累及瞼緣皮膚、睫毛囊和腺體以及瞼板腺,以眼癢、眼異物感、眼乾、瞼緣充血、鱗屑及睫毛根部袖套狀分泌物等為典型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引起結膜及角膜併發症
  • 舞蹈症的臨床分類和診療思路
    由於臨床相對罕見,國內目前尚未形成相對規範的舞蹈症臨床鑑別診斷流程和治療方案。筆者結合自身近年來臨床和病理工作經驗以及國際最新研究進展撰寫本講座。一、病因分類舞蹈症的病因十分複雜,概括起來主要包括遺傳性舞蹈症、代謝性舞蹈症、感染性舞蹈症、自身免疫性舞蹈症以及副腫瘤性舞蹈症。
  • 中國研發診斷工具可更靈敏地檢測SARS-CoV-2感染
    rRT-PCR技術是目前COVID-19分子診斷的金標準,然而, rRT-PCR診斷的準確性經常受到Ct值過高引起的假陽性或者假陰性問題的挑戰。利用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和突變分析來診斷原發性組織的檢測方法提高了針對轉移性腫瘤的檢測能力。然而,這些測試缺乏對重要腫瘤類型分類的代表性,依賴於常規實驗室不常用的專業平臺,並且不能識別已經被泛癌基因組研究識別的腫瘤分子亞型。
  • 我國蠕形蟎瞼緣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8年)
    印度一項單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150例瞼緣炎患者中,蠕形蟎的檢出率為78.7%,其中蠕形蟎檢出率前部瞼緣炎為90%,後部瞼緣炎為60%,混合型瞼緣炎為90%[8]。我國淮南地區一項單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400例瞼緣炎患者中,蠕形蟎的檢出率為26.76%[9]。蠕形蟎瞼緣炎可見於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但目前仍缺乏其在不同年齡人群中發病率的流行病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