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從小到大其實經常聽大人說要多讀書
很多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但未必能說出讀書的原因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古話: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
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出自一位皇帝
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
從人們追逐名利的角度出發而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
因為讀書能獲得知識,能考上好大學,能找到好工作
你會發現這些讀書的目的是這麼的功利性
而如果你讀書的目的只是這樣一種功利性的目的的話,那你接受的就一定是一種成功主義的價值觀
成功主義將成功作為評估一切價值的依據,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瀰漫的都是成功主義的價值觀,用金錢財富、權利來衡量成功,吃得苦中苦的目的是為了成為人上人
各大暢銷書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雞湯類讀物,但是,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成功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很多書是沒有必要讀,你的目的就是成功,多讀讀成功學不就得了嗎?還需要讀天文地理嗎,還需要讀《馬克思主義》嗎?
所以說,我們的讀書一定是有兩種目的:一種是功利性的讀書,一種是非功利性的讀書。
當然我不否定功利性讀書的價值,不管是高考還是其他的考試都是功利性的讀書,我們雖然是獨立的個體,卻也是大時代中的一員,歷史的潮流走到這裡建設需要專業性的人才,功利性的目的讓我們有一技之長去生存以及獲得更好的生存資源。
但是,更重要的一種讀書是非功利性的讀書,因為只有這種非功利性的閱讀具有巨大的力量。
閱讀的力量1:直視坎坷人生的勇氣
閱讀能夠給我們提供一種真正的人生勇氣,讓我們能夠抵製成功主義的讀書,坦然的按受自己的命定,平凡和失敗,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有多麼的風光,絕大多數人如果有機會登上一個輝煌的舞臺,都會有輝煌的成就。所以一些富有的人會知道,他能擁有的這一切離不開社會資源的傾斜,政府的扶持、還有歷史機遇等,個人的努力的重要性其實並不那麼必須。人活著多有憂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每個人這一生一定會遭遇挫折苦難,那在苦難的時候,你是否有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偉大的人但關鍵在於,在你挫折的時候,在你低迷的時候,你是不是依然有勇氣繼續前行。如果你接受的僅僅是成功主義的薰陶,你一定不會有這種力量。所以我們需要這種非功利性利性閱讀的力量。
閱讀的力量2:謙卑和智慧
閱讀能不斷豐富你的內心,讓你抵制外界的浮華,外界的虛榮。
成功主義或者功利主義的閱讀一定會讓人自高自大,覺得自己掌握了人生的至理。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知識讓人驕傲,但是閱讀才能夠真正的讓我們去意識到我們的渺小,培育我們的謙卑。其實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閱讀具有一種悖論性,我們因為無知而去閱讀,而我們越閱讀,我們越承認自己是無知的。
蘇格拉底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人都很聰明,但是聰明人不一定有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一定是一個謙卑的人。這個世界不缺聰明的人,這個世界缺的是有智慧的人。
你越閱讀你越站在人類知識的巔峰,不僅僅是那些先賢的智慧裡學習了解思考和行為方式,理科書籍裡的知識也同樣會時刻提醒我們的渺小與無知。
我們只是看到的只是人類知識的驚鴻一瞥,還有那麼多的東西我不知道,我們不可能因為讀書就了解人類的整個知識體系,也不可能因為渺小就不去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樣才可以遏制你內心知識的優越感,才能讓你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尊重他人,避免狂妄自大。
我們這一生要對抗的就是虛無和虛空,虛無和虛空他是不斷周而循環:一個虛無的人會尋找虛空,一個虛空的人會不斷的虛無。如果你的內心沒有這樣閱讀帶來的力量,你的生命就會被外界的表象困惑,被虛無和虛空填滿。
閱讀什麼書?
讀書不是為了炫耀,讀書只為了培養智慧,所以書籍的選擇也很重要,木心先生說:「有的書,讀了便成了文盲。」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不必拿有限的精力去茫茫知識裡探索,優質的書籍直接讓我們和偉大的靈魂對話。
文科生說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所以我們要讀文學/歷史/哲學作品。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名垂千古的偉大靈魂,我們要與他們去對話。你會發現這些偉人的一生幾乎都是多有坎坷,如果他們會遭遇苦難,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夠與我們的苦難和解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把苦難當做我們人生必須演好的一個劇本呢。
哲學是最給費腦子的,因為哲學就是愛智慧,我們要閱讀哲學,因為哲學可以培養我們的世界觀。所有的哲學都是在為人的死亡做預備。不管你是貧窮或者富有,最終的歸宿都是一樣的-死亡。我們每一個人終將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要為我們的死亡做預備。我們要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一種信念讓我們為之生,而為之死?
我們需要去閱讀這些作品,但是也務必不要過於相信一些書中知識,許多書都是作者本人的主觀感受,再偉大的人也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所以我們一定要帶思考讀書,我們,比如作者的觀點你為何認可,又為何不認可,用思想與作者交流,並在日後實踐中驗證強化或反思自己的觀點。切忌把一切來源於書中的東西當永恆真理,需要結合實際得出自己的答案並以實踐論證。
閱讀不要只讀自己喜歡讀的書,我們要讀挑戰我們的書籍,才能去走出自己的狹隘,自己的偏見。哲學告訴我們,客觀是具有普遍性的,在這個區域找不到答案,或許答案在別處。
如何閱讀
一口吃不成胖紙,知識是積累的過程,碎片的知識累積到一定的量才能產生質變成系統的知識。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不追求對字句的穿鑿附會(即不拘泥於對字句的解釋),而重在感悟。
同理,我們也並不需要背下那些書中精彩的段落,只需要去讀,慢慢的就成為了我們「吃成胖子的其中一個饅頭」。
每個人都有自己閱讀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如果不知道怎麼閱讀,羅翔教授推薦的一本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你先可以讀一讀這本書,這本書後面也開列了大量的書單,讓你和人類偉大的靈魂去對話。
卡夫卡說:「一本書就像一把利斧,劈開我們冰封的內心。」那麼閱讀的力量就是跟人類偉大的靈魂對話,用他的利斧去劈開我們那因無知而傲慢、自戀又自憐的內心。」